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从古至今的称呼,古代的称谓有哪些?

父母同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

父母单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

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

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

兄弟姐妹称家兄、家姐、舍弟、舍妹。

兄弟代称昆仲、手足。

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

同辈去世称: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别人父母称:令尊、令堂。

别人兄妹称:令兄、令妹。

别人儿女称:令郎、令爱(令嫒)。

妻父称:丈人、岳父、泰山。

别人家庭称:府上、尊府。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一)直接用敬称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

(二)用名词做尊称的有:“先生、吾子”;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

(三)用形容词来称呼的有: 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贤弟、贤妻;仁兄、仁弟;贵体、贵姓、贵庚;高朋、高亲、高邻、高见;大礼、大作、大驾。

2、谦称:谦称是谦虚的自称,分两种:一是:“我”,分四类::一类是用自己的姓或名表示谦下用姓、用名。

二类是用“臣、仆、某、小人”自称,表示歉下。

三类是妇女往往用“妾、婢、奴、奴婢”等表示歉下。

四类是君主常用“寡人、不毂、孤”表示谦下。

二是称呼与自己有关的人物,分三种:一是用形容词来修饰,以示谦下,常见的有: 愚兄、愚弟、愚见、愚意;敝国、敝邑;贱体、贱躯、贱息(在皇帝面前称自己的儿子)、贱内;小女、小儿、小号。

微臣;卑职。

二 是用动词来修饰表示谦下,常见的有: 窃思、窃念、窃闻;伏惟(趴在地上想,在下对上或晚辈对长辈陈述想法时用)、伏闻。

三 是用名词示谦下。

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的兄长用“家”,“家父、家君、家尊、家严”都可用于称自己的父亲;“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家兄”是称自己的哥哥。

在别人面前称呼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亲属用“舍”,“舍弟”就是自己的弟弟,“舍侄”就是自己的侄辈。

“家”、“舍”都可译成“我的”。

3、其它称谓

自称是在别人面前称呼自己。

帝王自称“寡人”,老人自称“老朽”,年幼者在年长者面前自称“小弟”,和尚自称“贫道、贫僧”,一般人自称“鄙人”。

谦称都属于自称。

他称是称呼别人。

如称陪伴新娘的女子为“伴娘”,称贵族妇女为“仕女”,“夫人”在古代称诸侯的妻子,后来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称年老男子为“老丈”,称年轻男子为“郎君”。

尊称都属于他称。

鄙称是用轻蔑的口吻称呼别人,如“竖子、小子、女流。

”专称是某些约定俗成的称谓。

如称砍柴的为“樵夫”,称船夫为“舟子”,称国家的杰出人物为“国士”。

代称是借用别的称谓代替本来的称谓.如用“巾帼”代称女子,用“梨园”代称戏班,用“俳优”代称滑稽演员。

代称属于修辞上的借代手法。

惯称是用约定俗成的习惯称谓称呼某人。

如“老庄”是指老子(李耳)和庄子(庄周)及其学说,“郊寒岛瘦”是指孟郊和贾岛。

不同年龄人的称谓: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

古代的各种称呼很多,包括对长辈、晚辈、男女、官职等不同的称呼。

例如:“父亲”、“母亲”是对父母的尊称,“伯父”、“叔叔”、“姑妈”、“姨妈”等则是对晚辈的尊称,而“大人”、“小人”则是对官职高低的尊称。

此外,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也有各自独特的称呼方式。

在中国古代,称呼是一种表达尊重和礼貌的方式,从称呼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地位和身份,因此在礼仪方面很注重。

同时,称呼也是文化的传承,许多古代称呼至今在现代汉语中仍有应用。

古代的各种称呼非常丰富,包括尊称、谦称、亲戚称呼等等。

对于上级、长辈、学者、官员等尊称主要有“尊敬的”、“大人”、“先生”、“爷”、“太守”、“宰相”等;谦称则有“小人”、“卑职”、“拙荆”、“末学”等;而亲戚之间的称呼比如兄弟姐妹、父母、祖父母、伯叔兄弟等则更加复杂。

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社会,男性和女性之间的称呼也有明显的区别,男性比女性地位高,因此往往采用更加尊敬、恭敬的称呼方式。

1、 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2、 已逝的父亲:先考、先父。称已逝的母亲:先妣、先慈。

3、 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对皇帝也称为“圣”,如“圣上”“圣驾”。

4、 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5、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6、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7、 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古代的各种称呼原本非常丰富多彩,可以根据不同的身份、职业、年龄等进行划分。

例如,皇帝可以被称为陛下、圣上、万岁爷等;臣子可以被称为大人、卿相、大夫等;官员可以被称为知府、太守、巡抚等;普通百姓可以被称为老百姓、百姓爷等。

然而,随着社会的演变,许多这些称呼被淘汰或简化,现代汉语的称呼方式更加简单而固定化。

古代有各种不同的称呼。

比如在中国,有皇帝、太子、王、公主、侍从、太监等不同的称谓。

这些称呼在不同的地区和时代也有所不同。

在古代的欧洲、中东等地区,也有类似的君主、贵族、骑士、僧侣等称呼。

总的来说,古代的称呼反映了封建等级制度下人们的身份和地位,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

