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乡村振兴;文化传承;文化遗产
事件回顾
喇嘛洞镇坤都营子村就是其中之一。70岁村民霍风林的祖宅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他表示,老旧的宅院里根本住不了人,但维护宅院旧貌并非易事。比起高昂的修理费用,拆掉重建要划算得多。长此以往,传统民居就可能会逐渐减少,村庄文北也会随之日渐消亡,形成“有乡村没乡愁、有新房没灵魂”的现象。
2021年10月初,在山西暴雨中古村落的受灾情况也反映了这种现象的严峻。
大量散落在偏远地区的古建筑本就因长期空置、年久关修而摇摇欲坠,此次罕见降水更是给子脆弱的它们以致命一击。
其中,受损最严重的是那些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因为没有充足的资金,也缺乏专业人员的支持,它们很难得到妥当的修缮。
除此之外,农村的“空心化”也是导致古村落衰败的重要原因。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查群指出:“建筑是给人住的,一旦被空置,损毁速度就会急速上升。
”曾经为保护山西古建筑奔波数年的唐大华说,自己去村里访古的时候,年轻人基本都出去打工了,乡间只剩下零星几个颤颤巍巍的年迈老人。
媒体解读
毕竟,村民需要生活,总不能让出去打工的他们回来守着;村民结婚生子要羞新房,也不能让他们等着。这些建筑其实有着双重内涵——公共层面的历史记忆,与个体层面的桨米油盐。如不解决后者,那些宏大意旨也难以突现。
——澎湃新闻《传统村落保护也需直面民生难
题》
作文分享
余秋雨说:“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同样,再小的古村落,也镌刻着一方土地的时光剪影,沉淀着一缕深厚的文化记忆。然而,在岁月的流逝中,在风霜的磨蚀中,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却逐渐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不同于一般认知中只余展示功能的文物,这些古村民居在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之前,首先还是突用的住所。
在外界的眼中,这些建筑最具有价值的或许是那古旧的雕花、聚驳的神像、沧桑的山墙。
但对于当地村民而富,生活的柴米油盐才是他们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当年久失修的旧屋无法让人安心居住,当愈发荒凉的村庄难以供养年轻的梦想,人们哪里还有守护历史文化的力量呢?
古村落文化的消生,反映出乡村活力的衰弱。当城市与乡村之间差距越来越大,当越来越多的人为了维持生计出走他乡,古村落所失去的不仅是守护文明的人,更是文明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精神的巍峨大厦,始终需要物质基础作为奠基。保护古村落,不仅需要思考如何修补旧居,更为紧迫的,是留住那些生活在其中的人,是乡村的振兴与发展。唯有兼顾民生所需与文化传承,乡村才能留住乡愁,古建筑才能守护文明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