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朱由校深度解析?
对于16岁的朱由校来说,这个皇位来得太突然。
公元1620年8月18日,万历皇帝朱翊钧驾崩,皇太子朱常洛继位。朱常洛偏偏是一个无福之人,继位仅仅一个月后,便死于“红丸案”,长子朱由校匆匆继位。
由于朱由校继位的时候,年龄还比较小,又爆发了一场“移宫案”,最后在太监王安的保护下,才得以顺利继位。
万历皇帝一直就不喜欢太子朱常洛,因为他这个长子的存在,才不能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不得不按照祖宗家法立朱常洛为太子。所以对朱常洛的教育上,一直有欠缺。
连父亲朱常洛都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更何况是儿子朱由校呢?甚是有人说朱由校目不识丁,这倒是有点夸大其词,但是他受到的教育一定有局限性的。而且他的皇爷爷、皇父,留给他的江山又是烂摊子一个,所以说明朝的灭亡,也不能都怪他的无能。
要说朱由校在位期间最大的诟病,一是痴迷于做木匠活;二是过分宠信魏忠贤和乳母客印月。
朱由校生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他的生母王氏卒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朱由校失去生母之后被西李抚养,但是这个西李并不是什么善类,对朱由校打骂习以为常,所以朱由校从小就非常惧怕这个继母。
客氏是朱由校的乳母,正常来说皇子6、7岁的时候,乳母就应该离开皇宫。但是因为朱由校小时候只要看不见客氏,就哭闹不断,谁来哄也不好用,所以她才得以一直留在皇宫中,可想而知在朱由校幼年时期,客氏对他的照顾一定是非常周到的。
尤其是生母王氏死后,朱由校身边最亲近的人便是乳母客氏。
16岁的朱由校登基没几天,就迫不及待地封客氏为“奉圣夫人”。此时客氏在皇宫中可以说是风光无限。每次外出随行侍卫数百人,宫内太监、宫女都要对她行跪拜之礼,还可以随意出入皇宫,俨然一副太后的架势。
客氏如果仅仅是皇帝乳母,正常来说不至于有这样尊贵的待遇,所以客氏很可能还是皇帝的初恋情人。正常乳母之类的人应该住在西二所,但是朱由校却破例让客氏住在咸安宫,每天出入皇帝寝宫畅通无阻。
而且在朱由校大婚时候,特意赏赐客氏无数,好像非常担心客氏因自己大婚而吃醋。
客氏生性淫荡,后来又跟魏忠贤结为对食,这两个人狼狈为奸,将前朝、后宫搞得乌烟瘴气。
魏忠贤是在万历年间入宫的。魏忠贤进宫之前,已经娶妻生子,但是生活一直很不如意。要说男人狠的时候是真狠,狠到自己可以不当男人。魏忠贤为了追求富贵,直接挥刀自宫,然后找到相熟的太监得以引荐入宫。
魏忠贤是从最底层的太监开始做起,靠着一路巴结,成为朱由校母亲王氏的典膳,自然就有和客氏接触的机会。之前客氏已经与魏朝结为对食,遇到魏忠贤之后,马上又移情别恋。从这件事来看,不得不对魏忠贤这个“太监身份”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魏忠贤靠着这种裙带关系成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又将魏朝和王安纷纷拉下马,后宫就成为他们二人的天下。
很快魏忠贤独揽朝政,地位绝对称得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所以当时很多人都巴结他,对魏忠贤高呼九千九百岁。
朱由校登基的时候还是一个小孩儿,还有一点任性和倔强。但是他最与众不同的就是喜欢做木工,喜欢刷油漆,而且他做出来的家具很不寻常,都是有机关的。在这方面,完全称得上他是一个天才少年。
每次朱由校有灵感的时候,从早到晚沉迷于自己的创造当中,又是一个急性子,所以他干活的时候什么事儿都抛到脑后。而魏忠贤每次都在朱由校正尽兴的时候,跟他汇报有政务需要处理,朱由校哪有心思听这些,就敷衍一句 “朕知道了,你们尽心就行了”。久而久之,朝政大权逐渐落到魏忠贤手中。
客氏在后宫中一点儿也没有闲着,害怕哪个妃嫔生育儿子,母凭子贵而撼动自己的地位。于是只要发现哪个妃子怀孕,就想办法弄掉胎儿,最后连皇后的孩子都未能幸免,所以朱由校没有一个儿子长大成人。
