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弘扬齐鲁文化黄河文化的故事?
与黄河文化密切相关的八个故事:
1、中流砥柱,位于三门峡市黄河中央的砥柱山,比喻担当大任;
2、跳进黄河洗不清,黄河水泥沙含量很大,比喻有理说不清;
3、不跳黄河心不死,比喻很固执,不遭到失败不会放弃;
4、鲤鱼跳龙门,比喻越过某个门槛,就会发达起来;
5、李闯王渡黄河,比喻应天顺时,黄河封冻,天助闯王推翻明王朝;
6、山西人永不修黄河,传说吴阁老手书一字条,借皇帝口诵,御封山西无水患;
7、秦晋之好,古代秦晋两国跨河联姻,世修睦好;
8、假虞灭虢,古代晋国借道虞国,伐灭夹河而居的虢国(今三门峡市),返回来又灭了虞国。
鞭打黄河
相传在很久以前,李耳治水来到河南济源一带。由于他连日治水,奔波劳累,这时,他想在王屋山休息一下。李耳把刚刚引过来的黄河水拦在凤凰山下,就约了一个跟他一块治水的伙伴,在一个山洞里下起棋来。下着,下着,李耳忽然想起自己还没把黄河水引过来。
李耳推开棋盘来到凤凰山上一看,原先被引过来拦在凤凰山下的黄河水,已经偷偷地从西面绕过潼关、风陵渡,向东直奔大海。
水势汹涌,奔腾咆哮,看样子谁也挡不住它了。
李耳一见,心中十分恼怒。
他立即生起烘炉,拿起铁锤,在自己的膝盖上打成了一根几十丈长的大铁鞭。
接着,他拿着铁鞭,迈开呼呼生风的两腿,很快追赶上了波涛翻滚,奔腾呼啸的黄河水。
李耳冲上前去,高举铁鞭,大喝一声:“好你这条野水!”“啪”的一鞭打下去,直震得山摇地动,吓的黄河水打着漩涡不敢再往前流,翻着滚儿发了岔。从此,黄河被李耳用铁鞭打散以后,就乖乖地往东流去。
二、河南十大历史文化故事?
关于这个问题,1. 岳飞抗金:岳飞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将军,他率领军队抵抗金朝的侵略,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抗击外敌的英雄之一。
2、 商鞅变法:商鞅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政治家,他通过改革土地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了秦国的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变法的代表人物之一。
3、 洛阳白马寺:洛阳白马寺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寺庙,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4、 豫东岳石庙:豫东岳石庙是中国古代的一座祭祀山神的庙宇,是中国山神信仰的代表之一。
5、 伏羲八卦:伏羲八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占卜方法,也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符号之一。
6、 河南禹王庙:河南禹王庙是中国古代的一座祭祀大禹的庙宇,是中国文化中关于大禹的重要遗产之一。
7、 中原文化: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包含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8、 洛阳龙门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石窟艺术遗产,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9、 华山文化:华山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化形态,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10、 河南黄河文化:河南黄河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化形态,包括了中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内容。
三、黄河大王的传说?
黄河大王是黄河的神话传说人物之一。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黄河大王是指黄河河神或是黄河之神,被认为是黄河的守护神,其传说主要源自于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传说的记载。
可以追溯到早期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中。
在古代中国的传说中,黄河大王被认为是黄河的神灵之一,其形象大多是以人身驾驭波涛翻滚的黄河。
由于黄河在中国的地位极为重要,因此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被广泛传承。
此外,黄河大王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还有着一些相关的神话故事,如《梁山泊传奇》中的“黄河八罡子”等,这些故事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了解黄河大王传说的渠道。
四、保卫黄河的背景故事?
①
创作背景
1938年9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
1939年1月,光未然抵达延安后,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此作,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年3月,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 保卫 祖国的必胜信念。
歌曲鉴赏
这首歌采用了民间打击乐节奏和广东狮子舞音乐旋律为素材,使歌曲显得明快、豪放、音乐形象分外鲜明,并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保卫黄河》歌词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梁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梁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梁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②
1938年10月30日,受周恩来、郭沫若的派遣,光未然率领抗日演剧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壶口下游东渡黄河,奔赴晋西南吕梁山抗日民主根据地。
轰鸣的壶口瀑布,黄河两岸雄起的山川,抗日军民英勇的身姿,都使光未然兴奋不已,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诗人与作曲家的心灵开始契合”,20世纪一部伟大的音乐作品开始孕育。
这部音乐作品就是由诗人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其中影响最大、人们最熟悉的是《保卫黄河》。这首歌曲铿锵有力的节奏,起伏跳跃的旋律,令人振奋的呐喊,都刻画出抗日军民的英雄形象,表现出中华民族不畏外敌的民族气节。
③
《保卫黄河》的创作背景是:
1937年8月13日,日寇进攻上海,处于抗战中心的武汉,涌现出很多抗日救亡宣传团体。
在这样的形势下,光未然与何伟、周德佑、胡丹沸、赵辛生等十几位好友在“拓荒剧团”的基础上,吸收了上海、北平等地的部分流亡学生,于1938年初组成了“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话剧移动第七队”。
随后,剧协七队”被改编为“抗演三队”。同年9月9日,“抗演三队”在光未然的带领下,从武汉出发,奔赴西北。
1939年初,“抗演三队”渡过黄河,并在同年2月到延安。光未然受黄河汹涌澎湃气势的感染,创作出组诗《黄河吟》。
到达延安后,出任鲁艺音乐系主任的冼星海,在“抗演三队”的新年晚会上,听到张光年朗诵的组诗《黄河吟》后,决定将它谱成歌曲,并请“抗演三队”的音乐组组长邬析零为他讲述渡过黄河时的所见所闻。
邬析零向冼星海描绘了黄河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以及船夫呼着号子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场面。这次交流后,冼星海仅用六天便创作出了该曲。
④
钢琴协奏曲《黄河》是根据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改编而成。钢琴协奏曲《黄河》始创于1969年“文化大革命”初期。
《保卫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歌曲采用齐唱、轮唱的演唱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是抗日军民广为传播的一首歌曲。
1、光未然
1913~2002.1.28 )中国诗人,文学评论家。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人。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30年代起从事进步戏剧活动和文学活动。1936年在武汉发表歌词《五月的鲜花》,谱曲后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广泛传唱。
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在延安首次上演。1940年去重庆,从事文艺活动,创作长篇叙事诗《屈原》。1949年后,一直在北京从事文艺活动。先后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以张光年署名发表了大量文学、艺术评论。
2、冼星海
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农历5月11日)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1918年入岭南大学附中学小提琴,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
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从师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
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