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哪些写晋朝历史比较客观全面的书?
①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万绳楠,师从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为陈寅恪的关门弟子。毕业后即弃笔从戎,参加革命。解放后先后任教于安徽大学、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系安徽大学历史系创办者之一。
关于本书
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中国文明史中极为混乱的时期。
如果从董卓入京算起,到隋朝统一共有391年,除了西晋有过短暂的和平之外,几乎全是战乱时期,期间建立的政权和王朝加起来有数十个之多,一般人看这段历史很难弄清其中的脉络。
但是这段历史又是不可忽略的,正是因为这段历史的存在,才催生出一个包容各种民族、各种信仰、各种阶级的全新的中华民族。
本书从三国时期写起,一直到隋文帝统一天下结束,将这期间的各个关键历史事件和这些事件所反映出的问题本质都一一做了解答。
核心内容
魏晋南北朝这段历史从表面上看是一部战乱史,本质上其实是一部民族的融合史。在这近四百年间,士族由盛而衰,寒族登上历史舞台;汉人与胡人文化融合,互取精华;王朝仍以儒学为正统,却可以释、道兼容。正因为有了这近四百年的积累,中华民族才能够以一种更加包容、开放的姿态重新矗立于世,才会有隋唐盛世。
②
《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荦著。王仲荦是著名的魏晋南北朝史专家,有很高的造诣,《魏晋南北朝史》是其代表作之一。
魏晋南北朝是指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段,始于东汉的灭亡,终于隋朝的建立,主要包括三国、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朝与北朝。
著作简介
该书体例严谨,论证详密,资料丰富,语言简洁。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还是中外交流方面均有作者独到的见解。不失为广大专业工作者和历史爱好者的必备之书。
作者简介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
浙江余姚人。
1937年上海正风文学院毕业。
曾任上海太炎文学院、中央大学、山东大学教授。
建国后,历任山东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文史哲》编委会副主任,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史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
长期从事文史教学和研究,专于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史,晚年致力于敦煌学和古代物价史的研究,写成《敦煌石室地志行记综录》。
著有《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关于中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及封建关系的形成问题》、《北周六典》、《北周地理志》、《西昆酬唱集注》、《敦煌石室地志考释》等。
③
在晋朝整个过程中,八王之乱后就是五胡乱华,这一系列事件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黑暗的一面,其血腥残暴,政权割据之多,有谁愿意提起?这样一个王朝在历史上也算是相当烂了。你小时候被欺负了,差点被打死了,长大后成为老大,你还愿意提这些事吗?
晋朝,即西晋和东晋
五胡就有匈奴、羯、鲜卑、氐、羌
政权割据有①成汉、②前赵(汉赵)、③后赵、④前燕、⑤前秦、⑥前凉、⑦后燕、⑧后秦、⑨西秦、⑩后凉、⑾南凉、⑿南燕、⒀西凉、⒁北凉、⒂大夏、⒃北燕。
这样一个杂乱无章的晋王朝怎么上历史书,两句话就概括了“少数民族南下,五代十六国”。
主观原因其一:三国可谓是丰富多彩,重要事件多,尔虞我诈,符合现在人的追求。再看看历史上哪个大一统的国家没有比较出名的人和事,反观晋朝个人感觉只有淝水之战可以拿出来谈一下,你跟别人谈五胡乱华大部分人还不知道。
其二:社会化影响成主流,秦隋唐宋元明清民国,说实话这些个朝代哪个朝代的书,电视电影不是多如牛毛,特别是影视,晋朝就显得尴尬了。这也是造成人们很少提起晋朝的很大原因,谁会拿自己不了解的东西拿出来跟人谈论?
