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北宋杨家将故事是如何走红的呢?北宋杨家将故事是如何走红的?

杨家将,作为一部英雄传奇系列故事,无论是令公令婆,还是七郎八虎;无论是杨门女将,还是杨氏后人。千百年来,关于杨家将,小说、评书、戏曲精彩迭出,不绝于耳。

杨家将故事流传了近千年,历久弥新,令人难忘。

杨家将故事是真实的吗?

正史上只有三言两语的边关守将,到底是怎样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

杨家将的故事发生在北宋初年,流传于北宋中叶。那么一切,还得从北宋初年说起。

老令公杨业,被北汉主赐名为刘继业,归宋后恢复原姓杨继业,军中习称为“金刀令公杨无敌”。作为北宋名将,他 官至云州观察使、判代州,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曾经领八千火山军挂帅扫北,掌中一口九环金锋定宋刀,横扫雁门,威震北国。他家的故事,自然是与文学脱离不了。

【北宋文人们的验证】

北宋的文坛泰斗,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杨业死后的第65年,作了一篇《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的文章(供备库副使杨君,杨家后人,名叫杨琪,杨业是其伯祖)。文中,称赞杨业、杨延昭“父子皆名将,智勇号称无敌”,指出了杨家将故事,已然在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广泛流传。

后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一首《过杨无敌庙》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杨家将故事在宋代的影响力。

杨无敌祠

【南宋,故事成了话本艺术】

北宋灭,南宋兴。道是北宋亡于金,南宋遗民无不有着强烈的民族英雄崇拜心理。适逢当时南宋政府的屈辱求和,南宋人民对那些血战保国的将领更加敬仰和怀念。

正因为如此,民间艺人把杨家将故事编成了话本,在民间传盛。当然也就经过艺术性的加工,许多神奇的故事和人物涌入。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南宋遗民徐大焯所著的《烬余录》。惊世骇俗的《烬余录》在塑造杨家将最为著名的当属:

把杨嗣(与杨延昭同时代的将领)的功绩安到了杨延嗣身上,创造出了杨宗保,构想了杨家将父子舍命救援宋太宗的情节。

【元杂剧-昊天塔孟良盗骨】

到了大元王朝,杨家将故事形式不仅只有话本,更是出现了杂剧,比如《昊天塔孟良盗骨》等等。

【明清小说、评书广泛流传】

大明王朝的时候,杨家将故事进一步丰富,小说、评书的形式广泛流传。主要把杨家反映的时间跨度加大,编织了杨家祖孙世代抗敌的英勇故事。从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一直写到宋神宗赵顼,大约一百年。

1.《杨家将通俗演义》与《北宋志传》

到了明朝中后期,朝廷积弱,外敌虎视。与当年北宋朝是何其相似,自然而然杨家将成了借古言今的最好武器。再则,当时的明朝政府,为了宣扬忠君思想,也是很推崇杨家将。

在这样的时代文化氛围与国情之下,民间艺术家在传说和戏曲的基础上,更大范围的宣传改编。明代纪振伦的《杨家将通俗演义》、清代熊大木的《北宋志传》。正是因为这两部书,杨家将的故事终究成了定型,甚至为日后的戏曲和说唱文学提供了丰富素材。

2.小说和戏曲似的英雄传奇

明清两代,小说与戏曲艺术性的加工和渲染,让杨家将成了成了英雄传奇(与历史事实出入已经很大)。据数据统计,以杨家将为题材的剧目就有三百六十出之多。譬如,《四郎探母》、《穆桂英挂帅》等剧目至今不衰。

【杨家将故事为何能够深入民心?】

杨家将故事之所以能够深入民心,与其曲折动人的情节和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历史的发展形势是脱不了关系的。

回顾历史,北宋为金人所灭,南宋为蒙古(元)所灭,大明王朝在恢复汉人政权之后又被满清所灭,甚至是大清朝又一度面临列强瓜分,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时代。

在那样的背景下,中原大好河山饱受铁蹄践踏。民众是需要英雄的,杨家将就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众所周知,史料上对杨家将的记载又过于单薄简略,是不能够满足对英雄的期待。

那么怎么办呢?民众有对英雄的期待,想传颂,史料不足。只能想象它、丰富它、充实它。

正因为如此,在经过文章、诗、话本、小说、戏曲等众多形式的演义之后,原本只有三代的杨家将被铺写成了五代;原本只是男儿的铁血沙场,又融入了佘太君、穆桂英等生动如花的女英雄。

到了后来,实际上人们已经很难说得清楚,到底是人们在以历史谱写英雄,还是借英雄寄语历史。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o20230312113008d874.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