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隋朝历史特点是,最能概括隋唐历史特征?

第一都定都在长安,不过隋当时叫大兴城,唐推翻隋后,改名长安。当时的长安是世界上最繁华、面积最大的国际化大都市。

第二都实行科举制,由隋文帝开创。唐代延续下来了。

第三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沿袭于隋朝的五省六曹制。

第四都是大一统王朝,虽然隋朝存在时间短,但唐朝基本沿袭了隋朝精华,得以长久发展。

以上是隋唐的历史特征。

由乱到治,隋朝后期民不聊生,天下大乱。各地反抗横征暴敛,告警治理者要以民为本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强盛,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生产力得到发展,民族交往频繁,中外经济交往频繁。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为隋朝和唐朝两个朝代的合称,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

是经历了五胡乱华和南北朝两个漫长时期后的两个大一统皇朝。

在民族思想上比较开放。

两朝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科技上达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隋唐两朝君主在治国政策上较为开明,也影响了周边诸国向中国朝贡、学习。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在二百八十多年的战乱之后重新统一了中国。隋末大乱严重分裂,经过九年的统一战争唐朝建立。所以史学家常把“隋唐”并称。在这三百多年间中国的封建社会得到很大的发展。

开放包容,中午盛世,国力强盛,四方来朝供体系,三征高丽,征服朝鲜,百岁华诞,结束百年分裂割据势力,统一中华,盛世强盛,全球唯一一座超过百万人的大都市长安。长安是当时最大最繁华的都城。生产力丰富,人口众多。国土面积是当时全球最大的国家。

四个特征:

1、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强盛,交通便利,四通八达。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到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到达印度、伊朗、阿拉伯各国,海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达朝鲜、日本,从广州出发,可到达马来半岛、印度和波斯湾。此外还有著名的南北大动脉,即京杭大运河。

2、政府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比如租庸调制和均田制,使农民得到了土地和生产时间,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3、民族交往频繁。隋唐时各民族进一步融合,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密切。

4、政府采取对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经济交往频繁。唐代与日本、朝鲜、印度、中亚、西亚各国的关系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政府还曾在广州设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

隋唐时期是中国中古历史重要的转型时期,它在文化上最突出、最鲜明的特征便是兼容并蓄、浑融整合,呈现出“汇纳百流,浩荡奔腾,洋洋大观”之多色调景象,熔铸了隋唐时期独特的文化范式和审美理想。

时代特征:深层的分裂局面;复杂的民族关系;频繁的人口迁移;特殊的社会结构;变动的典章制度。魏晋南北朝是指从魏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其一,深层的分裂局面。这一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只有21年,即280年司马氏灭吴,到301年“八王之乱”全面爆发。

西晋以前,有三国的鼎立;西晋以后直到隋朝统一,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始终分属不同的政权,黄河流域更是始终存在两个以上的政权,甚至同时有十多个政权存在。

其二,复杂的民族关系。四周的边疆民族南下北上、东进西入,迁徙频繁,造成民族成份复杂,民族融合(自然的融合与强制的融合即战争)加速,民族战争剧烈,民族更替迅速。

其三,频繁的人口迁移。这特别表现在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当时人口迁移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历时之久、影响之深,超过以前任何一个历史时期。

其四,特殊的社会结构。由于民族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剧烈运动而造成的动荡、对峙、分裂局面,使得这一时期的等级性、宗法性、民族性、宗教性四个特征尤为强烈与明显。

其五,变动的典章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制度上每多权宜之制,从中央官制到地方行政制度,往往处于一种过渡状态,缺乏凝固的制度,诸多制度因时、因地、因人、因族地发生着流变;也正因为这是制度上的过渡时代,各种制度显得尤为复杂。

