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人物传记作文800字袁隆平,以你是我的英雄为题写一篇作文,关于袁老先生

袁隆平,你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也是全国人民心中的大英雄!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你长年累月扎根乡野田间,以“泥腿子”的形象展示于众,你博学多才,会拉小提琴,会游泳,而且成绩骄人!

你是全材,种得了庄稼,上得了舞台,当得了教师,成得了科学,当之无愧的才子。

在杂交稻的研究上,成效显著,成果斐然,被全世界所认可,被中国人民所骄傲。

袁隆平,您累了,该歇歇了,即便英雄也需要休息,即便伟人也需要歇息。您累了,我们的大英雄,永远的大英雄!

盘古开天辟地,人类呱呱诞生,从那一刻起,摆脱饥饿、奋力生存便成了人类历史的不朽主题。滚滚历史长河中的历朝历代,各君各王,不同的国度,不同的疆域,都拥有着同一个亘古不变的梦想——解决粮食问题。

“民以食为天。

”你们知道我国杂交水稻之父是谁吗?对,他就是袁隆平。

袁隆平爷爷小时候在一次郊游中,来到一个农场,在那里,他被农场中一望无垠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袁隆平爷爷树立了他一生的伟大志向——研究农业,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在以后的岁月里,他积极投身于农业,潜心改良水稻品种,研究杂交水稻,成功地将水稻产量从每亩300公斤提升到500公斤以上,并正努力实现着“禾下乘凉”的美梦。

读完《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中国农业的迅猛发展》这篇文章后,我被袁隆平这位创造魔法种子改变世界,推动中国农业迅速发展的大英雄深深感动了。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袁隆平爷爷他真的太伟大了,他为中国的水稻种植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并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他的杂交水稻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他真是我们中国人的“米菩萨”啊!

在这里,我要代表所有的中国人发自肺腑地说一句:“袁爷爷,你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我们谢谢您啦!

“喜看稻菽千重浪,风流最数袁隆平。

”袁隆平爷爷,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做专注于田间、淡泊名利的一介农夫。

袁爷爷的学识、人品、贡献真的令我非常的敬佩!

从袁爷爷身上,我学到了许多东西,在此我要号召大家:要爱惜粮食,并向袁爷爷学习从小立下大志向,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为我们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掩卷而思,一位伟大的“农民”形象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中,而同时一个伟大的志向也从我的心底油然而生……

从失败中捡出来的成功

某种程度上,袁隆平的成功是从失败中捡出来的。

水稻杂种优势现象并非我国最早发现、研究。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有美国人发现了水稻的雄性不育现象。但几乎所有国家的研究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屡次实验失败后,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在当时几无质疑。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世纪60年代,发现天然杂交稻株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后,原湖南安江农校普通教师袁隆平开始了他的研究。

他提出“要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首推利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设想,并设计出整套培育杂交水稻的方案,即培育出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然后通过“三系”配套,完成杂交水稻生产。

按照这个思路,1964年,袁隆平找到了天然雄性不育株。两年后,他发表了那篇著名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为杂交水稻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科研进展并不顺利。“三系”配套的努力,前八年都失败了。袁隆平记得,一直到1972年,也就是被视为研究突破口的“野败”发现两年后,还有人质疑甚至反对他的杂交水稻培育方案。

一次,杂交稻验收,稻谷非但没增产,稻草反而增加了近七成。风凉话四起。有人说,可惜人不吃草,人要吃草,你这个杂交稻就大有发展前途。

袁隆平默不作声。他像候鸟追着太阳,背着够吃好几个月的腊肉,转乘好几天的火车,前往云南、海南和广东等地,只为寻找合适的日照条件。他几乎住在育种基地,卸一块门板,铺一张草席,挂一顶蚊帐,和当地农民睡在一起。两个儿子出生时,他都不在产房,在稻田。

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

但考验再次降临。三系法成功后,我国很快开启两系法杂交育种技术研究,由袁隆平领衔。没想到启动不到两年,就遭遇当头棒喝。一场异常低温导致全国两系育种大面积失败。一时间,科研界不少人“唱衰”两系育种,研究甚至一度被相关单位和一些科研人员放弃。

袁隆平和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重要成员顶着巨大压力,重新研究两系不育系的光温敏特性,最终找到解决方法,让两系法起死回生,再次成为世界作物育种史上的重大突破。

质疑、失败、挫折。在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生涯中,这是常态。他的研究被当时的学术权威反对过,试验田被恶意毁过,多次遭遇减产、绝收。

但他从来无心咀嚼失败的苦涩。“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失败了就失败了,不是说身败名裂,人家不会笑你的。我这是在探索,跌跤就跌跤,我再爬起来再干,就是了。”袁隆平说。

这并不是盲目坚持。杂交水稻是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配套培育出的,某种程度上,也是创新、方向、执着配套培育出的。

袁隆平经常提醒学生,搞科研首先要看大方向对不对。正确的、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就应该坚持。“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不要怕别人说你标新立异。如果老是迷信这个迷信那个,害怕这个害怕那个,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只有敢想敢做敢坚持,才能做科技创新的领跑人。”

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俊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他善于在失败中发现积极的一面。”攻关三系法时,有人说稻草比稻子多,袁隆平却认为,这恰恰证明了水稻有强大的杂交优势,优势表现在稻草上只是技术问题,可以改进。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隆平的博士生李莉对老师的耐心印象深刻。攻关第三代杂交水稻的前6年,进展缓慢,李莉和团队成员有时甚至不好意思汇报。每次开组会,袁隆平都亲自到现场指导,即使进展不大,他也会不断鼓励大家,“100次实验有一次成功就很好了”。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尖锐命题。“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就能养活中国人。”袁隆平用惊人的科学成就响亮地回答了这人问题。

袁隆平、平头小脸,土里土气。

而正是这个其貌不扬的老头,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惊人的才华,在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非凡的奇迹—目前在我国,有一半的稻田里播种着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每年收获和稻谷60%,源自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

是怎样的力量使一个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并且积极影响着13亿人的命运呢?又是怎样的力量促使他执著于杂交水稻的研究而最终走向成功呢?

