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晋历史特点?
①
东晋政治的特点是士族与皇权结合。
东晋建立后王导被任命为宰相,王敦控制着长江中游,在朝官员也大多与王家有关。至此,王氏在东晋的实力甚至超过皇权,就连司马睿对王敦不满也不得不委曲求全,忍气吞声。故时人谓之“王与马,共天下”,这一在东晋初立就造成的士族力量与皇权平行甚至超越皇权的现象一直影响着东晋王朝,直到其终结。
也正如此,使得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了这么一个罕见的政治现象——士族的力量始终影响左右着皇权,而皇权却对士族没有什么行之有效的办法。
王导在政治上取得这些成功,关键在于给士族安排了经济上的利益。
南方各级士族自然就是各级地主,其中强宗大族,如吴郡顾氏、陆氏,义兴郡周氏,都是拥有部曲的大地主,不允许北方士族侵犯他们的利益。
王导定侨寄法,在南方士族势力较弱的地区,设立侨州、侨郡、侨县,安置北方逃来的士族和民众。
侨州多至司、豫、兖、徐、青、并等六州,侨郡侨县为数更是繁多。
这种侨州郡县大都在丹阳、晋陵、广陵等郡境内,形势上可以保卫建康,同时流亡士族保持原来的籍贯,凭借势力在寄居地依然奴役从北方流亡来的民众,逼迫他们当奴隶或佃客,为自己创立新产业。
②
东晋,中国朝代(317年4月6日-420年7月10日),乃西晋司马氏政权的延续。
因内迁的北方游牧民族造反,建都洛阳的晋朝(西晋)亡国,琅琊王司马睿在群臣拥戴下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即晋元帝,史称东晋。
东晋与之前的孙吴以及其后的宋、齐、梁、陈,合称为六朝。
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
当时北方多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连年征战,史称五胡十六国时期。
东晋虽然是司马氏政权的延续,但本身司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整个朝廷都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个乃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导,其后又有陈郡谢氏的谢安、谢玄等等。
而世家大族中,代表者,有南下的王、谢、袁、萧等侨姓,和本身居于江南的朱、张、顾、陆的吴姓。
最初东晋有赖权臣王导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拢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排予从中原南下的士族,并以司马家族作为共同拥戴的对象。
但世家大族本身并不真正忠于司马氏,尤其是他们本身都拥有大量田地,以至拥有自家部队(即所谓“部曲”),有足够实力抗衡司马氏政权。最初有王导主持大局,东晋政权得以稳定,故时人称“王与马,共天下”。但晋元帝以降则内乱频生,如有早期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后期又有孙卢之乱等。
东晋也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司马睿挟制,郁郁而终。桓温的北伐则被慕容垂击败。
376年,前秦苻坚灭掉代国,统一了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
其后苻坚开始率兵南侵;383年,苻坚率数十万兵马大幅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只身逃回北方,原本统一的北方再次分裂为多国。
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后为大将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落裕。
420年,刘裕篡位建立南朝宋开启南北朝时代,东晋亡。
建立
317年,皇族司马睿在建康城(今江苏省南京市)称晋王(318年称帝),是为晋元帝,史称东晋。东晋本身并没有强大的实力,主要是凭著长江天险,偏安江南;及依靠丞相王导号召南迁避难的中原士族,并联合南方大族,取得他们的支持。不过,南北大族之间时常发生冲突,内乱频生,导致东晋政权并不稳定。
西晋灭亡后,南匈奴、羯、白奴、丁零、铁弗、卢水胡、拓跋鲜卑、宇文鲜卑、段氏鲜卑、慕容鲜卑、秃发鲜卑、乞伏鲜卑、九大石胡、大月氐、小月氐和巴氐、姜、夫余、乌桓、高句丽,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一带先后建立六十二个割据政权,连同汉族所建立的政权,较重要的有十六个国家,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
北伐
