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包拯为民做主的故事?
包公为民做主的故事
第一,简化了民众告状的手续。
当时尽管朝廷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但一个平民百姓要想告状,还是难于上青天。
不但手续繁多,机时且根本见不到长官的面,这就为那些奸吏豪强舞弊创造了条件。
包拯到开封府上任后,作出新规定:大开官衙正门,凡是告状之人,都可以进去直接见官,当面陈述案情,任何人不得刁难。
这一改革,深受百姓欢迎。
第二,疏通惠民河。
开封城内有一条惠民河,河两岸既有平民百姓的住宅,也有达官贵人的府第。
一年天下大雨,河水泛滥,淹没街道,使许多平民无家可归。
包拯经过调查,发现河水泛滥,在于河流淤塞不通。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一些达官贵人在河上筑堤修坝,将坝内之水据为己有,种花养鱼,并和自己的住宅连成一片,建成水上花园。
要疏通河流,必须拆毁堤坝,冲走水上花园。
包拯不顾达官贵人们的反对,毅然下令将所有堤坝和花园拆毁。
虽然后来权贵们告到仁宗那儿,由于包拯做得完全正确,
二、为民请命的人三个例子简短?
答:
1、屈原:他是个真正的好官,为民做主,为民请命 ,不过人们更多的是关注他的文回学才华。
2、王书瑞:“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中为民请命的好官 。
3、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
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
他一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顿吏治,打击贪污,深受百姓欢迎,离任时当地精制一好砚相送,他都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他一生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
三、包公打龙袍剧情?
《包青天——打龙袍》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在北宋仁宗年间,开封府尹包拯为官清正、清廉,为民伸冤,而且不畏强权,除恶务尽。就在民间巡查时却意外引出一桩惊天动地的陈年旧案,揭开三十年前不为人知的宫闱秘密背后的骇人阴谋。
自此,悬宕三十余年之宫闱奇案――狸猫换太子案浮出水面。
包拯在多方协力帮助之下方将此案侦破,为仁宗亲生母亲李妃洗刷冤屈。刘太后与总管太监郭槐俯首认罪,仁宗亲迎李妃进宫,谁知李妃却要包拯治仁宗不孝之罪。
然而,自古以来却从无以臣审君之理,包拯机智以打龙袍替代打君,方使仁宗母子团圆。自此,李太后入主内宫。
四、包拯头上为什么有一片青天?
因为包拯不畏权贵,为民做主的事迹是千真万确的发生过,而类似包青天的这样的官员,在中国古代还有很多很多。
中国人自古信奉的就是“天道公义”法则,他们习惯依靠“天意”来解决一切社会上的疑难杂症。当所谓的“天意”向自己的利益关切倾斜时,他们就会向着头顶的那片青天叩谢不止,并吆喝上一句:“苍天有眼”。
五、包公的出身和形象?
包公,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执法如山、铁面无私,在民间赢得了“包青天”的美誉。
在元明清的戏曲小说中,他被描绘成了一个“白天断阳、夜晚断阴”的传奇式人物。
他,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清官代表,已跨越时空,升华为“正义之神”。
