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狄仁杰历史人物讲解?
狄仁杰是唐朝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法学家和文学家,他曾担任过大理评事、太常博士、同修国史、守太府、神龙县尉等职务。
狄仁杰注重司法公正和清廉,奏章擅长言简意赅,麾下警卫信念坚定,史称“刑侦巨匠”。
他主持过多起重要案件,侦破了许多要案,其中包括被誉为古代三大悬案之一的“玄武门之变”。
他的功绩被历代颂扬,成为民间的英雄形象,也成为许多文艺作品的题材,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二、历史上的狄仁杰的真实结局?
①
历史上狄仁杰的真实结局是比较复杂的。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唐代政治家,出生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宰相之一。
狄仁杰在武则天时期担任重要职务,曾任大理寺丞、太府卿、刑部尚书等职位。他以聪明才智、公正廉洁而著称,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提高了政府的治理能力。
然而,狄仁杰的结局并不十分明确。根据历史记载,他在武则天去世后继续在朝中任职,但具体的职位和活动并没有详细记载。有一些史书记载他在武则天去世后辅佐唐中宗和睿宗,但也有一些史书中没有相关记载。
关于狄仁杰的死因,历史记载也存在争议。一种说法是他在久视元年(700年)去世,享年70岁,被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但也有另一种说法认为他在久视元年拜内史令后病逝。关于他的葬地和后人对他的评价也没有明确的记载。
总的来说,狄仁杰作为唐代重要政治家的具体结局在历史中并没有详细记录,留下了一些未知和争历史上狄仁杰的结局是比较复杂的。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唐代政治家,出生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宰相之一。
②
历史上只有狄仁杰此人
狄仁杰的结局是: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进拜内史,于同年九月病逝。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进拜内史,随武则天巡幸三阳宫。当时,文武百官多随驾前往,唯有狄仁杰获赐宅第一所,恩宠冠绝当朝。是年九月,狄仁杰病逝,终年七十一岁
③
答:历史上的狄仁杰于久视元年(700年)去世,属于寿终正寝,去世以后也是倍享哀荣,被武则天赠封为“右相”(“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赠文昌右相,谥曰文惠”)(出自《旧唐书》狄仁杰传)。
④
狄仁杰(公元630年-公元700年),是中国唐朝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法医学家,也是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两代皇帝的重要谋士。关于狄仁杰的真实结局存在多种说法和传闻,以下是其中几种被广泛讨论的结局版本:
1、 天宝十四年之谜(754年):传说狄仁杰在天宝十四年(754年)被废黜并流放到青岛地区,由于政敌将其谋杀。然而,这个版本没有确凿的历史依据,只是民间传说中比较流行的结局之一。
2、 忠良杀害(公元705年):根据《太平广记》的记载,狄仁杰在唐高宗去世后不久,被忠良杀害以防止他成为唐朝建立者李渊(唐高宗的父亲)的堂兄权臣李靖的劲敌。然而,这个版本缺乏可靠的历史记录,有着传闻和传说的成分。
3、 外逃日本(公元727年):根据一些文献和史书,狄仁杰在公元727年辞官后,被贬为夔州司马,逃难到了日本。根据这个版本,他在日本继续耕耘并发挥了影响力,直到晚年。然而,这个版本也受到质疑,没有确凿证据来证明他是否真的逃亡到了日本。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不同的版本存在着一定的争议,狄仁杰的真实结局可能难以确定。现代历史学者对狄仁杰的结局存在不同的观点,而这些结论更多地是基于古代文献记录的解读和推测,而不是确凿的历史事实。
⑤
狄仁杰(630年-700年)是中国唐朝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法医学家。根据历史记载和传说,狄仁杰的结局有几个不同的版本:
1、 死亡与葬礼:根据《旧唐书》记载,狄仁杰在唐高宗驾崩后不久也去世了。他被安葬在中国陕西省的著名古墓群——乾陵附近的地方。有一种说法认为他死于中风,也有说法称他是被李治(唐中宗)所杀。
2、 长生殿传说:《长生殿》是明代戏剧作品,在剧中狄仁杰被人诬陷后,被软禁在长生殿,亲历了一系列悬疑事件。剧本中狄仁杰最终被释放,并且继续在政府任职。
虽然狄仁杰在历史上的结局存在争议,但他在唐朝的治理上具有重要的贡献。
他担任过宰相、魏国公等职位,主持了一系列政策和改革,特别是在司法和安全领域有突出的表现。
他提出了一套科学而创新的调查方法,使破案的效率大大提高,因此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神探”。
狄仁杰的故事也成为中国的文学和影视题材,广泛传播和流传至今。
⑥
历史上狄仁杰最后的结局是:久视元年(700年),拜内史令。同年九月,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
狄仁杰(630年一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时期政治家。狄仁杰出身于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经及第。
历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升任宰相,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在相位仅四个月便被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夺职下狱,平反后贬为彭泽县令。
他在营州之乱时被起复,并于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进拜纳言。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进拜内史,于同年九月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唐朝复辟后,追赠司空、梁国公。
三、历史上真正的狄仁杰的生平?