从北方南迁的人民时常怀念家乡,因此一些有志之士多次进行北伐,希望能够收复北方的国土。祖逖是东晋率先北伐的将领,他曾经率军收复黄河以南地区,但由于东晋内部出现纠纷,朝廷又担心他北伐成功后威望太高,结果没有给予支持,以致功败垂成,祖逖忧愤而死,曾收复的土地又被胡人重新占领。
继祖逖之后,又有桓温三次北伐,曾一度收复洛阳,他屡次请求朝廷把都城迁回洛阳,但遭到大族的反对,东晋君臣又怕他权势太大,难以控制,因而无法实现。
危机
氐族所建立的前秦,在苻坚时,任用汉人王猛为相,大修政教,富国强兵。
前秦强大起来,统一了五胡所据之华北大部分地区。
383年,苻坚率军南下,声势浩大,企图一举消灭东晋,于是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大乱,再次陷入长期分裂的状态,胡人无暇南侵。
东晋以弱胜强,局势暂时稳定下来。
灭亡
东晋的宗室和士族,经常争权夺利,人民生活相当困苦,以致盗贼四起。
淝水之战后,南方人民暂获安定,但政治混乱和贪污腐败的情况,并没有改善。
东晋大臣桓温死后,其子桓玄逼晋安帝禅位给他,改国号为楚,史称“桓楚”;刘裕起兵声讨,杀死桓玄,恢复东晋的统治。
但刘裕自己有夺位的野心,终于在420年,废晋恭帝自立,改国号为宋,史称“刘宋”。
东晋至此正式灭亡。
特色
东晋偏安江南,士族大家个个富裕掌权,不忠于皇帝司马氏,皇帝多属傀儡,同时各士族之间常为了争权而北伐,并无单一世族能将司马氏取而代之,这是政治上特点。
但在另一方面,东晋在文学上却有一定成就,各类诗文歌赋都大盛于东晋。著名的文学家,有谢灵运、陶渊明、王羲之等人,也流行了骈文。而绘画、书法也有颇杰出的成就,如东晋人顾恺之的画作,王羲之的书法,都有很高艺术价值。
著名的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背景也发生在东晋时代。
东晋虽非中国史上政权强盛的时期,却为文学、艺术极兴盛的时代。
首都建康成为文化中心,吸引许多东南亚、印度的佛教僧侣及商人前来。
338年所铸造模仿罽宾的佛教模型,为今日所知最早的鎏金铜佛像。
中国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王羲之活跃于此时期。
东晋的陶器形式较西晋时期创新。
南京富贵山曾挖掘出此时期的墓穴,根据史料记载,此处为东晋皇室墓葬的地点。
二、东晋怎么灭亡的南北朝怎么来的?
东晋是刘裕篡位而灭亡的,公元420年,大将刘裕废除了东晋皇帝,自己称帝,建立了南朝的宋国,从此东晋宣告灭亡。
420年,刘裕篡夺帝位,取代东晋建立南朝宋国。公元439年,拓跋焘统一北方建立北魏。至此,形成了南北两大势力对峙的局面,中国正式进入南北朝时期。
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宗室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政权,建都洛阳的西晋覆亡,史称东晋,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
东晋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
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司马睿挟制,郁郁而终。
桓温的北伐则被慕容垂击败。
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坚率兵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只身逃回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
元熙二年(420年),宋公刘裕废除晋恭帝,建立刘宋,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1]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
南朝(420年—589年)有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386年—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南北两方虽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形势,故称为南北朝。
宋武帝刘裕原为东晋北府军的将领,在桓玄之乱后掌握朝廷。他为了获得声望来篡晋,发动了两次北伐,收复了山东、河南及关中地区(关中后被夏占领)。之后刘裕杀晋安帝,改立晋恭帝,并在两年后(420年)践位,国号宋,改元永初,史称刘宋,东晋亡。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后,方与刘宋形成南北对峙。
③
东晋是被刘裕给灭了,而且诛杀了司马家族所有人员,南北朝是西晋时候八王之乱,趁中原内部斗争,外族人员乘机混乱华夏,导致五胡乱华,建立各个政权,分裂华夏
三、东西晋南北朝怎么分?
