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史之乱全过程?
①
地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其节度使之间的矛盾,各个节度使的权利过于强大,即财政军政于一体成为地方的真正首领,可以抗衡中央的存在。
唐元宗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流离失所,而且唐玄宗后期生活奢靡导致人民负担加重。
中央权力集团腐败严重,有着口蜜腹剑称号的李林甫欺上瞒下,公开行贿,忌贤妒能,娇纵跋扈,不可一世。导致趋炎附势的小人充盈朝堂之上,无人能够做出对于节度使权利的劝谏也直接导致了安禄山后来的谋反。
后来安禄山谋反,导致唐玄宗仓皇出逃。直接导致唐朝由盛转衰,急转直下。
②
安史之乱的具体经过:
安禄山起兵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趁唐朝廷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约15万士兵,号称20万,在蓟城南郊(今北京西南)誓师,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以清君侧”为借口于范阳(今北京)起兵。
当时全国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太守、县令或逃或降。
唐军抵抗
唐玄宗于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得知安禄山反讯,犹豫后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今辽宁朝阳)节度使,准备防守;命皇六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
长安失守与玄宗退位
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特使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
安禄山的大军虽遇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攻入洛邑。
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降,为安禄山所杀。
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
负责守卫洛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
唐玄宗听信监军宦官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
天宝十五载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③
1、安史之乱爆发,755年,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
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杨国忠和安禄山有矛盾,安禄山怕杨国忠对己不利,所以以讨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叛变,安禄山一路南下,不到两月,就已攻打到洛阳,自立为燕帝,国号燕。
安禄山破潼关以后,活捉了唐朝将领哥舒翰,冲入长安。
玄宗拔腿就跑,跑到了南方四川,当他逃到马嵬驿的时候,军士突然哗变,杨贵妃被逼自缢,太子李亨即位灵武,这就是肃宗。
2、安禄山被他的大儿子安庆绪所杀。唐朝军队趁这个空隙,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史思明投降唐王朝,受封为范阳节度使。唐室恐怕史思明再次叛乱,所以想把他消灭,不料,休息泄露,史思明立马反叛。郭子仪、李光弼攻打安庆绪,包围了邺郡,史思明带兵援助安庆绪,合并其兵,回到范阳,称为大燕皇帝。
3、思明后来又被他儿子杀害。
李光弼再借回纥的军队,打败史朝义。
史朝义部下发生兵变,史朝义又被部下所杀,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统治阶级和人民之间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唐玄宗时期,社会经济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失去土地变成流民。
再加上,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
从开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统治阶级的腐朽进一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痛苦不堪,生不如死。
④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
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二、什么是安史之乱呢?
唐朝地方割据势力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
公元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起兵,次年占领唐都城长安,玄宗李隆基逃到蜀中。
肃宗李亨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
至公元763年叛乱被平定。
唐朝统治自此由盛而衰,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三、安史之乱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结果,和对历史的影响?
