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故事纪录片,这部揭秘典故的纪录片,帮助孩子培养质疑精神和科学思维

写在前面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至今流传着许多家喻户晓的经典故事。比如凿壁偷光、愚公移山等。很多大人会给孩子讲这些故事,但大多出于道德教化的目的,希望孩子能学习故事主人公的精神,成为具有某种美德和智慧的人。这些初衷很好。可当孩子质疑经典故事的真实性和细节时,大人们往往会草草敷衍。

今天推荐一部央视纪录片,帮助大家用科学的视角看待经典故事,揭秘典故的真与假。欢迎孩子们继续勇敢质疑,并学会科学探索~

全文共3467字,阅读时间9分钟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草船真的能借到10万支箭吗?

古代真的有能在百步之外射穿杨柳叶的神射手吗?

为了让杨贵妃吃上新鲜的荔枝,皇家快递会采取哪些运输方法?

七岁小孩司马光真的能举起重石头去砸缸救人吗?

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囊萤夜读,这些光得有多亮才能用来看书呢?

看到这些问题,很多孩子都会好奇心大发。也许他们在读这些故事的时候,也有过同样的质疑。如果孩子们想知道问题的答案,那么可以看看纪录片《典故里的科学》

观看地址:CCTV、B站

建议年龄:8岁+

这部纪录片共5集,每集只有24分钟左右,观看起来非常轻松。5集纪录片分别对以上5个问题做了解答。下面给大家介绍这部纪录片的几个创意点。

形象的动画短片,让孩子直观了解经典故事

这部纪录片每集开头都有一段水墨风动画,再现了草船借箭、百步穿杨、一骑红尘妃子笑、司马光砸缸、凿壁偷光、囊萤夜读这些经典故事中的情境。其中几集还增加了真人表演。无论孩子看没看过这些故事,都能迅速通过短片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不用担心没看过故事。

由“质疑者”带领观众揭开答案,孩子可以从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思路

很多老师和家长会借助经典故事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凿壁偷光体现了主人公刻苦读书的精神,囊萤夜读体现了主人公勤奋努力的品质……

孩子们往往被故事中的精彩情节和动人情感所感染,觉得故事无比真实,不会考虑故事是否可能发生、需要在何种条件下才会发生。

一些具有质疑精神的孩子,可能会通过联系现实、展开想象去思考故事,对故事的细节提出质疑和猜想,却不知道怎么验证。

而这部纪录片的一个精妙之处在于,每集都有一位质疑者对典故提出质疑。这可以给孩子们传达一个信息:无论典故流传了多久、多么深入人心,我们都是可以对典故提出质疑的。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批判性精神,鼓励孩子提出疑问

在节目中,质疑者将带领观众,通过查阅资料、***、实验验证、模型推演等方法,一步步揭开答案。从质疑者身上,孩子们也可以学习验证猜想、科学探究的思路

比如在第4集中,为了验证“七岁小孩司马光真的能举起大石头去砸缸救人吗”这个问题,质疑者从器物、技术和人这三大维度,提出了三大疑点:缸是什么样的缸?宋代具备烧制大缸的技术吗?七岁的小孩能砸破大缸吗?

这体现了“拆解问题”的思维方式。

这种拆解问题的思维方式与纪录片的结构紧密结合。在每集纪录片中,孩子们都能看到,质疑者是如何将大问题拆分成不同维度的小问题/小疑点并逐一解决的。条理非常清晰,能帮助孩子沿着质疑者的思路去探究问题。

同时,孩子们还会知道,一个经典故事的发生往往需要多种条件共同作用,可能还有复杂的前因后果,我们应该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综合考虑,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注重情境还原和真人实验,帮助孩子塑造求真务实的真理观和科学探索精神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无法分辨经典故事是否真实,是因为故事发生的年代太过久远,两个时空之间隔了重重迷雾,让人无法看清故事发生的具体情境和实际条件。

因此,若想求证经典故事的真实性,首先就需要尽可能真实地还原事件的具体情境,考虑事件发生需要的条件。这部纪录片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到位。

比如,在第4集中,为了验证7岁孩子能否砸破大缸,摄制组咨询多位专家后,确定了司马光砸的缸,应该是我们在古装剧中常见的敞口大水缸。这种缸被宋人摆放在庭院中用来防火,缸的硬度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间。由于宋代烧制温度的限制,缸的硬度不及现在,所以用石头是可能砸破的。到这里,观众就能对故事的情境有大致的了解。

