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史就是啃书本?
团妈觉得,积累往往比课堂上死记硬背重要,坦率地说也更有效率。几年前,我们曾征询过一些文科“学霸”,发现那些能在历史、政治、地理拿下高分的学生,很多小时候都有看纪录片的爱好。
一些“学霸”小时候甚至是沉迷于纪录片中:人文、历史、自然,什么题材都有所涉猎,细化到历史方面,文坛往事、朝野更迭、能人异士……几乎都会去了解。等到了中学,“学霸”们发现纪录片在文科学习中帮了大忙:有时课本上刚学到一章,他们已经对背景和脉络了然于胸。
今天的小朋友比曾经的“学霸”们要更幸运一些。在一些视频网站上,只需要十来分钟,孩子们就能在寓教于乐中体验一段轻松诙谐的史海烟云。
“拿我家来说,b站(bilibili)更像一个学习平台。”上周和一位宝妈交流,发现时下已有不少家长把b站作为碎片化学习的首选。这位宝妈自己就爱上b站学习园艺知识,而她在读小学的女儿,闲时也喜欢抱着iPAD随手翻翻历史和科普类小视频。
为什么是b站? 在家长们看来:
●b站需要主动搜索感兴趣的内容。在使用过程中,团妈发现它相较于通过大数据推送视频的平台,更调动我们的主观能动性;
●对视频时长的限制比较自由,有条件做更深度的内容,能查阅到的“干货”视频更多;
●b站也很考验UP主的门槛。团妈发现b站的内容创作者往往注重调研工作,在同样有趣的前提下,即使视频时长较长也没让我们觉得枯燥。
团妈实测,b站的历史类视频基数大,内容确实丰富。从精读细小的历史事件,到通读时代的兴衰更迭,从走进风云人物故事,到专业领域发展历程,乃至那些泛黄的史话趣闻,都能找到比较“垂直”的内容。
比起系列纪录片,它是符合当代生活“碎片化”娱乐习惯的,比起短视频,它又做到“娱”以致用。因此,很多自己喜欢逛b站的家长也会选择b站来作为孩子学习历史,补充相关课外知识的平台。
不过也由于视频数量过于庞大,如鸟藏于林,或因质量良莠不齐,或因内容过于专业,也并非所有历史类UP主都适合孩子观看。
比如b站历史“大牛”小约翰可汗,他做的风云人物系列“硬核狠人”,以及专门讲述小国家历史的“奇葩小国”专题,看起来虽然意犹未尽,但限于知识门槛、解说风格,还有视频时长,高中以上年龄段再涉猎,或许才会找到趣味所在。
因此,在综合娱乐度、专业度、画面感和解说风格等因素后,团妈从数十位b站人气历史类UP主中精选出3位推荐给大家。
无论是通过读史拓展在其他学科的知识面,还是巩固对课本背诵内容的理解,甚至做到以史为鉴,帮助三观的树立与提升个人审美,这些UP主的内容都不错。
孩子们既可以将视频内容与历史课本所学(或将来所学)的知识挂钩,还能当做一种娱乐方式,家长得空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看。
历史课本告诉我们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但你知道长城到底有多长么(具体到小数点那种)?中小学语文学习中我们会拓展阅读到《赠李白》等杜甫写给李白的诗,也知道李杜二人其实是认识的,但据说他们其实是“塑料”友情?
