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春秋时期,通常是指东周前半期这个历史阶段。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此后周朝称为东周。时间是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此后的东周,虽然名义上还是处于周王朝统治下,但周王朝对各诸侯国的领导力已经大为削弱,已经无法控制天下了。
一些诸侯国的国君,为了争夺天下,开始了相互之间的争霸战争。春秋五霸,顾名思义,是指春秋时期参与争霸的最具代表性的五个国家的首领,他们曾经先后站上了中原诸侯国霸主地位。
春秋五霸之一
关于春秋五霸的具体人选,史上出现过多种说法,各类史家和学者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其中最常见的,被大多数人所承认的有以下两个说法:
《史记索隐》的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荀子·王霸》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下面我们来看看春秋五霸的具体表现。
齐桓公:姜小白,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
他与公子纠争夺齐国王位成功,即位成为齐桓公。
齐桓公采用管仲的意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即在尊重东周王室的名义下,团结其他诸侯,抗击威胁中原的周边少数民族。
他于前68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国在葵丘会盟,最先成为中原霸主。
周王室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晋文公,姬重耳,晋献公的次子,早年因争夺王位躲避被杀而出逃,直到62岁才回国即位。在他统治下晋国很快强盛起来,在公元前 632年4月的城濮大战中,大败楚军而名震天下,抑制了楚国势力对中原的渗透。周天子册封他为侯伯,从此奠定了其春秋第一强国的地位,晋国霸业自此而成。
春秋五霸之二
楚庄王:芈侣(熊侣),楚穆王之子。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中原文化之外,庄王上台后先后征服大小国二十多个,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的统一和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一举战胜晋军。此后中原各国又反过来背晋向楚,楚庄王成为了中原霸主。
秦穆公:嬴任好,秦穆公非常重视选拔人才,因此获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贤臣的辅佐,使得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他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君位。周襄王时,他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为西方各个诸侯之首,故此称霸西戎。
宋襄公:子兹甫,齐桓公死后,宋襄公想效仿齐桓公,召集诸侯确立霸主地位。齐国发生内乱时,宋襄公立即率领四个小国打到齐国,与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后来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宋襄公因为讲究“仁义”,等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次年伤重而死。
吴王:姬光,重用大臣孙武、伍子胥等为将,联合唐、蔡二国攻楚。公元前506年五战五捷,攻破了楚国都城郢,掠去了大量物资。这场吴楚大战是春秋时期的第一大战事,战争结果使楚国受到空前重创,吴国渐渐取代了楚国的位置成为南方大国。
春秋地图
越王:勾践,越国曾被吴军打败,勾践被俘,于三年后被释放回国。
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 卧薪尝胆,使国力渐渐恢复。
趁吴王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之会时,勾践抓住机会率兵而起大败吴师。
夫差不得已与越议和。
后来勾践再度率军攻打吴国,迫使夫差自尽,灭吴称霸,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迁都琅琊,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根据上述两个基本说法,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是历史公认的春秋五霸中的三位。而宋襄公,秦穆公,吴王阖闾,以及越王夫差,也都是春秋时期曾经有过辉煌战绩的霸主。
春秋五霸,是春秋这个历史时期特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周朝衰败后中原大地必然的结果。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为后来的战国时期的兼并统一战争做了先期准备,也为最终的秦国统一中原奠定了最初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