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哪些历史人物做到了宽容?宽容的历史人物?

-

1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是蔺相如因为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

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

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

”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02尺巷传奇

尺巷传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则宽容故事。

故事中,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邻居是桐城另一大户叶府,主人是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

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

张老夫人修书送张英,张英见信深感忧虑,回复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于是,张老夫人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墙。

叶府很受感动,命家人也把院墙后移三尺。

从此,张、叶两府消除隔阂,成通家之谊。

这个故事展示了宽容待人的精神,彰显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

03宰相肚里能撑船

宰相肚里能撑船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蒋琬的故事。

蒋琬性格孤僻,不善言辞,但面对杨戏的讷于言语,他选择了宽容。

他相信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而不是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话。

这种宽容的行为体现了蒋琬为人的可贵之处。

蒋琬的宽容不仅让自己在朝政上更加得心应手,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信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宽容是一种美德,能够让我们更加理解和包容他人,从而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04管鲍之交

管鲍之交是指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管仲与鲍叔牙之间的深厚友谊。

管仲年轻时与鲍叔牙一起做生意,鲍叔牙多次多拿钱,引起管仲的不满。

但管仲却坚持己见,认为鲍叔牙贪小便宜,拒绝了他。

最终,管仲参军时,鲍叔牙出面制止别人的耻笑,说管仲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家里有老母亲需要他赡养。

管仲感动于鲍叔牙的宽容,从此两人结成了生死之交。

这个故事展示了宽容的力量和智慧,也表达了鲍叔牙对管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05仁义胡同

在古代,宽容待人的故事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仁义胡同。

这个故事讲述了明朝时期,董笃行在京城遇到邻居争吵,希望他出面解决。

董笃行看到后立即修书一封,说只有墙连着邻居的两尺,不让他出面。

邻居们也纷纷效法,最终共同让出八尺宽的地方,形成了一条胡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宽容待人是一种美德,能够化解矛盾,促进和谐。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学会宽容待人,以仁义之心对待他人,营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6诸葛亮七擒孟获

诸葛亮七擒孟获,展现了他的智慧和宽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宽容是一种宝贵的品质,能够让我们赢得长治久安。

诸葛亮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智者,他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敌人,不轻易与人发生冲突,这也为他在政治上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宽容不仅能够化解矛盾,还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从而更好地与他们相处。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给我们传递了宽容的重要意义,让我们明白了宽容的力量,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颂扬宽容的品质。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以仁爱之心免遭日后政治逐杀

1、彭德怀度量宽宏

红军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等30多人前沿察看地形,传令兵手执红旗边跑边喊让路。

只有一个战士坐着不动。

彭德怀见人挡路便喊了几句。

战士站起来朝彭总就是两拳。

彭总让过他匆匆赶路。

事后,传令兵捆来那个战士见彭总。

彭总立即让他回去战士自知闯祸,心里害怕,见彭总毫不在意,深受感动,之后逢人就说:"总指挥真是度量宽宏呀!

"

2、"三尺巷"的故事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

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用职权疏通关联,打赢这场官司。

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接到回信后,让出三尺宅基地。

邻居得知,也相让三尺宅基地。

结果成了六尺巷,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扩展知识:

宽容是汉语词语,拼音是kuān róng,意思是宽宏有气量,不计较或不追究。出自《庄子·天下》:“常宽容於物,不削於人,可谓至极。”《后汉书·傅燮传》:“陛下仁德宽容,多所不忍,故阉竖弄权,忠臣不进。”

基本解释

宽大有气量,不计较不追究,包涵,原谅。

引证解释

宽厚能容忍。《庄子·天下》:“常宽容於物,不削於人,可谓至极。”《后汉书·傅燮传》:“陛下仁德宽容,多所不忍,故阉竖弄权,忠臣不进。”

包容,原谅,不计较。《宋书·郑鲜之传》:“我本无术学,言义尤浅,比时言论,诸贤多见宽容。”

