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烹饪萌芽时期又称?
中国烹饪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先秦,汉魏六朝、隋唐宋元和明清四个时期。
1、先秦时期这是指秦朝以前的历史时期,即从烹饪诞生之日起,到公元前期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止,共约7800年。
此乃中国烹饪的草创时期。
2、秦汉魏六朝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起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上止于公元589年隋文帝统一南北,共810年。
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镇都有较大的发展。
民族之间的沟通与对外交往也日益频繁。
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里,烹饪文化不断出现新的特色。
3、隋唐宋元时期这一时期属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中期,先后经历过隋、唐、五代十国、北宋、辽、西夏、南宋、金、元等20多个朝代,统一局面长,分裂时间短,政局较稳定,经济发展快,饮食文化成就斐然,是中国烹饪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潮。
4、明清时期清朝后期社会统治日见衰朽,由于帝国主义的侵扰,中国被套上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枷锁。
统治阶级骄奢淫侈,贪求无厌,烹饪迅猛发展,宫廷菜和官府菜大盛。
以"满汉全席"为标志的超级大宴活跃在南北,中国饮膳结出硕大的花蕾,达到了古代社会的最高水平,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二、中国最早的营养学理论是谁创建的?
①
中国最早的营养学理论是:
(周朝)时的“食医”是见于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营养师。
周 代掌管宫廷饮食滋味温凉及分量调配的医官。《周礼·天官·食医》:“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 孙诒让 正义:“此云百羞百酱,亦举成数也。此并庖人共其物,内饔割亨煎和之,膳夫馈之,食医唯掌其调和齐量而已。”
②
彭祖的传说虽然充满了浪漫的神话色彩,但是从古代的各种典籍来看,历史上的确存在过这样一位善于养生,寿命大大长于一般人的彭祖,并且历史上也的确有过一部《彭祖养生经》。
虽然这部经文早已失传,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很多引用彭祖养生术的其他典籍中,总结出其养生思想体系,即导引术、调摄术、饮食术、补导术、房中术五大养生术。
这五大养生术不但对养生有着十分显著***,而且其中的很多理论已经蕴含着后世中医、气功、内丹术的萌芽思想。
三、中式糕点的历史?
中国糕点起源于古代商周时期,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四千多年。
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有杵臼、石磨等谷物脱壳、粉碎用具;在陶器时代就已经发明了蒸锅、蒸笼、笼盖等蒸具,以及陶制的灶、饼铛、陶釜、煮、烤烙等熟制用具。
商周时期已有不少书籍记载了糕点,例如《诗·大雅·公刘》中提到的“糇粮”,它是一种便于携带,可以较长时间存放的“干粮”,这是古代糕点的雏形,也是现在我国糕点中“秦式糕点”的雏形,至今已有4000 多年的历史了。
在中国人的饮食历史中,如果说米饭面条代表的是三餐温饱,那么那各型各色的糕点代表的便是饮食中的小情趣。自唐朝以来便有"点心"的说法,在一日之始食用精致美味的点心,以此来点缀一整日的时光,增添生活情趣。
近些年的古装戏中糕点的出镜率极高,《红楼梦》中病中的秦可卿没有胃口却独独对那糕点偏爱:"昨日老太太赏的那枣泥馅的山药糕,吃了两块,倒像是滑冻似的";《甄嬛传》中让人看到东西即想到其人的沈眉庄的拿手好菜——藕粉桂花糖糕;《延禧攻略》中"大猪蹄子"皇帝小时候最爱的糕点荷花酥…
这一碟碟精致的糕点足可见自古以来,糕点便是古代贵族饭桌上不可缺少的一件"时尚单品",好看且好吃的特点让它得以流传至今。
前文中提及的场景多为高门大户或是皇宫贵族家,但是这中式糕点在古代可不是贵族的专属,俗话说"高手在民间",借着民间人的智慧,糕点在中国滚滚的历史长河中演变出了数十种类别,在中国的各个地区也广为流传着。
北方喜欢将糕点称作"点心",说起点心,要数京派最为经典,流传最广的"京八件"在清朝象征着贵族子弟身份,红白月饼则是老北京们忘不掉的老味道。
南方的糕点派系相比较北方则更显繁多一些,什么沪派、苏派、广派、潮派等等流派,派系多样,其中以江浙沪、广州、福建一带做糕点最为出名,前文中提到的枣泥山药糕处于闽南人之手,藕粉桂花糖糕、荷花酥则是有名的江南小点。
中国糕点的发展史
说起中国糕点的发展史,历史的钟表得拨回到4000多年前,糕点起源于四千多年前的商朝,秦汉时期糕点便开始了它的萌芽阶段,东汉三国到唐宋时期是糕点的演变发展时期,元明清时糕点业定型稳定时期,民国至今则是糕点各个流派形成的重要阶段。