其三:很多人都说晋朝文献贡献不多,依我看来,不是不多,而是在战乱后被毁的居多,胡人本就野蛮,不识字,后世文人更是不愿提及,其实晋朝在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有很多新的发展的,是一个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时代,恰恰这样的一个时代是最容易被人遗忘的。
④
《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晋书》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
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扩展资料:
《晋书》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
唐代以前,有关晋代的史料,没有一家令人满意的。唐太宗在修晋书诏中对各家史著逐一进行了批评。
撰写一部系统、完整、旨趣较高的晋史,是唐太宗的一大心愿。贞观二十年他下诏让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担任监修,组织编写《晋书》。
众人撰写《晋书》,从受命到成书,仅历时两三年。
成书时间之所以较短,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晋书》由于有政府做后盾,人力、物力、财力和图书档案资料都有保证,这些条件,是私人修史无法比拟的。二是有多种晋史著述可供参考。由于有蓝本作为依据,成书自然较为容易。
《晋书》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别取舍,喜欢采用小说笔记里的奇闻轶事,《搜神录》、《幽明录》中一些荒诞不经之谈也加以收录,有损于它的史料价值。
另外,书中有记事前后矛盾和疏漏遗脱的地方。《晋书》的执笔人,大多数擅长诗词文赋,撰史过程中,有片面追求词藻华丽的倾向。因此,后人批评它“竞为绮艳,不求笃实”。这也是《晋书》的缺点之一。
二、两晋南北朝方志体史书?
二十四史在魏晋南北朝时写的有《后汉书》《三国志》《宋书》《南齐书》《魏书》。
《后汉书》,是南朝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史类文学作品,属“二十四史”之一。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断代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宋书》,“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南朝梁沈约撰,含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共一百卷。
《南齐书》为“二十四史”之一,是南朝梁萧子显所撰的历史书,书中记述了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公元479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公元502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魏书》是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题材,是北朝北齐人魏收所著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魏书》中记载了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
《两晋南北朝史》是吕思勉先生的中国断代史系列著作的第三部。本书分上中下三册,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三方面勾勒出了南朝的概况,再以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朝代全面介绍了北朝。作者旁征博引,系统而深刻地讲述了中国历史上这段充满战乱的时期,思考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料有一个特点,就是这一时期的基本史料以正史为核心,辅之以私史、史注、地方志、宗教类史料。本文以史料价值为标准,主要总结魏晋时期比较重要的史籍书目,以供有需求的读者参考,一般性的史料此后有时间再慢慢更新。
1、正史
1、《三国志》 (西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
记魏、蜀汉、吴三国史事,但篇幅较短,失于简略。刘宋时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补遗订误,其功居多。
2、《晋书》 (唐)房玄龄等撰
唐初以前,尚有谢灵运、沈约多人所著的几十个版本的《晋书》。至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太宗下诏新撰《晋书》,于是许敬宗、房玄龄等人重修《晋书》,于是诸多旧版本渐渐弃而不用。后来安史之乱,两京陷落,史籍散佚,只有贞观时所修此种《晋书》尚存,流传至今。
3、《宋书》 (南朝)沈约撰
沈约历仕南朝宋、齐、梁三朝,官至尚书令。南齐时,奉诏编修《宋书》。《宋书》记事多沿旧本,制度往往上溯两汉、魏晋,记录详细。但今本一些纪传已非沈约原本,今中华书局点校本中有说明。