晋朝分为西晋与东晋。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晋武帝),国号曰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317年,晋朝宗室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晋王朝,占有今长江、珠江及淮河流域,建都于建康,史称东晋。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统。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
南朝(420年—589年)有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439年—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南北两方虽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形势,故称为南北朝。
南北朝前期仍是士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士族、齐民编户、依附户及奴婢,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鲜半岛,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南到东南亚与南亚。
此时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进一步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汉化)的步伐。
西晋承袭中原曹魏领土,统一后又占有孙吴疆域。东晋随其疆域的变化而有增减,北界主要在秦岭淮河一线。
晋朝(266年-420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其中西晋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之一,东晋则属于六朝之一,两晋共传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四、如何评价东晋北伐解析东晋北伐为什么会失败?
这个北伐在中国历史是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少有北伐成功的,基本上都是从北打到南,然后一个国家就建立起来了。
除了朱元璋北伐和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外,少有南方政权成功击败北伐政权的案例,从秦朝开始,这个趋势的演变就是从中原地区向南推进,从而建立起一个大一统国家。
诸葛亮和姜维发动了充满夸张的16次北伐战争,但都没有对魏国造成实质性的伤害,反而把自己拖入了战争的沼泽里空耗国力。而东晋也发动了五次北伐,但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胜利,或者说本可大有作为,但都因为其内部的矛盾导致了整个北伐的失败。
而这也是历代北伐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军事力量的对比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其内部团结与否却最终决定了这个力量能否得到妥善利用。
第一阶段北伐:从祖逖到庾亮谈起
东晋的北伐战争一共分为五次,第一次北伐战争是由祖逖发起。但正犹如岳飞陈兵朱仙镇,原本可一鼓作气收复开封,但是我们或许可以从下面这一段对话中发现历代北伐失败的一个原因:
方兀术弃汴去,有书生叩马曰:"太子毋走,岳少保且退矣。"兀术曰:"岳少保以五百骑破吾十万,京城日夜望其来,何谓可守?"生曰:"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岳少保且不免,况欲成功乎?"兀术悟,遂留——《宋史·岳飞传》
同样,祖逖北伐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同岳飞如出一辙,上层统治者之间的权力斗争让北伐最终沦为了权力博弈的游戏。民族气节、尊严和国家利益悉皆被置之不理,当祖逖试图进一步向北方发展时,正如那个书生对方兀术所说“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
东晋朝廷建立之初,其内部混乱不堪,门阀士族们都只关心谋求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权力,而祖逖的崛起让一部分人感受到了威胁。正犹如宋高宗焦虑岳飞收复失地,迎回二帝后的尴尬局面,在东晋朝廷中同样有人惧怕祖逖身居高位。