从最初的糗类面点到如今的黍、稻类,糕点在中国劳动人民的巧手下经历了无数次的改良进化,从先秦古籍《周礼·天官》中记载的"糗饵粉粢"开始,古人就开始了对糕点这一新鲜玩意的发明创造,到后来汉朝的"饼",唐宋时期长安出现饼师,诗人白居易写下"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的诗句,元明清时期少数民族糕点的融入,皇帝开始用糕点赏赐大臣,民间以糕点作为礼品互相赠送,就连上战场糕饼也因其"易储存"的优点成为了军粮。
在糕点这一品类的发展过程中,从单一到民族元素融合,从民间走向宫廷,又从宫廷走向民间,不同文化的碰撞融合,各地不同喜好的浸染改良,造就了现在丰富多样的糕点文化。
南方称糕点为糕点,北方则更喜称糕点为"点心",关于"点心"这个名字倒是两个故事。
一是,相传东晋时期的一位将军见到战士们日夜血战沙场,屡获战功,甚是感动,随即传令烘制当时广受民间百姓喜爱的美味糕饼来将他们分发给将士们,以表"点点心意"。
第二则则是来源于三苏中的苏轼,相传某天苏轼处理完公务在大街上散心的时候路过一家剃头店,一位满头白发佝偻的老人在帮人剃头,询问后才知道老人家年轻时做过面食开过店,但是遇到大旱食材不够店也开不下去了。
这几年虽然家中状况有所好转想要重新开店但是没有本钱,苏轼听完果断借给了老人本钱还给他家店送了块招牌,牌匾上苏轼写了个"心"字但是少一点,老人家不识字开店时直接给挂上了。
没想到就是这个少点的"心"字无心插柳竟让这家店火了起来。
读书人们看到这个字觉得这个字笔力遒劲,必是出自大家之手,但是又少个点,不免觉得有些好奇,故在自己的圈子内传播开来。
凭借着口碑好、价钱公道,这家铺子的生意越来越好。
之后的某天苏轼又来到这家店,老人家见了连连道谢问道:"前几天来了几个读书人他们对着招牌又是夸奖又是摇头的,恩人,您在木牌上刻的什么字?"苏轼回到"这就对了",然后让人把招牌取下点上了那一点,说:"我写的是个心字,加上这一点,叫做点心。
"自此,"点心"二字流传开来。
具体上面的哪个故事才是真,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但是从这两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在糕点的发展使中它们对于百姓的影响,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精神层面上丰富了市民们的生活。
各个流派的糕点江湖
在群雄逐鹿的糕点江湖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京派重油轻糖,苏派精致浪漫,闽派嗜甜如命。这句话也恰恰概括了糕点界三个领军人物的江湖地位。
先说京派,稻香村作为京派中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一家,曾经被搬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餐桌上,它们家各式各样的糕点,几乎承包了所有老北京人记忆中的味道,什么枣花酥、福字饼、太师饼等等,不少外地去北京玩都免不了买上几盒作为伴手礼带回去走亲访友。
苏派精致,自不必多说,江南独有一份优雅,这一方水土不仅养出了秦淮八艳这类风华绝代,更是培育出了独属于江南的一套饮食文化。苏式糕点在中国传统的糕点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苏式糕点的师傅喜在其中加上各种天然调味品,什么玫瑰、桂花等等,各种天然的香料、药材造就了苏派糕点比好看、美味更多了一点——健康。各种中药材的加入让一些糕点有了补气***,让人享乐口福的同时,也养了生。
众所周知福建地区是真的好吃,各种海鲜粥品、牛肉丸、鱼丸,还有就是低调而好吃的闽派糕点,什么雪片糕、猪油糕、粳米嫩……简直让人看不过来的好吃,是老福建人走到哪里都忘不掉的童年味道。
介绍了这么多关于糕点的知识,其实想说的是,食物在当今物质水平飞升的社会环境下,早已早早地脱离了其温饱的基本作用,它更多地是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而糕点作为一个有颜值又有内涵的"美人",称她是食物带给人的浪漫也不为过吧。
四、菜系的概念是什么时候提出?
菜系是在清代末年提出的。
清代末年,中国各地的饮食风味逐渐形成,并出现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地方菜系。这些菜系的出现与经济发展和地域文化密切相关。随着交通的便利和商业的繁荣,各地的美食文化开始相互交流和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菜系。
"菜系”的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最早州现,80年代逐渐流行的。
通常有“四大菜系”、“八大菜系”、“十大菜系”之说。
菜系是指因地理、气候、习俗、特产的不同形成的不同地方风味。
每一菜系的形成,都有它产生的不同生态背景、人文背景和区域背景。
当然,菜系形成的关键,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
中国各大菜系的形成,从萌芽到花繁果硕,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我国菜系最初划分为四大菜系,“四大菜系”一般指山东、淮扬、广东和四川菜,为使“淮扬”和其他3个省区看上去“平衡”一些,后来多以江苏菜表示。
③
中国最早出现菜系的概念是在民国时期,那时候的说法还不是菜系,而是帮口,以帮分菜的说法来代替地区,比如北京的京帮菜,四川的川帮菜,扬州的扬帮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