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简短励志的历史小故事,专心致志的古代故事有哪些?

1、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2、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3、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四、车胤囊萤夜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5、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

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中国历史上敢为人先,敢于尝试的人物故事很多,也很感人,很激励人。

例如仓颉敢为人先,动脑思考,善于创造,创造了汉字;孔子敢为人先,创立教育理论,进行教育实践,成为我国伟大的教育家;蔡伦敢为人先,发明了造纸术,毕升敢为人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1、孔子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

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

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

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

”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虚心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叫“不耻下问”

2、李密牛角挂书。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

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

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

此事被传为佳话。

3、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4、管宁割席分坐。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5、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6、车胤囊萤夜读。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

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7、伽利略17岁那年,考进了比萨大学医科专业。他喜欢提问题,不问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

有一次上课,比罗教授讲胚胎学。他讲道:“母亲生男孩还是生女孩,是由父亲的强弱决定的。父亲身体强壮,母亲就生男孩;父亲身体衰弱,母亲就生女孩。”

比罗教授的话音刚落,伽利略就举手说道:“老师,我有疑问。”

比罗教授不高兴地说:“你提的问题太多了!

你是个学生,上课时应该认真听老师讲,多记笔记,不要胡思乱想,动不动就提问题,影响同学们学习!

”“这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动不动就提问题。

我的邻居,男的身体非常强壮,可他的妻子一连生了5个女儿。

这与老师讲的正好相反,这该怎么解释?”伽利略没有被比罗教授吓倒,继续反问。

“我是根据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讲的,不会错!”比罗教授搬出了理论根据,想压服他。

伽利略继续说:“难道亚里士多德讲的不符合事实,也要硬说是对的吗?科学一定要与事实符合,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科学。”比罗教授被问倒了,下不了台。

后来,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评,但是,他勇于坚持、好学善问、追求真理的精神却丝毫没有改变。正因为这样,他才最终成为一代科学巨匠。

公孙衍,魏国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人,战国时期纵横家,为张仪的连横策略的主要对手。公孙衍与张仪同期,他主张合纵,与张仪的连横之策对立。公孙衍历仕秦国、魏国、韩国,主张诸国合纵抗秦,使张仪连连受挫,但函谷关一战失利后其六国合纵之策最终失败。

公孙衍回到魏国做了将军。此时的魏国早已千疮百孔,国力大衰。公孙衍联合齐将田盼伐赵大胜,小试牛刀。但合纵首尝胜果,便引起了秦国的高度警觉。为防齐楚魏合纵攻打秦国,张仪软硬兼施,甚至亲自率兵攻打魏国,迫使魏依附于秦,又与齐楚两国大臣相会,拉拢齐楚,成功地破解了三国合纵。

当时,魏国宰相的惠施也主张合纵,多次陪同魏惠王朝见齐威王。魏齐两国互尊为王,又派太子质齐,与齐结盟。但是,由于张仪的破坏,合纵之策暂时遭挫。在这种形势下,公孙衍拉拢韩、赵、燕、中山四国,发起了历史上著名的“五国相王”。

公孙衍

公孙衍,魏之阴晋人。曾仕魏,任犀首②,人因以犀首称之,好像这就是他的本来姓名。《史记集解》引司马彪曰:“犀首,魏官名,今虎牙将军。”犀首当是武职。

公孙衍于秦惠文王五年(公元前333年)在秦,为大良造,后居魏。

楚使者陈轸,也是一个纵横家,他过魏,献计于衍。

他说“魏相田需约诸侯纵亲,楚王疑而未信。

如果您请于魏王,说您与燕赵之王有交情,多次有使者来邀请相见。

魏王如答应了您,给您车子,你也不必多要,有三十辆乘就可以了。

您把车子陈列在庭中,公开宣称,要到燕国和赵国去。

”公孙衍照办了,燕赵之王派使者迎公孙衍到他们的国中,楚王听说,大怒,以为田需欺负他,就全不听从田需的话了。

齐国听说公孙衍要到燕赵去,也派人以国事相托。

于是,公孙衍行三国相事,有了相当大的权力。

公孙衍主张合纵,张仪宣扬连横。

他们在政治上和私人关系上都是对手。

公元前322年(秦惠文王更元三年),张仪相魏。

公孙衍设法取得韩国当权的支持,破坏了张仪联合秦魏的政策。

公元前319年,张仪被迫去魏,公孙衍代张仪为魏相。

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合纵攻秦。

这次进攻,没有取胜,军至函谷关而还。

但这次进攻,还是一次有名的对秦的进攻。

西戎义渠跟魏有往来。

有一次,义渠君朝魏。

公孙衍就趁这个机会,劝告义渠君加强对秦的警惕。

他说,如中原无事,秦就要对你们烧杀掠夺;如果中原有事,秦将轻使重币去同你们交好。

后来,五国攻秦。

恰巧这个时候,秦以文绣千纯,美女百人,遗义渠君。

义渠君集合群臣议论这件事。

义渠君说,这就是公孙衍当年所说的那话了。

于是起兵袭秦,大败秦人。

《史记》称公孙衍于张仪死后,“入相秦,尝佩五国相印,为约长”。此所谓五国约长,似即指公元前318年五国攻秦之事。

《孟子·滕文公下》记景春的诸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公孙衍在当时一些人的心目中是与张仪齐名的,但传下来的事迹不多。《史记》有公孙衍传,系附于张仪传。《战国策》也只有几条零星的记载。

