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上不让人说话的典故?
①
这个典故叫道路以目。
周厉王时的百姓民怨问题,历史上最著名的故事之一,就要算周厉王禁谤了。周厉王施政暴虐,受被他宠信的大臣荣夷公唆使,改变周朝原有的制度,把平民赖以谋生的许多行业,改归王室所有,一时间民生困苦民怨沸腾。
召公(召康公的后代穆公虎,世代辅佐王室,封地在召。
今陕西岐山县)就对周厉王说:“老百姓已经受不了啦,”厉王不听劝谏却采用特务手段对付人民,他派人去卫国(河南淇县)请了很多巫师,在首都镐京(陕西西安以西)川流不息地巡回大街小巷,偷听人们的谈话,凡经他们指认为反叛或诽谤的人,即行下狱处决。
这样一来,举国上下不再敢对国事评头论足了,就是相互见面,也不乱搭腔,而是道路以目。
周厉王高兴地对召公说:“我能够统一思想,不再有人敢胡言乱语。
”
借这机会,召公就发表一通常常被后世引用的高论:“您这是强行封老百姓的嘴,哪里是老百姓真就没有自己的想法了啊。要知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老百姓也是一样的道理啊,”但是,周厉王不听劝告,老百姓还是敢怒不敢言。
②
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为了防止老百姓说自己的坏话,周厉王从卫国找来了一个巫师,让他整天在街上转悠,听到谁说自己的坏话就立即来报告。不知有多少人因为说了对周厉王不满的话被送上了断头台。这样一来,老百姓都不敢议论国君了,甚至连在一起讲话也不敢了
③
桀,又名癸、履癸,生卒年不详,相传桀是夏朝最后的一个国王,发子。
发病死后继位,为历史上著名的暴君。
他建造许多豪华宫殿,无休止地征发百姓,强迫他们劳役。
平民和奴隶纷纷怠工,反抗桀的暴政。
桀还自比为太阳,以为可以和太阳一样永存。
老百姓恨死他了,咒骂他说:你这个太阳啊,什么时候灭亡,我们愿意与你同归于尽。
在位53年,国亡,被放逐而饿死,葬于南巢卧牛山(今安徽省巢县卧牛山)。
二、古代不让人说话叫什么?
古代不让人说话叫休得多言,休得胡言乱语。
借这机会,召公就发表一通常常被后世引用的高论:“您这是强行封老百姓的嘴,哪里是老百姓真就没有自己的想法了啊。要知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老百姓也是一样的道理啊,”但是,周厉王不听劝告,老百姓还是敢怒不敢言
三、路人不敢说话的典故?
路人不敢说话用成语说就是道路以目,岀自《国语·周语上》: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意思是:在路上遇到不敢交谈,只是以目示意;形容人民对残暴统治的憎恨和恐惧。
周厉王时的百姓民怨问题,历史上最著名的故事之一,就要算周厉王禁谤了。
周厉王施政暴虐,受被他宠信的大臣荣夷公唆使,改变周朝原有的制度,把平民赖以谋生的许多行业,改归王室所有,一时间民生困苦民怨沸腾。
厉王不听劝谏却采用特务手段对付人民,凡经他们指认为反叛或诽谤的人,即行下狱处决。
朱元璋那个时候,人与人走在街上,只能眉目传情吧,
四、不许人说话典故?
这个典故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这句话的意思是政府官员们可以胡作非为,而老百姓只能闭嘴,不许乱说乱动,就是欺压百姓又不让他们说话反抗。
五、哪个朝代弄的人们不敢说话记得历史上有个?
﹝周﹞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
”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六、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什么意思?
应该是: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意思是:周朝,隋朝晚期的时候,忠臣大多都不敢说话。
出自:《新唐书列传卷二十八》。
原文节选:
帝大悦,即诏:“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谓一言丧邦者。朕惟寡德,不能 性与天道,然冀弼谐以辅不逮,而群公卿士罕进直言。伏伽至诚慷慨,据义恳切, 指朕失无所讳。其以伏伽为治书侍御史,赐帛三百匹。”初,帝受禅,伏伽最先谏, 帝欲尽下情,故不次见拔,以示群臣。
周朝,隋朝晚期的时候,忠臣大多都不敢说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句话会亡国。
七、周厉王的典故?
