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上有史可进吗?
①
估计楼主是看了超时空救兵后问的吧,从历史来看,唐朝根本没有范阳王,只有北齐出现过一个范阳王。所以说史可进也是虚构的了,但是俺剧情的年份来看,和唐朝安史之乱的年份很接近,另外安史之乱发动者史思明当时就是驻守在范阳~~应该是以史思明为原型而创作的吧
②
历史上没有史可进这个人。电影《超时空救兵》中的史可进生活在盛唐至中唐时期,在历史中那个时候没有史可进这个人物,也没有没有范阳王,只有范阳节度使,当时的范阳节度使是史思明,其子叫史朝义。
二、中国历史上真的有史可进嘛?
历史上并不存在史可进这个人物。
这个人物是小说作者虚构的,但是却并不是完全没有历史根据的。
1、史可进的出处“史可进”是2012年上映的电影《超时空救兵》中的一个人物,在电影中,他的身份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大侠,还是朝廷封赏的“范阳王”。
2、具体分析:从历史来看,史可进的“范阳王”封号是无法和正史吻合的。
唐朝时期根本从来就没有范阳王这个封号,只有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出现过一个范阳王。
所以说史可进是小说作者虚构的历史人物。
3、历史原型
三、超时空救兵结局什么意思?
结局
史可进发现了世界很大就像站领世界,导致生灵涂碳,当二蛋打败他后。杨傲给了他一把剑,上面暗藏着密语,他在无意间发现了密语,之后未来的他来找2012年的他。
结尾彩蛋是为了向观众表达他们要拍第二季的想法 但是结局和内容导致可能不会拍第二季
四、福建姓氏溯源?
1、 中原姓氏南迁入闽
从古籍上看,福建姓氏起源最早的是关于彭祖的传说。清代董天工在《武夷山志》中记载这个传说,说明至少在周朝,由于北方民族南下福建,福建姓氏由此而生。
到春秋战国时期,在浙江地区的越族逐渐强盛,建立越国,越人进入福建境内,设冶灶制兵器,有姓名的有欧冶子,为有史可证的最早姓氏。
后越国被楚国灭亡,部分越人在越王族率领下来到福建,同闽族融合而成闽越族,其首领驺无诸建立闽越国,在秦汉之际活跃于中国政坛。
闽越国史料稀少,只记有驺姓和刘姓、吴姓等。
然而传说却有秦时将乐女子李寄斩蛇的故事,汉初何氏兄弟九人隐居升仙的遗迹,说明秦汉之际,中原人民南下,中原姓氏已逐步在福建产生发展。
后来汉武帝灭闽越国,徙其民江淮间,闽越人口顿减。
东汉末年,北方战乱,人民迁居入闽,丰富了福建姓氏。
如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孙策进攻会稽太守王朗,王朗败走,乘船至候官,与候官长商升会合。
孙策遣贺齐讨伐商升,商升乞降,其部将张雅、詹强不降,杀商升以拒贺齐。
贺齐打败张雅、詹强,平定候官。
此后,历史上记载大规模姓氏入闽的有:晋永嘉年间(307~312年)中原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姓入闽,主要聚居在闽北建溪、富屯溪、闽江下游以及晋江沿岸交通方便、土地肥沃的地方。
随着八姓入闽的还有非贵族的杨、钟、梁、翁、温、卓等姓。
此外,蓝、雷等姓的少数民族也在隋末唐初进入闽西南地区。
唐总章二年(669年),闽广交界地区发生“蛮獠啸乱”,高宗以陈政为朝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率领府兵3600人,战将123人入闽,驻扎绥安县(今漳浦县)。
陈政在福建进军不利,唐高宗命陈政之兄陈敏、陈敷率军增援,随军的有陈政母亲魏氏及子陈元光。
其部众均为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人。
随陈政、陈元光入闽的将士共8000多人,其姓氏有:陈、许、卢、戴、李、顾、马、张、沈、黄、林、郑、魏、朱、刘、徐、廖、汤、涂、吴、周、柳、陆、苏、欧阳、司马、杨、詹、曾、萧、胡、赵、蔡、叶、颜、柯、潘、钱、余、姚、韩、王、方、孙、何、在、唐、邹、邱、冯、江、石、郭、曹、高、卜、尤、尹、韦、甘、宁、弘、名、阴、麦、邵、金、种、耿、谢、上官、司空、令狐、薛、蒋等80多姓。
五、福建野山羊种类?
