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关于古筝的典故和趣事,古筝的来历和故事?

据传说,有一位神,拥有一台二十五弦乐器,但是他有两位天才的女儿也喜欢使用这件乐器演奏。到了两个女儿成年的时候,神希望有一位女儿能继承这把乐器,但是最后两个女儿都想得到它,神感到很为难,以至于最后无计可施,只能把乐器一分为二,一个有十二弦,另一个有十三弦。

但是神却惊奇的是,新的乐器音色圆润,比原来的声音更美丽。于是,高兴的神给新乐器取了一个新的名称为筝。

“筝”字,就是这件乐器的名称,有着发音相同的争字,意思是“争论”或“争议”。中国汉字的由来,表示这件乐器很早以前可能是用竹子做的,不过在今天,这是不同的。

这个神的故事可能是真实的,不过根据中国汉字的起源,很可能是古筝这件乐器引用了这个典故,即古筝很可能是一个接近某种乐器的声音。这在中国文学中国是很常见的,特别是古代诗歌中,古筝的声音常常被描述为“筝筝”

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就在当时的秦国(现陕西)一带广泛流传,又名秦筝。

相传当地有一 个爱弹瑟的人, 他有两个独生子也都很喜欢音乐,想将瑟占为已有,父亲只好把瑟一劈两半,两个儿子一人一半。

因为这件新的乐器是两生的,于是就称他为筝。

这种称谓最早见于汉人刘向的《九叹·忧苦》。

这种称谓绵延了近两千年,“秦筝”则成了筝的专有名词。

据史料记载,汉、晋以前张12根弦,唐、宋以后增为13弦,明、清以来逐渐增至15至16根弦。采用丝弦,每弦置一柱(也称马或雁足),移动柱位可调节音高。本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流行21弦筝。通长约130厘米,改用钢弦或尼龙缠钢弦。近年来也有增至24或26弦的筝。一般都依五声音阶定弦,有时也用七声音阶定弦。

筝的音色悠扬、典雅。弹奏时可左右手并用,也可右手弹奏,左手按揉,产生吟、滑音效果。演奏手法非常丰富。现已成为重要独奏乐器,也常以歌舞伴奏。代表曲目有《渔舟唱晚》、《寒鸦戏水》、《出水莲》等。

高山流水古筝曲的历史典故源于中国的东汉时期。

明确结论是,高山流水古筝曲的历史典故丰富而深厚。

原因是,据传,徐霞客在游历邕州时,路经广西龙脊梯田,听到了流水和山鸟的声音,便创作了这首曲子。

这首曲子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传统美学特色,也成为了中国古典音乐的代表之一。

内容延伸是,高山流水古筝曲多次被改编、演奏和赞美,如1986年中国京剧表演家梅兰芳演唱的《高山流水》。

此外,这首曲子也成为了中西交流的桥梁,多次被西方音乐家演奏和研究。

有个叫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进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

伯牙举目远看,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啼声进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进仙境一般。

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

他不由自主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会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

面对月白风清,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进佳境。

忽听岸上有人叫尽。

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立即请樵夫上船,兴高采烈地为他演奏。

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

宏伟而庄重,似乎高耸进云的泰山一样!

”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

宽广浩荡,似乎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

”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

你真是我的知音。

”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

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两人分别约定,明年此时此刻还在这里相会。

第二年,伯牙如期赴会,但却久等子期不到。

于是,伯牙就顺着上次钟子期回家的路往寻找。

半路上,他碰到一位老人打听子期的家。

这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位老人正是子期的父亲。

老人告诉伯牙,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读书,再加上家境贫冷,积劳成疾,已经在半月前往世了。

子期往世时担心伯牙会这在里久等,叮嘱老人一定要在这一天来通知伯牙。

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欲尽。

他随老人来到子期的坟前,抚琴一曲哀悼知己。

曲毕,就在子期的坟前将琴摔碎,并且发誓终生不再抚琴。

自此始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后有称颂其事,在此筑馆纪念,称为琴台,现琴台东对龟山,西临月湖,成为武汉著名古迹胜地。

