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书信,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书信?

《报任安书》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作者在信中以激愤的心情,饱满的感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为著作《史记》而不得不含垢忍辱苟且偷生的痛苦心情。

文章发语酸楚沉痛,笔端饱含感情,是一篇不可多得奇文,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井然,前后照应;说理和叙事融为一体,清晰透辟;语言丰富而生动,句子或长或短,以排比、对偶句穿插其间,使文章更富于感情色彩。

1、报任安书

2、乐毅报燕王书

3、李陵答苏武书

4、与韩荆州书

5、与朱元思书

6、寄欧阳舍人书

7、报刘一丈书

8、上去密韩太尉书

9、曾国藩家书

10、与妻书

“信”字是人不是物。“信”不是信件信函的意思,而是指送信的人。这里的送信人既包括递交函件和传递消息的人,也包括外交使臣。

《史记》:“说楚王发信臣。”《世说新语·雅量》:“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古乐府诗句:“有信数寄书,无信心相忆。”《资治通鉴》:“宜急追信改书。”《越绝书》:“越绝粮,使素忠为信,告祟于吴。”等等。上文中的“信”都是使者,即送信人的意思。文中的“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

“家书抵万金”,“答友人书”,以及鲁迅先生的《两地书》,还有今天仍在用的成语“鸿雁传书”中的“书”,都是信的意思。

既然“书”是信的意思,那么古代的书一般是用什么代替的呢?

我们知道,古代的“书”是刻在竹片上或木片上的,刻在竹片上的书叫“简”,刻在木片上的书叫“牍”,这里的“简”“牍”以及把它们装订成册的“册”就是古代的书。

古人写信,一开始也写在木板上,写信的木板长约一尺,故称“尺牍”,“尺牍”就是古代的书信。为了与“简牍”区别开来,人们把作为书信的“尺牍”叫做“检”,在“检”上签字称为“署”,现在的“署名”就是由此而来。有的“检”上还有一块凹陷的装饰叫做“函”,这就是今天“信函”“函件”的来源。

至于“信”字演变成物,成为一封信的信,是近现代的事,历史年限不是太长。

书信在古代也是一种重要的传递信息的方式,为表示不同的种类,古人使用了不同的称呼

函:如[便函]就是便信,[公函]就是公文。

书:如[家书]就是家信,[手书]就是亲笔信。

札:原指写字用的木片,引申为书信。如[大札]、[惠札]、[便札]。

简:原指写字用的竹片,引申为书信。如[书简]、[小简]。

笺:供题诗、写信用的纸张,引申为书信,如[便笺]、[锦笺]、[华笺]。

尺牍:牍,古代书写用的竹木简,狭长型,长约一一尺,故称[尺牍]。

尺素:素,纸未发明前,富贵人家常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尺素引申为书信。

鸿雁:典出自《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此后文学作品中常用[鸿雁]来代书信。成语有“鸿雁传书”。

鸿雁: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这个典故出自《 汉书•苏武传 》:“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所以,后来用鸿雁代称书信.

鲤鱼: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 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有“双鱼”、“双鲤”、“鱼书”等.而且古代人还常常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

书简: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

八行书:旧时信件每页八行,故称为八行书.

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

牍: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三尺,一般书信宽不过一尺,所以将书信称为尺牍.

柬:在古代,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素:古代称白绢为素.用白绢( 或绸 )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笺:笺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现仍通用“信札”一词.

古代对“信”的称呼有:

函牍、信札、尺书、尺素、书翰、文牍、尺牍、尺简、书函、书柬、书简、书札、书牍、翰札、简牍、信件、竹简、手札、函件。

书信是相隔较远,暂时见不到面的人们相互交流情感与思想的工具。书信拥有悠久的历史且世界各国的人们都有使用。

书信在人类的交流与沟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是有名的礼仪之邦。人们的社会交往和思想感情交流,大多通过一定的礼仪形式和一定的文化活动方式来进行

网络时代出现以前都是手写书信的时代。我国书信存在数千年历史,“鸿雁传书”、“柳毅传书”都见证了中国书信的历史。

古代全国各地的驿站就是相当于现在的邮局,是“邮递员”送信的站点,他们骑马送信,每到一个驿站就把信传给下一个“邮递员”,用这种传递方式完成送达书信的任务。

书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最早的书信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古埃及。在古代,书信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用于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书信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变化,但它一直是人们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书信起源。先人靠结绳记数,今天打了几头猎物,谁分多少,系几个疙瘩,怕忘了,那是留给自己的“书信”。慢慢的,便有了数字的概念。走到哪个山头,这里猎物很多,便在山崖上画上几群牲口,告知同族这里可以狩猎。这是形象的书信。

从女娲抟土造人、精卫炼石补天到黄帝大战蚩尤、大禹疏浚洪水,这是古人关于万物起源、人类发展、社会形态演变的书信。

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古文字的起源和发展,信息的传输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

人们在占卜之后,把卜辞刻到龟甲兽骨上,不但产生了甲骨文,还产生了“今天是否是黄道吉日,能不能做什么?”的书信。

到商周时代,随着冶炼技术的应用,皇族把历史等重要信息刻到国家之重器的青铜鼎上,或颂扬、或警醒,或传于后代,或埋于地下,写出来,绝不是为了自己看的,那是为了铭记历史,教育后代而留下的书信。

春秋战国,人们把书信写在竹简上,先是用绳扎,再用封泥封,之后又在封泥上盖上印章,大概春秋战国时期是七国纷争,战乱频仍,书信的防伪保密就显得极为重要,这也是我国防伪技术的源起吧。

东汉蔡伦发明了被誉为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为书信大行天下提供了便利条件。

无论是文人士大夫还是布衣百姓,都把书信作为相互沟通,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

但那时交通并不发达,写完了信,或亲自送去,或托人捎去,若相距遥远,书信在路上走个一年半载也是常事。

于是人们羡慕水中的游鱼、天空的飞雁,把思念寄托于碧波水府、白云天幕,图的是一个快字。

随着实际需要,于是就有了专门送信的信使,专门为信使驻马休息的驿站。

那时的驿站信使都是官方的,因为皇帝要延伸皇权,下达政令。

往往是一道圣旨,便是快马接力,昼夜兼程。

唐太宗的爱妃杨玉环喜食荔枝。

皇帝便命令通过机要交通,当日送到,于是杨贵妃才能日啖荔枝三百颗。

虽然杨贵妃有幸通过机要通信渠道吃到了新鲜的荔枝,但那时信使和驿站的主要功用还是传输信息。

从有了文字,有了纸张,书信变成了通信联络的重要手段。

书信也就成为延续几千年文明史、传承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纵观历史,不管将来通讯工具如何现代化,书信这种人际交往中的独特形式,将以它独具的魅力,为人们所青睐。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前人赋予了书信种种趣名别称,这也构成了我国书信的一大特色。书信不仅作为一种交流感情的工具而受宠,而且成为一种时髦的文化现象。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l202403151648112ab6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