天启五年的某一天,朱由校和客氏等人乘船游乐,结果朱由校不小心从船上落水,生了一场重病,身体情况不容乐观。即便这样,不但对美色上一直把持不住,还迷上“仙方灵露饮”。因为口感比较香甜,朱由校每天都饮用。结果天长日久,整个人都开始浮肿,到了天启7年,身体就到了大势已去的地步。
客氏和魏忠贤之所以可以肆意妄为,当然是完全靠着朱由校的恩宠,朱由校膝下无子,唯一的兄弟就是信王朱由检。如果朱由检继位,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们二人的荣宠也就不复存在。所以他们找到皇后张氏,找一个幼子登基,然后张氏以嫡母的身份垂帘听政。皇后是一个明白人,并没有同意他们的请求。
朱由校临死之前召信王入宫,道一句“来,吾弟当为尧舜”,默认朱由检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继位,还特意嘱托魏忠贤是一个可以信任之人。
公元1627年9月30日,朱由校驾崩。朱由检搬入皇宫可谓非常小心,因为到处都是魏忠贤的人,连皇宫中的饭食都不敢吃,从信王府中自带干粮。很快朱由检开始打击阉党,魏忠贤畏罪自杀,客氏在浣衣局被鞭打而死。
这两个人生前也算是享尽了人间富贵,但是恶人自有恶报。他们本是民间最普通不过的百姓,却因为各种偶然的原因和必然的原因,走到了权力的巅峰。然而德行不够的人手握重权,对人对己都是人间悲剧。
朱由校因为宠信他们二人,也为大明王朝的灭亡,压上最后一根稻草!
他那尧舜之才的弟弟也没有成为救世主,而成为了亡国之君!
二、明熹宗朱由校的一生?
天启皇帝,本名朱由校,庙号为“明熹宗”,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
在传统观里,天启皇帝昏庸无道、不理朝政而沉溺于木匠游戏,被大太监魏忠贤夺权,酿造了明朝历史上最黑暗的统治。
在魏忠贤执政时期,厂卫横行、太监当道,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对东林党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迫害,整个社会上下都为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后来天启皇帝病逝,崇祯皇帝登基,铲除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再次启用东林党人,坏人得以消灭,正义得以伸张,但是此刻的大明王朝已经被魏忠贤折腾的积重难返,纵然崇祯皇帝励精图治,可也无力回天,明朝最终走向亡国的厄运。
而近年来,一种新型的观点开始流行——那就是认为天启皇帝并非不学无术,而是内有心计,他扶植魏忠贤打压东林党,加强皇权,征收商业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望成为一代中兴之主。
只可惜英年早逝,新登基的崇祯皇帝铲除魏忠贤,重新提拔东林党人,废除商业税,导致庞大的税负压力转移到了农民的身上,最终酿造了明末农民起义,埋葬了明朝。那么,这两种观点究竟哪一个正确?
我认为,要解开这个谜题,就要先从天启皇帝本人说起。
1、天启皇帝究竟叫什么
众所周知,天启皇帝的本名叫朱由校,这点没有任何问题。
但关键在于,天启帝名字最后一个字“校”,是一个多音字,它有两个音,一个是xiao、另一个是jiao。那么,朱由校的名字究竟该这么读呢?若这个不了解的话,我们研究这个君主,却连名字都念错,岂不是闹了大笑话了?
在大众历史节目《百家讲坛》里,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的《明亡清兴六十年》的系列讲座中,对朱由校名字的最后一个字一律读“xiao”,后来厦门大学的傅小凡老师在《大明悲歌:崇祯那些年》中,也将朱由校的“校”字念成“xiao”,不过,傅小凡老师在之后的《大明疑案》系列里,却又忽然改口,将“校”又改读为“jiao”了。
很显然,傅小凡老师之前读的“xiao”是错误的,不过后来他意识到自己的失误后,在新的节目中很快的订正成了“jiao”。
为什么读“jiao”而不读“xiao”?