高山流水古筝曲源于3世纪的中国晋朝

原因是这首曲目是由晋代音乐家、文学家嵇应和他的朋友阮籍联袂创作而成的,曲名来源于他们在岳阳楼听到的江水之声和山风之声。

后来,这首古曲在唐代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成为了中国音乐文化的一大代表作品。

如今,高山流水古筝曲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的中国文化艺术代表之一。

内容延伸:高山流水古筝曲是中国民间音乐文化的瑰宝之一。

其曲调婉

转悠扬,富有节奏感和情感表现力。

在古代,这首曲目常被用来描绘江水、山风等自然景色,也被用来表达友谊、离别、思乡等情感。

而在现代,高山流水古筝曲也被广泛应用于电影、电视剧等各种艺术形式中,成为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音乐元素之一。

高山流水古筝曲的历史典故是源自于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山遥隔重峦峰,飞湍瀑流音溅溅”,而高山和流水在这首辞之中被赋予了极为浪漫和壮阔的意义,甚至让人联想到那些奔腾的江河和绝壁危崖上的枯松老柏。

所以高山流水古筝曲中的旋律非常空灵悠扬、曲调优美动听,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壮丽之美。

“高山流水”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巍峨的高山和奔腾的江河。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高山流水”中伯牙琴艺高超,能把自己心中所想用琴声表达出来。钟子期能领会伯牙心中所念,擅于欣赏。后来这个词被用来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高山流水”的典故出自于:春秋战国列御寇的《列子·汤问》。这一典故逐渐发展出七十余个典形和乐曲高妙、相知可贵、知音难觅、痛失知音、闲适情趣等典义,还存在典故反用现象。

讲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俞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讲的是的钟子期和伯牙的故事 。

这一典故逐渐发展出七十余个典形和乐曲高妙、相知可贵、知音难觅、痛失知音、闲适情趣等典义。

关于古筝的来历,有以下几种说法:

1、 神农氏发明说:相传神农氏发明了竹箫,又将竹箫改进为木筝,古筝就是在木筝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2、 大禹治水说:相传大禹治水时,发明了一种用木头制成的乐器,称为“瑟”,后来演变成古筝。

3、 秦朝来源说:有史料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文化交流,将各地的音乐乐器搜罗起来制成了“仪仗乐”,其中就包括了古筝。

4、 西域传入说:根据历史记录,古代中国与西域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有人认为古筝就是从西域传入中国的。

以上说法各有依据,但是具体哪一种说法才是真正的来历,目前还没有定论。

第一种说法:古筝渊源于瑟。唐赵磷《因话录》记述:“古筝,秦乐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黄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古筝之名自此始。

第二种说法:古筝是由秦国名将蒙恬所造或蒙恬所改革。

公元前237年(始皇十年),秦宰相李斯上书劝秦始皇收回他对客卿们下的逐客令的一段话中,有两处谈到古筝,即“弹古筝博髀”和“退弹古筝而取韶虞”。

这在时间上比蒙恬发迹之初早了十六年。

所以蒙恬造古筝的说法是靠不住的。

在《旧唐书.音乐志》中,对蒙恬造古筝也持否定的看法。

至于蒙恬改革筝的说法倒是有可能

第三种说法:早期第三种认为:早期古筝是五弦竹筝,筑身瑟弦。如:东汉应劭《风俗通》云:“古筝五弦,筑身而瑟弦。”

筝,这种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流行于秦国(今陕西)了,所以也有人叫它秦筝。

据古籍《隋乐志》和清代人朱骏声所著的《说文通训定声》记载,都说筝是秦朝大将蒙恬创造的。

古筝原只有五弦,用竹^[成,形状如筑(现已失传),后蒙恬将它改为十弦,变形如筝,以木代竹。

到了唐代以后,古筝的弦数增加到十三弦。

至于“筝”这个名称,据后汉刘熙《释乐器》的说法,是由于筝发出来音筝筝作响,因而得名。

司马相如的一曲古筝凤求凰,赢得美女卓文君的爱意,两人总成眷属。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俞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