狄仁杰是真实存在的,不过狄仁杰是以贤相著称,而不是破案著称,当时天下官吏半出其门,神龙之变的主使人张柬之等人全部是狄仁杰推荐的,所以狄仁杰对恢复李唐天下起了很大作用。
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政治家。
狄仁杰早年考中明经科,历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以不畏权贵著称。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担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但不久就被来俊臣诬陷下狱,平反后贬为彭泽县令,契丹之乱时被起复。
神功元年(697年),狄仁杰再次拜相,任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纳言、右肃政台御史大夫。他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进封内史,并于同年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后又追赠司空、梁国公。
四、狄仁杰的历史故事?
狄仁杰,字怀英,唐贞观四年(630年)生于并州(今太原)的一个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绪,任贞观朝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任夔州长史。显庆元年(656年),26岁的狄仁杰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出任汴州的判官。
满腔热血的狄仁杰开始了他的工作,可现实很快给了他一次沉重打击——被胥吏诬告了一把。虽然不清楚诬告何事,但从狄仁杰后来刚直不阿的性格来看,估计多半是狄仁杰破坏了官场“***”吧。幸运的是,这一状告到了河南黜陟使阎立本那里。
阎立本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画家之一,尤擅画人物。
《步辇图》(故宫博物院藏),《历代帝王图》(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就是他的杰出作品。
他的画名太大,以至于有人称他为“丹青宰相”。
不过这时候他是“钦差大臣”,正好到汴州考察。
接触到狄仁杰这个案子后,阎立本不仅弄清了真相,而且发现狄仁杰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难得人物,夸奖他是“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推荐狄仁杰做了并州都督府法曹。
历史上真实的狄仁杰:并非神探而是神判
可能因为狄仁杰在地方工作出色而勤恳,特别判案方面才能十分突出,在地方上积累了将近20年的断案经验后,上元二年(675年),他被调到中央,当上了大理丞。这个官职品级不高,只是从六品,但地位重要,负责京师案件的审判断罪,同时也复核全国各地的判案。
狄仁杰刚到大理寺上任的时候,积压的案件已经非常多。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夜以继日,笔不停批,整整奋战了一年,就把积压案件全都清理了,涉案人员达17000人之多,事后竟然一个喊冤的都没有。数量之多,质量之好,在当时传为佳话,在今天看来也堪称神奇。
狄仁杰让皇帝印象深刻的事情,来自一次执法纠纷中的犯颜直谏。
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左卫大将军权善才、左监门卫中郎将范怀义误砍了昭陵(唐太宗陵墓)中的柏树,唐高宗大怒,命令立即处死。
狄仁杰却上奏为二人辩护,认为他们罪不当死。
高宗疾言厉色地说:“权善才他们置我于不孝之地,必须处死!