这是因为天启元年正月,朱由校刚刚登基称帝没多久,礼部便上奏,要求但凡其他人名字里有“洛”的,一律改成“雒”,
名字有“校”的,一律改成“较”。
很显然,这是在避讳,因为朱由校的父亲、也就是明光宗的名字叫朱常洛,为了避讳所以一律将犯君讳的字改为“雒”,这在古代属于同音互换,所以说,朱由校的“校”字应该和“较”同音,故而,我们得出结论,天启皇帝名字里最后一个字,应该念“jiao”。
2、天启皇帝是不是文盲
在世人的流传中,亦或者是在历代乃至如今的史学界里,对天启皇帝的一个特点都十分明了,那就是不识字。
这个说法,实际上是来自近人,在明朝根本没有此说。
明史通俗读物《明朝那些事儿》的影响尤其广大,在书中,当年明月为我们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一个关于天启皇帝不识字的故事。故事大概如下:
天启四年六月,左副都御史杨涟上奏弹劾天启帝身边的大太监魏忠贤,一共列举了“二十四条大罪”,要求立即处死魏忠贤,而杨涟害怕这封奏疏被魏忠贤的爪牙截断,交不到天启帝的手上,所以大造声势,弄得朝内朝外沸沸扬扬,最终上达天听。在大殿上,魏忠贤战战兢兢、面如土色,可谁知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天启帝因为不识字,所以随手将这封极为重要的奏疏交给了身边侍奉的王体乾,这个王体乾是魏忠贤的人,所以他特意将这封奏疏掐头去尾,捡了一些琐事诵读,于是天启帝一听,也觉得没什么呀,于是魏忠贤就这样逃过了一劫。
厦门大学傅小凡老师的《大明悲歌:崇祯那些年》、民国史学家孟森先生的《明史讲义》、以及林金树、高寿仙的《天启皇帝大传》也都记录了这件事,与当年明月的叙述基本上大同小异,其中几人最统一的观点,就是天启皇帝之所以把奏疏给王体乾,就是因为天启皇帝不识字。
那么,这个说法出自哪里呢?
想都不用想,肯定出自清朝人修编的《明史》,根据记载:
“杨涟劾忠贤疏上,帝命体乾诵之,置疏中切要语不读,涟遂得遣。”
然而,即使是《明史》,也只是记载了天启帝把奏疏给王体乾的事实,而没有说原因,可是,我们如果向上追溯,就会发现连这个说法很成问题。
谷应泰言:“不得已泣诉御前,客氏又从中曲调之……”。在明末清初史学家谷应泰的记载中,在御前时,王体乾压根就没有出现过,
只有天启帝的奶妈客氏出现,在天启帝的身边给魏忠贤说情。客氏不过一农村妇女,文化水平会比天启帝高多少?所以肯定不是客氏给天启帝念的。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就是史学家为了简便,所以略过了,那好,我们再把时间向前调,选一个早期记载,那就是明末清初人文秉的笔记中的记录:“不得已,泣诉御前,客氏又从中委曲调护……”
文秉是文震孟之子,东林党后裔,一定程度上来讲,他也算是那次东林党与魏忠贤直面交锋的局中人,所知内情应该较多,连他的记载也没有提及王体乾的存在。
可见,谷应泰在引用的时候根本不是什么图简略,而是因为那封奏疏根本就是天启皇帝亲自看的。
事实上,对天启帝不识字的认知,并非清朝人所独有,
如民国史学家孟森先生就说:“盖熹宗为至愚至昧之童蒙,固不足预于是非恩怨之理解者也。国势之危至此,而明之主器者如彼,此即天亡之兆矣。
”意思就是说,明熹宗朱由校就是一个愚昧的傻小子,没长大一样,对国家是非都不了解,明朝的国运已经如此危险了,明朝的君主还是这样,真是亡国的征兆啊。
而王桐龄先生更是直接:“熹宗一黄口孺子”,就是说,朱由校就是一个黄口小儿,朱东润先生说得更详尽:“(朱由校)一字不识,不知国事”,可见,
清朝以后的民国,对天启皇帝朱由校的认知,也是觉得他就是一个不懂事的文盲小鬼。
至于到了现代,因为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的影响,天启皇帝文盲的名声则更是传遍四海了。
可是,天启皇帝真的是文盲吗?
