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开局盘点十大功勋帝王,王姓十大名将排名?

1、王翦(公元前303一公元前214)

王翦,秦朝时名将,军事家,频阳(今陕西富平县)东乡人。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称王翦“少而好兵”。王翦“16为士,20为偏将,30为大将,”后官至大将军,封武成侯。

2、王贲,王翦之子,秦朝著名将领,父子二人是秦灭六国战争中的主要将领。

3、王离,王翦之孙、王贲之子,秦朝著名将领。

4、王凌,三国时期曹魏重要将领。

5、王平,三国时蜀汉后期大将

6、王濬,三国曹魏后期至西晋初年名将,晋灭东吴的主要将领。

7、王浑,王昶之子。三国曹魏后期至西晋初年名臣、将领。

8、王方翼,唐朝高宗时期名将。

9、王孝杰,唐朝武周时期名将。

10、王忠嗣,唐朝玄宗时期名将。

11、王审琦,北宋初年大将。

王姓十大名将为:王玄策、王孝杰、王弼、王镇恶、王贲、王僧辩、王翦、王越、王忠嗣、王霸。

1、王玄策

王玄策,生卒年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朝官员、外交家,数次出使印度。曾任融州黄水县令,后升任朝散大夫。贞观十五年(641年)印度的中天竺送使节来唐。贞观十七年(643年),王玄策奉命作为副使,跟随李义表出使天竺(印度)。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王玄策以正使的身份再度前往印度,此时阿罗那顺成为中天竺的新国王,派军队劫掠使团。王玄策调吐蕃兵、泥婆罗兵击败中天竺。显庆二年(657年),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王玄策在各地访问之间,还曾前往摩诃菩提寺参拜。

2、王孝杰

王孝杰,京兆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人,唐朝名将。少年时便从军入伍,四处征战。屡立战功。武则天执政后,累迁右鹰扬卫将军。

公元692年,任武威道总管,与阿史那忠节讨吐蕃,收复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重设安西都护于龟兹。公元693年,王孝杰与西突厥与吐蕃联军战于冷泉、大领谷等地,于次年将其击败。公元695年,任朔方道行军总管,攻打后突厥。十月,后突厥默啜可汗遣使请降并归附武周。

公元697年,任清边道行军总管,率军讨伐契丹可汗孙万荣,在东硖石谷(今河北唐山附近),孤军深入,寡不敌众,兵败坠谷而死。赠夏官尚书、耿国公。开元中,赠特进。

3、王弼

王弼,字号不详,安徽定远人。明朝开国功臣。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投靠朱元璋,其后屡建战功。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参加平江战役,痛击张士诚,立下大功。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担任大都督府佥事,世袭指挥使,册封定远侯。

洪武十一年(1378年),随沐英征伐西番。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随傅友德征伐云南。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和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先后随冯胜、蓝玉讨伐北元,颇有功勋。

4、王镇恶

王镇恶(373年6月11日~418年3月7日),北海郡剧县(今山东省寿光市)人。东晋末年名将,前秦丞相王猛的孙子。出生于长安,爱读兵书,长于谋略,处事果断。前秦哀平帝苻丕败亡后,随从叔父王曜投奔东晋,客居于荆州,起家临澧县令。

义熙五年(409年),受到太尉刘裕赏识,授太尉行参军,参与作战,颇有战功。义熙八年(412年),拜振武将军,从平荆州刺史刘毅,册封汉寿县子。

义熙十四年(418年),王镇恶被同僚沈田子设计杀害,时年四十六岁,获赠使持节、左将军、青州刺史、龙阳县侯,谥号为壮,配享宋武帝庙庭。

5、王贲

王贲,字典,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人,秦朝著名将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王翦之子、秦灭六国战争中的主要将领。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大败楚军,夺取楚国十几座城池。公元前225年,王贲水淹大梁,灭亡魏国。

公元前222年,王贲夺取辽东,灭亡燕国,继而消灭赵国残余势力。公元前221年,灭亡齐国,自此秦国统一六国,王贲因功受封通武侯(又作武陵侯)。公元前219年,随秦始皇东巡。其后事迹不详。

6、王僧辩

王僧辩,字君才,太原郡祁县(今山西省祁县)人。南朝梁名将,右卫将军王神念次子。出身乌丸王氏,初为湘东王萧绎中兵参军,后任平南将军、左卫将军等职。智勇兼备,所经战阵,屡获胜利,官至骠骑大将军、尚书令。

梁大宝二年(551年),拜大都督,领军讨伐兴兵作乱的降臣侯景,大获全胜,因功升任征东将军、江州刺史。承圣元年(552年),东扬州刺史陈霸先会师,水陆并进,攻破石头城,平定侯景之乱。