方当推锋越河,扫清冀朔,会朝廷将遣戴若思为都督,逖以若思是吴人,虽有才望,无弘致远识,且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若思雍容,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
且闻王敦与刘隗等构隙,虑有内难,大功不遂。
感激发病,乃致妻孥汝南大木山下——《晋书·祖狄传》
起初,祖逖还是一个无名小卒,司马睿还不是晋元帝的时候,祖逖就表现出了非常强烈的北伐意愿,但是司马睿在观望,在等待北方的晋愍帝在战火中灰飞烟灭。
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政治阴谋,司马睿拒绝了晋愍帝北上勤王的要求。
除了司马睿,所有人都在观望,因为西晋王朝已经摇摇欲坠,就像后来的崇祯皇帝要求天下兵马进京勤王时一般,各路人马都在重新考虑自己的未来。当祖逖希望司马睿领兵北上时,他似乎并没有表示完全的拒绝,但也没有绝对的支持。
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禀,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晋书·祖狄传》
可以说,祖逖的北伐完全是靠他自己的经营才组织起来的,虽有官方的身份,但却并没有官方的支持,及至祖逖稍有成绩后,正犹如岳飞受到宋高宗的忌惮,祖逖也让司马睿感到不舒服。
及至庾亮和庾翼登场时,北伐战争实际上并没有发动成功,先是被朝廷以准备不够充分拒绝,后又因为晋康帝驾崩,新帝即位的缘故而宣告北伐战争的破产。
从祖逖到庾亮以及庾翼,东晋的北伐毫无建树,而东晋王朝却在门阀士族、寒族、皇族相互之间的争权夺利中越陷越深,这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垄断统治权力的一大特点。
第二阶段:从桓温到谢安谈起
桓温接替了庾翼的位置,这位富有军事才能的将领在永和二年消灭了成汉,取得了历次北伐中最大的成果。这一次北伐极大的鼓舞了东晋朝野的士气,但是历史的悲剧总是不厌其烦的上演,功高震主的桓温同样开始受到朝廷的牵制。
温欲率众北征,先上疏求朝廷议水陆之宜,久不报。时知朝廷杖殷浩等以抗己,温甚忿之,然素知浩,弗之惮也。以国无他衅,遂得相持弥年,虽有君臣之迹,亦相羁縻而已,八州士众资调,殆不为国家用——《晋书·桓温传》
灭亡成汉以后,桓温出乎意料的遭到了东晋朝廷的冷落,永和五年,随着后赵君主石虎去世,东晋朝廷派遣褚裒为征讨大都督率军北上,但由于褚裒(pou)指挥失当,这一次小规模的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
而随着北方大乱,冉闵以“杀胡令”在北方大肆屠杀胡人,这场乱局让东晋朝廷看到了一丝机会,但东晋朝廷弃桓温不用,反而任命并不懂军事的殷浩去指挥北伐战争,结果错过了收复中原的大好时机。在桓温的弹劾下,尽管殷浩被流放,但时机已经不再来。
及至桓温亲自率领军队北上时,北方乱局已经趋于平稳,在和前秦的作战中桓温失利,加上后勤补给跟不上,前秦又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桓温只好撤退南回。再加上桓温似乎少了一丝当年孤军深入灭亡成汉的果断。
在北伐前秦时采取了相对保守的策略,试图引诱前秦军队主动出击,但是在前秦将领苻健的布置下,前秦军队采取以逸待劳的战略坚守长安不出,桓温就这样被拖垮了。而随着桓温个人的权势越来越大,桓温也渐渐失去了统一北方的志向。
而是把精力放在了经营个人利益之上,他陷害薛真,甚至随着权势愈大,还打算行废立之事:
是时温威势翕赫,侍中谢安见而遥拜,温惊曰“安石,卿何事乃尔”安曰“未有君拜于前,臣揖于后”时温有脚疾,诏乘舆入朝,既见,欲陈废立本意,帝便泣下数十行,温兢惧,不得一言而出——《晋书·桓温传》
谢安原本是桓温的幕僚,也慢慢察觉到桓温的变化。桓温去世后,谢安掌握了朝中大权,在淝水之战中击败前秦苻坚的军队,让北方再度陷入割据的混乱之中。而谢安也借助这一契机深入河北,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
不过很可惜的是谢安本人在北伐途中病逝,导致一度发展顺利的北伐戛然而止。
第三阶段:刘裕北伐与刘裕代晋
刘裕是寒族出身,在被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魏晋时期,刘裕的祖上好不容易熬上了一个郡太守的地位。但是到了刘裕时,家道中落,小时候的刘裕甚至差点饿死在襁褓之中。长大后的刘裕又染上了赌博的恶习,因为差人家钱财还不上被人绑起来示众羞辱。
机缘巧合之下王导的孙子王谧出于同情就替他偿还了钱财,结果这一小小的举动却让后来王氏家族得以保全。刘裕起初在刘牢之的军队里服役,因为作战勇猛,所以当上了军官。慢慢的,刘裕进入了权力中心。