”皇帝盛怒,狄仁杰却神色不变,仍然振振有词:“现在依照法律,他俩罪不至死,而陛下坚持要杀,那么法律就无法取信于人,人们会很茫然失措,这样法律就失效了。
现在陛下因为昭陵的一株柏树杀了一个大将军,千百年之后,人们会怎么评价陛下呢?如果我奉命杀了善才,那才是真正陷陛下于不道啊。
”
后来高宗冷静下来,觉得狄仁杰说得很有道理,于是特别下令让史官把这件事情记录下来,以便能流传后世。高宗有意识地强化这个案件,一来表彰狄仁杰,给大臣们树立一个榜样,二来也顺便提升一下自己,树立一个善于纳谏的皇帝形象。
不久,高宗就提拔他当了“侍御史”。侍御史是御史台官员,属于监察系统。此官的品级虽不高,和大理丞一样也是从六品,但属于“清望官”。这个官位对日后的仕途有很大帮助,一般来说,它的升迁速度比其他机构要快。可见,高宗虽是将他平级调动,实则把狄仁杰放入到“重点培养考察对象”中了。
狄仁杰没有辜负领导的期望,他非常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
侍御史,也是负责审讯案件的,只不过对象不是普通人,而是百官。
可以说,御史就是官员中的“宪兵”,御史的别称就叫“宪衔”,有个成语叫“口衔天宪”,就是从这里来的。
在任职期间,狄仁杰很不客气地弹劾了高宗的两个宠臣、权臣。
一是司农卿韦弘机,此人为高宗修了很多宫殿,都特别宽敞壮丽。
狄仁杰上奏章弹劾韦弘机引导皇帝追求奢泰,韦因此被免职。
另外左司郎中王本立因为受宠,恃恩用事,也被狄仁杰毫不留情地揭露弹劾,而且狄仁杰对皇帝的说情也一点不买账,最终将他拉下了马,“一时朝廷肃然”。
从六品的狄仁杰,硬是为朝廷整了一回风。
当然,这也仰赖高宗对他的支持和宽容。
这时期的狄仁杰,给世人的印象是能力超强,判案如神又铁面无私,很像后来人们心目中的包公形象。这大概就是狄仁杰会被认为是“神探”的重要原因。
五、狄仁杰之死真相揭秘?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闻讯泣言之:“朝堂空也!
”赠文昌右丞,谥曰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即位之后又封之为梁国公。
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浮沉,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每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
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他可谓推动唐朝走向繁荣的重要功臣之一。
六、狄仁杰的故事主要内容?
1、斗南一人
狄仁杰担任并州法曹时,同僚郑崇质要到很远的地方公干,但是他的母亲年老多病。
狄仁杰主动对郑崇质道:“你母亲病重,而你却要出远门,怎么能让亲人对远在万里之外的你担心呢?”他去见并州长史蔺仁基,请求代替郑崇质出行。
蔺仁基非常感动,联想到自己与司马李孝廉之间的不和,深感惭愧,主动与李孝廉和解。
他还经常对人称赞狄仁杰道:“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后世遂用“斗南一人”比喻天下绝无仅有的人才。
2、整肃纲纪
高宗年间,左司郎中王本立倚恃皇帝宠信,骄横跋扈。狄仁杰弹劾王本立,请求将其交付法司审理。但唐高宗却下诏宽宥。狄仁杰谏道:“国家虽然缺乏人才,但却不缺少王本立这种人。陛下为何要爱惜此人,而亏损王法呢?如果陛下一定要宽赦王本立,就请把臣放逐到无人之地,作为以后的忠贞之臣的警戒!”王本立因此被治罪。
后来,狄仁杰弹劾司农卿韦机,称其所督建的宿羽、高山、上阳等宫室太过壮丽。唐高宗遂将韦机免职,自此朝廷风纪肃然。
3、不信妖言
唐高宗前往汾阳宫时,途径妒女祠。当时,民间认为穿着华丽的衣服经过妒女祠,会招致风雷之灾。并州长史李冲玄打算征发数万民夫,另外开辟一条御道。狄仁杰道:“皇帝出行,有千乘万骑扈从,风伯为之清尘,雨师前来洒道,还怕什么妒女之害?”李冲玄遂停止征发徭役。唐高宗得知后,叹道:“狄仁杰真是个大丈夫啊!”
