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热播的《大明风华》,朱瞻基与孙若微的情感纠葛,贯穿始终,而朱棣与朱瞻基有些没规矩的祖孙情深,朱高炽拼得气血亏损、油尽灯枯的护子,更是充满看点。
朱棣貌似血腥,不乏帝王心术,但结合电视剧,他却充满了人情味。
朱棣成为明永乐皇帝,似乎天命所归。
正史对于天子的出生,总会给予造神的先兆。
司马迁写完商周秦先祖乃少女野外感应受孕而生后,写刘邦乃刘媪在河边“遇交龙而得”,是真龙天子,在前辈君王均为世袭罔替的时代,为出身地痞的刘邦造就了一个神奇的出身背景。
那《明史》的撰著者对于朱棣的描述,虽未及时造神象,但也不免俗:“王貌奇伟,美髭髯。
智勇有大略,能推诚任人。
”
《大明风华》王学圻饰朱棣、梁冠华饰朱高炽与朱亚文饰朱瞻基三代人剧照
好一个美帅男!朱元璋那种丑和尚还能生出此等娇娃,想必是老天在帮老朱。
虽然后来有诸多闲话,说朱棣的生母有林林总总的来源,甚至是被陈友谅搞大了肚子的降妃,奇形怪状,荒诞有趣。这该是后来无聊的文人们,想给朱元璋的残暴嗜杀,戴一顶高高的绿帽子,还给他朱明皇朝最高贵的血统加一点异色。
小沙弥出身的朱元璋是何等地精明狡黠,不论如何好色,不管哪般绝色,我料想他不会将最大敌人的遗腹子,还当“最肖我”的宝贝,格外倾心,委以重任。可以说,朱元璋最中意的接班人该是朱棣,而非儒雅的朱标,更不会是后来的毛头小儿朱允炆。
在二十六个儿子中,老朱最看重此儿,断然不会搞混他的来历的。
2
野史传闻,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曾筑高墙,问谁能飞过。
刘伯温说,燕可飞过。
好一个燕字,燕子也,燕王也。
朱棣,就是当时的燕王,长期留守北平,镇守北方,防御蒙元残余和鞑靼瓦剌,手握重兵。
当然,刘伯温的预言,只是民间渲染他神机妙算的传说。刘伯温死于洪武八年四月,死于胡惟庸称是代君慰问的毒药,而此时的朱棣虽然受封了燕王,但离正式就藩燕京北平,还有几年。
当时,朱元璋早早地册立了储君,即皇长子朱标。朱元璋对朱标寄予了厚望,为他组建了一个席卷朝野重臣名士的顾问团队,绝非刘伯温所能借题发挥的大不敬所能撼动。
传说归传说,一语成谶。朱棣援引皇明祖训,打着清君侧、诛奸臣的旗号,发动靖难一役,朱标已英年早逝,朱元璋也魂归孝陵。
永乐画像
一旦起兵,摧枯拉朽。
这不能说朱元璋没想过,英明的君王为了江山永固,对于牺牲最亲近的骨肉也不足惜,这与常人殊异耳。
虽然拼了几年血战,朱棣通过发起靖难内战的形式,还算是顺利地坐上了侄儿尚未坐热的那把金光闪闪、寒光莹莹且有些冰凉的龙椅。
按儒家正统,此为叔谋侄位、篡国自专,当为逆贼。
但当朱棣荣登大宝,自视礼仪为生命的儒家士子们,除鲠直而迂腐的方孝孺辈外,纷纷顶礼膜拜、效忠表诚。
3
自朱元璋称帝后,虽孔武英明多年,但其为了朱明王朝的生命延续,屡屡制造借口枉杀曾一同打天下的兄弟战将,如此举措,却为接班人减少了不少干臣良将。而其所选中的小皇帝除了遗传父亲仁慈孱弱衣钵外,就是将制定政治与军事政策的权力悉数交与不知谋略治军的齐泰、黄子澄之辈。
齐、黄二氏,虽有不少识见和修为,但不长于管理,而且各怀心思;尤其是黄子澄食古不化,怂恿幼主重拾千百年前的汉代战略,宣扬天地演化论和圣王概念,大开法律规章的历史倒车。
朱元璋封诸子王天下各地,旨在镇守朱家天下,而朱允炆上位伊始,不是大削叔叔们的王权封地,就是扣押堂兄弟为人质,甚至胁迫亲叔叔写下诬蔑、指控其他叔叔的所谓不法行为,并派员捕杀、迫害不少直系亲人。
这般愚举,貌似巩固虚弱的建文政权,但过分地中伤并非坚韧的家族体系,无疑会激愤于表面恭顺、心怀不忿且能力强盛的燕王朱棣。
朱棣经过拘杀监视者、夺北平九门、援祖训起兵、兴靖难之师,三年过去,南面称帝。但受命于其父的老臣们,虽有许多跪迎之,但亦有不少“奸臣”逆天为之。
权力场上的大器之才,不拘小节,忠于大明王朝,而不是某个皇帝。
他们都要分一杯羹。
永历朝著名的大学士解缙,是朱元璋倚信的重臣。建文帝登基,听信谗言,贬至甘肃河州卫做一小吏,但在建文最后的岁月,也曾被召还京师,任翰林待诏。
《大明风华》杨士奇剧照
明朝著名的内阁首辅团队“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比解缙幸运,都是建文帝赏识翰林官。但是,他们顺势而为,不像他们老师兼老领导方孝孺那般执拗,而是聪明地投效胜利的燕王。燕王称帝,组建内阁,杨士奇与杨荣皆参预机务,而杨溥作为太子洗马成为东宫僚属。
一场惊心动魄但不可避免的流血政变,使得胆战心惊的老燕王、新明主不由大开杀戒,株连甚广,为刑罚史制造了诛杀“十族”的沉冤案例。
不论其后怎样励精图治,拯救了一个刚刚兴起慢慢弱化的帝国,但他难得片刻安宁,还想着不受责难做足够的弥补。
重返历史现场,朱棣称帝,不为血腥,充满杀戮,甚至称帝后穷兵黩武,好大喜功,但是姑且不论朱棣权力谋取是否具有合法性,只看其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努力,自是远胜于建文小帝,殊不知强过多少倍。
他在位二十二年,在担心不知去向的建文帝哪天突然归来的同时,废寝忘食,焚膏继晷,高度集权,把本趋衰朽的封建国体治理得暂时生机勃发。
那皇皇巨著《永乐大典》的纂修,那郑和多次下西洋,如果没有这位武功登极的朱皇帝鼎力支持,都是难以完成的。
海外华人学者蔡石山曾一改以往帝王传记写法,在《永乐大帝——一个中国帝王的精神肖像》中,以永乐朝廷中具体一天(1423年2月23日 )的活动场景为开端,写其四更晨起、沐浴更衣、早餐、乘轿、早朝、坐车、天坛祭祀、御药房短暂小憩、午朝、处理公文、参观马厩畜舍、和朝廷大员商议国事,直至晚间选择哪宫妃子侍寝、睡前阅读一些文字等,写得较为详赡、不蔓不枝,但张弛有度、要言不烦。
是时距永乐驾崩尚足不到一年半时间。
按部就班,定时作业,做皇帝也辛苦,虽然没写到朱棣是否要像秦始皇那般要看多少文书,但也足见皇帝老子并非自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