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中国有名的物产和典故,中国十大物产和典故?

有名的物产:煤炭,稀土,陶瓷,人参,鹿茸,茶叶,丝绸,有色金属,矿石,粽子,大熊猫。

典故有:自相矛盾,掩耳盗铃,破釜沉舟,刻骨铭心,一鸣惊人,纸上谈兵,图穷匕见,大义灭亲,烽火戏诸侯,退避三舍,心腹之患,王侯将相。

大家常说中国博大精深,事实也是这样的,中国国土面积大,省份多,各地的风土人情都不一样,特产也大不相同。中国知名的特产也很多,中国十大有名特产

1、天津麻花天津麻花有很多人都挺喜欢吃的,吃起来非常酥脆香浓,不仅有香香的芝麻,还有其他香香的调料,吃起来非常过瘾,具有浓浓的天津气息,不过东西虽然好吃还是要克制哦,吃太多反而不美。

2、桂林米粉桂林是一个风景非常美的地方,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桂林景美,美食更美。桂林米粉不仅圆润细腻滑,吃起来口感不错,再加上桂林特有的各种调料、配料,更是堪称一绝。

3、山东煎饼大家早餐喜欢吃煎饼吗?来块山东煎饼怎么样。山东煎饼极其脆薄,吃起来很香,带着食物原本的味道,在加上各类蔬菜和特制酱料,煎饼的口感更加不错,早上来一个感觉一天香喷喷。

4、中国台湾凤梨酥很多人来中国台湾旅游都喜欢带上几盒凤梨酥回去,现在网上的凤梨酥也是有很多的。中国台湾本地凤梨酥,不仅采用上好原料,口味也是很好的,而且实际上凤梨酥吃了对身体有一定益处,但是可能因为是甜的,吃多了会稍腻。

5、重庆酸辣粉酸辣粉也是餐馆里比较常见的一道美食,但是路边的酸辣粉当然是比不上正宗的重庆酸辣粉啦。酸辣粉讲究“酸”“辣”,吃起来非常爽快,冬天来一碗酸辣粉可以浑身发热,让人欲罢不能。

6、武汉热干面武汉热干面也是非常有名的,面条比较劲道,口感不错,再加上秘制的芝麻酱和各类小菜,拌一拌,飘香十里,吃起来回味无穷,不过可能有些人吃不惯芝麻酱的就不要轻易尝试了。

7、上海青团青团是江南一带非常有名的特产,而其中上海因为独特的工艺脱颖而出。上海青团外表绿绿的,咬一口非常弹牙,再加上美味的内馅,闻着香喷喷,吃着也是非常美妙的。

8、兰州牛肉拉面其实兰州拉面的店到处都有,就是不知道是不是正宗的。兰州牛肉拉面汤汁新鲜,味道浓郁,面条吃起来也非常好,有嚼劲,味道非常不错,冬天来上一碗兰州牛肉拉面吃的大汗淋漓,其实是非常爽快了。

9、汉中面皮汉中面皮是一种十分宽的面制品,看似面条,但是比面条宽多了。汉中面皮很薄很宽,加上秘制的调料,多种配菜混合着,成为不可多得的美味,去陕西一定不能错过美味的汉中面皮。

10、广东虾饺广东人在吃早茶的时候很喜欢来一笼虾饺,一口一个吃起来不负担。虾饺的馅料采用了嫩笋、猪肉、鲜虾混合,吃起来口感非常好,早上来一笼虾饺,沾上醋吃,感觉好极了。

1、 杯弓蛇影:比喻因过分敏感而疑神疑鬼,多疑多虑。

2、 杞人忧天:比喻无事自扰,杞国人听说大禹治水,担心自己的小池塘会被排干。

3、 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

4、 守株待兔:比喻坐等机会而不主动努力。

5、 刻舟求剑:比喻固守旧观念,不顾实际情况。

6、 纸上谈兵:比喻只在纸面上谈论,没有实际经验。

7、 井底之蛙:比喻见识狭窄,缺乏眼界。

8、 胸有成竹:比喻事先有周密的计划和准备。

9、 画龙点睛:比喻在作品或计划的关键地方加上重要的一笔。

10、 守口如瓶:比喻保守秘密,不泄露出去。

1、画饼充饥

三国时期,有一个正直的文人叫卢毓(yù),在魏国做大官。

一次宫中选拔人才,官员们推荐了许多有名的人,魏国的皇帝说:“让卢毓来选人,我不要这些只有名声而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名声就像画在墙上的饼,不可以拿来吃。”