《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苏子三十一篇》,《张子十篇》,是关于苏秦、张仪的专书,不知是否他二人的作品,均已久佚。关于公孙衍的专书,未见著录。《汉书·艺文志》纵横家还著录有西汉的蒯通、邹阳、主父偃、徐乐等人的书,可见西汉前期,纵横家之风犹有存者,但比起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当有很大的不同。

在秦朝,张毅遇到了他的对手。公孙岩主张纵向合作,张毅主张横向合作。他们是政治和生活的反对者。公孙岩早年也在秦国工作,后来又回到魏国。张毅在秦国的任务下,也来到了魏国,拆毁了诸侯国的同盟关系。

公孙岩认为张毅在魏国的行为不利于他,于是他去了韩国,并说张毅来到魏国的目的是与韩国打交道。公孙岩发表讲话后,魏王确实解除了张仪的职务,任命公孙岩为总理。张仪离开魏国,回到秦国。

公孙衍穷张仪

秦国谋相张仪受秦惠王赏识,在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大展拳脚,凭借那条善于雄辩的三寸不烂之舌一度飞黄腾达。然而到了公元前311年,秦惠王身故,张仪最大的靠山轰然倒塌,这一下局势突变,新即位的秦武王对这个巧舌如簧的臣下颇不待见。

与此同时,素日于张仪有过节的死对头公孙衍也趁机下手,想扳倒张仪,于是便有了著名的历史桥段《公孙衍穷张仪》一则。

正待公孙衍苦思冥想怎么对付张仪之际,李仇前来献计曰:想要扳倒张仪,你还需要帮手。

这时候倒不如把甘茂从魏国召回来,将公孙显也从韩国调回来,并在秦国重新起用足智多谋的秦惠王胞弟樗里子。

他们三人都和张仪有仇,早就憋着劲要报复张仪。

你若是任用他们,那诸侯们一定会明白,张仪是今非昔比,在如今的秦国既无实权又面临失宠,到那时候,还怕他不倒台吗?

公孙衍一听言之有理,于是立刻着手进行。

在这场政敌之间的巅峰对决中,公孙衍可谓出尽百宝,动用一切政治手腕力战张仪,为的是推销他集六国之力合纵抗秦的战略。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此时秦国崛起的势头已然无法阻挡,纵然公孙衍穷尽了一切政治砝码,终究还是无力回天。

在秦国咄咄逼人的东进政策下,各国抵抗力量纷纷土崩瓦解,公元前221年,秦国终于完成了一举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霸业。

而公孙衍一生视其为主要对手的张仪,也在功成身退后病逝于魏国。

公孙衍为魏国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和张仪是对手。

公孙衍历仕秦国、魏国、韩国。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诸国合纵抗秦。

公孙衍主张合纵,张仪宣扬连横。他们在政治上和私人关系上都是对手。公元前322年(秦惠文王更元三年),张仪相魏。公孙衍设法取得韩国当权的支持,破坏了张仪联合秦魏的政策。

公元前319年,张仪被迫去魏,公孙衍代张仪为魏相。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合纵攻秦。这次进攻,没有取胜,五国联军至函谷关而还。但这次进攻,还是一次有名的对秦的进攻。

首倡合纵

魏惠王割让河西之后,派人重金贿赂公孙衍。于是公孙衍向秦惠王提出,趁秦魏暂时和好之机,进攻别的国家。

就在这时,张仪来到了秦国。他告诉秦惠王,魏国四面受敌,正是伐魏的良机。公孙衍顾私利而忘公义,让秦国进攻西面的游牧民族,实属误国之举。魏国有霸主的根基,如果它缓过劲来全力攻秦,秦国恐怕就很难对付了。

