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古西亚国家顺序?
古代西亚作为文明的发祥地,有着诸多古老国家在这里诞生,繁荣,并且埋没。今天我们就简单的罗列一下上古西亚诸国。
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为“河间之地”),包括今伊拉克境内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下游地区。
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称亚述,南部称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分为南北两部分,北称阿卡德,南称苏美尔。
1、苏美尔城邦文明
(一)奴隶制城邦国家
(二)阿卡德王国
(三)乌尔第三王朝
2、古巴比伦王国
3、亚述帝国
4、新巴比伦王国
5、波斯帝国
二、上古文明学说?
上古文明是指:现存文字记载出现以前的历史时代。在中国上古时代一般指夏以前的时代。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表明在距今五千年前中华大地已出现了国家形式,与传说中所描述的天下万国、天下万邦的情景相吻合,该时期称为上古时代。
中国上古时代传说的帝王有:炎帝、黄帝、少昊(玄嚣)、颛顼、帝喾、帝挚、尧、舜。
目前史学界没有“下古”的概念。至于上古和中古的分界线,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根据目前最高史学权威《中国通史》,上古和中古史的划分是以秦皇朝为界的,即先秦史就是上古史。
中古就是满清皇朝1840年以前,直至秦皇朝。第二种说法,是采用欧洲历史的学说,世界上古史是世界范围内的原始社会与奴隶制社会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而欧洲的奴隶制衰亡是以公元476年为标志的。故此,第二种说法是公元476年之前是上古史,之后是中古史。
由于我国对上古、中古的划分尚有很大的分歧,主要是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划分问题,即中国古史分期问题,到现在还没有最后确定。所以,暂时,我们就以《中国通史》为准了。
我国古书记载的上古确切年代,只能上推到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的开端——西周晚期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1989年白寿彝总主编的
《中国通史》出版,避开了古史分期问题,代之以时间意义的“上古时代”、“中古时代”。 白寿彝在题记中说:“从历史发展顺序上看,这约略相当于一般历史著述中所说的奴隶制时代。但在这个时代,奴隶制并不是唯一的社会形态。我们用‘上古时代’的提法,可能更妥当些。
简单归纳为:远古时代:五帝 上古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中古时代:秦汉至清。
扩展资料:
中华文明的起源最早可上溯到盘古开天辟地起,盘古神话叙事见于《三五历纪》、《五运历年记》、《述异记》等。从考古中发现,中国农业的产生大约在距今一万年以上,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文明的国家之一。
在东方各国,客观环境往往促使统治者组织大规模的劳动,如治理河患、修陵墓、在井田上集体劳作,等等。在欧洲,奴隶劳动则广泛应用在各部门,除了农业、手工业生产大量使用奴隶外,家庭中也广泛使用奴隶。农业、手工业生产已经广泛使用金属工具,生产技术不断更新。一些国家和地区还出现了发达的农业。
在文化方面,东方各国的天文、历法、数学、建筑、哲学以及文学艺术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明代著名史学家万民英根据我国上古文献文记载确定天皇氏时已发明干支,在其著作《三命通会》中有详细记载。
天皇氏的这一发明影响深远,后世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在后来的传承中,黄帝时代把干支之名简化为一个字,在《史记》《尔雅》等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不过《史记》与《尔雅》的版本不一样。
上古社会,是人类文明初步建立并迅速发达的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方面,都对后来各国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世界各古老国家的文明史上,文字的发明被看做是文明产生的最重要标志之一。上古时代我国天皇氏已发明了干支及文字,十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
十二支曰: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但是,标音字母的发明是西方文字的特点,中国的汉字最初是以象形文字为主要特征的。
三、八下历史书最后一页时间表?
八下历史书最后一页是世界上古中古史大事年表
四、《史记》中记录最早的时间是公元前那一年?有没有写到上古的三皇五帝?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略于先秦,详于秦汉,所述秦商鞅变法至汉武帝晚年的历史,约占全书篇幅的五分之三左右。
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本纪”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绩;“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是个别事件始末的文献记载,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它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则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蒯列传》。
其中《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和《日者列传》四篇由汉博士褚少孙补缺。
《汉书·艺文志》载冯商续补《太史公》七篇,韦昭注云冯商“受诏续《太史公书》十余篇”,刘知几认为续补《史记》的不只是褚,冯两家,而有十五家之多。
“《史记》所出,年止太初,其后刘向,向子欲,及诸好事者,若冯商,卫衡,扬雄,史岑,梁审,肆仁,晋冯,段肃,金丹,冯衍,韦融,萧奋,刘恂等相继撰续,迄于哀平间,尤名《史记》”。
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史记》以后的历代正史,除极个别例外,都是由朝廷主持、按照君主的意志修撰的,是名副其实的官史。
而司马迁虽然是朝廷的史官,《史记》却并不体现最高统治者汉武帝的意志。
据说武帝读《史记》后,对其中几篇感到愤怒,下令加以删削,这也是有可能的。
司马迁写《史记》秉笔直书,在某些方面,敢于批评朝廷,这是封建统治者所不能允许的。
朝廷对《史记》既憎之,又重之,秘不示人,阅读范围限制于朝廷上层的极少一部分人中。
朝廷曾下诏删节和续补《史记》。
《后汉书·杨终传》云,杨终“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
被删后仅十余万言的《史记》,在汉以后即失传,以后一直流传的是经续补的《史记》。 (补注:许多人认为褚少孙是《史记》的主要续补者,但是他到底补缺多少,各人说法不一。
张晏认为褚少孙续补四篇。
但姚振宁在《隋书·经籍志考证》中说《史记》缺少十五篇,全由褚少孙续补。有的人认为《傅勒列传》文章,格调酷似司马迁,褚少孙未必能写出如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