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

北朝:十六国,北魏,西魏、东魏,北周、北齐。南朝:东晋,宋,齐,梁,陈。魏晋南北朝“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晋”指的是西晋和东晋,南朝指宋、齐、梁、陈,北朝指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隋唐时代的特征: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强盛,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生产力得到发展,民族交往频繁,中外经济交往频繁。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强盛,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政府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民族交往频繁;政府采取对外较为开放的政策,生产力得到发展,中外经济交往频繁。

隋唐至清朝政治制度变化的趋势是: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2、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概况:

(1)萌芽──战国时期:

①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

②实践上,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创立──秦朝:

①内容: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颁秦律、焚书坑儒等。

②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③意义: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巩固──西汉:

①内容:推行郡县封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膨胀。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行“大一统”(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特点:重新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隋唐:

①内容:隋首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继承并完备;创立和完善科举制。

②特点: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机构的权力。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把秦朝以来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又把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权力分给六部,防止专权。科举制使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其机构运转更加灵活。

(5)加强──北宋:

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组建禁军并由皇帝直接控制。其特点是削弱地方权力和剥夺大将的兵权,财权、行政权和兵权收归中央,由皇帝直接控制。

(6)新发展──元朝:

实行行省制度,即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省);行省制度是古代郡县制的新发展,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当代省区的规模,对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起了积极作用。

(7)强化(或顶峰)──明清:

明初把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和三司,采取八股取士。前清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特点是分散丞相权力和地方长官的权力,加强皇权,同时加强思想控制。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表明封建制度的衰落。

1、隋朝的统一(隋朝的特点:繁荣却短命)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589年,隋文帝灭陈,统一全国。

3、隋朝统一全国的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2、隋的灭亡

隋炀帝的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首先爆发于山东,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581年北周大将杨坚废掉北周皇帝,自立为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文帝派大将韩擒虎,贺若弼统帅大军攻入陈朝首都建康,俘虏了陈叔宝,隋朝统一了全国。618年在隋末农民大起义打击下,隋朝统治瓦解,同年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帅军攻入长安,隋朝灭亡。

隋朝是公元581年是杨坚统一了南北朝多年的乱世,建立隋朝。他就是隋文帝,但是他的儿子杨广也就是隋炀帝上位之后,并没有休养生息,劳民伤财,横征暴敛,修大运河,导致民怨沸腾,终于在618年被唐朝灭亡,李渊建立了唐朝,至此隋朝从统一到灭亡只经历了两代皇帝共38年。

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公元589年隋统一全国,结束了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隋唐繁荣打下基础。由于隋炀帝的暴政,导致隋末农民战争爆发,618年并被推翻,只存在了37年。

隋朝于公元581年由前北周将领杨坚建立,公元589年,隋王朝派遣将领南下灭掉了魏晋南北朝最后一个王朝陈,完成了隋朝的统一事业,建立起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王朝-隋朝。

隋朝的建立促进了中原地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促进了王朝内部的稳定发展。

但隋朝维持时间不长,仅仅二世而亡,到公元618年,李渊起兵,隋文帝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短暂而繁荣的王朝,短暂就38年,繁荣呢,开凿大运河,连接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起来,促进了民族融合,便于交通运输。科举制度隋炀帝时期。灭亡是李密等的瓦岗军,后来李渊在太原起义,隋朝结束自己短暂而繁荣。

隋朝(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统一朝代,享国三十七年。

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于丞相杨坚,北周覆亡。隋文帝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繁荣局面。

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即位营建东都(今河南省洛阳市),又修建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开创了万国来朝的“大业盛世”。然而内外举措过度消耗国力,引发隋末民变。618年宇文化及等人在外发动兵变杀死隋炀帝;李渊逼杨侑禅让,国号“唐”。619年王世充逼杨侗禅位,国号“郑”,隋朝彻底灭亡。