百姓所了解的包公,一般是戏曲、小说中的包公,是经过民间传说、艺人塑造及文人加工的文化包公。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包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物?他的生平事迹和从政实践又如何呢?历史包公与文化包公究竟有何联系和区别?孔繁敏教授将就大家所关心的包公身世之谜和形象之谜,用当代视角来回顾历史,他心目中的包公究竟是什么形象?包公真的像传说中的那样出身坎坷,由长嫂抚养长大的吗?戏剧小说中描写的威风凛凛的“黑脸”包公又与历史上真实的包公形象有多大的出入呢?北京联合大学孔繁敏教授为您精彩细述《千古包公》之《包公的出身与形象》。
包公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传说他是一个农家子弟,出生经历比较坎坷,长的形态比较怪异,在头额上还有一道弯弯的月牙,传说他断案非常神奇,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是百姓心中的包青天。
那么历史上包公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况?历史上,有不少特殊人物的出身往往也很特殊。
古代人非常迷信,认为凡是杰出的大人物降生,往往都会伴有许多奇异的现象发生。
关于包公出世的传说,民间就流传着好几种版本,那么,哪一个才是最贴近历史,最真实的呢?对于包公的这段离奇身世孔繁敏教授又是怎么认为的呢?在中国的传统观念来看,一般作为特殊的人物,都伴随着一些奇异的现象发生。
比如说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说他出生的时候就有“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
民族英雄岳飞 ,传说他出生之时就有一个大鹏从他屋顶飞翔而过,后来就把他取名为“鹏举”。
这里都有传奇的成份。
在包氏家族当中也有一个比较悠久的传说。
包拯的母亲在即将临产的时候,他的父亲,包令仪忽然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只猛虎向他扑来,他惊醒之后非常吃惊,感觉这是一个不祥之兆,恰巧包公出生的时候,他全身漆黑而且不哭不叫,非常怪异。
包拯的父母在这种惊疑之中,竟然把包公扔到家门口的池塘里。
那么,恰巧当时是夏季,这个池塘长满了荷花,]那么包拯就被荷叶托住没有掉进水里。
恰巧这个包家的长嫂到池塘来洗衣服见到了包公,就偷偷的就抱回家中,后来就抚养长大。
这样就传着包公是由长嫂抚养长大的。
视长嫂如母的这样一种说法。
今天在合肥的包氏家族当中还遵守着这样一个习俗,就是敬重嫂子,比敬重姐姐还讲究,说句怠慢姐姐的话没有多大关系,但是绝不能怠慢嫂子。
因为视长嫂如母啊。
这个故事传说的比较悠久,在包氏家族当中影响比较深远。
除了民间流传的“长嫂如母”的故事之外,在京剧中也有一出非常精彩的《赤桑镇》。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包公巡按赤桑镇的时候,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状告包拯侄儿包勉,打死她儿子,摔死她孙子,非礼她儿媳妇,致死人命三条!
此等重罪,罪不可赦。
可是,包勉是包拯的侄儿,更是包拯长嫂的亲生骨肉,包拯幼时丧母,是吃嫂嫂的奶长大的,而小包勉却因奶水不够吃粥长大。
这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的养育之恩是包拯一辈子都报答不完的。
可是现在却要斩了嫂嫂唯一的骨肉,包拯又怎么能狠下心来呢?最终,包拯铁面无私、不循私情,秉公执法,斩了包勉。
结案后,包拯把妻子李夫人叫到跟前,说:“嫂嫂就包勉这一点骨血,我们要好好孝敬她老人家啊!
长嫂如母,你要记住啊!
”从此,“长嫂如母”的这个说法,就连同这个动人的故事一起流传了下来。
既然“长嫂如母”的传统这么悠久,在包氏后裔中的影响又这么深远,那么,出生既遭遗弃的包公真的是经历坎坷,由嫂娘一手抚养长大的吗?孔繁敏教授对“长嫂如母”这段家喻户晓的传说又有怎样的独特见解呢?事实上包公并不是由长嫂抚养长大的,在宋代的史书当中没有包公有兄长的记载。
