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刘禹锡的故事短一点的,关于刘禹锡生前的很简短小故事?

-

故事:

刘禹锡,唐代诗人,人生大概分为三部曲,年少有才,中年被贬,晚年交游赋诗。

刘禹锡19岁游学于洛阳、长安,已经有些名气,21岁(贞元九年793)便与柳宗元同年进士及第。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失败,他也被贬,从此开启了贬谪生涯,历史上成为“八司马事件”,他被贬朗州,今天的湖南常德,在那里待了快十年,写下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汉寿是湖南地名;

元和十年(816年 《全唐诗》为元和十一年,为传之误),奉命回到京城,被贬难免有情绪,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又称 玄都观桃花),写完不久(817年),即被贬连州刺史(今广东连州);

长庆二年(824年)被贬和州刺史,今安徽和县,著名的《陋室铭》便写于此;

宝历二年(826年)回到洛阳,任东都尚书,共二十三年,写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玄都观

刘禹锡被贬后几年,皇帝忽然想起刘禹锡有那么点才能,就又重新把他调回京城。

刘禹锡到京城后,听说这几年郊区玄都观里来了个老道会种桃花,偌大一个庭院尽是桃花,等到开放,壮观得很。

于是刘禹锡就和朋友相约去看桃花。

刘禹锡这个人本来就好写诗,看了如此壮丽的桃花,焉能不写。

于是他回来就写了一首《游玄都观》。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的诗本来就有名,这下很快就流传开了。

结果有人这么一分析,就向皇上进谗言,说这首诗明是写桃花,其实是讽刺新提拔的权贵的。

皇上当然不高兴,于是就把刘禹锡又发到外地去了。

差不多十年后刘禹锡又被调回京城,恰好是春天,于是想起玄都观的桃花。

结果一看,很让人失望。

种花的道士已经去世,庭院也就破败,再也没有往日的繁盛了。

刘禹锡又想起这些年有无数的权贵兴起又衰败了,难免感慨,于是又写了一首《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尽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花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首诗传到皇帝耳朵里,又觉得刘禹锡在发牢骚,就又把他发到外地去了。

刘禹锡被罢官后,被集贤学士李司空请进府中。俩人边喝边聊,李司空仰慕刘禹锡才华,席间,便唤来歌妓跳舞助兴。

其中,有一个叫杜韦娘的歌妓,貌若天仙,刘禹锡一见,便激情澎湃,脸上露出欣喜之色。

李司空是什么角色,他看到刘禹锡对杜韦娘有喜爱之意,便举杯对刘禹锡说:此情此景,刘公若是作诗一首,岂不更妙。

刘禹锡是谁呀,做诗,小菜一碟,张口就来:

髤髤梳头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李司空抚掌大笑,当众宣布,才子配佳人,韦娘送于刘公。

刘禹锡因一首诗,抱得美人归。

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生平故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

1、 刘禹锡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官员。他自幼聪明好学,读书十分刻苦。

2、 刘禹锡年轻时就已经声名远扬,他曾经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因为得罪了权贵而多次落榜。

3、 刘禹锡后来得到了权贵的赏识,成为了一名官员。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立场,仍然坚持自己的政治观点。

4、 刘禹锡在政治上多次受到打击,他曾经被贬到偏远的地区。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当地的人民做出了贡献。

5、 刘禹锡的文学成就也非常高,他的诗歌和散文都非常著名。他的诗歌清新脱俗,富有哲理,被誉为“诗豪”。

总的来说,刘禹锡是一位非常有才华和正义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生平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以下是几个与刘禹锡有关的生平小故事:

1、 陋室铭的故事: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

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

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

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刘禹锡又撰写了一联:“笑谈风云多豪杰,问道功名是才子。

”气得策知县暴跳如雷,但又无可奈何。

2、 黄河岸边的感悟:有一天,刘禹锡来到黄河岸边散心,他被黄河的壮丽景象所震撼,于是写下了《浪淘沙·北国风光》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3、 民歌启发:刘禹锡在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期间,深入民间,学习和借鉴民歌,创作了许多富有地方特色和民间气息的诗篇,如《竹枝词》、《杨柳枝词》等。这些诗歌富有生命力,成为唐代诗歌的新体裁。