很显然,根本不是。按照西南政法大学刘云生教授的说法:“这就是一个政治家主导,史学家配合的一个迷局。”
关于天启皇帝为文盲的说法,史学界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的,即明神宗因为不喜欢自己的大儿子,也就是天启帝的父亲明光宗,所以迟迟不让孙子天启帝出阁读书,最后导致天启皇帝“历年如斯而讲读未就”。
这话是大臣们说的,可是,大臣在朝堂之上,又怎么能知道九重深宫里所发生的事情呢?而且,天启帝早年虽然没有出阁读书,也只能证明他没有上过正规的学校而已,并不代表他就没有学习过。
事实上,根据明末宫中的太监刘若愚的记载,说:“先帝(朱由校)髫龀时,教习书仿者,光庙伴读吴进忠也。宫中私自答应诵书习字,刘良相也。”
意思是,天启帝在年幼的时候,他父亲当年的伴读吴进忠便临时充当了天启帝的老师。
这样虽然不能保证教育质量,但至少可以证明,天启帝绝不是一无所知的文盲。况且,天启皇帝之前没有进行正规教育,不代表他之后就没有进行过,
在天启元年正月,大臣就上书天启帝:“以帝为皇孙时,未尝出阁读书,请于十二日即开经筵,自后日讲不辍,从之。”
而给天启皇帝教书的老师,便是东林党人孙承宗。天启皇帝“每听承宗讲,辄曰‘心开’,故眷注特殷。”
在讲到《尚书》时,每次说到“人主临天下处,皇上耸然拱听”,“至说先皇帝,便忽令乂手,肃然改容”。可见天启皇帝的学习态度还是非常不错的。
而钱谦益也曾回忆一桩孙承宗与天启帝的往事,有一次,天启皇帝感冒了,在讲课时不停的咳嗽,孙承宗恭恭敬敬地站着,面无表情,等到天启皇帝擦完鼻涕,整理好衣衫,孙承宗这才继续讲课,等到天启皇帝再咳嗽的时候,孙承宗就又停下,这下天启皇帝也觉得不好意思了,连忙肃容,再也不擦嘴了。
除了这件事外,钱谦益还记载了另一件事,也十分温情,众所周知,天启皇帝的祖父万历皇帝,年少时的老师是名臣张居正,有一次还是少年的万历帝读《论语》时,把“色勃如也”的“勃”不小心读成了“背”的音,结果被张居正厉声何止,把小万历吓的面如土色。
其实,天启皇帝和孙承宗也遇见过类似的情况,有一次,天启皇帝把“三百六旬有六日”中的“六”读成了“溜”,孙承宗的更正方法就比较有技巧了,听到天启帝读错,他也连忙高声读“禄”三次,天启皇帝这才知道自己读错了,于是连忙改正。
难怪天启皇帝日后用血腥手段清理东林党人,却唯独放过了孙承宗,这等昔年的师生之情,至今读来,依旧令人无比感怀。
当然,天启皇帝学习过、而且学习态度不错,可并不能代表他的文化水平就高,所以,我们接着看如下记载。
天启元年十二月,内阁首辅叶向高上奏:“我皇上聪明天纵,朝讲时临,真可谓勤政好学之主矣。但今之尝朝,既是套数具文,无关于政事。而日讲开陈,时刻有限,亦恐不能洞悉于义理之精微,古今政治之得失。”也就是说,
天启皇帝很勤奋,学习也很认真,
同时也说:“皇上尤于燕闲游豫之时,览观经史,深戒怠荒,此宗社苍生之大幸也。”也就是希望天启皇帝可以在闲暇的时候,戒骄戒躁,继续努力学习。
而天启皇帝的回复则是:“朕在宫中,每日披阅文书,览诵经史及祖宗训录,兼时事忧劳,何有多暇?卿为辅弼元老,正赖责难陈善,匡朕不逮。览奏具悉忠悃。”⑯就是说,我每天在宫里都批阅奏章,阅读经书和历史,而且留心当下的时事,哪里有多余的闲暇时间呢?不过还是要感谢您的建议的。
除了叶向高以外,天启皇帝的讲师丁绍轼也曾说过:
“今上冲年嗜学,经筵、日讲二者兼举,经筵以季举,日讲则日日举之,非甚寒暑不辍也。”