在后来的包氏宗谱当中曾经记载过包拯他有两个哥哥,但是都在早年去世了,实际上包公还是一个独生子,没有哥哥就不可能有长嫂。
在《宋史·包拯传》当中记载了包拯的儿媳崔氏的情况,其中讲到“有子名繶,娶崔氏,通判潭州,卒。
崔守死,不更嫁”。
包拯的儿媳崔氏,在19岁的时候出嫁给包公的大儿子包繶,出嫁两年,包繶英年早逝,遗有一子包文辅,包文辅也在五岁时夭折,崔氏一直是守节不嫁,史书称她“尽志于孝养”, 即用心照顾包公夫妇。
包公的大儿子包繶娶了年方十九的淮阳崔氏女为妻。
崔氏的母亲吕氏是三度任宰相的吕蒙正之女,崔氏即为吕蒙正的外孙女,家族显赫。
不幸的是崔氏结婚后的第二年包繶就病故,遗有一子包文辅,也在五岁时不幸夭折了。
此时包拯己五十五岁,老年丧子,心情之悲痛,可以想见。
崔氏年少丧夫,心情同样是很悲痛的。
包拯夫妇见崔氏年少,不忍其一辈子守寡,也担心她心情不稳定,主动派人“询其意”,表示愿将她“还宗”,回到娘家便可另结良缘,希望她今后能够生活美满。
崔氏得知后,却“蓬垢涕泣出堂下,”面对包拯发誓说:“生为包妇,死为包鬼,誓无它也。
”崔氏终生没再改嫁,她守节尽孝的行为也因此受到了朝廷的表彰。
包公一直到59岁身边都没有一个子女,但是这一年,有一个包公的媵妾离开了包府,这个媵妾在古时候就是指陪嫁过来的女子,属于侍女,类似于今天的保姆,身份比较低。
那么媵妾走的时候已经怀有身孕,后来生了个男孩,也就是包公的小儿子包绶,崔氏得知以后,便把这个孩子接到自己家里,精心地抚养,墓志铭记载说“慈养之如己子” 像自己的儿子一样,又说到“绶事节妇如母”。
就是对他的长嫂崔氏像母亲一样对待。
那么到宋仁宗嘉佑七年也就是1062年,包公64岁去世了,遗有一个五岁的包绶来继承香火,包拯一生居官清廉,没有给家里留下多少遗产,崔氏也是清贫度日,一直把包绶抚养成人。
应该这就是长嫂如母故事的原形。
只是包公是指着包绶。
长嫂是指崔氏了。
崔氏后来受到朝廷的表彰,因为她的事迹当时就很有影响。
朝廷写了封增她为永嘉郡君的一个制书。
这个制书是由苏轼大文豪苏轼起草的。
同时还封表门楣,就是为家乡建了一个节妇台,还给她写了传记。
这个在宋史中还有《崔节妇传》。
说明影响是比较大的。
因为在古代“公”是对人的尊称。
比喻说姓王的就称他王公,姓张的尊称他为张公。
包拯在当时就尊称他为包公。
包公的儿子包绶,那么在当时也有不少人称他为包公。
那么久而久之这个包公儿子包绶这个长嫂如母的故事接到,或者是说张冠李戴到包拯的身上了。
那么这个长嫂如母的故事也随着包公,就是包拯的威名传扬下去了。
既然,“长嫂如母”的故事并不是发生在包拯的身上,而是古人一相情愿、移花接木了他小儿子包绶的一段成长经历,那么,包公的真实身世又是怎样的呢?他的确像民间传说中的那样出身凄苦、经历坎坷吗?据《宋史》包拯传记载,包公他名拯,字希仁,他是生于宋真宗咸宁二年也就是公元999年,出生就是在庐州合肥,就是今天合肥这个地方。
这个地方在三国时期,是一个孙吴和曹魏征战的一个拉锯的一个战争的一个地方。
包公在中年的时候曾经回忆自己的经历,他说“生于草茅,蚤从宦学” 。
所谓“草茅”,就是说他出生于一般的普通家庭。
地位并不显赫。
所谓“早从宦学”就是说他在比较早年的时期,跟着父亲在外地游学,读了不少书。
父亲包令仪曾经做过福建惠安县的知县。
后来是以尚书虞部员外郎退休还乡,是一个品位不高的这么一个闲散官。
包公后来地位提高以后,按照宋朝的制度,他可以封赠祖先,所以后来包公的祖父、父亲都封赠为挺高的官。
从包家的地位来说,包公的孙子包永年墓志铭中讲到说“包氏世有显闻,实自孝肃公始” 。
孝肃就是包拯的氏号了。
意思是说包氏家族地位的提升是从包拯开始的。
以前地位是比较低的。
其实要说到包公的祖先,再往前追溯还可以追到春秋时代楚国的申包胥。
可能大家知道申包胥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个爱国志士,在春秋晚期,春秋诸国相互征伐,当时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和孙吴的帮助下就进攻楚国。