【闽东山羊】特征、分布品种简介,闽东山羊是福建省宁德市特有的畜禽类物种,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鉴定通过,获得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
闽东山羊具有适应性强、体质结实、肉质好等特点,但一度陷入被混杂、甚至物种消亡的危险边缘。
经宁德市农科所等部门农业科技专家追本溯源,并开展一系列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研究工作,确定为中国新发现的地方优良山羊品种,成为福建省继福清山羊、德化戴云山羊之后经国家认定的“第三只羊”。
中文学名 闽东山羊
界 动物界
分布区域 福建省宁德市
称号 “第三只羊”
闽东山羊产区分布
闽东山羊分布于福建省宁德市的福安、霞浦、柘荣、屏南、古田、蕉城等九个县市,与宁德市相邻的浙江苍南县、福建的南平地区及福州地区有少量分布。
据1999年12月第一版《霞浦县志》记载,闽东山羊在宁德地区的饲养史可追溯到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因产地地理隔离,形成了羊群“只出不进”的流通模式,经长期的自然和人工选择形成了体型较大、独具特色的闽东山羊。
闽东山羊产地环境
宁德市地势西北部高,东南部低,中部隆起;区内山岭起伏,地表深切,高差悬殊,地势陡峻,其间杂有山间盆地,沿海一带夹有滨海堆积平原,海岸线漫长曲折,海岛棋布。
地理位置在东经118°32′~120°44′,北纬26°18′~27°40′之间。
年平均气温18.8℃,山区年平均气温15.0℃;大多数县市年平均雨量在1600毫米以上。
境内淡水资源丰富,土壤属沙质土。
宁德市陆域总土地面积13379平方公里,以山地为主。
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甘薯、小麦;主要饲料作物是甘薯、大麦、黑麦草、甘蓝等。
低海拔水田种水稻一年两熟,冬季可种植大麦、黑麦草、甘蓝、紫云英、油菜等;旱地在甘薯收成后可种植其它饲料作物。
农副产品及饲料作物都是闽东山羊的优质饲料。
闽东山羊外貌特征
闽东山羊头略呈三角形,耳平直,弓形角,成年羊髯较长;体表被毛较短,有光泽,尾短而上翘;成年公羊和部分成年母羊前躯下部至腕关节以上及后躯下部至跗关节以上部位有长毛。
大多数公母羊两角根部至嘴唇有两条完整的白色毛带。
公母羊被毛呈浅白黄色,被毛单纤维上有不同颜色段。
公羊颜面鼻梁有一近三角形的黑毛区,由头部沿背脊向后延伸至尾巴有一黑色条带,母羊背脊颜色较公羊的浅;公羊颈部、肋部、腹底为白色,肋部和腹底交界处和腿部的毛色为黑色。
公母羊腕关节、跗关节以下前侧有黑带,其余均为白色。
闽东山羊品种性能
闽东山羊体质结实,体型呈长方形,各部结合良好;成年公羊平均体重、体高、体长、胸围分别是43.22±7.17㎏、61.67±4.56cm、68.56±4.88cm、79.67±5.92cm,成年母羊平均体重、体高、体长、胸围分别是36.62±5.41㎏、56.82±3.67cm、69.79±4.82cm、78.62±5.10cm,周岁公母羊平均屠宰率为44.62±4.28%。
闽东山羊公羊9至12月龄可开始配种利用,母羊6至8月龄可开始配种繁殖,母羊平均妊娠期为149.6±3.40天,经产母羊产羔率为202.60%。
闽东山羊养殖情况
据2008年9月统计,主产区总存栏量6.6万只,其中能繁母羊2.7万只。
闽东山羊养殖技术
农村个人饲养闽东山羊规模要适宜,可根据家庭现有劳力、草山范围、饲草饲料数量、资金的投入等确定合理的起步数量,一般起步以能繁母羊20~30只为宜。
在刚开始养殖的时候不要贪图规模,要在饲养中不断摸索总结养殖经验,采取渐进的方式逐步扩大养殖规模。
要采用自繁自养的方式,选择品种纯正、体型大、生长健壮、繁殖率高、健康无疾病、适应性强的个体做为种羊,最好从自养群体中选留种山羊,扩大种山羊数量,这样,羊群的适应性、合群性、抵抗力等就有较好的提高。
同时,在饲养过程中,注意不要随意从外地或其他羊群购买闽东山羊补充。
可根据不同的天然草场情况,确定适宜的放牧地点和方式。天然草场可分为林间草地、草丛草地、灌木丛草地和零星草地等。在放牧时应尽量选择好的草地放牧,充分利用闽东地区野生牧草和灌木丛资源丰富的特点,做好闽东山羊的放牧育肥工作。
采取放牧加补饲技术既能充分利用茂盛的牧草,又能利用各种农副产品,特别是在育肥后期适当补喂些混合饲料,可以增加育肥效果。
补饲的饲喂量一般每天每只补充混合饲料0.25~0.5kg,出栏前补饲育肥3个月,可以有效地提高屠宰前体重和产肉量。
补饲参考配方:玉米40%、麸皮30%、菜籽饼10%、草粉18%、钙粉1%、食盐1%。
羊场消毒的目的是消灭传染源散播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疫病继续蔓延。
