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大义灭亲是历史故事吗?大义灭亲的例子历史上有名的例子?

大义灭亲

      卫庄公(公元前757-前735年在位)晚年,宠爱次子州吁,并委任他为将。

州吁恃勇凌人,骄纵不法。

大夫石碏(què)劝说庄公:“爱护儿子,要教育他走正道。

骄、奢、淫、逸,是走上邪路的开始。

这四种恶习,都是宠惯和享受过分的结果。

受宠惯势必骄横,骄横则难以约束自己,无所约束便容易心生怨愤,怨愤不已就不能安分守己了!

如不防范,必然要造成祸害。

”卫庄公不以为然。

石碏见国难在即,又知儿子石厚与州吁结为一党,助纣为虐,担心日后遭殃,索性告老回家。

    ..周桓王元年(公元前719年),野心勃勃的州吁终于杀死哥哥卫桓公,自立为卫君。

州吁贪残暴虐,引起国人的普遍不满。

他生怕诸侯干预卫国内政,便先发制人,约集宋、陈、蔡、鲁等国伐郑,并想借此转移国人视线。

有见识的人都指责州吁倒行逆施,必然自食恶果。

鲁国大夫众仲就曾预言:“我只知以德治民,未听说以乱治民。

州吁穷兵黩武则必然丧众,刑戮妄加则必然失亲众叛亲离,必难成事!

       果然,州吁窃位不久,便弄得民情汹汹,内外吃紧,州吁眼见无法收拾局面,只得派石厚去向老谋深算的石碏请教对策。

石碏憎恶州吁、石厚狼狈为奸,早就有心杀贼,只是孤掌难鸣,无力回天。

今见石厚上门讨教,便将计就计,做了个调虎离山的圈套。

他说:“当今,陈桓公正有宠于周天子。

卫国若请陈国代为通融,得以朝见天子,便可安抚百姓。

     石厚回复州吁,二人不知是计,竟然轻车简从,前往陈国。石碏则抢先派人赶往陈国,通报道:“州吁、石厚实为卫国弑(shì)君杀兄的罪魁祸首。但卫国弱小,老夫年迈,无计除此乱臣贼子,诚请贵国代为锄奸,捕杀二贼。”陈国欣然应命。

      州吁、石厚刚到陈国,陈人不费吹灰之力,即将二人囚捕起来,并请卫国派员前来行刑。卫国立刻派右宰丑去监杀州吁;石碏也使家臣獳羊肩去处死石厚。人们纷纷称赞石碏是“大义灭亲”。

我国历史上大义灭亲的例子不胜枚举。其中,流传最广,最深入人心的例子莫过于北宋时期以清廉端正,刚直不阿为代表的包拯大义灭亲用御赐的狗头铡,铡了贪脏枉法的侄子包勉的故事。这个例子个人认为可以成为历史上大义灭亲的典型例子。您说呢。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卫桓公有个异母弟弟,名叫州吁。他们的父亲卫庄公在位时,对州吁过分溺爱,养成他骄横无理的习气。大夫石碏多次劝说,庄公都不理。

不久,庄公去世,由桓公继位。州吁时时准备谋杀桓公,夺取君位。他结识了石碏的儿子石厚,石厚本不是好人,专门给他出坏主意。

州吁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把卫桓公杀了,州吁自立为国君。他不仅大兴土木,为自己修建宫殿,而且四处征兵,使本来就已不堪重负的卫国百姓,更是雪上加霜。卫国朝野怨声载道,政局不稳。有几位正直的大臣暗中商议,准备到周天子那里去揭露州吁杀君篡位的罪行。

州吁很快得知了这个消息,他十分恐慌,担心周天子会出面干预。于是,州吁马上找来石厚商讨对策。石厚对州吁说:“我父亲石碏很有谋略,在国内也有极高的威望,如果我们能得到他的帮助,那么事情就会好办多了。”

州吁说:“你立刻回家,请你父亲帮忙。如果他能帮我们渡过难关,日后我一定报答他。”

石厚的父亲石碏是个非常正直的人。他对州吁的行径早已十分痛恨,但自己又无法加以制止,一气之下只好辞官回家,但他每天都在考虑对付州吁的办法,伺机行动。

这一天,石厚奉州吁命回到家中,转告了州吁的想法。

石碏脑子一转,马上想出了惩处州吁的办法。

他对石厚说:“现在国人对州吁都非常不满,那是因为他没有得到周天子的承认和支持。

如果得到周天子的承认和支持,事情就好办了。

现在我们可以这样办,陈相公很得周天子的信任,他的意见能对周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