卢毓建议皇帝选拔和考试相结合。从此,皇帝根据个人的实际能力来任命官员。卢毓的方法得到了大家的称赞。

成语“画饼充饥”就来自于皇帝所说的话。一开始,它指有名声而没本领的人。后来,人们用它来比喻以不切实际的空想来满足自己的人。

2、七步成诗

三国时代,魏武帝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本是同母所生的亲兄弟。

大哥曹昂、四弟曹中相继夭亡,两兄弟曾因争当继承人搞得很不愉快。

后来曹丕被立为太子,继而嗣(sì)位称帝,但对曹植仍心存疑忌,接连打击迫害。

魏文帝曹丕曾逼令曹植行走七步就要做成一诗,若不成,便将施以重刑。

曹植本来就才思敏捷、诗才横溢,颇受曹操赏识偏爱,这时应声便吟出一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后深感惭愧。

从此,“七步成诗”便传为佳话。

3、路人皆知

三国的魏国,是一代英杰曹操建立的,在三国中是最强大的。到魏主曹芳当政时,司马氏实际上已经操纵了大权。司马师带剑入殿,一切政事都由他决断,根本不把曹芳放在眼里。曹芳气愤不过,下密诏诛杀司马氏。谁知,事不机密,反而被司马师废了他的王位。司马师因篡(cuàn)位不到时机,只好另立曹髦(máo)为新王。

这位曹髦是魏文帝的孙子,原先被封高贵乡公的爵位,如今做了皇帝,倒想有一番作为。

那知,司马氏控制了整个朝政。

司马师死后,司马昭自封天下兵马大都督,处处挟制高贵乡公,篡权的野心日益显露,以至天下无人不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语,就出自此处。

眼见司马昭的专横,曹髦是恨在心里,但又怕司马昭的权势,只好作《潜龙诗》一首,以泄不满。

诗曰:

伤哉龙受困,不能跃深渊。上不飞天汉,下不见于田。

播居于井底,鳅鳝舞其前。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如然。

一位名叫贾充的官吏知道后,马上向司马昭告发了此事。

司马昭一听,诗中将他比喻成鱼鳅黄鳝,恼怒万分,立刻身带宝剑随从,直入宫殿。当着百官大臣,厉声责骂曹髦,公然威胁说:“你曹髦是不是想作第二个曹芳!”

曹髦回到后宫,痛哭一天,终于下定决心要铲除司马昭。他召来王经、王沈、王业三位大臣合谋。王经劝告他,以鲁昭公讨伐季孙氏不成反被流亡的史事为鉴。可是,曹髦表示,宁死也不能让司马昭猖獗了。

于是,曹髦召集兵士三百人,要去诛杀司马昭,王经死谏也不听,而王沈、王业则投靠司马昭,当了叛徒。还不用司马昭动手,曹髦就被司马昭的手下杀死,王经与三百兵士也惨遭杀害。

成语“路人皆知”前面常常加上“司马昭之心”五个字,指野心非常明显,人所共知。

4、穷兵黩(dú)武

东吴名将陆逊之后陆抗,有勇有谋,很年轻就被任命为建武校尉。

东吴后期朝政腐败,且国君孙皓荒淫暴虐,滥杀无辜。陆抗对此非常不满,便多次上疏劝谏。但是,孙皓对这些建议置之不理。尽管东吴内政混乱不堪,但由于陆抗谋略过人,善于用兵,因此一直虎视东吴,而欲南下一统中国的晋,也无可奈何。

当时,晋朝的车骑将军羊祜(kù)镇守襄阳。他见陆抗能攻善守,知道要立即打败东吴并不容易,于是改变对东吴策略,采取了和的战略。陆抗也明白羊祜用意,于是也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晋方。在边境,两人还常派使者往来,以示友好。因此当时吴、晋一部分边境竟出现了和平局面。

孙皓听说了边境的情况,十分不悦,派人责问陆抗。

陆抗回话说:“我如果不采取这样的政策,反而会助长羊祜的威德。

”孙皓听后,也就没再说什么。

但他还是想出兵攻晋统一中国。

于是频频调兵。

陆抗知道后,便又向孙皓上疏说:“现在,朝廷应该加紧农业生产,储备粮食,增强国力。

让有才能的人发挥作用,使各级官员不荒怠(dài)职守,严明赏罚以励百官,审慎实施刑罚以戒黎民。

如果图虚名重形式,处处用兵,好战不止,耗费的资财动以万计,士兵疲劳不堪,即使敌寇没有削弱,我们自己也会因此受累而被拖垮。

但是,孙皓对陆抗的忠告仍是置若罔(wǎng)闻,以致于国力日渐衰退。而陆抗死后,晋军便挥师南下讨伐东吴,吴国最终为晋所灭。

成语“穷兵黩武”,现在的意思是使用全部武力,任意发动战争。

5、势如破竹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统一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吴国衰弱立即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为征南大将军。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兵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

