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先生的“中华文明史”系列丛书,规模宏伟,又眼光独特,常将中国历史放置于世界中,用对比的角度看中华文明,不囿于一国范围,从而追寻历史发展的真相。
《两汉两罗马》是易中天中华史中的一本。细读这本经典之作,从中不难看出作文中常见的写作方法——比较法。正是因为比较法的采用,让这本书成为人类两大文明会师之所,触动读者产生精彩的联想。
01
比较:对照与思考
关于这本书,算是本系列出版的书中的唯一带有对比色彩的标题了。
两汉,东汉和西汉。西汉,起于汉高祖刘邦皇帝,与楚汉争霸之中胜出,建立于戎马之上;东汉则是光武帝刘秀奋发图强,建立于乱世之间。
罗马,则是与大汉皇朝相对应的一个庞然大物。经历了共和与帝制,跨越了欧亚非三个大洲,经历了分裂,最后消亡,历时1000多年。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采用比较法,是要把某些有联系的两种或者两种之上的事物进行对照,来确定他们的异同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对事物的认识。
能够在作文中采用比较法,说明作者的思维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深度,脱离了对于表面现象的描摹,进入到深层次的归纳、总结。
在记叙文中运用比较法,可以让叙述的事件、人物形象更加深刻生动;在说明文中采取比较法,可以让被说明的对象特征更加鲜明,性状更加凸显;在议论文中采用比较法,让论点更加突出,逻辑更加鲜明。
《两汉两罗马》这本书,将我国历史上的汉朝与罗马帝国放入同一维度,同样伟大的两个人类文明,同样有分裂,有动乱,但为什么最终罗马帝国分崩离析,而中华文明却流传至今?独特的视角引人入胜,而文章中从史实剖析出、对比出的结论更加令人深思。
02
纵向比较:罗马人的故事
在《两汉两罗马》这本书中,比较法的第一次运用是对于罗马历史的比较。易中天先生通过对于罗马发展历史的爬梳,寻找罗马建国的优越性,并进行了纵向对比。
纵向对比,是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的发展变化进行比较的方法。纵向对比是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分析对象在不同时间中的变化,从而发现问题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公元166年,大秦使者第一次抵达东汉,这个历史记载中的伟大帝国,为了美丽的丝绸而来。
在此之后,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睁开双眼,看到广阔的世界。
在罗马成为罗马之前,亚述人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帝国成为西亚霸主,罗马是亚述人铁血统治的一个行省。
公元753年,罗慕路斯建立罗马。传说罗慕路斯兄弟是战神马尔斯的儿子,也是为母狼喂养长大。至今,罗马人民仍然将此视为“信史”。
早期罗马社会,人民大会是权力机构,元老院负责决策,最高执政者勒克斯是终身制领导。共和的号角一开始就响彻整个罗马。
罗马人的血液中流淌着共和、民主的因子,所以一旦出现个人膨胀的独裁者,即便伟大如凯撒,也只能遭受被刺杀的命运。
奉行共和,人民权力至上,元老院和执政者完美配合,一切都意味着罗马即将崛起。
时势造英雄,但英雄也创造历史。
屋大维作为凯撒指定的继承人,雄心勃勃又具有运筹帷幄的能力。他在凯撒死后的矛盾斗争中侥幸上位,但他却完成了凯撒也未能完成的理想。
当执政官日益膨胀的权力和罗马人的民主发生矛盾,屋大维以退为进,在元老院宣布将权力归还人民。作为回报,屋大维被元老院称为“奥古斯都”。他承认了主权在民,罗马人却奉他为皇帝。
公元494年,平民军团为保全利益退出罗马,贵族和平民妥协中,“保民官”横空出世。
罗马人实现了真正的共和:不同族群、阶级和利益集团都可以和谐共处,共谋发展。罗马人实现了当时最先进的政体:共和;拥有最不坏的制度:法治;最可贵的精神:宽容。
然而罗马却在410年被西哥特人攻陷;476年,罗马的最后一个皇帝被日耳曼雇军将领废除。
这到底是为什么?
03
横向比较:答案在古老的中国
要寻找罗马消逝在历史中的秘密,还要看中国。
这里《两汉两罗马》采取了横向比较,也就是对空间上并存的两个事物进行比较,特点是以空间为坐标。对比的事物具有同类性质。
同样是超级帝国,中国人和罗马人一样,并没有宗教信仰。但中国有理念,这就是三纲五常。
当董仲舒在向汉武帝提出“三纲五常”的时候,他以天道说人道,已经为汉朝这个庞大的帝国提供了一个价值体系。儒家,成为汉武帝倚重的治国良臣。
相比较而言,在罗马灭亡前夕,元老院腐败,甚至罗马市民也是腐败的。因为奴隶的存在,罗马市民游手好闲,而贫富悬殊,罗马为了安顿市民,只能提供更多的免费面包,和长达九十多天的节假日。
当整个国家失去了核心价值,也就失去了终极追求,必将日暮西山。
和希腊人提倡的独立、自由、平等相比,和中国儒家提倡的小康、仁政、王道相比,罗马的核心价值观是一片空白。
那为什么东汉会灭亡?
东汉末年,内有集团斗争,外有黄巾起义。当时,东汉皇帝普遍短命,外戚、宦官治国,士人集团和掌控权力的外戚、宦官冲突不断。东汉末年两次“党锢之祸”,杀死的是无数士人精英,但流传的确是清流美名。
但与罗马相比,中国更加宽容,儒释道传播自由。
所以罗马灭亡后再无罗马,而两汉灭亡,中华文明却源远流长。
04
由于采取了比较法,《两汉两罗马》将两千多年前的两个伟大文明放在一起,成为耀眼的双子星,触动读者进行思考。
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回望历史,有赞叹,有惊讶,有惋惜。
读《两汉两罗马》,在追寻这两个伟大帝国如此多的相同但却结局不同的秘密时,也为这本书表现的方法和思想触动。
其一,思考的力量。历史是曾经发生的既定事实,但广阔如整个人类历史图景,单纯了解历史,只是粗浅的知识。了解之后,通过思考,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是将历史化为自己的知识,才是阅读的力量。
其二,比较的力量。罗马和汉朝,有史可查的两国交往屈指可数,也是不同的伟大文明。但易中天先生就是看到了两个不同伟大文明的共同之处,又看到了他们的不同结局,寻找到了造成两个文明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信仰。
文章采取的比较法成为《两汉两罗马》最光彩的一面,它开辟出一条别开生面的文明对话之路,也让我们看到,比较法在作文中的独特魅力。
鲁迅先生也是采用比较法作文的高手。
在他的著名小说《故乡》中,闰土的形象让几代中国人铭记于心。
少年闰土是一个“紫色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手握一柄钢叉”的刺猹小英雄。
闰土充满活力,活泼机智,又和“我”有深厚的友谊。
而中年闰土脸色灰黄,皱纹很深,衣着单薄破旧,一副饱经沧桑的模样。
那一声“老爷”,已经将“我”儿时的小伙伴少年闰土推到了中年闰土,这个人麻木迟钝,已经被旧社会吞噬了全部的情感和活力。
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吞噬,封建等级观念对人的束缚可见一斑。
而这一切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就更让人不得不深思,如何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去探索一条新生活的道路?
不难发现,在熟练采取比较法作文之前,首先要有比较的意识,要有概括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眼光。而这,都来源于充沛的阅读。
那么,就从现在,带着比较意识,开始阅读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