意思就是说,天启皇帝虽然年少,但却十分好学,经筵和日讲频繁举办,除非寒风酷暑,不然绝不旷课。
而《实录》上,更是把天启皇帝的“日常课表”记录了下来,在泰昌元年十月十六日,方从哲便制定了天启皇帝的学习计划,明确日讲要先从《大学》讲起,把四书讲完,然后讲五经,从《尚书·尧典》讲起。⑱之后还加上了张居正当年为天启皇帝祖父,即万历皇帝所编辑的《帝鉴图说》,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天启皇帝热爱学习,以至于他的另一位老师丁绍轼就曾赋诗一首:
“牙籤手指口披宣,抚几从容意更虔。
幸得至尊倾耳听。赍心入告不徒然。”
得到这样一位好学生,连做老师都感到一阵的轻松和愉悦。
除了热爱学习外,天启皇帝与他的祖父一样,对书法十分热衷,孙承宗在谈起天启皇帝练字的时候“御笔飞动”,每次写完听到阁臣们的表扬时,常常“喜动点头,稍以语答”。
当然,天启皇帝最后的书法成就显然是不如他那些多才多艺的祖先们,清初学者朱彝尊曾亲眼见过天启皇帝的三道手敕,而且特意强调:“今观三敕书法虽不工,未尝假手司礼内监。”[21]这话就是天启皇帝的字迹虽然不怎么样,但至少证明他确实没有请枪手,的确是他写的。
当然,也许你又要说了,天启皇帝喜欢这些儒家经典,喜欢书法,那都是务虚的,不务实,一个君主,还是要看政绩的。
实际上,天启皇帝在学习过程中,绝不是死学习,而是在学习中探讨时政,以方便自己可以更好的治理国家。
譬如天启皇帝在经筵中,每次讲到论语,就“皇帝日御经筵,询政事,字字商榷。”,可见,经筵也会和时政联系在一起。
经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知道,天启皇帝未必是一位天才君主,他对经史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天赋,但至少他的文化素养是有的,足以应付身为皇帝的能力需要,实在和文盲扯不上任何边儿。
三 、天启皇帝真的是一个不务正业的木匠君主吗
对于明代的君主,大部分人的印象都是“十个皇帝九个昏”,除了爱炼丹的嘉靖帝、不上朝的万历帝,再下来受到批评的,那当属爱做木匠活儿的天启帝了。
那么,我们就来探究下,
天启帝爱做木匠活儿的原委究竟如何?
这个说法最早来自明朝宫中太监刘若愚的《酌中志》: “先帝好驰马,好看武戏,又极好作水戏,用大木桶、大铜缸之类,凿孔削机启闭灌输,或涌泻如喷珠,或澌流如瀑布,或使伏机于下,借水力冲拥圆木球,如核桃大者,于水涌之大小般旋宛转,随高随下,久而不坠,视为戏笑,皆出人意表。
逆贤客氏喝采赞美之,天纵聪明非人力也。
圣性又好盖房,凡自操斧锯凿削,即巧工不能及也。
又好油漆匠,凡手使器具皆御用监、内官监办用,先帝与亲昵近臣如涂文辅、葛九思、杜永明、王秉恭、胡明佐、齐良臣、李本忠、张应诏、高永寿等,朝夕营造,成而喜,喜不久而弃,弃而又成,不厌倦也。
且不爱成器,不惜天物,任暴殄改毁,惟快圣意片时之适。
当其斤斫刀削,解服磐礴,非素昵近者不得窥视,或有紧切本章,体乾等奏文书,一边经管鄙事,一边倾耳注听。
奏请毕,玉音即曰:‘尔们用心行去,我知道了’。
所以太阿之柄下移。
”
后来到了清朝人王士禛的《池北偶谈》中,记载又变成这样了:
“有老宫监言:‘明熹宗在宫中,好手制小楼阁,斧斤不去手,雕镂精绝。魏忠贤每伺帝制作酣时,辄以诸部院章奏进,帝辄麾之曰:‘汝好生看,勿欺我。故阉权日重,而帝卒不之悟。’”
我们仔细看看这两项记载,到底有什么不同!
