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什么是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为什么韩赵魏三家分晋被作为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呢?

其实所谓的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在史学界一直都没有确切的定论。而很多人将韩、赵、魏三家分晋作为春秋进入战国的标志主要是考虑到两个时期不同局势变化。

先说说春秋时期的局势情况

公元前770,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

由于周王室的日益衰微,渐渐大权旁落,各个诸侯国也就不再将周天子这个天下共主放在眼里了!

各个诸侯国之间为了利益而互相征伐,形成了各自混战的混乱局面,这段时期也就是被称为春秋时期!

那么,当时的局势是怎么样个情况呢?

我们要知道,东周之初所有的诸侯国加起来足有百个之多!那么,可以想见,百来个诸侯国之间互相展开征伐那将是一个多么混乱的场面!

很明显,春秋时期的局面就是一个场大混战!

当然,在这场大混战的过程中,不断的有弱国被灭亡,也不断的有强国在崛起!其中相继称霸的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与宋襄公则被称为春秋五霸!他们挟天子以令诸侯!各自在不同的时期成为了东周的实际掌权者!

然而,随着各个诸侯国之间征战的持续,诸侯国的数量开始了大规模的锐减。

终于,在公元前403年,赵、魏、韩三家分晋,从而使得东周局面进入到了一个合新的阶段。

再说说三家分晋之后的战国局势

上面有说春秋时期由于诸侯国数量众多,所以其局面基本处于大乱斗的混战状态。

当然,混战久了就不断有弱小的诸侯国被强大的诸侯国所吞并,这导致了后来诸侯国的数量锐减!

特别是在赵、魏、韩三家分晋之后,东周形成了以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大强国为主的争天下局面!他们七国也被称为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互相争霸的局面一直持续了数百年的时间,而这段时间也就被称为战国时期。

也就是说,以赵、魏、韩三家分晋为分界线,其先后由百国混战的春秋时期过渡到了七国争天下的战国时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后来人们都将赵、魏、韩三家分晋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的分界线。

为了便于理解东周时三家分晋前后的局面变化,我们可以做一个类比:将东周列国互相争霸比做一场竞技比赛,而每一个诸侯国就是参与比赛的选手。

那么,在三家分晋之前,由于参赛的选手众多,不同选手的实力也参差不齐。所以实行了初赛与淘汰赛制,通过大量的赛事与竞争目的只为了淘汰弱者、留下强者!而这个初赛与淘汰赛的阶段就被称为春秋时期!

然而,在三家分晋之后,通过一系列的竞争与淘汰,越来越多实力不济的选手被淘汰出局,留下来的选手也就越来越少、越来越强!最后,剩下秦、楚、齐、燕、赵、魏、韩七个实力最强的选手进入到后面的循回赛与决赛!通过循回赛与决赛的竞争与比拼,最终决出了唯一的冠军——秦!而这个循回赛与决赛阶段,就被称为战国时期!

礼、分、名之辩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开篇写到:

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三家分晋这一事件得到了周天子的认可,是对纲纪之常、君臣之礼、公卿之名的彻底破坏,是“礼坏乐崩"的标志性事件,自此,周天子用以维系统治的分封制遭到实质性的破坏,所以他把这一事件,作为春秋战国的分水岭,作为整部巨著的开篇。

三家分晋

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

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迁于端氏(今晋城市沁水县),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

晋国的霸业

晋国从周成王封唐叔虞开始,晋文侯之后又经过了近70年的内乱,晋献公时开始崛起,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

晋文公时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一战而霸。

晋襄公时期先后在肴之战和彭衙之战中大败秦国,称霸中原。

晋厉公时在鄢陵之战再败楚国,复霸天下。

晋悼公时国势鼎盛,军治万乘,独霸中原,达到晋国霸业的巅峰。

晋霸主的忧患

自晋文侯起,晋国一再发生小宗取代大宗的事件,晋献公为了防止再发生此事,遂尽诛公子,造成了晋无公族的局面。

而在晋文公时,一方面晋国国力膨胀,另一方面为了安抚国内贵族,晋文公改革军事建立军政合一的政权模式,首先是将晋国二军扩大编制为上中下三军,后增设新二军,即新上军、新下军,为五军。晋襄公时改设置三军,每一军设将、佐,这就是著名的六卿制度。