狄仁杰官居宰相,参与朝政之时,也正是武承嗣显赫一时,踌躇满志之日。他认为狄仁杰将是他被立为皇嗣的障碍之一。长寿二年(693年)正月,武承嗣勾结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大臣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当时法律中有一项条款:“一问即承反者例得减死。”
来俊臣逼迫狄仁杰承认“谋反”,狄仁杰出以非常之举,立刻服了罪:“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
来俊臣得到满意的口供,将狄仁杰等收监,待日行刑,不复严备。
狄仁杰拆被头帛书冤,置棉衣中,请狱吏转告家人去其棉。
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得其冤状,持书上告。
武则天召狄仁杰等“谋反”的大臣面询:“承反何也?”
狄仁杰从容不迫地答曰:“向若不承反,已死于鞭笞也。”
又问:“何为做谢死表?”
答曰:“臣无此表。”
武则天令人拿出谢死表,才弄清楚是伪造的。于是下令释放此案7人,俱贬为地方官。狄仁杰被贬为彭泽令。如此,狄仁杰运用自己的才智机谋死里逃生。以后,武承嗣欲根除后患,多次奏请诛之,都被武则天拒绝
七、狄仁杰生平案件?
一说起狄仁杰,人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破案高手。的确狄仁杰在担当大理寺寺丞时,一年内破了大量积压案件,涉及上万人,且没一人上诉,由此可见狄仁杰之高妙。但他平生最大的成就倒是为相时“劝立李氏,陆续大唐社稷”。
狄仁杰早年生活在唐高宗时期,列入了科举以明经及第。后来武则天崛起,成为中国汗青上第一个女皇帝,竖立武周,狄仁杰和大多数唐朝旧臣一般对此持否决立场。但任人唯贤的武则天却对这个否决她的人却很重视,调任狄仁杰入京为相。
来到国都的狄仁杰知道武则天是位好皇帝,是以不遗余力地辅佐她,但仍时刻不忘恢复大唐社稷。武则天也心知肚明,本身一个女子站在权力最巅峰,不免会有好多人不愿意,而狄仁杰只是想让本身传位于李唐,对本身照样赤胆忠心的。
后来武则天想立本身的侄子武三思为太子,狄仁杰知道后拚命相谏“今世界仍念唐朝恩义,若立太子,非庐陵王李显弗成”。武则天听后很不愉快。狄仁杰持续说道“先帝将二子托于陛下,陛下如今却要把世界让给外姓吗?并且武三思只是陛下的侄子,若他为帝,您凭何入太庙?愿陛下慎重啊。”
武则天逐渐醒悟,于是把李显召回国都。到了公元700年,狄仁杰病重,武则天素来尊敬他,称他为“国老”,于是亲自来探望他,命宫廷最好的太医医治。只可惜狄仁杰后来照样作古了,临死前他含泪对武则天说了九个字“恢复李唐,臣虽死无憾”,武则天默然点了颔首。
狄仁杰一死武则天又少了个亲信,少了个得力助手,她常太息“为何上天要夺走我国老”。后来她果真让位于李显,退居太后。
公元705年,武则天作古,临死前留下一道遗诏“将本身以大唐皇后身份与唐高宗李治合葬”。如今乾陵还能看到他们的墓陵,只是武则天的墓碑是无字的,孰是孰非只能由后人评价了。
八、狄仁杰犯了什么罪被贬?
狄仁杰官居宰相,参与朝政之时,也正是武承嗣显赫一时,踌躇满志之日。他认为狄仁杰将是他被立为皇嗣的障碍之一。长寿元年(693年)正月,武承嗣勾结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大臣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
当时法律中有一项条款:“一问即承反者例得减死。
”来俊臣逼迫狄仁杰承认“谋反”,狄仁杰出以非常之举,立刻服了罪:“反是实!
”来俊臣得到满意的口供,将狄仁杰等收监,待日行刑,不复严备。
武则天召狄仁杰等“谋反”的大臣面询:“承反何也?”狄仁杰从容不迫地答曰:“向若不承反,已死于鞭笞也。
”又问:“何为做谢死表?”答曰:“臣无此表。
”武则天令人拿出谢死表,才弄清楚是伪造的。
于是下令释放此案7人,俱贬为地方官。
狄仁杰被贬为彭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