古代的各种称呼有很多,包括尊称、谦称、亲属称呼、官职称呼等。

其中尊称主要用于对长辈、高官以及尊贵的人物的称呼,例如大人、老师、阁下等;谦称则是用于自我贬损或者对普通人物的称呼,例如老弟、小兄弟等;亲属称呼则是用于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称呼的称呼,例如爸爸、妈妈、姐姐、哥哥等;官职称呼则是用于对官员的尊称,例如大夫、将军、主簿等。

除了以上常见的称呼外,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还有许多特殊的称呼,如唐代的尚书省称呼、宋代的崇政殿称呼等。

这些称呼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和文化意义,也反映出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社会关系。

古代的各种称呼有很多种。

首先,官员之间的通称可以分为“卿”,“大夫”和“士”的三级。

其次,男女之间的称呼也有很多种,如“君子”、“士人”、“宾客”、“小姐”、“女士”等等。

还有一些与年龄、职业、地位等相关的称呼,例如“老叟”、“童子”、“匠人”、“巨富”等等。

总之,古代人们的称呼方式很多样化,不同种类的称呼都有其特殊的含义和使用场合。

1称呼帝王时,有陛下,大王、王、上、君、天子、万乘、圣主、主上、元首...

2对一般人,有公,君、足下、子、先生、夫子、丈人、阁下、长者、台端...

3对对方的父亲称令尊,尊公、尊大人; 对对方母亲称令堂、太君...

4称年老的人,有丈,丈人等。

5自称,有臣,仆、某,小人等,表示歉下。

6妇女自称,有妾,婢、奴,奴婢等。

古代的各种称呼有很多。

从社会地位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的称呼可以分为官职称呼、尊卑称呼、亲属称呼等。

首先,官职称呼是按照官员的职级而分的,有很多种,包括诸侯、卿、大夫、士、庶民等。

例如,官职称呼的头衔中,“卿”是比“大夫”更高的一级,而“大夫”则比“士”高一些。

其次,尊卑称呼是按照人际关系的亲疏而定的,例如,皇帝可以称新科进士为“卿士”,而亲信称之为“阿哥”。

最后,亲属称呼是指家庭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称呼,也根据血缘亲疏而定,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等称呼。

总的来说,古代称呼的多样性体现了社会等级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20岁(男)——弱冠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

1、在古代对自己的称呼有很多,其中可以直译为“我”的有:吾、余、予、其、之、某、窃、不才、在下、小可、鄙人等。

2、除此之外,古代对自己的称呼也有根据社会地位、职位、职务、身份等不同而不同,例如:帝王对自己的称呼:朕、孤、孤王、寡人、不谷;臣子对自己的称呼:臣、微臣、下臣、老臣、末将、下官、奴才、小的;老人对自己的称呼:老朽(男子)、老身(女子);和尚对自己的称呼:贫僧(男子)、贫尼(女子);女子对自己的称呼:妾、贱妾、妾身、奴婢、婢子、民女、小女子。

有以下十种称谓:

1、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2)用于介绍或作传。(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2、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3、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4、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5、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6、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

7、称郡望:如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8、称官名: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

9、称爵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

10、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

为“先生”。

因为在古代,受到人民尊敬的人都被称作“先生”,不仅是士人、儒家学者,还包括医生、商人和手艺人等。

这种称呼体现了对知识、才能和道德的尊重与崇敬。

另外,在古代,“先生”也是一种师生关系的称谓,强调了古人重视教育、传承文化的传统观念。

可以说,“先生”这个称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

尊称因为古代社会重视礼仪,尊敬长辈和尊贵的人是一种传统美德。

在尊称这一方面,古人表现得非常讲究和严谨。

在不同场合和身份关系下,人们会使用特定的称谓来表示尊重和敬意。

古人通常称呼自己的亲人、朋友和普通同辈为某某、某郎、某君等;而对长辈、官员、贵族等人则使用特定的称谓,如臣、卿、某公、某侯等。

还有一些特殊的尊称,如君、大人、老爷子、夫人等,常用于表示对某些职位和身份的尊敬。

总之,尊称是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古人对礼仪和敬重的高度重视。

皇帝可以被称为陛下、圣上、万岁爷等;臣子可以被称为大人、卿相、大夫等;官员可以被称为知府、太守、巡抚等;普通百姓可以被称为老百姓、百姓爷等。

因为在古代社会,文化地位很高的人被称为"先生",比如儒家的学者孔子也被尊称为"大先生"

"先生"一词现在仍然在中华文化圈使用,并且表示对某人的尊重

除了"先生"之外,还有许多古代经典称呼,如"贤士"、"雅士"、"圣人"等,这些称呼也都表示了对人的尊敬和崇敬

1、 先生:对学问、才能、道德高尚的人的尊称。

2、 大人:对地位高、权势大的人的尊称。

3、 太守:对地方行政长官的尊称。

4、 尊者:对佛教、道教等宗教领袖的尊称。

5、 王爷:对皇帝的儿子、亲王的尊称。

6、 师傅:对技艺高超、有所教诲的人的尊称。

7、 老师:对教育工作者的尊称。

8、 公子:对贵族子弟的尊称。

9、 大名:对高贵的人的尊称。

10、 老祖宗:对祖先的尊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l2023052908241004e3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