在消灭孙恩和桓玄的叛乱中,刘裕的势力和威望得到逐步的提升和壮大:
先是,朝廷承晋氏乱政,百司纵弛,桓玄虽欲厘整,而众莫从之。高祖以身范物,先以威禁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二三日间,风俗顿改——《宋书·武帝上》
刘裕对内平定了孙恩和桓玄的叛乱,消灭了桓楚、西蜀、卢循、刘毅、司马休这些割据势力,使得东晋的内部统治趋于稳定,为了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威望,加上后秦君主去世,刘裕发动了北伐战争。
在刘裕的攻势下,后秦军队溃不成军,刘裕攻陷长安,后秦灭亡,尽管刘裕主导的北伐战争因为其大权独揽的优势而进展的颇为顺利。但是刘裕和桓温一样也开始逐渐为自己的利益打起了算盘,当他收复长安时,自己留在朝廷中的亲信刘穆之病逝。
为了防止自己在朝廷的权力被篡夺,刘裕只好停止北伐班师回朝:
前将军刘穆之卒,以左司马徐羡之代掌留任。大事昔所决於穆之者,皆悉以谘。公欲息驾长安,经略赵、魏,会穆之卒,乃归——《宋书·武帝中》
于是,东晋的五次北伐战争也就宣告结束,在刘裕的攻势下,南燕、后秦都相继灭亡,北魏的版图也在不断收缩,山东,河南,关中等地收复。但是关中因为刘裕撤退后又被夺回,但总的来说这次北伐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黄河以南的土地就被纳入东晋的版图里。
而刘裕回到建康以后,不久就取代东晋建立刘宋朝廷,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
小结
东晋的五次北伐战争可以说从建立之初一直持续到它被刘裕取代,东晋原本有能力和机会收复北方,但是由于其阶级内部矛盾重重,所以导致北方战争难以在团结一致的稳定局势下顺利开展。总是因为政治上的一点风吹草动而宣告结束。
所以刘裕取代东晋以后对门阀士族进行大力打击,原本“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政治垄断局面转变为“寒门掌机要”的政治格局,但实际上这些门阀士族直到唐朝时期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尚书左仆射王愉、愉子荆州刺史绥等,江左冠族。绥少有重名,以高祖起自布衣,甚相凌忽。绥,桓氏甥,亦有自疑之志。高祖悉诛之。四月,奉武陵王遵为大将军,承制,大赦天下,唯桓玄一祖后不在赦例。初,高祖家贫,尝负刁逵社钱三万,经时无以还。逵执录甚严,王谧造逵见之,密以钱代还,由是得释——《宋书·武帝上》
因此可以说,导致东晋北伐战争失败的原因就在于彼时东晋统治阶级内部陷入了极其混乱的利益矛盾之中,这些矛盾导致北伐战争无法顺利的推行下去。即便如刘裕大权独揽,但也担心自己大权旁落,所以在收复长安以后就匆匆赶回建康。
可见,无论是祖逖还是岳飞,他们都不过是被统治者利用的棋子,在上层统治者寻求的利益面前,国家的统一似乎显得并没有那么重要,刘裕的北伐战争也并不是为了寻求国家的统一。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东晋的北伐战争从整体上来看是失败的,但仍然在局部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胜利。
倘若彼时的东晋内部能够团结一致,收复北方并非没有可能,但这样的假设在权力被门阀士族垄断的那个时代似乎是完全不现实的。
东晋北伐应该说是不成功,不能算失败,因为北伐也收复了大量失地。北伐不成功的主要原因如下:
1、东晋统治阶级南迁后乐不思北,主观上没有强烈回复北方的意愿。
2、东晋内部存在权力斗争,部分人利用北伐的机会排除异己,使北伐效果大打折扣。
3、北方胡人政权仍拥有很强的实力。
4、东晋对北伐没有进行总体规划,比如没有对已夺取的城池如何管理、防守进行规划,导致很多城池得而复失。
其实当时最有效的办法是:从内部分化胡人,让其自相残杀,再一举击破之。
东晋和北方十六国其实都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十六国的分裂是明面上的剑拔弩张,而东晋呢,是里子上的暗波汹涌,内斗!
东晋在封建王朝中是一种‘变态的政治模式’,有点西方的‘贵族共和制’的感觉,皇权和实际权利相互分离,皇帝只是名义上的共主,其实权利和世家大族共享,并且没有集中在一个门阀大族的手中,而是动态的流动在王,庾,恒谢四大家族手中。
不同的门阀家族,皇权和外戚,你方唱罢,我方唱,不停的专权,平衡,再专权……,为了争权夺力内耗的不亦乐乎,东晋基本上处于内忧外患的权利分散状态,祖狄北伐,恒温北伐和刘裕北伐三次北伐,从上层建筑就决定了,不会成功,只能算是‘收复几个州’。
北伐未遂,收复有成,比较确切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