这些有趣的历史话题与小知识,课本当然不会直截了当地告诉你,不过我们却在b站历史区UP主动历史轻松诙谐的解说下得到了答案。
拿讲述李白和杜甫之间友情的这集短篇视频来说,短短六分钟时间,将李杜二人如何相识,相知,并成为“同盖一床被”惺惺相惜的知己的故事线梳理了出来。
结合李杜二人互赠的诗歌,就能得出答案:诗仙与诗圣并不是idol和迷弟的关系,只是因为年龄上的差异和彼时地位的悬殊,才给人一种杜甫总是为李白写诗,但李白写杜甫的诗却很少的错觉。
视频还将《戏赠杜甫》等误传李白讥讽杜甫的诗歌剖析了一番,得出这些诗歌并非李白所写的结论,为李杜的友情正名。
诸如此类以一个很小切口展开一段历史画卷的短视频,动历史还做了很多。比如追古代奇葩官职大赏,古人怎样秀恩爱等……真是看了标题就想点进去,进去看了就开启连播模式。
从几分钟到十分钟不等,草说木言通过化繁为简的文字,将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历史小知识科普给观众。
翻看他的视频列表,几乎都是对古代制度、著名战役和民间智慧的科普,以及对《孙子兵法》《墨子》等作品的拆分解读。
孩子们或许不会从中看到动人的故事,但收获的知识点是较为密集的。
比如历史课本中会学的汉代史,限于篇幅,我们只能对汉代发展历程、科学水平和民间文化有大致的概念。
看草说木言的汉代视频专栏,孩子们就能详细了解到汉代如何建立,它的文官制度,学术家族化与生故吏集团的形成,帝王又如何巩固皇权;同时,也能从汉朝版图的不同区域,窥见各地区的历史演变。
总的来说,草说木言可看作是对历史课本的补充,涉及中国古代史的方方面面。
相较许多喜欢用影视作品作为素材的UP主,草说木言更偏重通过版图、史料文献和人物画像来还原历史的场景感。视频素材来源不可考,不过这样的画面是未经艺术打磨与加工的,也就更贴近知识本身。观看他制作的内容,团妈最直观的感受是,我们会更专注于史实本身,并从中得到收获鲜知识的快乐。
不过,由于缺少生动刻画,草说木言的视频没有其他UP主有趣也是事实。如果是尚处于学龄前的孩子,且对历史还没有形成较大求知欲,团妈觉得可以等再大一点看也无妨。
b站上历史类UP主很多,但专做艺术史的却寥寥无几。艺术与设计史,虽然是对国外相关纪录片进行译制转载的“搬运工”,但胜在翻译工作做得不错,并且视频长度短小精干。
如果不是艺术专业学生、从业者及爱好者,普通人很少会花时间在了解艺术史上。但艺术的确与生活休戚相关。试想一下,你是否经常看不懂现代艺术?是否无法好好欣赏一场艺术展?通过几分钟的视频,带孩子了解艺术流派的演变,艺术家的经历,或者鉴赏一件艺术品,无疑就是在他们成长中种下一颗“美”的种子。
和大多数“搬运”视频一样,艺术与设计史没有中文配音,是以字幕形式呈现。
不过它很好地做到按艺术家将视频分类,把包括毕加索、杜尚、爱德华·霍普·等巨匠的作品系统地归纳起来,方便查找观看。
从贝尼尼的雕塑名作《圣特雷莎的狂喜》,到杜尚的现代艺术丰碑《泉》,从古希腊瓶画,到葛饰北斋的浮世绘,解读这些不同地域、不同时期,风格也迥异的艺术作品,孩子们或可在家长伴读下逐渐构建起对艺术的鉴赏力。
在众多专栏中,有一个尤为特别——中国瓷器。
该系列目前有五集,分别从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选取一件代表作予以鉴赏。
这些作品有的流于海外,有的就收藏在国内的博物馆,它们分别是唐代越窑青釉海棠式碗、北宋年间的定窑白釉刻花游鹅纹盘、元代的青花云龙纹象耳大瓶、明代宣德红釉盘,以及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清代曼声乳鼎紫砂壶。
虽说艺术鉴赏,尤其是博大的中华艺术是极具欣赏门槛的,但艺术与设计史却把原文翻译得深入浅出,即使小朋友也能理解这些瓷器的艺术特色,以及藏于其背后的时代印记。
其实,不仅仅是艺术与设计史,我们推荐的3位UP主都把历史讲得绘声绘色。
深入浅出,可以说是我们重要的推荐标准。
通过观看这些制作精美,又不乏娱乐性与观赏性的史学类视频,可以帮助孩子们在历史,乃至各文科学习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毕竟,历史课本那些看似无趣的背诵内容,也都是曾发生在世界上的真人真事。
历史,又怎会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