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清廉率真的历史人物有哪些?高贵纯洁清廉率真的历史人物是谁?

汤斌——俸银八两

汤斌(1627年-1687年),字孔伯,号荆岘,晚号潜庵。河南睢州(今河南睢县)人,清朝政治家、理学家暨书法家,官至工部尚书,卒谥文正。

汤斌为官一生,除著书立说,发展理学学说外,几乎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河务和漕运的治理上。

“永不加赋”是他的理念,其为官清廉,至死仅遗俸银八两,连买棺材的钱都不够,真正可谓是一代廉洁好官。

狄仁杰是我国唐朝有名的臣相,在武则天执政期间,狄相高贵清廉,武则天打压李家后代,而狄相做为唐朝的名相,左右逢源,即得到了武皇的重用,又保护了李家的血脉,最后成功的说服武皇将皇权交给了李家后人,成为千年佳话。

1、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

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

2、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

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3、韩延寿(?一公元前57年),字长公,西汉宣帝年间,历任郡文学、谏大夫、淮阳太守、颍川太守、东郡太手及左冯诩。以廉洁名世,史称“循吏”。

4、黄霸(?一前51年),字次公,西汉阳夏人,历任阳夏游徼、侍郎谒者、左冯翊属下卒吏,宣帝时任丞相职。他性情温良、谦虚、识闻博广,理事以法律为准,治民以教化为先。《汉书·循吏传》中曾有“自汉兴,言治民吏,以霸为首”的记载。黄霸治民以法律为准,以教化为先。

历史上著名清廉的人物有明朝嘉靖时期的海瑞,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人称海笔架,非常清廉,家里没有佣人,自己种菜,顿顿都是青菜豆腐,偶尔能够吃上一顿肉,除了俸禄以外不贪一分钱。

还有清朝康熙时期的于成龙,也是非常的清廉,为官多年,一贫如洗。

1、 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誉为“万世师表”,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2、 孟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主张“性善论”,强调人性本善,反对暴力和战争。

3、 刘备: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他以清正廉明著称,被后人称为“仁者君子”。

4、 魏征:唐朝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在唐太宗时期担任宰相,以清正廉明著称。

5、 王安石: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改革家,他提出了“新法”改革,以清正廉明著称。

6、 文天祥: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他在抗金战争中表现出清正廉明的品质。

7、 朱元璋:明朝的开国皇帝,他以清正廉明著称,实行了一系列反腐倡廉的政策。

8、 李时中:清朝的官员和文学家,他在任期间以清正廉明著称,被后人称为“清官”。

司马迁,张衡,王安石,李汰。

司马迁任太史令时,朝中最得势的将军李广利千方百计想拉拢他,便派家人给他送来一对珍贵的玉璧。司马迁之女妹绢见这对晶莹透亮的玉璧非常喜欢,司马迁却深情地开导女儿说:“玉璧贵在无瑕,人也应如此。如果我收下这对玉璧,心灵上就会留下斑污,并要受制于人。”说完,便命人把玉璧退了回去。

清正廉洁的典范一:陶渊明

清正廉洁的典范二:狄仁杰

中国历代的很多仁人志士正是以清廉为节操,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被后人歌颂为清官廉吏

宋朝: 包青天~ 包拯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清廉人物的故事非常丰富,以下为您介绍几位历史上著名的清廉人物:

1、 郑和:明朝时期的著名航海家,他七次下西洋,开辟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尽管身居高位,郑和始终保持着廉洁的品质,不接受贿赂,也不利用自己的权力谋取私利。

2、 于谦:明朝著名清廉官员,他担任河南巡抚期间,倡导廉洁奉公,严惩腐败。他的诗作《入京》表达了他的廉洁自律精神:“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3、 焦裕禄:中国著名的干部楷模,他在担任兰考县委书记期间,秉持廉洁自律的原则,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他的事迹被称为“焦裕禄精神”,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4、 屈原: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他提倡廉洁奉公,以身作则。在他的《楚辞·招魂》中,表达了他的廉洁理念:“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

这些清廉人物的故事,都是我们传承和弘扬廉洁文化的宝贵资源。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清廉的含义,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1、子罕辞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2、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3、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4、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有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5、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6、两袖清风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王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7、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8、悬鱼拒礼

东汉时,有一个叫羊续的人,他长期担任南阳太守,但是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因为官清正廉洁,倍受当时人们的尊敬,都称他是“清廉太守”。

有个下属看到太守的生活太清苦了,一天就拿了几条鲜鱼送给羊续,请他尝尝。

羊续虽然把鱼收下了,但却没有吃,而是悬挂在庭堂上。

过了些日子那个下属又送鱼给羊续,羊续指着庭堂上悬挂的干鱼说:“你原先送给我的鱼,如今还挂着哪,不用再送啦!

”来人本来想趁着送鱼的机会请太守办点私事,遇到这种情况,就不好意思开口了。

以后,也再不敢给太守送东西了。

9、三离三留

  1430年7月,况钟被宣宗朱瞻基派往苏州任知府。

况钟在苏州府任职13年,留下了一段中国吏治史上“三离三留”的佳话。

第一次离任,是因其母亲去世,需要守孝而离职。

他一走,苏州府又腐败泛滥,3万多百姓上书朝廷召回况钟;第二次离任,是他任期三年届满,回京述职,百姓担心他去而不回,经强烈要求,来年春天况钟返回;第三次离任,是况钟在苏州任职满九年,照例应该位升一等,到别的地方任职。

当时又有18000人联名挽留,皇帝只好先升他为三品官,让他继续留任苏州府。

10、棒打送礼

南北朝时,南朝的中书通事舍人(官名)顾协,虽位高权重,但为政清廉。他曾说:“送礼纳贿,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门生因有事相求,送礼向他行贿。顾协怒不可遏,责令将这个门生重打***板,赶出了门外。