俞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

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俞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

忽听岸上有人叫绝。

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

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

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

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高山流水古筝讲的是:钟子期和伯牙的故事 。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

经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史书》与《荀子》、《琴操》、《列子》等书中均为“伯牙”。

东汉高诱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现代的《辞源》也注曰:“伯姓牙名”。

伯在古代是个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时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王时擅长相马的伯乐等。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俞伯牙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

不论是各种派别的《高山流水》,都是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向往,无论传承多少年,经过多少变化,《高山流水》始终是古筝曲的经典曲目。

古典传说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而创作的古琴曲《高山》、《流水》,是表现古代文人雅士“巍巍乎志在高山,潺潺乎志在流水”的高雅情操的经典之作,历来是人们效仿的楷模,而它的曲名《高山流水》也成为各种器乐曲命名的典范。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河南曹东扶先生到中央音乐学院任专业古筝教师,授课时明确对本文作者何宝泉讲“《高山流水》是中速弹奏曲的《八板》,是河南大调曲子演唱之前的小合奏曲,称做‘开场’或‘闹台’,是演奏各种乐器的乐手行弦活手的一首曲子。

后来大家称为《高山流水》,与古琴曲《高山流水》并无关系。

这首筝曲是掌握河南筝艺流派演奏技法基本的乐曲。

高山流水讲的是的钟子期和伯牙的故事 。这一典故逐渐发展出七十余个典形和乐曲高妙、相知可贵、知音难觅、痛失知音、闲适情趣等典义。

古筝,弹拨弦鸣乐器,又名汉筝、秦筝,是汉民族古老的民族乐器,流行于中国各地。常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和歌舞、戏曲、曲艺的伴奏。因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动听,演奏技巧丰富,表现力强,而被称为“众乐之王”,亦称为“东方钢琴”,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

据《吕氏春秋》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于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流传开来,到了明代,冯梦龙把这一百来字的典故改编成了人物、地点、情节样样俱全的话本小说。

在小说中他把伯牙改成了乐官俞伯牙,把钟子期写成了汉阳的樵夫。这篇小说就是《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高山流水”在人们的用典实践中,这一典故逐渐发展出七十余个典形和乐曲高妙、相知可贵、知音难觅、痛失知音、闲适情趣等典义,还存在典故反用现象。

《高山流水》中国古琴曲,属于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后世分为《高山》、《流水》二曲;另有同名筝曲《高山流水》,与古琴曲无传承关系。

高山流水古筝讲的是琴师俞伯牙和樵夫钟子期的故事。

传说先秦的琴师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筝曲《高山流水》,就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现有多种流派谱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间毫无共同之处,都是同名异曲。

高山流水本是中国古琴曲,属于中国十大古曲之一。现在常用来比喻友谊长存或者知音难觅、痛失知音等。这个成语讲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渝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于是有“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的说法。

他们之所以成为知音的原因是:钟子期能够听出伯牙弹琴想要表达的意思,因此,有“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覆鼓琴”之说!

当时的楚国有个读书人,姓伯,名牙。他很喜欢弹琴,从小跟一位名叫连城的先生学琴。伯牙天资聪颖,琴艺大进,但却很难捕捉到乐曲的神韵。一日,老师对伯牙说:“我带你去寻一个仙师点化点化,好吗?