4、 学术成就:刘禹锡在学术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著作包括《刘宾客集》、《刘中山集》、《刘梦得集》等,被誉为“诗豪”。

5、 晚年生活: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担任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他积极参与政治,关心国家大事,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培养后辈,传承文化。

以上就是关于刘禹锡的一些生平小故事,展现了他在政治、学术和文学等方面的才华,以及他坚韧不屈、泰然处世的品格。

刘禹锡的小故事——刘禹锡题碑

有一次刘禹锡又到桃花源里来游玩,发现原来见到过的一些长得很好的树木,一些很雅致的石头都不见了,便虎起了脸,找来了看山老人查问。

看山老见刘禹锡生了气,慌忙报告:“大人,你只知这是块风水宝地,却不知附近多少有钱有势的人想霸占它,我老头哪能管得住啊!”

刘禹锡听了,叹了口气,想到自己虽没拿走这里的一草一木,却也没有为它做过什么好事。于是,便叫人拿来笔,蘸饱了墨,挑中了一块斜靠在山边的大石头。

写了“桃源佳致”四个大字,后面又写上自己的名字。他又叫石匠把这几个字錾到石碑上,抬到桃花源入口处竖了起来。

后来,那些有钱有势有人来了,一到入口处,抬头看到那块大石碑,知道司马大人刘禹锡要保护桃花源,只好悻悻地说:”既然刘司马题了字立了碑,今后谁也不准拿一草一木!”

刘禹锡被罢官后,被集贤学士李司空请进府中。

俩人边喝边聊,李司空仰慕刘禹锡才华,席间,便唤来歌妓跳舞助兴。

李司空是什么角色,他看到刘禹锡对杜韦娘有喜爱之意,便举杯对刘禹锡说:此情此景,刘公若是作诗一首

柳宗元和刘禹锡一起参加一个革命失败以后,都被贬官。而柳宗元被贬官到永州,永州是一个很贫穷荒芜的地方。他在那里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后,心里很是苦闷。

就给刘禹锡写书信倾诉自己现在的生活并不舒心。从那之后刘禹锡就经常写信鼓励柳宗元,使他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而后刘禹锡被贬官到播州去任职,但是柳宗元又被调回了柳州。

柳宗元知道播州是一个非常穷苦的地方。于是他给皇帝上书写到,他愿意代替刘禹锡去播州任职,让刘禹锡去柳州任职。因为刘禹锡家里有一位老母亲需要刘禹锡在身边照顾着。

而播州离着柳州太远了,怕他们母子一分开就再也见不到了。柳宗元这种在朋友有困难时冒着被皇上怪罪的风险还是要舍命帮朋友的举动感动了好多大臣。

都纷纷上书帮助柳宗元。虽然皇上最后没有答应柳宗元的请求,但还是对刘禹锡从轻处理让他去了郑州。

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

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

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 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

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

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

转眼千年已过,策知县早已化作黄土,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却代代相传,流芳百世,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

故事如下

刘禹锡中了进士后,便在京做监察御史;因为他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

就在苏州刺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

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高髻云鬓新样,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司空见惯”这句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

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名称,相等于清代的尚书。

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触犯了当朝达官显贵的利益。这些大官僚在道理上辩不过他,背后就在皇帝面前说刘禹锡的坏话。自古道:“皇帝疼奸臣。”皇帝听信了他们的谗言,就把刘禹锡贬了官,外放到安徽的和州当通判。

本来,按照当地规定的官员待遇,通判在衙门里可以住三间大房子。可是,和州的长官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他见刘禹锡失势贬官,就处处刁难他。策知县假说衙门里的房子破,不好住,叫他到南门外去住。

刘禹锡知道策知县同朝廷里的保守派穿一条裤子,也巴不得同他分开住。因此,他什么话也没说,就搬到衙门外去住了。

南门本是个好地方。刘禹锡的住处正对着一条大江,叫历水,整日船来船往,热闹非常。刘禹锡这时虽被贬了官,但改革的雄心仍然没有泯灭。因此,他写了一副对联,贴在他的房门上,以联抒志。对联是这样写的: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事很快就传到策知县那里去了。策知县一听,气得胡须倒竖。心想:你这个刘禹锡,刚被贬了官,不闭门思过,夹起尾巴做人,反而满心不服气,还想再搞什么改革,那好,我就做一双小鞋拿给你穿穿,看你低不低头!