当时在交战当中,吴国是占优势,后来就攻占了楚国的都城郢都,就是今天湖北的江陵。
这时候因为楚国的都城都被吴国占领了,面临着亡国。
那么楚国的大夫申包胥请求秦国出兵帮助楚国来复国,击败吴国。
当时的秦哀公并不准备出兵,但是申包胥苦苦哀求,据汉书记载,他站在秦廷,日夜哭求“七日七夜不绝其声” 。
他这种爱国的情操,爱国的精神,终于感动了秦国的君臣。
后来秦国出兵帮助楚国击败了吴国,申包胥因为成为兴复楚国的功臣。
按照当时的姓氏制度,他的后世子孙就取其“包”字为姓,申包胥就成为包氏家族一世祖。
就是包家的一世祖先了。
这个情况在一部大书,就是宋朝郑樵所著的通志当中也有记载,他其中提到说,“包氏出自申氏,楚大夫申包胥之后,以字为氏”。
其后还特别著名“宋朝包拯为疏密副使,庐州人”, 可见包姓“出自申氏”。
这是确实的,另外根据《包氏宗谱》记载,说包拯是申包胥三十五世孙。
这个是算是一种说法。
那么,包公的形象又是怎样的呢?民间传说中,包公脸面黑如锅底,额头还有一道弯弯的月牙,在戏曲舞台上,包公的打扮也基本定型为黑脸长须,身穿蟒袍,头戴乌纱,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遗留下有关包公的真实画像呢?包公的画像,有这样几个不同的版本。
包氏宗谱、包公祠、还有故宫就是紫禁城故宫南熏殿,还有梁启超他自己所藏的一些古书画册当中都藏有不同类型的包公画像。
各类版本当中展现的包公画像还是有所不同,这几个不同的版本,哪一个更可靠呢?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包公传世画像不多,主要有:包氏宗谱 包公像包公祠 包公像梁启超 《饮冰室合集》 包公像故宫南熏殿 包公像几幅画像面貌各不相同,那么,哪一幅才是最接近历史包公的真实画像呢?合肥包公祠是在包公去世第四年修建的,离包公在世时间很近。
据当时修包公祠的《祠记》当中记载说“立公之像” ,就是当时在这个包公祠当中,立有包公的像。
那么是不是这个像一直流传至今呢?现在还不敢说,因为包公祠,历尽也是千年了,多次的重修,很难说现在包公祠中的画像保留了当时的原样。
那么包氏宗谱,就是包家自己家族修的这个书也有包公的画像。
不同的版本也有所不同。
这个宗谱也是多次的修订。
修订一次就有一些变化。
所以现在我们也不能说就保留了包拯的原貌。
梁启超所藏的包公的画像不知来历,他那个画像跟其他的也有不同点。
所以我们也很难说他这个是否是真实的面貌。
我感到,比较有权威的可信度比较大的包公画像是故宫南熏殿所藏的包公像。
因为这是国家所藏的包公像,明清的故宫它的很多档案材料是从元代接收来的,元大都就是在北京,它当时国家的一些重要的资料是在灭宋的时候从宋接手过来的。
这个历史上都有确切的记载。
因为中国非常重视修史这样一个传统。
有一句话叫 “国可灭,史不可灭” 。
所以这些史书资料在更替朝代的时候有一些就传到下一代了。
那么在宋代朝廷也为包公画过像,这里面有一个非常确切的材料就是包公孙子《包永年墓志铭》其中提到,“元丰天子,念孝肃忠烈,当追荣无穷,诏登绘像,春秋从享” 。
说这个宋神宗他追念包拯忠心烈胆,所以命朝廷画包公像放到祖庙当中,在春秋时期,加以祭祀。
这说明当时在宋朝廷当中是为包公画了像。
后来这个画像是不是就由国家一直保存,历尽元明清各朝代呢?我们也不敢说,因为也没有确凿的依据。
但是我们只能说故宫所藏的包公像应该有一定的依据,应该是比较权威的。
那么,从这个像来看,包公的形像比较端庄、清俊,仪表堂堂,下垂大耳,显得非常和善可亲,跟传说是不同的。
现在包公祠当中也保存着一幅世人所画的包公像,这个像大体上是按照1:1的比例来画的。
画的包公像个子不是很高,大约是1.6米左右。
左肩略低于右肩,嘴唇宽厚,皮肤比较白净。
看上去很像出生于中原地带,喝合肥水长大的一个合肥人。
在清代知庐州的张详云见过包公像以后,也感慨说:“公肖像满天下,向时所见,皆棱角峭厉,使人汗骇僵走,不敢仰视,今奉命守庐,拜公于香花墩上,岳岳怀方,和蔼溢于眉睫,无外间妄塑非常状,甚矣人之好怪也!
