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清朝历史故事慈禧,慈禧太后情史大揭秘?

慈禧太后晚年享有八个情人!

情人一:恭亲王奕訢。道光皇帝的第六个儿子,慈禧太后的情人之一,传在慈禧进宫前就已经认识恭亲王了,并一度关系很好,慈禧做秀女的时候由于奕訢地位名声高升,担心其会图谋不轨所以一直打压他,后面因为向同治帝谏言不要修圆明园而惹怒慈禧,2人分道扬镳。

情人二:内务府大臣荣禄。荣禄清朝有名的人物,正白旗人,辛酉政变前后受到为慈禧太后的赏识升到总管内务府大臣,同治帝死后,慈禧巩固了自己的大权后开始宠爱荣禄,有传言称荣禄是慈禧的初恋,慈禧年少时候差点被强奸因荣禄所救,从这以后2人就一直有暧昧的关系。八国联军进北京后慈禧逃西安,荣禄一直侍奉。

情人三:太监总管李莲英。李莲英在入宫前,生活落魄,曾入狱,沈兰玉将他引进宫里当了太监,李莲英有一手漂亮的梳头功夫,受到慈禧的喜爱,慈禧对李莲英宠眷不衰,二人常在一起并坐听戏,凡李莲英喜欢吃的东西,慈禧多在膳食中为他留下来。

情人四:古董商白某。传光绪八年在北京琉璃厂内有一个姓白的古董商人,长的非常帅气,由李莲英介绍给慈禧,并得到慈禧的宠幸,传白某进宫一个月后被放出来,但是慈禧却怀孕了,慈安知道后大怒。

情人五:饭馆伙计史某。

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慈禧很喜欢吃金华饭馆的汤卧果,每天都要派人去买,李莲英与金华饭馆的一个姓史的伙计很熟,经常带他到宫中游玩,一次被慈禧发现,位姓史的伙计长得玉树临风,仪容俊美,于是将他留在宫中昼夜宣淫,一年后生下了一个儿子,慈禧不敢养在宫中,便寄养在醇亲王奕譞家中,并杀了史某灭口,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光绪皇帝。

情人六:琉璃厂琴师张春圃。同时在琉璃厂的一位琴师张春圃,也曾与慈禧有暧昧关系,张春圃以为弹琴糊口,琴技出神入化,在士大夫中口碑极好,慈禧听到张春圃的名声,就把他召入宫里弹琴。

情人七:英国作家巴克斯。巴克斯一位很有才气的英国作家,因为他和慈禧太后的特殊关系,他在三十岁以后潜心研究中国大清宫廷的隐密生活,被视为当时最权威的历史学家,因此很讨慈禧太后的喜欢。晚清的宫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闹景象,大量的西方人士,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他们兴高采烈,开始鱼贯而入,进入神秘的中国皇宫。

情人八:太监总管安德海。同治初安德海受慈禧太后宠幸开始干预国政,辛酉政变一举成功,慈禧太后破格提拔他为总管大太监。

有人说慈禧太后是一位误国误民的“奇才”,也有人说慈禧太后搜罗全天下的珍宝,号称是“皇室珠宝狂”,其实这些“大称号”用在慈禧太后身上一点都不为过。可以说她用大清灭亡的代价来供自己挥霍,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慈禧的生活有多“丰富”。

先说一下慈禧的生活费用吧,老佛爷过六十岁生日的时候,准备的首饰值黄金一万两,白银三十八万两,置办衣服用掉二十三万两黄金,各种景点设置以及沿途景观设置,花掉白银二百多万两,一个生日的花销就有一千万两白银。

在平时,老佛爷也是享乐至极。慈禧太后用的手纸都是经过熨斗烫过的双面贴寿字的卷轴筒式纸。在洗脚、洗澡的时候,老太后也非常讲究,夏天的时候,会用菊花水洗,冬天的时候会用木瓜汤洗,这样能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老太后洗一次澡就要用到四十多条毛巾,毛巾有的还是工艺品。

女人喜欢打扮自己,穿的漂漂亮亮,这一点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到了慈禧太后这里,女为悦己者容就变了味道。慈禧太后的衣服有多少呢?去一趟奉天,需要用一节火车厢来运,她的衣服有数千件。慈禧太后还有一双绣花鞋,这个鞋子四周都是用珍珠串的穗儿。

还有就是在给自己化妆的问题上,慈禧太后还创造了一种叫“大拉翅”的发型,很多后宫娘娘和民间女子为了效仿慈禧的这种发型,还兴起了一种“大拉翅”风。慈禧这种发型上的装饰物是大朵珠宝头花,另外,还有翠簪、凤钗、金扁方和珍珠头箍等珍宝。

慈禧太后非常喜欢拍照,为了拍照,她在颐和园内搭起了大棚,还设置布景屏风,布置豪华的场景,来提高拍摄效果!

在吃上面,慈禧太后也很有一套,慈禧太后每次吃饭得到时候,都会用三四张桌拼起来,各种冷热大菜,烧烤、小吃什么都有,如果突然有什么想要吃了,便会随时端上来。在各种节日中,慈禧太后也有专门的食物。

慈禧太后特别喜欢和花茶,泡茶所用的水是当天从玉泉山弄来的泉水,而茶叶也是刚刚采摘下来的鲜花,茶杯则是白玉制成的,茶托则是用纯金打造的。

慈禧太后用的交通工具也是比较先进的,在紫禁城内还专门为慈禧太后设置了小型轨道。

老太后生前就如此挥霍,死后更是“前仆后继。”死后的慈禧,头戴凤冠,脖子上有三挂朝珠,嘴里含着夜明珠,身上穿的是金丝礼服,冠上的珍珠大如鸡蛋,脖子上的朝珠有一挂是红宝石,这仅仅是慈禧身上的冰山一角。在棺材里面各种翡翠、宝石、珊瑚、珍珠,金佛、锦缎数不胜数。

所以,说慈禧是一个“皇室珠宝狂”,是一个误国误民的“奇才”毫不为过,正是在她这种骄奢淫逸、任意挥霍之下,大清才会雪上加霜,被列强弄的面目全非,所以有人说慈禧的奢侈是以大清灭亡为代价的,这句话说的非常合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k2023110719221781610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