你不妨与州吁一道去请陈桓公帮忙,只要他肯出面,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石厚听了父亲的话,认为这是个非常稳妥的办法,赶紧回宫把这一情况告诉州吁。州吁听后十分高兴,立刻备下厚礼,准备前往陈国。

再说石碏,他等石厚走后,立即给陈桓公写了一封信,派人连夜送去。他在信中揭露了州吁和石厚狼狈为奸,杀君作乱的滔天罪行,并列举州吁当权后的种种不义行径。最后建议陈桓公,在州吁和石厚去陈国时,将他们速捕,并处以极刑,为卫国除害。

州吁和石厚带着丰厚的礼品来到陈国,刚一入境便被陈桓公捉了起来,陈桓公派人通知卫国。卫国派大夫宰丑赶到陈国,把州吁处死。宰丑考虑到石厚是石碏的儿子,准备从宽处理。可石碏却坚决不同意,他说:“州吁做的许多事情,都是石厚主谋,像石厚这样大逆不道的人,留在世上永远是个祸患。”

于是,石碏便命令家臣去陈国,把石厚杀死。因此,有人称赞石碏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为“大义灭亲”。

大义灭亲原指为君臣大义而灭父子私情,后用以泛指炎维护正义而不徇私情。《春秋》里面评价石碏是为了国家利益“大义灭亲”。《左传》也称赞石碏的“大义灭亲”体现了大公无私的精神,并称石碏为“纯臣”。石碏以国家大义灭父子之私亲的做法,也得到后世人的称赞。

出自《左传·隐公四年》的大义灭亲典故,讲述的是:“春秋时卫国大夫石碏曾经劝谏卫庄公,希望教育好庄公之子州吁。庄公死,卫桓公即位,州吁与石碏之子石厚密谋杀害桓公篡位,为确保王位坐稳,派石厚去请教石碏。石碏恨儿子大逆不道,设计让陈国陈桓公除掉了州吁与石厚。”

大义灭亲:出自《左传·隐公四年》的大义灭亲,讲述的是:“春秋时卫国大夫石碏曾经劝谏卫庄公,希望教育好庄公之子州吁。

庄公死,卫桓公即位,州吁与石碏之子石厚密谋杀害桓公篡位,为确保王位坐稳,派石厚去请教石碏。

石碏恨儿子大逆不道,设计让陈国陈桓公除掉了州吁与石厚。

” 的故事。

【解释】:大义:正义,正道;亲:亲属。

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使受到应得的惩罚。

【出处】:《左传·隐公四年》:“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近义词】:大公无私、不徇私情、铁面无私【反义词】:徇情枉法、徇私舞弊、认贼作父【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指维护正义。

这四个字讲的是:为了维护公平正义,对犯罪的亲人不循私情,而使其受到应有的惩处。与它相近的词有:铁面无私、大公无私、秉公灭私。

大义灭亲,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其典故源自《左传·隐公四年》。[5]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使受到应得的惩罚。其结构为联合式,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1、 《东周列国志》大义灭亲讲了东周时期列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权力争夺。

2、 这部作品揭示了当时列国之间的权谋和利益之争,以及各国君主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不惜牺牲亲情和家族关系的残酷现实。

3、 《东周列国志》通过描写各国之间的权力斗争和亲情的牺牲,深刻反映了权力对人性的腐蚀和社会政治的黑暗面,同时也提醒人们在追求权力和利益时要保持良知和道德底线。

讲了:春秋时,卫国石蜡之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共谋杀君篡位。石厚为了安定国内人心,去求计于自己的父亲。

石蜡因之而设计,借陈桓公的帮助,乘他们到陈国之机,逮捕了州吁和石厚。

卫国派人到濮杀死了州吁,石蜡派家臣到陈杀死了石厚。

《左传》因此称赞道:“君子曰:'石蜡,纯臣也。

恶州吁而厚与(同与,就是一同处死的意思)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大义灭亲”原指为君臣大义而灭父子私情,后用以泛指炎维护正义而不徇私情。