4、《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撰
萧子显是南齐高帝萧道成之孙,他写的《齐书》(为了与李百药的《北齐书》区分,自北宋曾巩改称《南齐书》)是为其家写史,记南朝齐一代史事,这是与其他正史不同的地方。
5、《梁书》 (唐)姚思廉等撰
6、《陈书》 (唐)姚思廉等撰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姚思廉奉诏撰写南朝梁、陈两代史书。《梁书》和《陈书》记事较简略,很多地方反不如北宋司马光所修《资治通鉴》所述史事丰富,但在保存南梁佛教之事与陈朝起居注等内容方面有相当的价值。
7、《南史》 (唐)李延寿撰
《南史》之修始于李延寿之父李大师,李大师见南北朝诸国史既多重复,又相互诋毁,便立志改写成通史,未毕而卒。李延寿承继乃父之志,修成《南史》八十卷、《北史》一百卷。《南史》述南四朝史事,但着力于纪传部分,少典章制度的描写。
8、《魏书》 (北齐)魏收撰
北齐天保二年(551年),魏收受诏修魏史,记北魏一代史事。但魏收所仕的北齐是承接东魏而来,立场上不可避免地偏重北齐,诋毁东晋、南朝。不过,《魏书》还是有不少可取之处。如《食货志》《释老志》等篇章保存了许多经济措施和宗教信仰的史料,为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提供了有力的史料支持。
9、《北齐书》 (唐)李百药撰
唐太宗时,李百药奉诏撰写《齐书》,记北齐一代史事。李百药之父李德林生于北魏,历仕北齐、北周、隋,撰《齐史》未成,其子李百药以之为基,修《齐书》,贞观十年(636年)完稿送呈。初称《齐书》,后为与萧子显所撰南朝《齐书》区分,自宋以后称《北齐书》。
10、《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撰
武德四年(621年),令狐德棻建议唐高祖修史,累年未成,至贞观三年(629年)太宗复敕修撰,周史部分由令狐德棻与岑文本负责修撰。限于材料,《周书》虽文辞优雅,但资料贫乏,文字往往流于空泛。
11、《北史》 (唐)李延寿撰
关于《北史》的修撰背景可参考《南史》。
《北史》部分,起于北魏登国元年(386年),止于隋义宁二年(618年),通记北朝史事。
隋代亦被收入,将隋与北魏、北齐、北周等政权等同视之,意在强调唐朝统一的意义,事实上对隋有贬低之义。
但《南史》《北史》同为佳史,叙事简明,比于诸朝所修正史之繁冗,有很大进步。
司马光将李延寿比于陈寿,认为“陈寿之后,惟延寿可以亚之也。
”
2、其他史料
1、《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撰
《资治通鉴》有个特点,即年代越近,史料价值越大,故将于后面整理隋唐五代史料时详细介绍,这里列入主要是因为魏晋南北朝部分主要由刘恕负责。
史书称刘恕“于魏晋以后事,考证差缪,最为精详”。
司马光修《资治通鉴》,遇到纷杂史事难以处理时,也常交给刘恕。
所以可读性、可用性较强,而且《资治通鉴》确实在一些地方有如今不见于史料的记载,可能来源于已佚的史料,如《燕书》等。
2、《华阳国志》 (东晋)常璩撰
《华阳国志》是一部地方性史籍,专记巴蜀、汉中等地事,从远古叙述至成汉灭亡(347年)。它用时记录地理、历史、人物,这种体裁是之前较为少见的。《史通》将其视为地理书,而一些正史将其列为伪史。
3、《世说新语》 (南朝宋)刘义庆撰
该书记两汉、三国至东晋事,多记名士人物的言行与故事,反映了当时的学风和社会风尚。文字形象生动,流传较广。
三、想读真正的三国历史,有哪本书是比较正史的?
中国人公认的历代正史就是《二十四史》,还有本《资治通鉴》,如果要看关于三国正史的书籍,就看《二十四史》中的《后汉书》《三国志》和《资治通鉴》吧,其中《后汉书》《三国志》是纪传体,《资治通鉴》是编年体。
《后汉书》九十卷,南朝宋范晔撰。
范晔以《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吸取其他各家书的长处,删繁补缺,整齐故事,超越众家,后来居上。
所以到了唐代,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盛行于世。
而诸家《后汉书》,除袁宏《后汉纪》外,都相继散亡。
于是范晔《后汉书》成为我们现在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的依据。
范晔《后汉书》的记述,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
《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
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
《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它是中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至于其他的往往对曹魏政权有偏见,比如当时吴人写的《阿瞒传》等,要不就是很久以后的人写的,很难还原历史的真实。至于《资治通鉴》虽是宋人写的,但因为有当时北宋全国的资料做基础,还是很客观的。
《后汉书》吧。《三国志》实在太简略。
当然首推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也讲了汉献帝禅位前的三国时期内容。
四、推荐几本关于真实历史或者正史野史的老书籍?