策知县叫来书丞,传命刘禹锡从南门搬到北门去住,住房也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刘禹锡知道,这是策知县故意拿颜色给他看,也不多说什么,就搬到北门去住了。

北门正好也有一条河,叫德胜河。刘禹锡住的这一间半房子正好也在河边,河面水平如镜,两岸还有一排排翠绿的杨柳。刘禹锡很高兴,就又写了一副类似的对联贴在房门上。对联是这样写的: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这里的历阳指的也是和州。

这事很快又传到策知县那里。策知县一听,肺都气炸了,大骂刘禹锡贼心不死。他又叫来书丞,命他到城中寻一间最小的房子,然后传命刘禹锡立即搬到那里去。

刘禹锡来到和州还不到半年,却连续搬了三次家。

这第三次搬家,搬到一间又旧又小的房子里,里边只能放下一架眠床、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

刘禹锡十分气愤,心想:这狗官实在欺人太甚,太可恶了!

不过,住房虽小,却无损于我改革的雄心。

于是,他就写了一篇文章,为他住的这间简陋的房子大唱赞歌,题名《陋室铭》。

文章是这样写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写完,就去请来一个石匠,把文章刻在石板上,耸立在房门前。

这事又报到策知县那里。

策知县不好意思,自己跑去看,就叫人抄下《陋室铭》。

他看了以后,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两句话特别生气。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屋子,但由于我刘禹锡道德高尚,住了却使它散发出芳馨。

这不明明是在讥笑策知县这个狗官吗!

策知县看完,虽然气得打鸡骂狗,但是想不出别的打击报复办法,只好作罢。

从此,刘禹锡这篇只有八十一字的妙文《陋室铭》就传了下来 。

下面是简略版 陋室铭的故事

刘禹锡的故事

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 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

仅半年,连搬三次家。

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

转眼千年已过,策知县早已化作黄土,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却代代相传,流芳百世,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

刘禹锡,其祖先为汉景帝贾夫人之子刘胜,七代祖刘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大历七年(772年),刘禹锡出生于东都洛阳。

刘禹锡肖像其父、祖均为小官僚,父刘绪曾在江南为官,刘禹锡并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

他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聪明又勤奋,在做诗方面,曾得当时著名诗僧皎然、灵澈的熏陶指点。

贞元六年(790年)十九岁前后,刘禹锡游学洛阳、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

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

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不久丁忧居家。

贞元十六年(800年),杜佑以淮南节度使兼任徐泗濠节度,辟刘禹锡为掌书记。

后随杜佑回扬州,居幕期间代杜佑撰表状甚多。

贞元十八年(802年),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久迁监察御史。

当时,韩愈、柳宗元均在御史台任职,三人结为好友,过从甚密。

晚年生活大和元年,刘禹刘禹锡吟诗图锡任东都尚书。

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

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

从开成元年(836年)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

会昌元年(841年),加检校礼部尚书衔。

世称刘宾客、刘尚书。

刘禹锡晚年到洛阳,与朋友白居易、裴度、韦庄等交游赋诗,唱和对吟,生活闲适,和白居易留有《刘白唱和集》、《刘白吴洛寄和卷》,与白居易,裴度留有《汝洛集》等对吟唱和佳作。

此后,他历任集贤殿学士、礼部郎中、苏州刺史、汝州刺吏、同州刺史,最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会昌二年(842年)病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岁。

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葬在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k202311281516075803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