相传在周厉王时期,周厉王施政暴虐,受被他宠信的大臣荣夷公唆使改变周朝原有的制度,把平民赖以谋生的许多行业,改归王室所有,一时间民生困苦民冤沸腾。
召公直言进谏对周厉王说:老百姓已经受不了,请求厉王不要在错下去,厉王不听劝谏,一意孤行,他派人去卫国(河南淇县)请了很多巫师,在首都镐京(陕西西安以西)川流不息地巡回大街小巷,偷听人们的谈话,凡经他们指认为反叛或诽谤的人,即行下狱处决。
周厉王高兴地对召公说:我能够统一思想,不再有人敢胡言乱语。
借这机会,召公就发表一通常常被后世引用的高论:您这是强行封老百姓的嘴,哪里是老百姓真就没有自己的想法了啊。
要知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老百姓也是一样的道理啊!
这番话周厉王听不进去,老百姓还是敢怒不敢言。3年后(公元前842年),平民们最终不堪忍受,自发地组合起来攻入王宫,把暴君放逐到一个叫彘(今属山西)的地方。这个事件史称“国人暴动”。
周厉王典故:周召共和!
这个典故听说过的人可能就少了。如果大家对中国历史有一定的深入了解的话,就会知道,中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是在公元前841年。这一年发生的事情就是周召共和了。
《古本竹书纪年》“厉王既亡,共伯和者摄行天子事”
也就是说,周厉王倒行逆施,终于引发国人暴动,周厉王被驱逐,而由共伯和摄政。至于为什么这个典故叫做“周召共和”呢?是因为开始中古时代的学者根据史记的记载,认为在国人暴动后,是由周定公,召穆公二位共同行政,故称周召共和。不过,近代以来,更多的考古材料显示出,应该是共伯和摄政一说更为可信。
厉王止谤
周厉王暴虐成性,奢侈专横,百姓都公开议论他的过失。召穆公劝谏说:“百姓不能忍受暴虐的政令!”周厉王大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师,让他来监视那些议论的人,巫师告谁议论,周厉王就杀掉谁。[5]这样一来,议论的人逐渐减少,但同时诸侯也不来朝拜。
④
周厉王,周夷王之子。西周第十位国王(前878年—前841年在位),姬姓,名胡。约公元前857年即位,在位37年。在位期间,任用荣夷公实行“专利”,即以国家名义垄断山林川泽,不准国人(指工商业者)依山泽而谋生,借以剥削人民。
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
召穆公报告说:“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
”厉王发怒,寻得卫国的巫者,派他监视公开指责自己的人。
巫者将这些人报告厉王,就杀掉他们。
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路上彼此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
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止住谤言了,大家终于不敢说话了。
”召公说:“这是堵他们的口。
堵住百姓的口,比堵住河水更厉害。
河水堵塞而冲破堤坝,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象河水一样。
所以治理河水的人,要疏通它,使它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放任他们,让他们讲话。
因此天子治理政事,命令公、卿以至列士献诗,乐官献曲,史官献书,少师献箴言,盲者朗诵诗歌,朦者背诵典籍,各类工匠在工作中规谏,百姓请人传话,近臣尽心规劝,亲戚弥补监察,太师、太史进行教诲,元老大臣整理阐明,然后君王考虑实行。
所以政事得到推行而不违背事理。
百姓有口,好象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样,财富就从这里出来;好象土地有高原、洼地、平原和灌溉过的田野一样,衣食就从这里产生。
口用来发表言论,政事的好坏就建立在这上面。
实行好的而防止坏的,这是丰富财富衣食的基础。
百姓心里考虑的,口里就公开讲出来,天子要成全他们,将他们的意见付诸实行,怎么能堵住呢?如果堵住百姓的口,将能维持多久?” 厉王不听。
于是国都里的人再不敢讲话。
三年以后,便将厉王放逐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地,并死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