首先,二则文献相同的地方在于,天启皇帝的确喜欢玩木工游戏,但在明朝人刘若愚的记载中,天启皇帝并没有就此荒废朝政。
而是“一边经管鄙事,一边倾耳注听”。古人向来言简意赅,这“倾耳”二字,可知天启帝确实没有落下朝政,得知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很好的推断出后面的“奏请毕,玉音即曰:‘尔们用心行去,我知道了”。
”,实际上是天启皇帝把办事权力交给了魏忠贤。
也就是说,
所谓的“太阿之柄下移”不过是天启皇帝把执行的权力给了魏忠贤,决定权还在自己手里。
这显然跟所谓的不理朝政,被大太监魏忠贤架空等等八竿子也打不着一块。而到了清朝人的记载中,立马就不对了,
“倾耳注听”不见了,连“尔们用心行去,我知道了”这样的命令言辞也给改成了“汝好生看,勿欺我”,最后王士禛还煞有其事地来了一句“故阉权日重,而帝卒不之悟。”,如此欺骗后人,实在全无史家风骨。从上面我们的辨析看出,天启皇帝确实喜欢做木匠活,但这也只是他本人的一种爱好,他也并没有因为这样的爱好而玩物丧志、不理朝政,将大权授予魏忠贤,是他本人有意识的主动行为,而不是被欺骗的被动行为。
当然,李晓鹏博士提出了一个观点——也就是天启皇帝之所以学习木工,是因为当时国家要修建三大殿工程,天启皇帝害怕魏忠贤从里面中饱私囊,所以才努力让自己成为木工专家,姑且算作一种说法。
解决了以上三个问题,我们便可以再继续探究,为什么天启皇帝会提拔魏忠贤打压东林党?
在天启初年,东林党凭借明末三大案,获取了强大的政治资本,遂独掌朝政,《明史》将这一时期称之为
“众正盈朝”
然而,就是在这个“众正盈朝”的时期,明军在辽东战场上节节败退,因为东林党的自私自利,对楚党人熊廷弼排挤打压,最终导致广宁兵败,六万大军惨败于努尔哈赤的八旗劲旅,东北战场几乎全线崩溃。
消息传来,天启皇帝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可是朝廷上的大臣们却依旧互相党争,
看着这些平日里口若悬河、指点江山的东林党人,在关键时刻就知道相互推诿、拿不出办法,天启帝终于生气的下了这样一道诏书:
“上谕吏部都察院:朕览科道官,屡疏纷嚣,全无正论。
辽左继陷,皆因经抚不和,以致官民涂炭。
朕深切惊忧,昨张鹤呜慷慨自请视师,具见忠义为国。
江秉谦妄言乱政,已从轻薄罚,今又结党渎奏,各逞已见。
不恤国家之急,臣谊何在?尔部院便传与大小各官,以后务要虚心,协力共图宗社大计。
将当行事,务着实整理,毋事空言。
再有仍前乱言,溷淆是非的,决不姑息。
意思是说,现在国家处于危急关头,你们怎么还互相挑毛病、扣帽子?我们现在应该团结,今后不准在混淆是非了!