承圣四年,在北齐的威逼利诱下,迎立北齐扶植的贞阳侯萧渊明为皇帝,遭到陈霸先反对。陈霸先起兵十万,攻入建康,将王僧辩擒杀。

7、王翦

王翦,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王翦年少的时候喜欢军事,随侍秦王嬴政。率军攻破赵国都城邯郸,扫平三晋地区,攻破燕国都城蓟,又消灭楚国。王翦与其子王贲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开疆扩土的最大功臣。

统一中国后,急流勇退,没有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巩固国家根基。和白起比较,可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凭借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与白起、李牧、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后世尊王翦为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共同始祖。

8、王越

王越(1426年12月3日 -1499年1月12日 ),初名王悦,字世昌。大名府浚县(今河南浚县)人。明朝中期名将、诗人。景泰二年(1451年),王越登进士第,授御史。累官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

明宪宗时官至兵部尚书,总制大同及延绥甘宁军务,以功封威宁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另两位为王骥、王守仁)之一,世称“王威宁”。亦为首任三边总制。成化十九年(1483年),权宦汪直被贬后,王越遭夺爵除名,谪居安陆。明孝宗即位后,王越获赦回乡。后以左都御史衔致仕。

弘治十年(1497年),起复原职,并加太子太保,总制甘、凉边务兼巡抚,其后兼制延、宁两镇。次年,于贺兰山击破鞑靼,以功进少保兼太子太傅。旋受命经略哈密。弘治十一年十二月(1499年1月)在甘州逝世,年七十三。追赠太傅,谥号“襄敏”,后世称其为“王襄敏”。

王越为明代成化、弘治时期西北著名的军事统帅,曾三次出塞,收取河套地区,两次远袭鞑靼。他身经十余战,出奇取胜,动有成算。又提携后进,笼络豪俊,深得众心。

9、王忠嗣

王忠嗣(705-749年),初名王训,华州郑县(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华州街道)人。唐朝名将,丰安军使王海宾的儿子。开元十八年(730年),出任河西兵马使,随河西节度使萧嵩出征。参加玉川战役,轻骑偷袭吐蕃,导致吐蕃赞普仓皇逃走,接替王晊担任陇右节度使。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北伐契丹,参加“桑干河之战”,三战三捷,奚、契丹联军全军覆没。天宝初年,大败突厥叶护部落,诛杀乌苏米施可汗。

参加青海湖会战,大破吐蕃北线主力,导致吐蕃两王子阵亡、吐谷浑依附大唐,历任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册封清源县公。天宝八年(749年),去世,终年四十五岁。宝应元年(762年),获赠兵部尚书、太子太师。

10、王霸

王霸,字元伯,汉族,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西南襄城县)人,东汉将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王霸生性喜欢法律,初为监狱官。光武帝路过颍阳时,王霸归附光武帝,随光武帝打败王寻、王邑。

王姓在我国是排名前十的大姓,王姓自古有很多有名的将领,历史有名的有王翦:秦朝名将,王贲:秦朝著名将领,父子二人是秦灭六国战争中的主要将领。

王离:秦朝著名将领,王翦之孙、王贲之子。

王凌:曹魏重要将领。

王平:蜀汉后期大将。

王方翼:唐朝名将。

王孝杰:唐朝名将。现代上我军也有很多王姓将领,王树声,王震,王宏坤,王平,王建安,王新亭等。

王翦,王平,王浚,王仙芝,王全斌,王彦章,王树声,王宏信,王震。

第一:唐太宗,唐朝的天下是在他的带领下打下来的,并且在他的治理下繁荣的,而且他也是最贤明的君主,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无人能敌。

第二: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中国长期战乱的局面,并初步将“大一统”思想灌输给了中国人,为以后的中国统一战提供了依据。

李白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耽雄”概括了他的丰功伟绩。

第三:汉武帝,通西域,并且学习一切先进的东西来壮大汉朝,平匈奴,尊儒术,最终让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并且给了我们本民族一个永久的名字:汉族。

第四:武则天,中国第一个女皇帝,为唐朝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后人称她:有贞观遗风。

第五:宋太祖: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没能制服少数民族。

第六:康熙,制服蒙古,抚顺江南,实行满汉一家。

第七: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征服西域,为***的发展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第八:朱元璋,一个和尚最终成为了皇帝。

第九:忽必烈统一中原,并且和其他汗国一起征服欧洲,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版图国家。

第十:汉高祖,创立汉朝,并且打败楚霸王。

第一名是徐达,徐达可以称得上是大明王朝的第一武将,因为此人不仅有勇,而且十分有智慧。

第二名是汤和,汤和这个人打仗也很有一套,当然最主要的是汤和的眼光很毒,也很有远见。

第三名是李文忠,李文忠也是比较能打的一位,而且是朱元璋的外甥,后来李文忠在对徐寿辉的战争中指挥得当,打破天完军。

第四名是蓝玉,蓝玉属于后起之秀,在大明王朝前期的战争中,基本上没有蓝玉什么事。

第五名是常遇春,常遇春是这些将军冢最不要命的一个,打起仗来非常疯。

大明开国十大名将:

1、徐达(1332—1385)

徐达 (1332年—1385年),汉族, 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民族英雄,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农家出身。

元末,他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1363年大败陈友谅。1364年,朱元璋任他为左相国。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一起挥师北伐中原,推翻元朝残暴黑暗的统治,

1368年攻入大都(今北京),元朝灭亡。以后又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右丞相,封魏国公。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死后大明帝国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

徐达这个名次估计没什么争议,他追随朱元璋很早,也具有大将之才。不过尽管徐大将军战功赫赫,是名副其实的大明开国第一功臣,可是他在谋略上并是太出众,得意之笔也不多。

如果说有什么数得上的突破性成就,大概就要算两次大败王保保了。

2、常遇春(1330—1369)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洪武二年病卒军中,追封开平王。

常遇春之勇猛在明军系统中无出其右者,但有时候也似乎有些蛮干。他几乎不读书,其实也没什么得意之笔,虽然史书上说他“虽不习书史,用兵辄与古合”,但还是有过誉的嫌疑。有将才而无帅才吧。

3、李文忠(1339—1384)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很受重用,文武全才,且有勇有谋,很得老舅的真传。

他的的确确是有几次还算得意之笔的,比如1365年诸全新城之战以少胜多,1369年大同附近破元将脱列伯,以及1370年袭破应昌。这几战不光是赢得漂亮,关键是都有李文忠的“谋战”在其中。

傅友德

4、傅友德(?—1394)

勇猛、智略与常遇春差不多,就是活得长,平四川时立下头功。在洪武十四年率兵30万众扫定云南时,可谓达到了其军事生涯的顶峰。

在时人的眼中,一向沉默寡言的傅友德之骁勇仅在常十万之下,其“喑哑跳荡……每战必先士卒”,而“多谋恤众”又过之,可谓兼有徐、常二人之优长;更幸运的 是,傅友德虽身被百创、九死一生,然终能苟全性命,其“英风壮采,猛夺雄貔,出奇制胜,料敌如神,铁骑长驱,横金千里”,终于成长为一代战功赫赫的名将。

5、廖永忠(1323—1375)

擅长水战,得意之笔也不少,比如鄱阳湖水战时、破陈友谅都城江州、武昌,以及平四川时,都有精彩、突出的表现。

他虽然读书不多,却是明军中屈指可数的能够独当一面的将帅之才。能力很出色,还善于治民,可惜死得早,是洪武八年被朱元璋赐死的,可谓是朱元璋拿来祭刀的开国元勋。

6、冯胜(?—1395)

能力并不是特别出色,不过资历较深。他本是一位读书人,后来战功也算不小。

其他名将基本上都没打过败仗,惟独冯胜有两大败笔:一是1360年龙湾之战时,他奉命追击陈友谅败军,结果被张定边击退;另一次是1366年时的高邮之战,冯胜误中守军诈降之计,死伤一千余人,结果被朱元璋从前线召回打了一顿,并且罚他步行回前线。

还有两次不太光彩的记录:一是1369年,朱元璋命他在西北留守,可是他却率大军私自溜回南京;二是1387年,在招降纳哈出时,冯胜竟与自己的女婿、常遇 春的儿子常茂发生纠纷,结果导致他的帅印被夺,从而交到了副帅蓝玉手上——这就为蓝玉在第二年深入草原建立奇功提供了可能。

7、汤和(1326—1395)

能力一般,资历较深。平四川时由于迁延不进,被朱元璋痛斥。

8、邓愈(1337—1377)

能力还行,资历较深。可惜死得比较早。

9、蓝玉(?—1393)

能力还行,但资历较浅,后来慢慢熬成了大将。早年的蓝玉并不是太冒尖,而且说来也没什么得意之笔,确实没啥可替他吹嘘的。

按照历史记载,他的捕鱼儿海大捷,功劳有一半是要与王弼分享的,因为正是王弼的坚持和劝说,才让准备退兵的蓝玉一举创造了奇迹——换了冯胜、傅友德等人,其实也是一样可以创造奇迹的。

10、沐英(1344—1392)

是朱元璋二十多个养子中最受重用也最出色的一位,也有些谋略。资历较浅,直到后来,才渐渐在南方战场上唱了主角,与蓝玉在北方相呼应。

第一徐达,第二常遇春,第三李文忠,第四傅友德,第五廖永忠,第六冯胜,第七汤和,第八邓愈,第九蓝玉,第十沐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n20240319155222d9710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