“春秋时卫国大夫石碏曾经劝谏卫庄公,希望教育好庄公之子州吁。

大义灭亲:出自《左传·隐公四年》的大义灭亲,讲述的是:“春秋时卫国大夫石碏曾经劝谏卫庄公,希望教育好庄公之子州吁。庄公死,卫桓公即位,州吁与石碏之子石厚密谋杀害桓公篡位,为确保王位坐稳,派石厚去请教石碏。石碏恨儿子大逆不道,设计让陈国陈桓公除掉了州吁与石厚。” 的故事。

【解释】:大义:正义,正道;亲:亲属。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使受到应得的惩罚。

【出处】:《左传·隐公四年》:“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近义词】:大公无私、不徇私情、铁面无私

【反义词】:徇情枉法、徇私舞弊、认贼作父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指维护正义。

1、凿壁偷光:西汉时期,宰相匡衡从小因为家贫,没有条件进学堂,他白天帮人干活,晚上没钱买灯油,就只好在家里土墙上凿一个洞,借隔壁的灯光来读书,甚至到有书的人家去免费帮工换取书本,他刻苦学习终于在汉元帝时期当上太子少傅。

2、破釜沉舟: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

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3、三迁之教:战国时期,孟子小时候非常聪明,经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担心他荒废学业就把

家搬到城里,刚好旁边是一个屠宰场,孟子很快就学会了杀猪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个学校附近,从此孟子就开始学习孔子的思想而成为一代思想家。

4、画蛇添足:楚国有个专管祭祀的官员,春祭以后倒一杯酒给手下人,因人多酒少不够分,就想出谁先画好蛇就喝酒的办法,有一个人第一个把蛇画好了,见其他人还没有画完,就在已画好的蛇上加了两只脚,让人啼笑皆非。

5、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 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7、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8、东施效颦:美女西施因病而皱着眉头,邻居丑女见了觉得很美,就学西施也皱起眉头,结果显得更丑。后人称这个丑女为东施。

9、守株待兔: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结果自然再无所获!

10、滥竽充数: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齐宣王去世。齐愍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1、暗渡陈仓

楚汉相争时,项羽凭借强大的实力,违背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自立为西楚霸王,把汉中和巴蜀一带封给先入关中的刘邦。刘邦听从谋士张良的计策,到汉中时,人马过后,烧毁沿途的栈道,表明自己不再回关中了。项羽从此放松了对刘邦的警惕。

后来,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命士兵修复原来烧毁的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进攻关中的样子,实际上却带领主力部队抄小道趁守将不备袭击了陈仓,进而攻人咸阳,占领了关中,揭开了楚汉大战的序幕。

1、卧薪尝胆: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2、昭君出塞:出自《后汉书·南匈奴传》;

3、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程门立雪:出自《宋史·杨时传》;

5、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6、围魏救赵: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7、唇亡齿寒: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8、爱屋及乌:出自《尚书大传·大战》;

9、图穷匕见:出自《战国策·燕策三》;

10、四面楚歌:

图穷匕见:

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

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

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

秦王大惊,猛地挣脱。

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历史故事二

大义灭亲:

这个故事就比较有名了,在〈东周列国志〉上也有记载,不过我要讲的则是出自〈左传 隐公四年〉:春秋时,卫国石蜡之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共谋杀君篡位。

石厚为了安定国内人心,去求计于自己的父亲。

石蜡因之而设计,借陈桓公的帮助,乘他们到陈国之机,逮捕了州吁和石厚。

卫国派人到濮杀死了州吁,石蜡派家臣到陈杀死了石厚。

《左传》因此称赞道:“君子曰:‘石蜡,纯臣也。

’”“大义灭亲”原指为君臣大义而灭父子私情,后用以泛指炎维护正义而不徇私情。

历史故事三

王侯将相:

秦朝末年,统治阶级的残暴统治造成民不聊生。为了修筑北方的长城,募集许多劳工。陈涉、吴广等因为大雨延误行程,按律当斩,他们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于是揭竿而起,其他豪杰也蜂拥而起,起义军迅速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历史故事四