后面,摄制组找到了3个体重不同的7岁孩子参加真人实验,让他们用重量不同的石头砸缸。

第一次实验结果显示,2个孩子总共砸缸15次之后,缸才破裂,水才流出;第二次实验结果显示,3个孩子总共砸缸11次之后,缸才破裂,水才流出。

对很多人来说,这个结果会大大超乎自己的认知。

很多人都没想到,缸居然这么难砸破,想必司马光砸缸救人也是费了一番力气。

至此,对于司马光砸缸是否真实,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比较客观理性的结论:事件有发生的可能,很可能是真的。因为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司马光的体重是多少、砸缸的力气有多大、他用的是多重的石头、砸了多少次缸才破,所以砸缸这个动作本身就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

当时救人的情境非常危急,也许司马光由此急中生智,并使出了很大的力气,加上石头质地坚硬,水缸不太坚固,这一系列因素刚好促成司马光砸缸的经典故事。

在还原情境与真人实验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得出结论,这会带给孩子哪些启发呢?

我希望孩子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一点:无论经典故事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这种判断性结论都不是最重要的,与记住结论相比,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用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去验证那些人云亦云的东西。这才是观看《典故里的科学》的最大意义。

真理经得起质疑,更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如果经典故事是真实发生的,那么,在历经千百年后的今天,只要我们保持实验条件不变(包括采用相同的材料/设备/器具、相同的环境、相同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步骤),尽可能地还原情境,就很可能会得到和古人一样的结果。

当然,这并不是说,一定要得到完全相同的实验结果才能证明经典故事是真的,而是说,如果在相同条件下多次重复相同的实验,都能得到相同的或近似的结果,就能证明经典故事有很高的真实性。

在复现司马光砸缸的实验中,由于实验条件太多(包括砸缸力气、石头重量、缸的硬度等等),而且并不完全可知,我们无法保证实验有很高的还原度。即便如此,我们也能看到,一个普通的7岁孩子通常要花费很大力气,才能举起石头砸破缸。

因此,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虽然很可能真实,但也存在很大的偶然性/不确定性——换成别的7岁孩子去砸缸,很可能就无法成功。像这样,只有采用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我们才能求证出最接近真实答案的结论,从而更加科学地看待典故

涉及多学科的趣味知识,能帮助孩子开阔视野

要考证经典故事的真实性,有时需要综合应用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

比如在第1集,为了考证草船借箭用到的战船是什么样子,节目组结合了数学估算方法。因为战船需要承载士兵、草人和箭的重量,所以可以通过加法和乘法估算出一艘船的承重大概是多少,加上其他条件,就可推断出当时用到的船应该是哪种类型的船。

第2集涉及古代长度计量知识和空气动力学知识。根据史学专家的说法,“百步穿杨”发生在东周时期,当时的1步等于8尺,1尺等于100粒黍米横向排列的长度(大约是0.231米),所以百步差不多是184.8米。

这个距离非常远,对许多弓箭手来说挑战很大。节目组请到的5名射击高手都无法射中184米外的柳叶。后面,为了测试“百步穿杨”在理论上是否可行,节目组到达北京理工大学与清华大学风洞实验室,试着从空气动力学的角度进行模拟测算。

从实验可以看到,在风洞内,风开始吹了,洞口站着的人的围巾都开始颤了,但洞内的箭却没有动。专家解释说,这说明箭做得不错,从流体流过箭的运动情况看,空气动力对箭的干扰是比较小的。所以,在实际射击时,即便存在一点风,这种箭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这部纪录片还包含许多有趣的实验和丰富的知识,都是以轻松好玩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孩子接受起来难度也不大。

总的来说,《典故里的科学》是一部很有价值的纪录片。它不仅能让孩子更加深入地理解经典故事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还能帮助孩子用科学视角重新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批判性精神和科学探索的素养


互动话题

你平时会和孩子一起读典故吗?你认为典故应该怎么学呢?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你的经历和想法!

拓展阅读

郝景芳:在通识阅读中,寻找人生意义

郝景芳:愿你一生勇敢,不负聪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l2024042110000882a7.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