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们二年级小学生用了四节课学完《大禹治水》这篇课文。
课文是民间神话故事,描写了大禹治水的艰辛以及他的心系百姓、无私奉献、智慧过人、治水有方。
对于神话故事,小学生们都十分喜欢,朗读的欲望也比较强。
但由于生活阅历有限,环境不同,孩子们对于大禹的伟大理解得不太深入,甚至有些吃力。
语文老师们都在感叹:英雄离小学生太远!理解英雄人物太难!
一、本课生字易出错较多,尤其是部首和笔顺。
1.“哄”和“洪”;“被”和“批”对比记忆,也可以采用换偏旁的方法来掌握新字,比如“退”,换偏旁可以组的新字有很多:眼、很、跟、狠等。
2.也可以猜字谜记忆生字,比如“首先走”
谜底是“道”,“一人说出”是“认”,“房子着火”是“灾”。
3.部首容易出错:“年”的部首是第一笔“撇”;“业”的部首是本身;“产”的部首是“立”。
4.笔顺易错字“年”,正确笔顺应该是:撇、横、横、(短)竖、横、竖。
5.课文中有非常多的4字词语,有一些是固定搭配,可以把这些4字词语提炼出来,让孩子熟读成诵。
6.课后第2题,意在让孩子掌握理解字义的方法:先猜,猜的时候要把字放在词中,词放在句子中,去根据句子的语境去猜猜字义。再查字典,以确定准确字义。在平时的预习中,要让孩子多用字典,在猜一猜——查一查的过程中,掌握理解字义的方法。
二、课文要抓关键词句,感受治水前后老百姓生活的变化、大禹治水的艰辛、大禹父子治水方法的不同、大禹的人物形象。
1.大禹治水前老百姓的生活怎么样呢?在第一小节中,“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
通过“洪水经常泛滥”、“淹没田地”、“冲毁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等词,加上孩子们的合理想象,可以感受到洪水带给人们无数的灾难。理解“泛滥”,要联系下文,这是理解词语意思的一种方法。
2.治水后老百姓的生活怎么样呢?“百姓安居乐业,重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里,通过对比第一小节,再读前文“人们把家搬了回来,大家在被水淹过的土地上耕种”,孩子们能理解,有房住、有田种,幸福地过日子,这样的生活就叫做安居乐业。
2.是谁治理好了洪水?他们又分别是怎么治理洪水的?结果怎么样呢?
在读课文的第二和第四小节的时候,孩子们分别圈出人物、治理时间、治理方法,治理效果。
鲧是用筑坝挡水的方法治水,结果是:9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没有消退。禹的治水方法是:疏导,结果是13年之后,洪水终于退了,百姓安居乐业,重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在对比读之后,我们感受到,大禹善于吸取经验教训,智慧过人!
3.为了治理好洪水,大禹付出了多少艰辛和努力呢?
在第三小节中,“十三年”、“到处奔走”,“多次路过自己家门口”,“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尤其是“到处奔走”,可以让孩子想象说话“大禹为了治水,可能走过哪些地方?”以感受大禹的心系百姓、无私奉献。
还可以联系第一小节,以加深理解大禹治水的坚定决心。
三、课后题要重视,无论是读的还是写的,要逐一过关。
课后第1题已经在课文的学习中处理过,第2题,在全文学习完之后,可以用四个句子当主干、串联相关关键词的方法,复述全文。
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我们语文老师普遍感受就是:由于孩子们年龄小,生活体验不够,又加上伟人离现在的孩子生活较远。
他们理解起来大禹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他的无私奉献非常有难度,在课堂上,读第三小节关键词句的时候,我问孩子们“三过家门而不入,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大禹?”孩子们说的是“勤劳的”、“坚持不懈的”。
是的,现在的孩子们,被教育要勤劳诚恳,坚持不懈。但对于无私奉献,牺牲小我成全大我这样的精神品质,教材提倡的少了,老师和家长也教育的少了,这也是社会价值观的一种转变。所以,孩子们难理解,也是情有可原的。
课余,可以让孩子们读一读《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等神话故事,以加深对神话故事中英雄人物坚韧不拔,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精神的感受。
史册号网友观点:如果二年级的学生这样学语文,孩子都会崩溃。
现在当个二年级的孩子太难了,语文学习越来越难。
笔记好详细呀,问题是孩子们用得着这么记吗?,虽然准备很详细但偏离了低年级语文学习的教学重点,分析课文应该是高年级的教学任务吧,《大禹治水》我当时是6年级才教的这篇课文。
孩子学了这篇课文,问了我一句话:“课文中说,大禹治水十三年多次经过家门口,为啥说三过家门而不入?难道就三次没有回家?其余经过的时候都回家了?到底是谁统计过他回家了几次?”听到这样的问题,又惊喜又无奈,根本无法解释,我太难了……,老师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讲一个《大禹治水》的故事,怎么讲啊?,二年级这一课学习15个我会认的生字,9个我会写的生字,要知道泛滥等词语的意思,要会复述课文。
个人觉得专家们你们有在一线呆过吗?,谢谢老师的细致分析,孩子们在低年级就有了分析课文的意识,甚至是初步的能力,到了高年级做阅读理解就会轻松很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