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大外卖平台兴起之时,我一直觉得中国人简直太会享受生活了,智商也是杠杠的。懂得利用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来为当下生活创造各种便利。
外卖,简直就是“宅男宅女”以及平时不便出行人的福音嘛。
后来,看电视剧《知否》时,里面有一幕让我印象尤为深刻:顾二郎在新婚之夜为盛明兰去樊楼点外卖,又用大木盒子盛回来好些看似只有现代人才能做出来的美食时,我是惊讶且怀疑这段的真实性。
《知否》,顾二郎为盛明兰点外卖
《知否》:吃食很丰盛:有螃蟹,软酪,羊肉泡馍等等
可当我翻阅了相关文档,又特地看了一档关于宋朝的纪录片时,才发现知识短浅限制了我的见识。
原来早在千年前的宋朝,我国外卖行业就已经兴盛且繁荣了。从《清明上河图》中也可发现多处外卖小哥送餐痕迹,足以见得当时点外卖是一件多么常见的事情。
清明上河图:有一个外卖小哥在送餐
而《东京梦华录》中则记载了北宋帝都东京(今开封)的生活面貌,其中有云:“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意思是宋朝经商有条件的人家,一般都选择在市场饭店中买好饭菜,直接带回家吃,而不单独购置粮食蔬菜自己做饭。且书里提到的一百多家店铺中,有一半以上是酒楼和各种饮食店。
另外,《武林旧事》、《梦粱录》、《都城纪胜》等等也同样记载了南宋市井的热闹景象。
点啥呢?这是困扰古今民众的一大问题。
和现在简单粗暴的塑料打包餐具不一样,宋朝的外卖盒子看起来格外“奢华有内涵”。饭盒最早大约出现于魏晋时期,当时被称之为“椟”或者“食盒”。一般,官宦富贵人家在食盒的选材用料及制作装饰上都十分讲究,而穷苦人家就很简单,往往拿块布,再简单放些干粮就可以了。
木质食盒
为了更好地保持食物的温度,店家还用上了温盘。这是一种厚底,专门用来保温的盘子。温盘有两层,双层内中空,在盘帮顶部穿一两个圆孔,以便注入热水(类似孔明碗),从而达到保温的效果。除此之外还有温酒壶、温碗、温盏、温盅等。
温盘:盛放食物可保温
你可能会担心外卖小哥没有当下便利的交通工具怎么办?当然不可能全靠走路啊。
事实上,除了走路和骑马、驾车,坐湖船也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方式。吴自牧在《梦粱录》里对这种“外卖船”有所描述:“撑船买卖羹汤、时果、酒水、菜蔬、鸡鸭、海螺……及点茶,供茶果。”
和现在的外卖店铺相同,一般大型有格调的酒店不太提供外卖服务,它们只专门为豪绅贵族服务,古代称之为“正店”;“脚店”一般指特色经营的店,“卖贵细下酒,迎接中贵饮食”,属于中端店面,通常有外卖服务,不过一般设置了起送价,十几二十块的单子估计也不送;“分荣”则就像现在的小餐馆,大排档之类的了,因此外卖生意最火,服务也最贴心,随叫随送。
宋朝的路边摊
在美食选择上面,即便经过千年的发展,和宋朝比起来,我们依旧没什么可傲娇的。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外卖菜单数目之多让人瞠目结舌:“所谓茶饭者,乃百味羹、头羹、新法鹌子羹、三脆羹、二色腰子、虾蕈、假河蟆、白籽、货鳜鱼、假元鱼、决明兜子、决明汤”。
夏有“麻腐鸡皮、素签沙糖、冰雪冷元子、水晶角儿、冰雪甘草汤、荔枝膏”等解暑良品,冬有“盘兔、旋炙猪皮肉、野鸭肉、滴酥水晶脍、煎角子”这些热菜。
《梦粱录·面食店》有录:“又有专卖家常饭食,如撺肉羹、蹄子清羹、鱼辣羹、鸡羹、耍鱼辣羹、猪大骨清羹、杂合羹、兼卖蝴蝶面、煎肉、大熬虾等蝴蝶面,及有煎肉、煎肝、冻鱼、冻鲞、冻肉、煎鸭子、煎鲚鱼、醋鲞等下饭。
更有专卖血脏面、齑肉菜面、笋淘面、素骨头面、麸笋素羹饭。
又有卖菜羹饭店,兼卖煎豆腐、煎鱼、煎箔、烧菜、煎茄子……”
宋朝美食一观
感觉可以做完一整季的《舌尖上的宋朝》了。
因此,即使是吃遍四海美味的皇帝也是外卖的忠实粉丝。例如宋孝宗有次外卖吃嗨了,给出了巨额小费“直一贯者,犒之二贯”。
感觉在宋朝当个外卖小哥也是挺好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