脸上打草稿

北宋时有个叫陆东的,在苏州做官。

某次断案,他判一个犯人流放,当时流放是要在脸上刺字的。

陆东让人在犯人脸上刺上“特刺配某州牢城”几个字。

刺完了,手下一个幕僚说,大人不对啊,不能用“特”这个字。但凡用这个字的都是朝廷一时旨意,这个犯人只是流放罪不能用这个字。

陆东一听,赶紧叫人把那犯人又拉回来,把“特刺”二字划掉,改成“准条”,重新刺字。

估计这犯人得是有一张高晓松式是大脸,不然恐怕刺不下这么多字。陆东给犯人刺字刺两回这事在当时广为流传,没少被人笑话。

后来有人向上推荐陆东,说这个人有才干,应该升官。

上面人说,哦,这人啊。我知道,不就是那个在人脸上打草稿的家伙吗。

历史故事五

杯酒杀三人

南朝梁人张缵,有才学且颇为自负。某次邵陵王萧纶请他喝酒,当时萧纶手下有个名士叫吴规,在当地也是小有名气的人物。

这张缵不知道怎么了,就看吴规不顺眼,看见酒席上吴规也在座就不服。举杯就说:“吴规,这杯酒敬你,祝贺你也够资格在今天这宴上喝酒。”

把吴规气的够呛,吴规的儿子吴翁孺看父亲被人这么奚落更生气,当晚就气死了。

吴规又恨张缵讽刺自己又心疼儿子的死,悲愤交加,也死了。

吴规的老婆看老公和儿子相继去世,也悲伤过度,跟着就去了。

时人皆称:“张缵一杯酒,杀吴氏三人。”

历史故事六

抬旗与出旗

抬旗是清朝一项褒奖政策,对于立功的人,如果是汉人包衣,可升为汉八旗。

若是汉八旗,可变为满八旗。

若是下五旗,也有可能提为上三旗。

就是将身份提高一级,这叫做“抬旗”。

而“出旗”这项“福利”措施则是只针对于汉八旗的。

乾隆七年曾发布一条诏令,允许汉八旗的旗人“自愿”出旗为民,因为旗人是不许自己出去找工作,只能白吃皇粮的,怕耽误了有学问有手艺的汉人发家致富迈向成功,所以允许他们出旗。

诏书写的冠冕堂皇,实际上就是不想再白养着这些人吃干饭,让他们“出旗”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乾隆七年发布的这条允许出旗的诏令还算比较委婉的。

过了十几年,到了乾隆二十三年,又发布了一条诏令,这次可就不那么客气了。直接昭告:“八旗汉军年老残疾不能当差,以及差使平常不堪教养者,俱令为民。”

上次还允许“自愿”,这回连“自愿”都不行了,直接采取强制性措施。大批汉八旗自此被扫地出门,自谋职业发家致富迈向成功去喽。

历史故事七

妒妇津

传说,晋朝时有一人叫刘伯玉,他老婆段式善妒。

刘伯玉喜欢吟诵《洛神赋》,某天随口说了一句:要能娶到这样的女子就好了。

他老婆听了很生气,说既然你喜欢水神不喜欢我,那我也死后做水神。

当晚段式就投水自杀了,七天后托梦给刘伯玉,刘伯玉此后再不敢渡水。

从那以后,凡是在那条河渡水的女子都得把妆卸了,打扮漂亮的女子必然遭风浪袭击,后人便将此地称为“妒妇津”。

而这个故事里最让我感概的是这句话:

丑妇虽妆饬而渡,其神亦不妒也。

长得丑你就连被妒忌的资格都没有,好心疼这样安全的女子。

历史故事八

罗钳吉网

李林甫掌权时期,为了打击异己,曾任用过两位酷吏:罗希奭、吉温。这两个人就是李林甫的爪牙,只要落到他俩手里必然凶多吉少,就像被钳子夹住或是落进网里一样,故时人称之为“罗钳吉网”。后来演变为一个成语,指酷吏朋比为奸,陷害无辜。

历史故事九

高山流水:

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

”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无论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现某一主题或意象时,钟子期必能领会其意。

一日,伯牙与钟子期共游于泰山之阴,逢暴雨,二人止步于岩下。

伯牙心情郁闷,于是弹奏了一会琴。

琴曲起初表现的是雨落山涧的情景,接着模拟山流暴涨和岩土崩塌之音。

每段曲弹奏完毕,钟子期“辄穷其趣”,把曲中意象说的穷极通透。

伯牙于是离开琴而叹道:“善哉,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里能隐藏的了我的音声呢?”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

但《列子》中并无伯牙因钟子期离世而从此不再鼓琴的内容。

”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

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历史故事十

庄周梦蝶:

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中额联即用此典。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p202309121726111748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