宽恕。清李渔《风筝误·拒奸》:“你不从就罢了,何须告诉母亲,待我陪个不是,求你宽容了罢。”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死》:“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宽舒从容的神色。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曰:‘ 晋阼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 王之恐状转见於色; 谢之宽容愈表於貌。

1、吕蒙正是宋朝的大臣,不喜欢与人斤斤计较。他刚任宰相时,有一位官员在帘子后面指着他对别人说:“这个无名的小子也配当宰相吗”吕蒙正假装没有听见,大步走了过去。其他参政为他愤愤不平,准备去查问是什么人敢如此胆大包天,急忙阻止了他们。散朝后,那些参政还感到不满,后悔刚才没有找出那个人。

吕蒙正对他们说:“如果一旦明白了他的姓名,那么就一辈子也忘不掉。这样的话,耿耿于怀,多么不好啊!因此千万不要去查问此人姓甚名谁。其实,不明白他是谁,对我并没有什么损失呀。”当时的人都佩服他气量宏大。

2、人批评林肯总统对待政敌的态度:“你为什么试图让他们变成朋友呢?你应该想办法打击他们,消灭他们才对.” “我们难道不是在消灭政敌吗?当我们成为朋友时,政敌就不存在了.”林肯总统温和地说.这就是林肯总统消灭政敌的方法,将敌人变成朋友.

3、将相和传奇

公元279年旧中国时代,赵国的蔺相如守完壁归赵,立了大功,拜为上卿,位在大将军廉颇之上。廉颇自恃功高,很不服气,扬言要羞辱他。蔺相如听到廉颇的话,常常称病不上朝,不跟廉颇争位。

蔺相如说:“秦王那么厉害,我都不怕,难道还怕廉颇?我思考,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入侵赵国,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如今二虎相斗,必有一伤,势必削弱抵御外敌的力量。我之所以躲避廉将军,是先男家之急而后私仇啊!”

这话传到廉颇耳中,廉颇很觉惭愧,便袒衣露体,负荆登门请罪。”于是将相重归于好,成了生死之交。

宽容的名人例子

1.宰相肚里能撑船

三国时期的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主持朝政。

他的属下有个叫杨戏的,性格孤僻,讷于言语。

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

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话了!

”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

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

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

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

”后来,有人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

2、仁义胡同

明朝年间,山东济阳人董笃行在京城做官。

一天,他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而与邻居发生争吵,希望他能借权望来出面解决此事。

董笃行看后马上修书一封,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

”家人读后,觉得董笃行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几尺。

而邻居见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样效法。

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就有了一条胡同,世称“仁义胡同”。

3、林肯总统对待政敌

林肯总统对政敌素以宽容著称,后来终于引起一议员的不满,议员说:"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一语中的,多一些宽容,公开的对手或许就是我们潜在的朋友.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故事:

1、 蔺相如与廉颇:战国时期,蔺相如和廉颇同是赵国的大臣,蔺相如位高于廉颇。廉颇对蔺相如不满,处处为难他。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始终容忍廉颇。后来廉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最终两人成为好友,共同为国家效力。

2、 拿破仑与敌人:拿破仑在战胜敌人后,一名士兵辱骂他。拿破仑非但没有惩罚他,反而称赞他有骨气。他还下令提拔这名士兵,让他担任自己的副官。这名士兵为此深感惭愧,后来为拿破仑奋战到底。

3、 孔子与学生:孔子的弟子子贡曾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就是孔子提倡的宽容之道。

4、 甘地与敌人:圣雄甘地是印度著名的政治领袖,他提倡非暴力抵抗哲学。在印度独立运动中,甘地多次面临险境,但他始终宽容对待敌人,甚至包括那些虐待他的人。这种宽容最终感动了许多人,使印度顺利获得独立。

5、 马丁·路德·金与反对者: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曾多次面临种族主义者的辱骂和攻击,但他始终遵循非暴力抵抗的原则,宽容对待反对者。在他的引领下,美国民权运动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

这些名人的宽容事例展示了宽容的力量,启示我们宽容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它能化解矛盾,促进和谐,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m202311291008090e12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