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

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

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

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士气高涨,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

”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

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6、乐不思蜀

三国时,蜀国的刘备在驾崩之后,把皇帝的位置传给他的儿子刘禅,并请丞相诸葛亮来辅佐刘禅治理国家。

刘禅有个小名叫做阿斗,阿斗当了皇帝后,每天只会吃喝玩乐,根本不管事,还好有诸葛亮帮他撑着,蜀国才能一直很强盛。

可是,当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国马上派兵来攻打蜀国,蜀国不但打不过魏国,阿斗还自愿投降,带着一些旧大臣到魏国去当安乐公,继续过着吃喝玩乐的日子,完全忘记自己的国家已经灭亡了。

有一天,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昭请阿斗吃饭,故意叫人来表演蜀国的杂耍,想羞辱这些蜀国来的人。

旧大臣们看到这些蜀国的杂耍,都非常难过,可是,阿斗却高兴地拍着手说:“好耶!

好耶!

真是好看耶。

”一点也没有伤心的样子。

后来,司马昭故意讽刺阿斗说:“怎么样!

在这里过得开心吗?想不想蜀国呀?”没想到,阿斗居然开心地说:“此间乐,不思蜀。

”意思是说:不会呀!

在这里有得吃有得玩,我呀!

一点也不会想念蜀国呢!

司马昭听了以后,在心里窃笑:“真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呀!

难怪会让自己的国家给亡掉!

后来,大家就用“乐不思蜀”来形容一个人过得很开心,不想回家了!

7、悬梁刺股

晋朝有一个叫孙敬的人,每天读书到深夜,怕打瞌睡,就用绳子系住头发拴在房梁上,如果头昏要打瞌睡,头往下坠,绳子就会将他扯醒。他就用“悬梁”这种方法防止自己打瞌睡。

战国时,有一个叫苏秦的人,因为在秦国求官不成,回家后被家人看不起,就将太公《六韬》、《阴符》等兵法书籍,不分白天黑夜地勤奋苦读。每当到了夜深人静、头昏脑涨、眼睛发涩、总想睡觉的时候,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使自己清醒后又读书。最终苏秦佩带了六国的相印,成为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成语“悬梁刺股”,常用来形容学习认真,勤奋刻苦。

8、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tì)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jí)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kēng)锵(qiāng)。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9、草木皆兵

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苻(fú)坚统一北方后,强征北方各族人民,组成八十七万大军南下,想一举灭掉东晋。苻坚先派他弟弟苻融率军二十五万为先锋,从长安向东进发。九月苻坚亲率大军进驻项城,并下令先锋军向东晋在淝水西岸的重镇寿阳展开进攻。

东晋遂派谢玄等统率八万将士迎战苻坚;另派水军五千增援寿阳。

可惜寿阳失守,水军部队只得在离洛涧二十里处驻扎下来。

苻坚得知秦军攻下寿阳,便把大军留在项城,只率八千轻兵赶至寿阳。

他自以为胜利在望,便派朱序去劝晋军投降。

但朱序却将秦军虚实告知晋军。

晋军将领谢玄根据朱序所报部署,突袭驻在洛涧的秦军前哨阵地,歼灭秦军万余人;接着晋主力挺进至淝水东岸,与秦军对峙于淝水。

苻坚登上寿阳(今安徽寿县)城楼,见晋军阵营严整,又远望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都是晋军,心中畏惧。

当时秦军贴水布阵,谢玄要求秦军稍退,让晋军渡过淝水进行决战。

苻坚以为可以乘晋军半渡时进行偷袭,便一口应允。

岂料秦军皆是强征得来的乌合之众,人心浮动,将士厌战,加上从前的晋军降将朱序乘机高呼:“秦军败了。

”于是秦军一退而不可复止,东晋军队乘胜追击,大败秦军。

苻坚在逃跑途中,听到风声鹤唳(lì),都以为是晋军追来。

战争结果,晋军以少胜多,前秦政权很快瓦解,东晋得于偏安江左。

人们常在成语“草木皆兵”前面加上“风声鹤唳”四个字,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10、洛阳纸贵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

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

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zhuàn)写《三都赋》。

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广泛好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

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时。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p202402121410093ca2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