隋朝的统一(隋朝的特点:繁荣却短命)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开通大运河: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雏(chú)形:隋文帝时期,废除前朝选官制度(着重看门第,不注重才能),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4、隋的灭亡 隋炀帝的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首先爆发于山东,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隋朝是由隋文帝建立的一个大一统王朝,灭亡与隋炀帝杨广,杨坚的父亲杨忠被封为随国公,所以杨坚取代北周后,力隋为国号,灭亡陈朝,开创了开皇盛世,让隋朝走向了富强,后面杨广登基后,修建大运河,修建行宫,三征高句丽,民不聊生,各路农民起义,最后被宇文化及逼宫,隋朝灭亡

隋朝(581年—618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建立隋朝。

隋朝的统一是五胡乱华后汉族在北方重新建立并进而统一的朝代,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中国重新进入大一统时期。隋唐时期也是全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期 。

隋朝灭亡的原因:其一大兴土木、开凿运河、营建东都、南巡江都,其二穷兵黩武、三征高句丽、劳而无功,其三就是人民起义。

隋炀帝杨广好大喜功、急功近利、野心太大,多次发动战争,为了快速建立大业,劳民伤财。国家在修建好大运河之后就得休养生息,可是之后开疆拓土,战争不停,老百姓的军役很重,百姓才会出现起役和反抗。最终引起隋末危机,导致隋朝灭亡。

1、根据政治、军事、学术研究等方面所需要的人才类型,朝廷分别设立科目,通过考试进行选拔,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实效性。

2、允许士人(读书人)向所在州县官府报名应考,无名额限制,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民主性。

3、通过逐级考试的方法,筛选人才。在人才选拔上,基本上体现了公开、公平的原则。

科举制度是中国及受中国影响的周边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自己报名参加,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部分历史学家考证证明科举制开始于唐朝。部分历史学家认为科举制开始于隋朝。科举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都是定期的举行的。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他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中国的科举制度主要表现出三个特点:贤能治国,为我所用;标准客观,竞争公平;立法保护,稳定延续。

其作用和价值主要体现在:统一了价值,延续了文化;推动了教育,培养了人才;稳定了政治,推动了发展。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他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

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1、 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第一,根据政治、军事、学术研究等方面所需要的人才类型,朝廷分别设立科目,通过考试进行选拔,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实效性。

第二,允许士人(读书人)向所在州县官府报名应考,无名额限制,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民主性。

第三,通过逐级考试的方法,筛选人才。

在人才选拔上,基本上体现了公开、公平的原则。

2、 科举制度的进行作用:以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在世界上为首创。它的创立是我国古代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的积极作用主要有:第一,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收归朝廷,起到了抑制门阀势力的作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二,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为各阶层的读书人进入仕途、参与政权开辟了道路,从而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第三,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地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第四,不断更新封建政府中官吏的结构成分,主动调整部分吏治,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和政局的稳定。

第五,根据考试成绩,选拔官吏有了一个知识才能的客观标准。

有利于调动整个地主阶级,尤其是中小地主阶层子弟的学习积极性。

第六,调动了社会办学的积极性,促进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3、 科举制度的消极影响:明朝中叶以后,日益走向腐朽的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所需要的是孝子、顺民、忠臣。因而有意识地利用科举考试中的缺陷,以“八股取士”,达到统治士人思想的目的。这样,科举制度就逐渐从选拔人才的工具蜕变为摧毁人才的罪恶手段。

其消极影响集中表现在:第一,从内容到形式都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把知识分子的思想限制在程朱理学之内,废弃了对经、史及其他各种技术知识的学习,使他们陷入愚昧的深渊,成为顺从皇帝的奴仆,最终成为封建制度的殉葬品。

第二,导致官风和文风日下。

政治上的腐败导致科场上的派别斗争,营私舞弊;读书人为了做官,拼命诵读四书五经,追求八股文死板的作文形式,严重伤害了人才的选拔和成长。

第三,科举指挥学校,使学校失去了培养人才的意义,并成了科举的附庸。

明朝以后实质上就是八股文章指挥学校教学,一代复一代地制造愚民和庸才。

当新兴的资产阶级走上历史舞台时,理所当然地就要“废科举,兴学校”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k2022091513451487d7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