羊场应建立切实可行的消毒制度。
羊舍消毒前应先清扫,后用清水冲洗,晾干后用化学消毒药进行喷洒。
消毒药可用10%的漂白粉溶液、0.5%过氧乙酸溶液等,如果是密闭的羊舍,也可用30mL/m3的甲醛进行熏蒸24h,然后通风24h。
一般情况下,每年春、秋两季各进行1次彻底消毒。
六、啤酒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准确的说国外啤酒进入中国市场是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的。据记载中国古代就开始酿制"啤酒"了。
"传入"中国的用词并不恰当。
1、在中国建立最早的啤酒厂是俄国人在哈尔滨八王子建立的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此后五年时间里,俄国、德国、捷克分别在哈尔滨建立另外三家啤酒厂。
1903年英国和德国商人在青岛开办英德酿酒有限公司,生产能力为2000吨,这就是现在青岛啤酒厂的前身。
1904年在哈尔滨出现了中国人自己开办的啤酒厂东北三省啤酒厂;1914年哈尔滨又建起了五洲啤酒汽水厂;同年北京建立了双合盛啤酒厂;1935年广州出现了五羊啤酒厂(广州啤酒厂的前身)。
1958年我国在天津、杭州、武汉、重庆、西安、兰州、昆明等大城市投资新建了一批规模在2000吨左右的啤酒厂,成为我国啤酒业发展的一批骨干企业。
到1979年,全国啤酒厂总数达到90多家,啤酒产量达37.3万吨,比建国前增长了50多倍。
然而,我们啤酒业真正的大发展发生在1979年后十年,我国的啤酒工业每年以30%以上的高速度持续增长。
80年代,我国的啤酒厂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遍及神州大地。到1988年我国大陆啤酒厂家发展到813个,总产量达656.4万吨,仅次于美国、德国,名列第三,(到1993年跃居第二)。短短十年,我国啤酒厂家增长9倍,产量增长17.6倍,从而我国成了名副其实的啤酒大国。
2、河南贾湖村遗址发现的9000年前酒精饮料却与现代啤酒成分有些差异,据记载,19世纪末啤酒开始传入中国,那时人们还将它称为“皮酒”,过了几年才有人制造出“啤”这个形声词。
美国波士顿大学考古学系教授朱莉·汉森表示,中国考古遗址证实中国酿酒史可追溯至9000年前,这是令人激动不已的事情。
但依据当时石器时代的生产条件,这种酒精饮料的酿造技术不完善,或许这种早期酿酒方法可能得益于一个偶然发现,有可能石器时代的人类将采摘的葡萄、山楂等水果放入陶器内进行储存,存放长时间后水果即发酵产生酒精,加上水果的香味,让人们意识到这种方法可制造出美味饮料。
但是,酿酒史跨越数千年历史,究竟中国最古老的酿酒文化是否始于9000多年前,以及最早的酿酒文化的起源,仍有待于科学家进一步商榷研究。
3、在古代中国,也有类似于啤酒的酒精饮料,古人称之为醴。大约在汉代后,醴被酒曲酿造的黄酒所淘汰。我国远古时期的醴也是用谷芽酿造的,即所谓的蘖法酿醴。
《黄帝内经》中记载有醪醴,商代的甲骨文中也记载有不同种类的谷芽酿造的醴《周礼·天官·酒正》中有"醴齐",醴和啤酒在远古时代应属同一类型的含酒精量非常低的饮料。
由于时代的变迁,用谷芽酿造的醴消失了,但口味类似于醴,用酒曲酿造的甜酒却保留下来了。
在古代,人们也称之为醴。
故人们普遍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啤酒,但是,根据古代的资料,我国很早就掌握了蘖的制造方法,也掌握了自蘖制造饴糖的方法。
酒和醴在我国都存在,醴后来被酒所取代。
古代外国的啤酒酿制过程中,有两道工序,其一是浸麦(促使其发芽),其二是麦芽的浸渍(使其糖化)。
4、在我国古代,即使采用酒曲法酿酒,也有一道工序是浸曲,这种浸曲法比唐宋之后的干曲末直接投入米饭中的方法更为古老。在北魏时极为盛行,即先将酒曲浸泡在水中若干天,然后再加入米饭,再开始发酵。
现在就出现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用曲酿酒,浸曲法可能是继承了啤酒麦芽的浸泡的传统作法,即两者是一脉相承的。
我国用蘖酿醴可能先是用水浸渍蘖。
让其自然发酵。
后来发明了酒曲,酒曲也用同样的方法浸泡,原始的酒曲糖化发酵力不强,可能酒曲本身就是发酵原料;后来,由于提高了酒曲的糖化发酵能力,就可加入新鲜的米饭,酿成的酒酒度也就能提高。
这样曲法酿酒就淘汰了蘖法酿醴。
可以相信,蘖法酿醴这种方式在我国的酿酒业中曾经占据过重要的地位,甚至其历史跨度还超过了目前的酒曲法。
5、按现行国家产品标准规定,啤酒的定义是:“啤酒是以麦芽为主要原料,加酒花, 经酵母发酵酿制而成的,含有二氧化碳气、起泡的低酒精度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