可是,过了两个月后,大臣们依旧是老样子,这下天启皇帝彻底愤怒了:
“上谕吏部都察院:朕自御极以来日夕冰兢,守我祖宗之法,惟恐失坠。每见科道各官屡次纷嚣,前有旨,不许擅出私揭。
昨览报,又见揭帖,显是不遵。
全无为国为民,肆行狂噪,嚣讼弗已,是何景象?其中是非公论难泯,自奴酋发难以来,徵兵转饷,军民涂炭已极,皆因偏见党论,致使经抚不和,故将辽左疆土尽行失陷。
未见恢复奇谋,朕深痛恨。
新进后辈,遽司耳目,全无秉公,专行报复。
逞意妄言,淆乱国政,本当杖褫。
姑从轻薄惩,已后科道各官俱要虚心尽职,共襄国事。
再有结党排诬的,朕遵祖制宪章决不姑息。
这个意思和上面基本上大同小异,
这道诏书发下来后,文官们还是老样子,把天启皇帝的话当成了耳旁风,
从两次“绝不姑息”中,我们也可以基本看出,此时年轻气盛的天启皇帝,已经对文官集团忍无可忍,于是,天启皇帝决定罢黜东林党人,对朝廷上来一次大换血。
就这样,魏忠贤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三、朱由校怎么驾崩的?
①
落水导致的。在明朝短命皇帝中,有因女色而死,有因遗传病而死,也有因吃丹药而死的,那你听过落水死的吗?他就是天启皇帝朱由校。在历史上,关于朱由校怎么死的,有多种说法,但落水死是最常见的。
②
《明史》记载中明武宗的死亡原因:“九月己巳,渔于积水池,舟覆,救免,遂不豫”。大概意思就是明武宗覆舟落水,虽然被救起,但是病的很重,不久就驾崩了。
③
病死的。
明熹宗朱由校是明朝第十五个皇帝,又称为天启帝,在位七年。朱由校喜爱木匠工作,宠信魏忠贤,荒废朝政。后
④
天启五年(一说天启六年)的一天,天启皇帝朱由校到西苑游船,到了湖深处,受到风浪影响,船体晃动,朱由校和两个太监落入水中,两个太监被淹死,朱由校被及时救了上来。
从此,朱由校落下了病根,两年后一命呜呼。
⑤
朱由校落水生病,于1627年八月十一日服用“仙药”而死的。
明熹宗朱由校(公元1605-1627年),明末皇帝。1620年阴历九月—1627年阴历八月在位,年号天启(1621—1627年),故又称天启帝。明光宗朱常洛长子,父亲光宗在位仅29天便因“红丸案”而暴毙,朱由校经过“移宫案”的风波,为群臣拥立继位。
以上就是朱由校的驾崩的原因和简历。
⑥
明史上朱由校是病死的,野史传说有很多,不过作为朱高炽一脉来说寿命都不高,甚至到朱厚照三十一岁没有儿子就死了。估计朱高炽太胖基因里就缺陷所致,不过朱高炽确实是好皇帝。
⑦
天启七年的一个夏日,朱由校在魏忠贤的蛊惑下来到中南海西苑游玩,怎料船到湖中心时翻了,倾覆于湖中,朱由校也落水了,朱由校回宫后一病不起。
御医几经开方,都没有见效,后来尚书霍维华就进献了一种名为“灵露饮”的“仙药”,结果不仅没有治好他的病,反而让他彻底下不了床了。
眼看大限已到,朱由校才交代了后事。
⑧
服用“仙药”身亡,明熹宗朱由校(1605—1627),明朝第十五位皇帝,16岁即位,在位7年,期间魏忠贤与客氏专权,制造了“乙丑诏狱”“丙寅诏狱”等冤狱,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十一日,落水生病,后病急乱投医,服用仙药而死
⑨
根据史书记载,关于朱由校怎么死的,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天启七年,朱由校在湖上泛舟时,意外落水差点死亡,救起后长病不起,最后归西;二是朱由校好女色,太监魏忠贤贡献春药后,连续搞女人伤身卧床不起,最后归西。因为朱由校的儿子都夭折了,所以他传位了弟弟朱由检。
1、朱由校落水吃药而死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兴致突起的朱由校,在客氏、魏忠贤等人的陪同下到西苑游船戏耍。他这个人又喜欢喝酒,坐在大船上就控制不住,站在船头喝酒唱歌起来。就在这时,一阵大风刮来,没站稳的朱由校就掉下水中,差点被淹死。经过这次惊吓,朱由校生病了,还病的不轻,多方医治无效,身体每况愈下。
明熹宗朱由校落水两年后才死
就在此时,尚书霍维华进献一种“仙药”,名叫灵露饮,据说服用后能药到病除,健身长寿。朱由校闻言大喜,果然服用后清甜可口,他便日日服用。没想到饮用几个月后,竟得了臌胀病,逐渐浑身水肿,卧床不起。据传,明熹宗朱由校落水两年后才死,死时身体已经看不出人样!
