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对苏颂的博学备加赞誉。 王禹玉、 元厚之称他: “记问之博, 以至国朝典故, 本末无遗, 日月不差。” 宋神宗因其博学,说过 “卿家必有异书”。
西园雅集图 描绘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秦观等名流在驸马都尉王诜府中作客聚会的情景
11 世纪是中国学术史上的 “博学时代”。这一时期在中国文化史上地位卓著的大学者, 我们至少可以举出以下十位:
欧阳修( 1007—1072年), 周敦颐 (1017—1073年), 司马光(1019—1086年), 苏 颂(1020—1101年), 张 载 ( 1020—1077年 ), 王 安 石 (1021—1086年), 沈 括 (1031年—1095年), 程 颢 (1032—1085年), 程 颐(1033—1107年), 苏轼 (1037—1101年)。
这十人中你可能对其他九人如数家珍,但对苏颂这一位比苏轼更加全才的奇人感到陌生。史海钩沉,这位先贤我们不能遗忘。在同时代学者中,苏颂与沈括实有相似之处。《宋史·沈括传》云: “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人生在勤,勤则不匮
苏颂 ,字子容,北宋泉州南安 (今福建同安)人, 历仕仁宗、 英宗、神宗、 哲宗四朝, 先后担任地方及中央行政、 理财、 刑法等各种职务, 负责过校理秘阁图籍、 预修国史、起草皇帝诏书, 曾两次使辽, 哲宗时称为贤相。
难得的是, 这样一位阅历丰富的大臣, 同时在学术上又有卓越的造诣, 而且他的主要著作 《新仪象法要》《本草图经》《苏魏公文集》, 还有一本记载他言论的 《魏公谭训》。
宋人对苏颂的博学备加赞誉。 王禹玉、 元厚之称他: “记问之博, 以至国朝典故, 本末无遗, 日月不差。” 宋神宗因其博学,说过 “卿家必有异书”。苏颂本人回答宋神宗 “异书”之问说: “吾收书已数万卷, 自小官时得之甚艰。 又皆亲校手题, 使门阀不坠。”
苏颂对于刻苦攻读有特殊的体会:“趋时如鸷鸟猛兽之搏,务学亦须如此。”其孙追忆说: “祖父在馆阁九年, 家贫俸薄,不暇募佣书传写秘阁书籍。 每日记二千言, 归即书于方册。 家中藏书数万卷, 秘阁所传者居多。”
苏颂的博学,在宋代士大夫中传为美谈。
汪藻为《苏魏公文集》作序,称他“以博学洽闻,名重天下者,五十余年”。
叶梦得《石林燕语》载:
“元丰五年,黄冕仲榜唱名,有暨陶者,主司初以‘洎’音呼之,三呼不应。苏子容(颂)时为试官,(宋)神宗顾苏(颂),苏(颂)曰:‘当以入声呼之。’果出应。
上曰:‘卿何以知为入音?’
苏(颂)言:‘《三国志》吴有暨艳,(暨)陶恐其后。’遂问(暨)陶乡贯,曰:‘崇安人。’
上喜曰:‘果吴人也。’
时暨(陶)自阙下一画,苏(颂)复言字下当从旦。此唐(朝)避代宗讳流落,流俗遂误,弗改耳。”
徐度《却扫编》载:苏颂奉使契丹,文彦博留守北京,与之宴,问:魏收有“逋峭难为”之语,人多不知逋峭何谓?颂言:梁上小柱名,取曲折之义。因即席作诗以献。因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苏颂治学“单词只句,脍炙人口”。
苏颂 水运仪象台
苏颂在天文学和医药学方面都有卓越成就。他于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主持重新制造一部精巧的浑仪,嗣后于绍圣元年(1094年)撰成《新仪象法要》一书。
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作了中外科学史成就的比较,认为:“苏颂的《新仪象法要》一书是特别有价值的。
因为其中有大量的插图,并对仪器的每一部件都作了解释。
”“把这个仪器和两个世纪以后为西班牙卡斯提耳国王阿尔丰沙十世制造的仪器作一比较,是颇有意义的。
苏颂的浑仪没有不及阿尔丰沙的仪器之处,而在某些方面还要优越一些。
