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中国探月,你不能不知道他们的故事英语,中国探月,你不能不知道他们的故事

今天是什么日子?

1969年7月20日

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

走出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舱

迈出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步

这是人类探索宇宙道路上最闪亮的时刻

也因这一刻

7月20日成为了“人类月球日”

没错

今天就是“人类月球日”

此时此刻

中国的“嫦娥”月球车还在月球上

每一项重大国家工程背后都离不开科学家

而说到中国探月

有四位科学家不得不提

他们为探月作出了卓越贡献

前不久,他们中的三位还齐聚一堂

通过视频寄语我国首部以探月工程为题材的

科普纪录片《神奇的嫦娥五号》发布

他们是谁?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故事

栾恩杰经常被称作“战略科学家”,而他却说自己只是一名工程师。他是我国月球与深空探测工程的开创者之一、我国首次探月工程总指挥。他说:“人这一辈子所做的工作,人人都想留下一些,不是都为自己留下,而是为人类留下,为社会留下,就那么一点一滴水也是很有意义的。”

当人们对航天的认识还停留在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时,时任国家***局长的栾恩杰提出“大航天”概念,将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纳入国家航天发展规划体系,倡导并组织完成了我国首部航天***《中国的航天》,在国际上被誉为“首次揭开了中国航天的神秘面纱”。

月球探测工程,便是我国实现深空探测零突破的起点。作为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领导了这项工程从立项论证到组织实施的全过程。

对于栾老而言,“登月”是中国人必须要走的一步,因为“这就是我国运载能力的表达,我们表达的是中国航天能力的进步”。

栾老掷地有声的话,源于他对我国航天技术发展水平的底气,更源于他对自己主抓的航天质量管理的自信。

嫦娥一号上天前,栾恩杰带领团队搞了近30次各类大型试验,确保工程万无一失。最终,绕月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事先准备的84项故障模式预案一个也没用上。

有人说,栾恩杰的成绩,随便拎出来一件,都值得炫耀一辈子。

的确,几十年里,他亲历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先后参与我国第一代潜地导弹、第一代陆基机动导弹、第一代远程导弹、首次载人航天、首次月球探测等重大工程……2014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他的名字命名了国际永久编号为102536号的小行星,太空里有了“栾恩杰星”。

这位领衔书写了中国航天事业辉煌征程的航天大家,从事航天工作60年来,主持研制了45颗卫星,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为我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作出卓越贡献。

孙家栋这样总结自己的职业生涯: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年放卫星。说到关键的几次人生选择,他概括为一句话,这就是“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已经年过90岁的孙家栋亲身参与并见证了中国航天从“一张白纸”到成为航天大国的全过程。曾经有人统计,在孙家栋领导下发射的卫星占到整个中国航天发射的前一百颗卫星的三分之一,这一枚枚飞行器早已和孙家栋的人生经历融为一体。

他是最年轻的“两弹一星”元勋,也是最年老的卫星工程总设计师。

2004年,我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已是75岁高龄的孙家栋再次披挂上阵,挑起工程总设计师的重任。

很多人不理解,早已功成名就的孙家栋为什么还要接受这项充满风险的工作,万一失败了,他辉煌的航天生涯就可能蒙上阴影。

孙家栋还是那句话“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孙家栋是左撇子,为上学才学会了右手写字,年轻时他有左右开弓打乒乓球的绝技。工作中,他也有一套“逆向思维”的绝招,常常有出人意料、令人叹服的思路和点子。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评价说,“孙先生是一个善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高手’”。

2009年,80岁生日那天,孙家栋收到98岁的钱学森亲笔签名的一封信,钱学森在信中说:“您是我当年十分欣赏的一位年轻人,听说您今年都80大寿了,我要向您表示衷心地祝贺!您是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科学家,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

作为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带领科学团队,提出了一个又一个中国月球探测的科学目标,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研难关,最终将“嫦娥奔月”的古老传说变为现实。在欧阳自远看来,为国家奋力科研才是作为一个科学家的人生价值。

2020年12月17日凌晨,携带月球样品的嫦娥五号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取得了圆满成功,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这个珍贵的月球样本要解决月球演化历史中的最大难题,寻找距今30亿年至20亿年间月球演化过程的新证据。而这一任务的提出者,就是欧阳自远。

与美俄相比,中国是月球探测的后来者,必须自我加压,志存高远。对此,欧阳自远介绍说:“我要求,别国已经做过的基础性科学探测项目,我们不仅要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在此基础上,我们力求创新,每次实施月球探测任务都要开展几项创新性的重大探测项目。”

对“嫦娥奔月”五战五捷的耀眼表现,欧阳自远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他称赞说,每颗探测器的表现都很出色:嫦娥一号马到成功,一举实现了绕月探测;嫦娥二号绘制出月球表面最好、最清晰的地形图与三维立体图;嫦娥三号的着陆器与月球车登上了月球正面,长期开展对太阳的观测及对地球环境的监测;嫦娥四号登上了神秘的月球背面,对月球40亿年前的演化历史作出了创新性贡献;嫦娥五号在月球上取样荣归,将揭示月球距今30亿年以来的演化历史。

“我就觉得一个人的命运跟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来,这种责任,这样自己的勇气,自己的担当,一定会给自己更大的力量,使自己去完成这些任务。”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背,在嫦娥四号平稳落月的一刻,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激动地掩面而泣,叶培建院士走到张熇身边,紧紧握住她的手。这个感人的瞬间被摄影师记录了下来,一时间相关照片引发全民热议。

后来,在采访中,叶培建还原了照片背后一段有惊无险的故事。

“嫦娥四号很成功,但打上去那一会儿把我们吓得够呛,我们突然发现发动机不对,不该开的两个阀门开了,燃料大量流出来。我们立刻关上阀门,但也就二十秒,一二十公斤燃料没了。”少了那么多燃料,嫦娥四号还能不能飞到月亮并且落下去?叶培建院士称,当时所有人心里都在打鼓。

“后来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经过千难万险,到最后落月的时候,还有一点燃料剩下。张熇的眼泪一下子就掉下来了。有惊无险。”即便是此刻听当事人还原讲述,依旧令人手心出汗。当时现场所有人内心的紧张与焦灼,可想而知。

中国航天的每一个高光时刻都备受在中国航天人探索未知宇宙的征途中,叶培建院士是不能不提的一位科学家,他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2019年,***成立70周年前夕,***总书记亲自为叶培建颁发“人民科学家”奖章。

“我们要做一些‘冒险的事’,去开拓,去创新。”叶培建说,“但是也绝不能傻大胆。”探索创新的另一面,是求真务实、精益求精。

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颗小行星以叶培建的名字命名。叶培建称其实在命名这个小行星之前,他和团队已在开展小行星研究工作。

“下一步去小行星。”中国航天人探索未知宇宙的征途从未止步。叶培建也给自己定了“小指标”,“中国的航天员能不能去小行星和火星对我来讲是个未知数,但我相信我一定能够看到中国航天员去月球。我一定要做好工作,让更多的人能去,而且能去到更远的地方。”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n20240306121024e6e2.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