2、魏忠贤献春药,朱由校死在女人身上
关于朱由校怎么死的,除了落水吃仙药外,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吃春药玩女人。据说朱由校放浪纵欲,魏忠贤便投机私进一种春药后,朱由校吃了后越发神勇,更加放纵,可没过很久,终于一病不起,躺在床上两年后就挂了。
⑩
落水生病,于1627年八月十一日服用“仙药”而死。
朱由校(公元1605-1627年),明末皇帝。1620年九月—1627年八月在位,年号天启,故又称天启帝。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朱由校在泛舟时落水受到惊吓,落下了病根,多方医治无效,身体每况愈下。尚书霍维华进献一种“仙药”灵露饮,朱由校饮用几个月后得了臌胀病,逐渐浑身水肿,卧床不起。八月十一日朱由校驾崩于乾清宫。
四、真实的天启皇帝朱由校?
明熹宗朱由校(1605年12月23日-1627年9月30日),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长子,生母选侍王氏,明思宗朱由检异母兄。16岁即位,在位七年(1620年-1627年)。
朱由校在位期间,魏忠贤与客氏专权,制造了“乙丑诏狱”“丙寅诏狱”等冤狱,残酷迫害企图改良明朝政治的东林党人。魏忠贤阉党对东林党人的迫害不断激起民变。其时,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主要忧患来自辽东后金对明朝的威胁。
朱由校即位后罢免有胆知兵的辽东经略熊廷弼,致使后金攻陷沈阳、辽阳,辽东局势日趋严峻。
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为稳定辽东,再次起用熊廷弼为辽东经略。
熊廷弼根据辽东实际情况,制定了三方布置策。
而掌握辽东实际兵权的巡抚王化贞,却不顾当时敌强我弱、容易被各个击破的危险,力主分兵把守,全面进攻。
在阉党策划下,坚持正确方略的熊廷弼被杀,辽东战局陷于重重危机。
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因划船嬉戏,溺水获疾。后虽痊愈,仍沉缅于声色犬马之中,饮“仙方灵露饮”,以求长生。八月二十二日,崩于乾清宫,终年23岁,遗诏以皇五弟信王朱由检嗣皇帝位。谥号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庙号熹宗。葬于明十三陵之德陵。
五、朱由校是朱元璋的后代吗?
朱由校是朱元璋的后代,朱由校是朱元璋的第十二世孙,是嫡系后代。
朱由校,明光宗朱常洛长子,生母选侍王氏,明光宗朱常洛长子。他在16岁即位,在位七年,在位期间,魏忠贤与客氏专权。天启七年,落水生病的朱由校服用“仙药”身亡。
六、穿越成朱由校振兴大明的小说?
最强皇帝:重生大明朱由校
历史军事
作者:玄武湖的鱼
小说简介
混混头子朱油笑穿越时空,成为明朝短命皇帝天启帝朱由校,开局干掉了魏忠贤!
在他的带领下,大明有了连片的工厂,烧着煤炭的蒸汽火车,射程五十公里的北平大炮,漫天的蒸汽飞艇远征军,无数黑灰色制服帝国伞兵!
站乱在他手中平息,敌国在他脚下称臣,大同全球只是开始,星辰大海才是目标!
铁血皇朝之天启大明
作者:老八一杠
分类:历史军事
特工朱佑乔牺牲后穿越了,成了大明天启皇帝朱由校!不用担心挨饿受穷,只需考虑怎么败家花钱! 不用担心被人打压,只需琢磨怎么碾压他人!不用担心强敌环伺,只需筹谋怎么横扫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