当时中国机械工程学在为科学服务方面所达到的空前成就,可以从苏颂的著作中清楚地看出。
”
宋仁宗时,诏天下郡县上报所产药物,并附其图。
时苏颂任太常博士,受命撰成《本草图经》一书,凡二十一卷。
李时珍对此书作了高度评价:“考证详明,颇有发挥。
” 譬如,对金石类药物,苏颂不仅对同一药物的不同品属之间药性的差异,分析入微,而且详载其产地分布、性能特征、冶炼技术等项,充分体现出他博学家的特色。
这些内容在《本草纲目》书中有详尽的征引。
宋朝《科举考试图》
苏颂具有求实精神, 首先表现在他敢于针对科举制度的弊病, 并敢于向朝廷建议改变做法。 《宋史·苏颂传》 云: “ (颂) 议贡举, 欲先行实而后文艺, 去封弥、 誉 (誊) 录之法, 使有司参考其素, 行之自州县始, 庶几复乡贡里选之遗范。”
《苏魏公文集》还载有他一篇奏议, 要旨是选拔 “特起之士”、 有用之才, 建议增加科举制科等级。
指出: “本朝故事, 制科程式太严, 取人太窄。
自真宗以来, 每举中第者多不过三人, 少或一人, 至有全不收者。
使豪杰之士有老于科举而不预甄擢。
” 建议每科所取多分等级, 增加人数, 又防止侥幸授官。
苏颂强调选拔真才的主张, 来源于他的实际行政经验和长期形成的讲求实效的作风。
他年轻时任江宁知县, 为了解决当地富户乘图籍混乱隐匿田地丁户的积弊, 亲到乡间私访, “互问民邻里丁产, 识其详。
及定户籍, 民 (按, 指富户) 或自占不悉, 颂警之曰: ‘汝有某丁某产, 何不言?’ 民骇惧, 皆不敢隐”。
欧阳修极赞赏他这种做事认真、 讲求实效的作风, 说: “子容处事精审。
”
澶渊之盟后,宋辽赢得百年和平
苏颂还具有时代的真知灼见。苏颂曾两次使辽, 对于和平局面来之不易深有体会。
第二次使辽时,遇到两国历法差异的问题。这一年辽历冬至日比宋历后一日。“北人问孰为是,颂曰: ‘历家算术小异, 迟速不同, 如亥时节气交, 犹是今夕; 若逾数刻, 则属子时, 为明日矣。 或先或后, 各从其历可也。’ 北人以为然。 使还以奏, 神宗嘉曰: ‘朕尝思之, 此最难处, 卿所对殊善。’ ”
在古代,历法不但关系一国的生产活动,而且被认为是 “定正朔” 的一国大事, 关系至大。 这类事情若处理不当,即会影响到两国的关系。 所以神宗对苏颂的灵活态度大为嘉赞。
在这次谈话中, 神宗特别关切地询问辽国的山川形势、 人心向背, 实则试探对辽用兵的可能性。 苏颂的回答, 强调辽国 “上下相安, 未有离贰之意”, 并用汉武帝 “久勤征讨, 而匈奴终不服。至宣帝, 呼韩单于稽首称藩” 的历史教训, 讽劝神宗去掉征战的念头, 使神宗领悟并且接受。
辽国实行“一国两制”,其皇帝自豪地说“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
北宋与辽和平相处至此已有八十余年, 却未有一部记载这一时期交往的史籍。 神宗遂让苏颂主修。 由于苏颂的见识和认真态度, 此书得以迅速完成, 神宗赐名《鲁卫信录》。 苏颂在序言中赞扬民族间的和好, 说: “保塞无患, ……行旅交通, 边城晏 闭; 黎 民 土 著, 至 老 死 而 不 知 兵革。”
元朝时编修的《宋史·苏颂传》既记述了苏颂的仕宦经历, 又能反映他在学术上的贡献。 其结束部分是这样概括苏颂的学术成就的:
(苏)颂器局闳远, 不与人校短长, 以礼法自持。 虽贵, 奉养如寒士。 自书契以来, 经史、 九流、 百家之说, 至于图纬、律吕、 星官、 算法、 山经、 本草, 无所不通。 尤明典故, 喜为人言, 亹亹不绝。 朝廷有所制作, 必就而正焉。
厦门同安 苏颂文化广场
由于苏颂和同时代其他知名学者的“博学”,因而形成了11世纪学术具有“博学时代”的特色。这个问题应是中国文化学术史上很有意义的课题,值得我们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受教于陈寅恪弟子刘节、师从史学大家白寿彝先生。
八旬长者士人风范薪火相传,三十余年治学菁华今朝问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