不知道你喜欢哪个朝代的,两晋南北朝,我向你推荐田余庆,春秋战国的我推荐潇水的作品,《原来这就是春秋》其实也不错,宋朝的有《如果这就是宋朝》,明朝当然是明朝那些事儿,这些读起来,比较轻松,而且不怎么太杜撰,古代人写的,也就是二十四史
五、我想知道些历史,请问我要看什么书,二十五史之类的,还有希腊神话,阶段性的历史书籍也可以,请介绍些实用的?
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件,历史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品读
古人讲,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从历史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可以知道我们是怎么来的,我们曾经是怎么样的。学习历史可以有很多种方法,我们在上初中高中的时候已经大概都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知道了基本的朝代顺序和重大的历史事件,这就满足了我们基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了。
如果还需要进一步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或是一些更详细的历史事件,我认为有两种方式,一种就是你说的看《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书籍,现在应该都有白话版的,这基本上算是原始资料,但是可能会比较枯燥。
学历史就是要多看书勤思考
另一种就是看一些专家编写的书,这个呢可能针对一些具体的朝代,或者说某些历史事件,比如说《万历十五年》《显微镜下的大明》,等等。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这方面的书籍就很多了。
学历史还要学会联系,要有全局观点
我推荐你看一下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斯诺写的《全球通史》,从全球史观来看一看同一时间全球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样更能提升自己的战略眼光和思维。
吕思勉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史学代表作品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先秦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思勉读史札记》《宋代文学》《先秦学术概论》《中国民族史》《中国制度史》《文字学四种》《吕思勉读史札记》等。
您想阅读历史,如果您古文底子够好,可以阅读《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之类的,不过现在这些都有白话翻译的。
《宋史》,《金史》,《明史》,《清史》,都可以阅读的,只有最后的《清史》是现代编著的,当然,如果您看这些不作研究用,我建议您看些野史。
我再给您推荐柏杨先生的《柏杨曰》,这本书不仅讲中国史,还有评论。这才是精华,因为以史为鉴,但有时我们才疏学浅看不明白,这时有人帮我们梳理了一遍历史,读后什么都明白啦。
我是先对野史感兴趣,才对正史感兴趣的。野史里有许多故事吸引我,许多文人写的集子都非常妙,这些年陆续看了不少,但突然间也难以记住名字来。
这几年流行的《明朝那些事儿》,也拜读过,写的不错,历史确实枯燥,甚至血淋淋,但是若有人如司马公般妙笔生花,我想,喜欢历史的人会更多吧。
我是特别喜欢中国古代史的,那些青史留名的人,英雄将领们亦或是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改变历史的人如于谦,一个个如星辰般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而那些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人,也永被历史和人们唾弃。
以史为鉴,以史为镜。
中国历史还是国外历史如果是中国历史的话 看你多大了还有知识构成大学或者高中 就先通读一下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的中华上下五千年。
然后可以下楼上那位仁兄建议的读读二十四史这些正史,看不进去文言文的话看点演义小说也行。
但是就得当野史看,比如说《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说岳全传》等如果看完通史的话其实可以看看白话的断代史,推荐吕思勉先生的著作毕竟是是清末民初的大家见解不凡。
你想看电视剧,其实不太推荐尤其是最近的电视剧扯淡的可以。
不过早年间央视曾经推出过一部《东周列国》有兴趣你可以看看,故事顺序基本是按东周列国志来的但是还是比较中肯的。
后来的电视剧不敢恭维,不如去起点看穿越小说了楼主想看历史我说说我的见解读史分两步,一是是建构架,一种是填皮肉。
你先得知道历史的顺序,这里不止是朝代顺序,比如你想读两晋南北朝或者五代十国历史,你就得先明白五胡十六国是哪十六国什么时间建立的先后又是怎样的,五代兴替之间和南方十国又是怎么样的关系,再比如你想读明史,你最起码得分得清成化、正德、嘉靖、万历这些皇帝的顺序吧。
第二就是知道了顺序你要知道故事,想知道故事两个方法亦是看杂记有很多写故事的书,二是看人物传记,毕竟历史是人演义的。
想读史,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水滴石穿的功夫,功夫到了自然水到渠成。
六、晋到隋之间的历史书?
想要了解魏晋南北朝,应该先看《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周书》、《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