故宫青铜器馆承乾宫有两件西周时期的“卣”揭秘了周代史官的故事。
“卣”是酒器,往往用在很重大的礼仪中或是很重要的场合,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叔卣,据唐兰的判断是周昭王时期作器。
周昭王是西周第四代国王,公元前996年到公元前977年在位。
周昭王继位之前是西周的“成康盛世”,《史记*周本纪》评价那个遥远的时代说“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馀年不用。
”成康之后,周昭王在位时“王道微缺”,大征东夷,《竹书纪年》记载昭王二十四年伐楚“其王南巡不返”。
周昭王的南巡充满了阴森的神秘气息,记载里有“涉汉,遇大兕”,在汉水遇到大犀牛;还有“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遇到大雷电,六师皆丧等等。
叔卣铭文记载的内容是:王在宗周举行祓祭,王姜的史官叔被派到太保那里。
太保赏给叔秬鬯、白金和豢养的祭礼用的牛。
为了颂扬太保,叔作此宝器。
这位“王姜”是谁?“王姜”应当是指姜姓的王后,但是周昭王的王后不姓姜,姓“房”。
《国语*周语》“昔昭王娶于房,曰房后”。
周昭王的母亲、周康王的王后姓姜,可称之为“王姜”。
“保”是谁?有种观点认为“保”是指召公奭,召公奭也是死于康王后期。
所以,有人考证“叔卣”是康王时作器。
或者以为,王姜也随军旅征伐在外,并代周康王对臣下赏赐,还掌管周王室的经济,以及主持宴飨、祭祀等等。
作器者“叔”,唐兰判为内史,即《周礼》所述的“官府之在宫中者”,在宫中任职的官员:内史、内宰、玉府、膳夫等。内史负责有关王后之礼的职事,掌管治理内政之法,协助王后根据内政之法治理内政。
王在宗周举行“祓祭”。宗周,指西周的丰镐。祓,祭名,一种除恶去邪的祭礼,“周礼”的职官体系中有“女巫”,负责掌管举行祓祭。祓祭要用香草煮水沐浴。
召公赏赐叔的“秬鬯”,是一种在周代经常用在高规格礼仪场所的酒。秬是指黑黍。酿制黑黍为酒,就是“秬鬯”,这种酒在周代常用于策命赏赐或是祭祀礼仪中。
铭文里提到的赏赐之物还有“白金”,唐兰认为是白银,也有的观点认为是白色的青铜。
祭礼用的牺牲不是普通的牛、羊、猪,这里提到的刍牛要完好而纯色。如果是用于不同的祭礼,在祭祀之前几个月要在专用的“牢”即栏圈中专门喂养,要养得肥肥的。比如“祀五帝”的牛,要在专用的栏圈里养三个月。
叔卣是成对的,两只。
另一件西周早期的卣叫“臣辰父乙卣”。西周的“臣辰”器有很多,据学者观点认为“臣辰”是一个家族,这个家族在商代就是存在的。“臣辰”器商代已经存在,但大量出现在西周早期,洛阳邙山马坡就出土过多件带有“臣辰”铭文的青铜器。这个“臣”字有可能是族名,也有可能是地名,或者是人名。
西周早期的众多“辰臣”器里,经常会有铭文提到:“臣辰册先父癸”、“臣辰册先父乙”等等。
这其中的“册”可能就是“作册”。
作册,是商周两代史官的官职名称,商代的甲骨卜辞及周代金文常有提及。
所以有学者判断说,这些“臣辰”器里提到到“父乙”、“父癸”等人都是出自出同一家族,而且都在周代担任史官。
而“臣辰”本人就曾经是殷商王朝的“作册”,即史官。
“臣辰”因人名而成族名,在商周交替之际形成了一个史官的世家。周代商之后确实任用了商朝的大批文官。比如著名的西周青铜器“史墙盘”的铭文也记载过“史墙”的先祖就在商朝任史官,武王克商之后又投奔了周朝在周为史官,所以其后代也就是继续在周任职、仍为史官。
史册号网友观点:王姜指齐姜太公望,其死于康王六年,故此器应于成、康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