安史之乱发生在公元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发动叛乱。
起因
主要包括唐朝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交织在一起。
经过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由于叛军内部不和,先是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谋杀,后是安庆绪被部下史思明斩首,然后是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绞死,最后是史朝义兵败自杀,这样安史之乱结束。
结果
安史之乱导致河西、陇右的大片土地落入了吐蕃之手,造成了长安的西边无险可守,对唐王朝的统治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安禄山之所以能够在范阳崛起,与他同契丹,等少数民族的战斗中屡立战功分不开,而范阳之所以精兵甲天下,正是唐王朝遏制两蕃的需要。
影响
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和扩大。由于唐末封建军阀的多年争战,致使土地荒芜,水利失修,人民处于战祸灾难之中。,不过严重打击了唐朝统治,促使了民族分裂,割据政权产生,客观上刺激了北方人南迁,南方经济发展
四、安史之乱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安史之乱的原因: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
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土地兼并严重。唐玄宗后期,土地兼并日益发展,均田制逐渐破坏,失去土地的农民四处逃亡,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
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边防节度使权力过大,成为强大的地方势力。
安史之乱的经过: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
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安禄山一路南下,不到两月,就已攻打到洛阳,自立为燕帝,国号燕。
安禄山破潼关以后,活捉了唐朝将领哥舒翰,冲入长安。玄宗拔腿就跑,跑到了南方四川,当他逃到马嵬驿的时候,军士突然哗变,杨贵妃被逼自缢,太子李亨即位灵武,这就是肃宗。
安禄山被他的大儿子安庆绪所杀。唐朝军队趁这个空隙,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史思明投降唐王朝,受封为范阳节度使。唐室恐怕史思明再次叛乱,所以想把他消灭,不料,休息泄露,史思明立马反叛。
郭子仪、李光弼攻打安庆绪,包围了邺郡,史思明带兵援助安庆绪,合并其兵,回到范阳,称为大燕皇帝。
思明后来又被他儿子杀害。李光弼再借回纥的军队,打败史朝义。史朝义部下发生兵变,史朝义又被部下所杀,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
安史之乱的影响:
大唐李氏王朝由兴盛繁荣走向衰败的转折点,这场叛乱严重地削弱了唐王朝中央政府的力量,使其对地方藩王的控制力严重减弱,实际上形成了藩王割据的局面,导致各地节度使手握重兵,为以后唐王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五、安史之乱的时间和原因?
1、时间:
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
2、人物:
安禄山与史思明。
3、原因:
1、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2、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
3、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隋唐以来,河北北部幽州一带杂居着许多契丹、奚人,唐太宗打败突厥以后,又迁徙许多突厥人在这一带居住。他们的习尚与汉人不同,互相歧视,安禄山正是利用这点拉拢当时的少数民族上层,作为反唐的亲信。
4、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则是促成安史之乱最为重要的因素。中央军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质量太差,平时毫无作战准备,打起仗来,不堪一击。节度使的日益强大,与中央政权矛盾日深,到天宝末年,终于爆发成为安史之乱。
六、安史之乱是怎么回事? 和杨玉环有什么关系?
“安史之乱”无疑与杨玉环有关联,至少可以说是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借口图谋不轨。《新唐书·则天武皇后杨贵妃传》有载:“禄山反,诛国忠为名,且指言妃及诸姨罪。”
据史载,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发动叛乱,15万大军长驱直入,下潼关逼长安。
唐玄宗携杨贵妃及朝中大员出逃蜀中,行至马嵬驿,禁军将士哗变,诛杀杨国忠,逼迫玄宗赐死杨贵妃。之后,唐朝用了整整八年时间才平定这场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无疑与杨玉环有关联,至少可以说是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借口图谋不轨。
《新唐书·则天武皇后杨贵妃传》有载:“禄山反,诛国忠为名,且指言妃及诸姨罪。”
大意是说安禄山造反,以讨伐杨国忠为借口,而且公开指出杨贵妃及几个姐姐的罪恶。但翻阅新旧唐书,实难找出杨玉环与安禄山有暧昧关系的任何记载或暗示,倒是《新唐书》中有说:玄宗宠信安禄山,命他与杨家诸姨结为兄弟,,而安禄山“母事妃”(拜杨贵妃为干娘),每次朝见天子,杨家人必定设宴招待。
这里的“杨家人”应该不包括杨玉环,她可是“皇家之人”。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肃宗时边镇守将安禄山、史思明掀起的反唐叛乱,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杨玉环对安史之乱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1、安史之乱经过
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占领洛阳、长安。唐玄宗在逃亡四川期间,将皇位传于唐肃宗。公元757年,唐肃宗派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率唐军在回纥兵的帮助下,收复长安和洛阳。后来,安禄山旧将史思明又起兵反唐。763年,唐朝打败叛军。这场战争持续了八年,称作“安史之乱”。
2、杨玉环对安史之乱的影响
唐玄宗统治后期,唐明皇宠爱杨贵妃沉湎于歌舞升平,荒废政务;杨贵妃因为得宠一家势倾天下,过着荒淫糜烂的生活;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唐玄宗还重用奸臣李林甫,致使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己,培植党羽,把持朝政,种种问题和矛盾的不断激化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