秦惠王被说得如梦初醒,立即起用张仪为客卿。公孙衍遭到排斥,不得不离开秦国,到魏国做了将军。

此时,魏国已经千疮百孔,国力衰退。

于是,公孙衍就想拉拢别的国家,靠联合出击取胜。

他首先找到齐国名将田朌,动员他出兵一起进攻赵国,还说只要出兵五万人,就可以很快打败赵国。

田朌认为他说得太容易了,恐怕以后会带来大麻烦。

公孙衍说,如果说得太难了,两国的国君就不同意出了。

等出兵之后,两国国君见有危险,肯定会派兵增援的。

后来果然如此,秦国被联军打得大败。

合纵首尝胜果,引起了秦国的高度警觉。为防止齐楚魏合纵对秦国带来的威胁,张仪软硬兼施,极力破坏公孙衍的合纵策略。他亲自率兵攻打魏国,迫使魏国依附秦国,又与齐楚两国大臣相会,拉拢齐楚,成功地破解了三国合纵。

当时,魏国宰相的惠施也主张合纵,多次陪同魏惠王朝见齐威王。魏惠王与齐威王互相推尊为王,又派太子出使齐国为人质,与齐国结盟。但是,由于张仪的破坏,合纵策略暂时遭到失败。在这种形势下,公孙衍开始拉拢韩、赵、燕、中山四国,发起了历史上著名的“五国相王”事件。

所谓的“五国相王”,就是说,这五国一起互相承认对方称王。由于魏国早已经称王,韩国也在此前称王,这样就等于抬高了另外三国的君主身份,达到合纵的目的。

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目的当然是联合各国,与秦国对抗。此做法遭到了齐、楚国等国的反对,秦国更是极力破坏。为了拉拢魏国,楚国打算废掉魏国现任太子,立在楚国的魏公子为太子,还派兵攻打魏国,占领8个城邑。

在各大国的反对下,“五国相王”以失败而告终。

义渠君统治了魏朝。公孙岩借此机会劝告义渠君加强对秦朝的警惕。他说:“如果中原什么事都没有发生,秦国会烧死你,掠夺你;如果中原发生什么事,秦国会用重钱来对付你。后来,五国攻打了秦朝。

(公元前318年,魏、赵、汉、燕、楚共同攻打秦朝。攻击没有取得胜利,五国联军返回汉沽关口。但这次袭击也是对秦朝的一次著名袭击)

公孙衍本是魏国人,但因为得不到重用便跑到秦国从政,并获得了秦惠文王的重用,被任命为“大良造”,其实就是秦国的宰相。

经过商鞅的变法,秦国实力日益强大,秦惠文王命公孙衍率部进攻魏国,并大获全胜,占领了水土肥沃的河西地区,杀的魏国只能割地求和。魏惠王割让了河西之后派人重金贿赂公孙衍,向秦惠王提议改变战略,先趁着秦魏交好之际向西攻灭义渠、巴、蜀等小国家,等平定了西方之后再回来收拾魏国不迟。

也许公孙衍对于失去秦国宰相之位耿耿于怀,到了韩国之后再次发起合纵,联合齐、魏、楚等国共同伐秦。谁知战事发起之后只有韩国独自对抗强大的秦国,其他盟友居然都袖手旁观,最终公孙衍的合纵计划再次失败,韩国惨败求和,公孙衍悄悄逃走。

连遭失败的公孙衍无处可去,只好返回魏国隐居,却被政敌杀害,就此结束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公孙衍(读音:gōng sūn yǎn),魏之阴晋人(今陕西省华阴市东)。公孙衍于秦惠文王五年(公元前333年)在秦,为大良造,后居魏。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诸国合纵抗秦。公孙衍,一称犀首。提倡合纵抗秦,曾身佩楚、韩、赵、魏、燕五国相印。

公孙衍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合纵事业的创始人,与张仪齐名。从史籍记载来看,公孙衍在韩国担任宰相,率军与秦国作战失败后,再次回到了魏国。但魏国朝廷勾心斗角,公孙衍没有能重新登上历史舞台。公孙衍

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

战国时期政治家

公孙衍(生卒年不详),男,名衍,战国时期魏国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纵横家。

和张仪同时,于秦国为官,和张仪是对手。曾仕魏,任犀首之官,人因以“犀首”称之。还曾仕韩国。最后又回到了秦国并担任秦国的相邦。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诸国合纵抗秦。

公元前4世纪末,逝世。[1]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有强有弱,强国想争霸天下,弱国则想自保,于是,说客应运而生。他们到各国游说,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

在众多说客中,公孙衍、张仪称得上其中的佼佼者。因为他们代表着强国,所以弱小国家的国君看到他们两人都非常害怕,唯恐他们发动战争攻打自己的国家。

有一个说客问孟子:“公孙衍和张仪能令君主害怕,是不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回答说:“他们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作为一个大丈夫,应该懂得礼仪法度,把仁义看得至高无上。得志的时候不脱离百姓;失意的时候也不屈从世俗,学习阿谀奉承之术。不能因为富贵而迷惑,也不能因为贫贱而失志,更不能因为受到暴力的威吓而丧失了气节。只有做到了这三点,才能算是真正的大丈夫。”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l202211041646224577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