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百家讲坛中国故事爱国篇陆游,爱国诗人陆游这篇短文是什么顺序写的?

陆游虽然逝世了,但他的爱国诗篇却永远为广大人民所传诵,直到今天还激(励发)着千万人的斗志.

(《示儿》全诗是围绕关键字(悲)字来写,请用一个成语概括作者的心情(壮志难酬)或(死不瞑目)

应该是壮志难酬

1、陆游绝命诗《示儿》可以作证;

2、《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对儿子的遗嘱。语言不假雕饰,直抒胸臆。表达的是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的是诗人满腔的悲慨。诗中所蕴涵和积蓄的情感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平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得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3、全诗内容: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陆游著有《剑南诗稿》传世。

文学家,史学家

陆游出生在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手不释卷。文学作品大多抒发爱国情怀,有爱国诗人的美誉。众多诗文,史学典籍流传后世。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没有打过仗,这是他一生的遗憾。

陆游(1125-1210),南宋著名爱国诗人。12岁即能诗文, 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至今尚存诗词九千三百余首。

他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没能上战场杀敌原因:

陆游二十岁就定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三十岁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因“喜论恢复”而遭投降派秦桧打击,被除掉了名字。但他毫不消沉,回乡后仍攻读兵书,刻苦习武,准备抗金卫国。

1162年,宋孝宗赵慎起用主战派张浚,准备北伐。

孝宗召见了陆游,陆游趁此良机提出了许多政治军事主张,并给予赵慎以有力支持。

但是北伐失利,宋再度向金求和,孝宗意志动摇,朝中主和派重新抬头,张浚被罢官,陆游也被削职还乡。

1170年,陆游到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任通判。

后来又到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府中办理军务,积极向王炎提出恢复中原的作战策略。

但是,由于朝中投降派的阻挠破坏,王炎被召回朝庭,幕府也被撤散。

陆游的作战主张不仅得不到实现,自己也被调到成都府安抚司任参仪官。

1173年夏,他被任命为蜀州(四川崇庆)通判(副州官)。

不久,又被调到嘉州(四川乐山),年底才又回到蜀州。

报国无门,爱民无力,终于在1174年十月,陆游又被调到荣州(四川荣县)去摄理州事。

陆游,在蜀州虽然只有一年多时间,但对蜀州感情十分深厚。

即使晚年回到浙江山阴老家,也还写了许多记念蜀州的诗篇。

蜀州人民也怀念放翁诗人,诗人长溘之后,人们的罨花池旁为他和赵忭([宋代]一御吏,曾作蜀州官)修一庙宇,称赵陆公祠,后改称“二贤祠”。

现在,“二贤祠”已改建为“陆游纪念馆”。

陆游一生不忘报国杀敌,无奈一直没有实现梦想。临终也念念不忘告诉儿子: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其实早年间陆游上过战场,作战还非常勇猛,可是他不受重用,当时的南宋朝廷并不想与金国开战,一味地主张议和,像陆游这种坚定的主战派,那自然是会受到打压,一辈子也不可能会有机会。

每次读这样的诗都感动得热泪盈眶,陆游心系天下,始终是忧国忧民,渴望去到战场建功立业,希望可以实现人生理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却是处处不如意,始终是被人排挤和打压,这也使得他悲痛欲绝,所以在他晚年回到了故乡,一直是生活在乡村,可是他从来没有忘记过使命。

有可能上过战场。陆游中年时期不蜀抗金,即使他未真正拿着兵器在战场上嘶杀,大概率也是在做着与抗金战争相关的军事工作。

上过战场,陆游参加过南宋北伐。

大宋乾道五年(1169年)十二月,朝廷征召已赋闲四年的陆游,任为夔州通判,主管学事兼管内劝农事,陆游携家眷由山阴逆流而上,采撷沿路风土民情,作《入蜀记》。

大宋乾道七年(1171年),王炎宣抚川、陕,驻军南郑,召陆游为干办公事,陆游得书甚为欣喜,只身前往南郑,与张季长 、阎苍舒、范西叔、高子长等十余人同在南郑幕府任职。

王炎委托陆游草拟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战略计划,陆游作《平戎策》,提出“收复中原必须先取长安,取长安必须先取陇右;积蓄粮食、训练士兵,有力量就进攻,没力量就固守”。

陆游到王炎的军幕后,常到骆谷口,仙人原,定军山等前方据点和战略要塞,并到大散关巡逻。

时吴璘之子吴挺代父掌兵,骄傲放纵、多次因微小过失杀人,王炎不敢得罪。

陆游建议用吴玠之子吴拱代替吴挺掌管兵权。

王炎认为“吴拱胆怯、缺少智谋,遇到敌人必败”,陆游反驳说:“吴挺遇敌,又怎能保证他不败?如果吴挺立有战功,更难驾驭。

”至韩侂胄北伐时,吴挺之子吴曦叛敌,陆游的话果然得到验证。

十月,朝廷否决北伐计划的《平戎策》,调王炎回京,幕府解散,出师北伐的计划也毁于一旦,陆游感到无比的忧伤。 大散关一带的军旅生活,是陆游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亲临抗金前线、力图实现爱国之志的军事实践,这段生活虽只有八个月,却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陆游诗中的爱国情怀,是当时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者的精神力量。其经典诗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其二》,是陆游68岁时留下的一首爱国诗篇:“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全诗意境宏阔、意象奇幻、笔力豪健、气势恢宏,表现了作者赤心报国的高迈志向和抗战雪耻的坚韧气节,喊出了南宋时期志士仁人的共同心声。当代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早年读罢此诗,遂将陆游引为精神知己。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何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上了岁数,头发花白,可是想的还是”胡未灭”,心一直都留在了天山,渴望早日统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风雨之夜,老朽之身,不顾伤痛,想的还是为国征战,梦中也是在为国家统一出力.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南宋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一年年诗人,都在期盼王师北定中原,恢复大好河山.

示儿

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是诗人的遗嘱,可谓把他希望祖国统一的渴望,表达的磷磷尽至,生前没看到祖国统一是他最大的遗憾,希望死后能知道.

陆游写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说明他渴望国家统一的心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o20240404163213c298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