” 可见包公的相貌跟常人是一样的,并不像传说的那么怪异了。
从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梅兰芳缀玉轩藏明代脸谱》和清初昆、弋脸谱来看,在明代戏曲中,包公的脸谱上并没有出现月牙图案,只是画了两道深深的白眉毛。
而经过清初戏曲舞台上的不断演变,包公额头上的图案曾一度变为一副太极图。
等到了清末,官场腐败、民不聊生,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迫切的希望官府里有像包拯这样的清官好官来为民请命,希望包青天再世,于是便改画脸谱上的太极图为月牙图案。
这个月牙图案犹如悬在夜空中的一轮明月,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带来了希望。
此外,民间还长期流传着包公是天上星宿下凡,可以“日断阳夜断阴”,因此在一些包公戏曲中出现“日月阴阳脸”的脸谱。
有关包公的传说似乎与时间成正比,时间越长,传说越多,偏离历史真相也越远。
千百年来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为什么要把他描绘成一个面目黧黑、相貌丑陋的“包黑子”呢?威风凛凛的“黑脸”和“月牙”的形象千百年来为什么能如此的深入人心呢?包公形象的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想象力和创造力。
那么你像,京剧包公戏有20多种包公形象,都是人们想象创造的,反映人们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人们想象的这个包公形象既贴近百姓,又能为民做主,是一种威风凛凛的“黑脸”的形象。
虽然包公的形象有多种多样,但总体上最主流的基本的形象,反映他是刚强睿智、为民请命,铁面无私、执法如山 。
他这个基本形象是按照平民,还有一些艺人和文人的想象塑造的,是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愿望。
或者说他是在官僚群中树立的一个形象,一面旗帜。
这种黑脸包公他象征着居官清正廉洁、铁面无私的精神。
反映人们追求公理、坚持公正的愿望,具有很强的艺术的魅力和教育的意义。
如同关羽红脸象征忠臣、曹操白脸象征奸臣、包公黑脸象征清官、象征着公理和正义, 这是人民的创造。
当然从深层次来说,除了有人民的想象力、创造力一面以外,还受儒家的影响。
因为他脱离不了时代的烙印。
儒家思想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姓,曾益其所不能。
” 担当大任的人物他的经历必然是坎坷的,必然是神奇的,要经过一番坎坷才能成为一个担当大任的人物。
这是儒家思想。
那么包公的出生和他的形象,实际上就是儒家“天降大任于此人”的一个具体反映,所以他也是有儒家思想的烙印。
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清官代表,包公的艺术形象历经元、明、清三代已基本形成,其后又被浓墨重彩的涂上了“法官”、“侦探”、“忠臣”和“青天”的几道大手笔,历史的真实与演绎的文化以不断变换的“脸谱”吸引着广大观众。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者对包公形象的描绘也各有侧重,它反映了当时儒家思想统治下的政治特点,也充满了平民、艺人及文人当时的生活情趣和想象成分。
六、93版包青天剧情解说?
《包青天》是1993年台湾中华电视公司制作的一部长篇古装侦探电视剧,由梁凯程、孙树培、侯伯威、陈俊良、陈烈、邓育庆、郑少峰、刘立立、王重光、金鳌勋、苏沅峰、李英、刘为义、王晓海、张智超联合执导,
金超群、何家劲、范鸿轩领衔主演。
该剧根据古典名著《三侠五义》里的包拯为原型结合民间传说改编而成,讲述了包青天断案的41个单元故事,合计236集,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部划时代经典影视作品。
该剧于1993年2月23日在中国台湾首播。
剧情简介
宋仁宗年间,开封府尹包拯,通称包青天,为官清廉,为民伸冤,强调「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畏强权,除恶务尽,较脍炙人口的单元有「铡美案」、「真假状元」、「狸猫换太子」等。
金超群把包青天刚正一面诠释很好,还加入一些的仁慈,特别凸显青天也有七情六欲的一面,观众容易接受。这部剧集拍了41个单元,合计236集,在各地均十分受欢迎。
1993年8月,TVB购入本剧香港播映权,创下高收视率,随后在中国大陆、东南亚及韩国也大受欢迎,在当年掀起了一阵“包青天热潮”,而亚视亦于同一时间播映,最后引起当年回响极大之“双包事件”(即两台同播一剧互争收视)。
七、新包青天吕良伟版剧情介绍?
该剧主要讲述的是蔡小仪正牌包大人金超群压阵开封府 御猫吕良伟宝剑出鞘所向无敌,旷世奇才范鸿轩智破毒计死局,台前幕后钻石阵容谁可匹敌. 包拯公正严明,为民伸冤的形象深入人心,本剧诚邀正牌包大人金超群、公孙策范鸿轩与演出,二人合作无数,充满默契。
戏中另一重要角色南侠展昭由影坛霸主吕良伟饰演,一文一武的完美搭配令包大人如虎添翼,定可与大奸人周旋到底。
“英雄本色”、“杀母状元”、“铡艳娘”案情悬疑紧凑,耐人寻味,每集更邀明星加盟助阵,如陈德容、李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