大明朝清廉正直的阁臣主要有:方孝儒——舍生取义、惨遭十族之诛的明朝大臣、杨士奇——力佐四朝、功德卓著的内阁大臣、于谦——力挽狂澜、遭诬弃市的忠臣、戚继光——荡平倭寇、保家卫国的民族英雄、俞大猷——热血报国、淡泊功名的民族英雄张居正——励精图治、死后蒙冤的改革家海瑞——正直清廉、不畏权势的“青天” 、袁崇焕——威震辽东、凌迟屈死的英雄史可法——以身殉国、血溅扬州的抗清名臣郑成功——忠贞抗清、***的民族英雄

4、黄霸(?一前51年),字次公,西汉阳夏人,历任阳夏游徼、侍郎谒者、左冯翊属下卒吏,宣帝时任丞相职。他性情温良、谦虚、识闻博广,理事以法律为准,治民以教化为先。《汉书·循吏传》中曾有“自汉兴,言治民吏,以霸为首”的记载。黄霸治民以法律为准,以教化为先

答:历史上著名清廉的人物有明朝嘉靖时期的海瑞,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人称海笔架,非常清廉,家里没有佣人,自己种菜,顿顿都是青菜豆腐,偶尔能够吃上一顿肉,除了俸禄以外不贪一分钱。

为你介绍四位历史上的清正人物:

第一位:西门豹,他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魏国人,大家还记得吗、我们小学的时候,就学过西门豹破除祭祀迷信的故事:"河伯娶妻",讲的就是西门豹到一个地方代天寻牧。这个地方非常迷信,也很贫穷,这一年刚好干旱,就拿活人祭祀的故事,这个故事相信大家都记忆尤新吧。

 那西门豹做官到底有多清?魏文侯时任邺令,是著名的政治家、水利家,历史治水名人。曾立下赫赫功勋。他做官的时候扫黑除恶,破除迷信,政治贪官,给社会带了巨大发展。

第二位:赵广汉,西汉中期官员,京兆尹,官至关内侯,和汉朝大将霍光是同一时期的人物,此人说起来,可谓是不怕强权,连皇后的娘家都敢查,霍光去世不久,赵广汉发现霍光的家里有偷着私自酿酒,于是进入霍府查封酒肆,端掉酿酒设备。

还用刀斧砍坏了门户。

霍光的女儿是皇后,她向宣帝哭诉。

毕竟霍光才死不久,宣帝顾及到皇后的面子,就把赵广汉叫来责备了一顿。

赵广汉由此得罪了皇亲国戚。

查处杜建一案。此人朝中势力盘根错节,十分霸道,敢借修皇陵大肆敛财,后被广汉发现,劝告无果,最后被广汉抓到狱中,最后斩首,弃市。

后来因为其门客私自卖酒遭到牵连,皇帝交由丞相处理这个案件,后遭人陷害,自己也走错了几步,最后导致腰斩,长安城里数万名百姓以及官员自发聚集在皇家宫殿前,齐齐跪下,他们有的神情肃穆,有的情不自禁地低泣,有的则抑制不住地大哭…

这数万名人是因为听说了赵广汉即将被腰斩的消息,前来送别广汉的!

他为什么被腰斩?长安的官民又为什么对他的死感到如此悲伤?

第三位,黄霸,汉朝三朝元老,历经: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西汉法律学博士,官至代理丞相,封建成侯。儿子:黄裳,曾孙:黄忠。一生为官清廉,爱民仁厚,明察秋毫,教化为先是清明治世之良臣。

第四位:徐有功,大唐人士,一生秉公执法,以死捍卫法律尊严。

此人有句名言:“尔所言者私忿,我所守者公法,不可以私害公。

”就是说你说的都是自己的私愤,自己的私欲,我所坚守的是法律的公正,不可以以自己的私心而废了法律的公正。

和当时的酷吏来俊臣都敢治,三次反对武则天判处的仇人,有关徐有功刚正不阿、守法护法的事例很多,他在司法任上约15年,就有三次被控告死罪,连武则天也被他的忠贞和勇气所折服(待她坐稳了帝位后,又将在流放的徐有功召回起用任司刑寺少卿)。

他任法官前后执行大案六七百件,救人数以万计。

他既不为己谋利,也不为君主之私欲所动摇,他守的是公天下之法,无私念之法,正因为他是一位守正不阿清官,才能在种种诬陷冤告中傲然挺立,使频频弹劾、推审他的酷吏,在他身上也找不到他与案犯有什么特殊关系。

公正、忠诚、无私、才干和勇气,是徐有功成为古代最优秀法官的主要原因,因此受到了历代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狄仁杰(别称:狄国公,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时期政治家,被誉为“海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

狄仁杰任宁州刺史时,妥善处理民族关系,深受百姓爱戴。他任江南巡抚史时,焚毁大量禁书。

他为人正直,嫉恶如仇,武则天对他十分信服。他任宰相后,对武则天的弊政多所匡正,为下启开元盛世做出了贡献。

700年,狄仁杰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唐朝复辟后,追赠司空、梁国公。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今安徽合肥肥东县人。名门望族出身,不是哥嫂养大的,人家父母双全、宠爱备至,从小开始就上了各种私人定制的兴趣班,非常有才。

29岁考上进士,被任命为建昌县的县委书记。可包拯却舍不得家中父母,便打了个报告问皇帝能不能在离家近点的地方上班,于是改任为今马鞍山市和县管税收,两地距离也就100公里左右,应该算是挺近了,可包拯还是觉得不满意,他是相当滴任性,辞官在家陪俩老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o20240501132810c692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