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隋唐演义杨坚,一本书读懂隋唐:3.锋芒初露,从幕后走出的杨坚

王轨遭受的灾祸,很快降临到宇文孝伯身上。当宇文赟问宇文孝伯,齐公宇文宪谋反的事你是否知道时,宇文孝伯不卑不亢回复道:我知道齐王宇文宪终于朝廷,却被群小中伤,以至于让陛下对他有误解。因此如果说我有罪的话,那也只能说我没有尽到先帝托付我辅佐陛下你的责任,如果以此治罪,臣无话可说。

这番奏对让宇文赟一是为之语塞,但随后仍是逼迫宇文孝伯在家自杀。曾经辅佐过他的尉迟运在新帝登基后原打算借外放为官逃过一劫,在听说宇文孝伯被逼死的事情后,在秦州任上郁郁而终。

宇文赟再屠戮这些忠臣之后,很快就有了新游戏,为了能够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娱乐中,很快就传位于太子宇文阐,自己当上了太上皇,且美其名曰“天元皇帝”。

在此之后继续开始自己骄奢淫逸的生活。

对于他的种种劣迹不在细述。

终于在如此胡作非为之后的次年病死在天兴宫,年仅22岁。

周宣帝宇文赟在临死之前召见刘昉、颜之仪等,想托付后事,可是等这两人来到身旁时,以口不能言。

这种情况下,刘昉等见太子宇文阐尚幼,就想到了杨后之父杨坚,作为重臣的杨坚虽说不是宇文阐的亲姥爷,可是在名义上却是宣帝的岳父、太子宇文阐的姥爷。

如果能够借助杨坚的力量辅佐的话,稳定朝局是很有希望的。

这样刘昉同郑译、柳裘、韦謩等人希望杨坚出来辅政。

深谙官场套路的杨坚此时自然表示自己能力不够,恐怕不能够胜任。刘昉明白杨坚这是瞎客气,就很直白的说“当此危急时刻,杨公如果愿意辅政就请速速为之,如果不愿意,那我就自己来”。见刘昉一点不讲套路,杨坚也就没有在坚持说自己能力不够,于是杨坚就以皇帝病危自己需要侍疾为理由,正式以辅佐大臣的身份亮相了。

周宣帝宇文赟驾崩,年少的太子宇文阐继位,史称北周静帝,此时的周静帝不过是七八岁的孩童。

面对宇文赟的突然辞世,新帝还是孩童,刘昉等此时采取暂不发丧的举措,打算矫诏让杨坚总领内外兵马。

颜之仪此时站了出来,明确指出这不是先帝的遗照。

况且既然周静帝年少,就应该将这匡扶重任交付给宗室亲族中有德望有能力的人,现在贸然将统领兵马的重任交付给杨坚,恐怕不是合适之举。

面对颜之仪的反对和拒绝在在诏命上署名,刘昉等也素知颜之仪的操守,只得迈过颜之仪,代替他在诏命上署名颁布天下。

杨坚此时算是从蛰伏中走出了第一步。

看看这一段历史,明确记载中,隐藏了太多的暧昧细节。为尊者讳的史载传统下,不宜为杨坚记述太多负面的素材。但接下来的他的一系列操作,明显透露出杨坚久不甘屈居人下的英雄抱负,和隐忍太久后的宣泄爆发。

他担心作为宗室的诸王在外作乱,于是借口千金公主将扶突厥和亲,希望诸王能够入朝团聚送行。

杨坚向颜之仪索要符玺,颜之仪正色道:符玺乃是天子之物,杨公你身为宰相,要符玺何为?这一番据理强怼,让杨坚老羞为怒,想到之前颜之仪不肯在诏命上署名,于是新仇旧恨一起清算,打算将颜之仪推出斩杀,但由于颜之仪在朝廷内外颇有威望,无奈只得将他贬官为西边太守。

反对自己接近权力的人,不为自己所用的人,如果不能杀掉,那就让他远离朝廷,远离权力核心区。

拥立周静帝后,如何在人事安排上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为将来实现自己的大愿打下基础,这是杨坚第一要斟酌考虑的事,杨坚有自己的考虑,当初矫诏想借助杨坚的力量实现自己野心的郑译、刘昉又何尝不是在蠢蠢欲动。

按照郑译、刘昉的如意算盘,在稳定朝局后,由郑译担任大司马,杨坚为大冢宰,刘昉担任小冢宰。

这两位的小心思很快被无情的现实狠狠击穿,为更好地将大权我在自己手里,杨坚就这个问题征求御正下大夫李德林的意见,李德林此时对朝廷的未来发展趋势把握的很精准。

他深知杨坚不会再继续蛰伏下去,现在上无宇文泰、宇文邕这样的英主,朝中也没有了强有力的对手,于是建议道:“杨公应该出任大丞相、假黄鉞、同时都督朝廷内外军事”,这番建议让杨建很受用。

于是很快就有了消息,年幼的周静帝加封杨坚为假黄鉞、左大丞相,文武百官一体听命于杨坚。

这样的任命,让刘昉、郑译很不平!但对于蛰伏已久的杨坚来说,这才只是开始,如何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和收揽人才,才是他目前最优先考虑和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权威,是时和势相结合的产物,是非常之人在非常之时所做非常之事后的产物。

杨坚是否是非常之人,或许时人未必人尽皆知,但此时是非常之时,应该是心知肚明的事,毕竟朝无柱国之臣,而作为君主的周静帝年龄尚小。又有谁能够阻止杨坚采取的一系列行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o2022121007100655a7.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