关于超级杂交水稻,不善言辞的袁隆平有着讲不完的故事。当别人问他成功的秘决时,他似“知识+汗水+灵感+机遇”作了精辟的回答。

面对未来,袁隆平仍满怀梦想,他希望杂交水稻由目前占世界水稻面积10%提高到20%,实现总增产3000万吨,真正造福全人类。袁隆平用科学知识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圆了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实现了一个震惊世界的神话。

我由衷地敬佩他——一个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袁隆平。

李振华是一个节约粮食的典型人物。他是山东省临沂市河东镇的一名农民,自己家里只有一亩半的土地,但是他却通过种植高产稻种,采用节水技术,合理施肥等方法,使每亩稻田产量达到了800斤,比普通稻田高出两倍左右,还成功地研发出了一种可以替代稻草的环保饲料,节约了大量的粮食。

他还通过网上直播和参加粮食节约宣传活动等方式,向更多人传递节约粮食的理念。他的事迹鼓舞了更多人,让更多人了解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

袁隆平是一位著名的农业科学家,他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使得水稻产量大幅提高,降低了粮食短缺的风险,也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袁隆平是一位著名的农业科学家,他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致力于研究杂交水稻,通过提高产量和品质,帮助无数人免于饥饿。同时,袁隆平本人也以身作则,教育人们要珍惜粮食,避免浪费。

“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这是中国科技评奖委员会的评价。

“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

”这是农民朋友的赞誉。

他常说,“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试验田的路上”。

人们看到的袁老,总是挽着裤腿下稻田的形象,无论播种季还是收获季。

***成立70周年之际,袁隆平被授予“***勋章”。

但即便是在获得国家最高荣誉的当天,袁老还下地查看“第三代杂交水稻”制种情况,拿着水稻说:“花开得好好”。

鲐背之年,袁老仍在“禾下乘凉梦”与“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中不知疲倦地探索耕耘。

一说到伟大的种子,我不禁会想起——袁隆平爷爷。

——题记

金秋时节,一位老人看见稻浪翻滚,谷粒金黄时,笑着说:“啊,我成功了!”

他有两个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他的第二个梦想其实是他做的一个梦,他梦见,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般大,他和助手在稻禾乘凉。这些都说明了他心怀家国、心系苍生的博大胸怀。

一颗伟大的种子

袁隆平,一个名扬世界的中国人,一位农业科学界的巨匠,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我们这样赞誉袁隆平,不是由于他曾取得中国科学家的最高荣誉——首届国度最高科技奖,不是由于他高票中选美国科学院院士,而是由于他的水稻科研成果,惠泽了中国和世界的万千百姓,以至于有农民给他塑真身像,以至于外国的农民高呼:“中国人万岁!

”一位美国学者这样评价袁隆平:他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际上使人口增长率下降了,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使人们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

我们这样赞誉袁隆平,源于他的出色奉献,更为他的科学精神所折服。

在四十多年的科研活动中,他不只为中国人解决吃饭问题培育了杂交水稻的优质品种,更感染着人们走向高尚纯净的精神世界。

袁隆平从1964年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一头扎进水稻田中,保持着对科学的热爱和执着。

当时他34岁,一口气干到今天。

这期间无论是政治风云还是经济大潮,无论是默默无闻还是功成名就,他都没有停滞过自己的科研活动。

袁隆平有句话广为传颂:“我不在家,就在实验田;不在实验田,就在去实验田的路上。

”年龄愈大,他对科研的紧迫感愈发强烈。

这种对科学的热爱和执着,是全世界科学大师的共同品质,也是一个普通人可以成为科学大家的基本所在。

袁隆平把科学成果当作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当刚刚发现“野败”的时候,他就毫无保留地告诉给全国的育种专家和技术职员人员。

在我国,杂交水稻的成果基本上是免费无偿运用,这在很多人看来不可思议。

今天,他可以轻而易举地变成亿万富翁,他的名字甚至已被估值超千亿,但他对这些名利淡漠超然。

他说:“人的身上,最值钱的东面,是脑袋里的知识!

”正如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所言,“重要的是能做什么才能让同胞们更加健康”。

袁隆平不是一个堕入书斋的科学贵族。他对农民保持着真诚、对等的尊重,在他的身上永远散发着农民特有的纯朴,不论外表还是内心,他都愿意自己更像一个农民。他常说:“我国农民有很丰厚的水稻种植经验,应该向他们学习。”这正是当今中国科技界需要继承和弘扬的优秀品格。

我们这样赞誉袁隆平,还因为他是自主创新,树立创新型国度的楷模。

历史进入了依赖科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代,我们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需要世界级的科技领军人物。

袁隆平无疑就是这样的人。

正是他创造的杂交水稻、超级水稻的高产神话,世界新科技革命的舞台上,才有了中国人的身影。

正是他掌握了自主创新的水稻技术,才赢得了全世界对中国人的喝彩。

可以想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各个领域,如果不断涌现出袁隆平式的科技巨匠,中华民族将会更加扬眉吐气,繁荣富强!

袁隆平,你在自主创新的征程上树起了丰碑,你是中国人世界级的骄傲。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m202404261120138da9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