六卿军权政权一起抓,这就是所谓的马上治军,马下管民。经过而这些异性卿大夫有自己的封地、人口、武装。为了争夺六卿位置,展开激烈的争斗。晋文公、晋襄公时,狐、赵、先、郤、胥等氏颇有权势,以后又有韩、魏、栾、范、荀氏等强大宗族。春秋中期以后,十余家卿大夫控制了晋国政局。

经过激烈兼并,到春秋晚期晋国只剩下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史称晋国“六卿”。

公元前453年,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杀死了智伯,吞并了他的全部土地。

公元前433年(晋幽公元年),晋公室仅剩下绛、曲沃两邑作为奉祀的地方,晋国所有领土全部入了韩、赵、魏三家之手,晋幽公反而要去朝见韩、赵、魏三家。

公元前403年(晋烈公十三年),周威烈王赐封赵国、韩国、魏国,从名义上承认了赵、魏、韩的诸侯地位,晋国名存实亡。

晋国分裂为秦一统天下创造了条件

如果晋国不分裂,战国晚期的秦国应该还是在函谷关之内,最多也就灭掉了巴国和蜀国,这样的秦国还是不具备一统六国的实力的。

而反观晋国,无论是人口还是土地都是非常充足的,而且晋国是周王室的同族,在合法性上也比较高,所以晋国不分裂,晋国肯定会进行很多扩张战争,而这些国家里面能够打过晋国的确实不多。

虽然晋国也有一个弱点,就是地理位置不如秦国安全,很可能会像魏国一样,因为四面受敌而衰落,不过从晋国的强大国力来看,这种群殴应该不能打垮晋国,晋国如果不分裂还是非常有可能能够一统天下的。

但历史没有假设,堡垒通常是自爆的,长城通常是自毁的,以史为鉴,可知兴衰。

在春秋时期何谓霸业,也就是实力暂时盖过了所有大的国家,但是却无法把那些大国灭掉或者让其臣服,这就是春秋时期的霸业。而且这时候有称霸资格的国家都喜欢玩让小国入盟来执牛耳这个套路。

春秋时期,指的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基本上是东周的前半期。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说,前770年~前403年),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相继称霸,史称 春秋五霸 :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

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

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

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周天子还能勉强约束各诸侯国,或者诸侯还尊天子这个名号,大家都还尊王攘夷,形式上对周王服从。战国时期,周天子根本无法约束各国,而各国都在等待时机吞并周朝王畿之地,取代周天子。

战国,以三家分晋为开端。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三家分晋之前,天下一统,周王室分封诸侯,依然保持着对诸侯国的领导地位,从三家分晋开始,中国的大同社会结束,代表统一的国家政权的周王室衰微,代表农业资本的王公贵族和代表金融资本的豪强商贾,控制了天下,为了私利,互相讨伐,中国彻底陷入了深层次的国家分裂之中。

随着量变的不断积累,质变终于来了。诸侯之间称霸的越来越多,他们不再满足于只是侯的爵位,不断膨胀的野心,终于让他们了越雷池。齐国国君、魏国国君的在徐州会盟互称对方为“王”的时候,标志着周礼的彻底崩塌,史称“徐州相王”。徐州相王之后,其他诸侯国纷纷效仿。真正意义上由春秋进入了战国时代。

春秋和战国的本质区别是前者是以奴隶制经济为基础的奴隶主统治的上层建筑。

而后者是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地主阶级统治的上层建筑。

春秋社会后期奴隶制经济开始瓦解,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形成并迅速发展。

韩赵魏三家分晋标志着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掌握国家政权。

而此时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生产关系已经形成,步入封建社会。

当然说韩赵魏三家分晋被作为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p202302181554435519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