伯牙一口答应,高高兴兴地背着琴随老师乘船来到东海蓬莱山,老师让他坐地休息,自己去找老师去了。

伯牙在这巍峨苍郁的山野之中,久等不见老师归来,便沿一条山路寻去。

绕过一个山头之后,不想却有一幅奇景挂在眼前:真是云中飞瀑,雾中清泉,水花四溅如珍珠,激音回荡如仙乐。

伯牙顿感天眼大开,灵感涌起,便席地而坐,抚琴而成妙曲。

突然,他的身后传来老师的声音:“哈哈,哈哈……仙师被你找到了。”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所说的仙师就是大自然啊。相传《水仙操》和《高山流水》这两首古琴曲都是伯牙当时成就的。

从此,他的琴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但却始终没能找到一个知音。

后来,伯牙到晋国做了大夫。一日,他奉命出使楚国。因遇大风,只好在汉阳江口停留。待风平之后,一轮仲秋之月便从浮云中漫步而出。伯牙站立船头,仰视明月,俯视江面水波,琴兴大发,便抚琴而弹。一曲即终,忽从草丛中跳出一个樵夫来,此人对伯牙的琴艺赞叹不已。

伯牙大惊,便问道:“你会听琴,你能识琴之优劣吗?”樵夫接琴观之,答道:“此琴叫瑶琴,是伏羲氏所造,取树中良材梧桐的中段做成。

其树必高三丈三尺,截为三段,上段声音太清,下段声音太浊,只有中段,清浊相济,轻重相兼。

后再把此木漫在水中七十二天,择吉日良时,凿成乐器。

最初,此琴有五条弦,外按金、木、水、火、土,内按宫、商、角、徵、羽。

后来,周文王添弦一根,称为文弦,周武王又添弦一根,称为武弦。

因此,这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伯牙听罢,心悦诚服,便又调弦抚琴,时而雄壮、高亢,时而舒畅、流利。

樵夫时而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

”时而曰:“善哉!

洋洋乎若江河。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使礼而问道:“天下贤士,请教高名雅姓?”樵夫还礼,说:“在下姓钟,贱字子期。

”伯牙叹曰:“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即命童子焚香,燃烛,与子期结为兄弟。

并相约来年中秋再在此地相会。

第二年中秋时节,伯牙如期而至,谁料想此时已是与好友阴阳相隔,子期已离他而去。

伯牙在子期的坟前,抚琴而哭,弹了一曲《高山流水》,曲终,以刀断弦。并仰天而叹:“知己不在,我鼓琴为谁?”说毕,琴击祭台,琴破弦绝。后人感其事,就在汉阳龟山尾部,月湖侧畔筑一琴台,以资纪念。

古筝起源于战国时代。 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就在当时的秦国(现陕西)一带广泛流传,又名秦筝。算起来,它已经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汉民族乐器,一共10级。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司马迁的《史记》所记载《李斯列传.谏逐客书》中所引资料,颇有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

      古筝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战国时代,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古筝最早出现在秦国(现在的陕西省一带),因此也被称为秦筝。古筝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至今仍然没有确切的定论,存在多种学说和传说。

      一种学说认为,古筝起源于古代的瑟,瑟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有多根弦丝,通过手指弹拨产生音乐。在战国时代,瑟逐渐演变为筝,筝的结构和演奏方式与瑟有所不同,但仍保留了弹拨的特点。

      另一种学说认为,古筝起源于古代的箜篌,箜篌是一种弦乐器,有多根弦丝,通过指甲弹拨产生音乐。箜篌在战国时代非常流行,后来逐渐演变为筝。

      除了这些学说外,还有一些传说与古筝的起源相关。例如,有一种传说称古筝是由伏羲女娲创造的,用来调节天地之间的音律。还有一种传说称古筝是由黄帝的女儿娥皇和女英所创造,用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总的来说,古筝的历史起源至今仍然存在争议,但可以确定的是,古筝作为一种古老而优美的乐器,已经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

古筝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据说,最早的古筝是由熊太子创制的,它有13根弦,是一种古代的弹拨乐器。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筝逐渐发展成为20根弦、25根弦等多种不同的型号。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o20230725145811e763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