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现代农安历史人物,农安县县志上都有谁的名字?

《农安县县志》是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地方志书。其编纂始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基本修成。

《农安县县志》上收录的人物主要有:万福麟、张作霖、杜重威、孟恩远、李景林、张锡銮、阎锡山、张焕相、黄中、郭松龄、张学良、刘桂堂、钟松山、陈翰章、曹亚范等。

1、庞国忠农安人2、因为庞国忠在任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委书记时,农安出生的他曾经特意回到农安寻根问底,证实了自己的祖籍3、庞国忠作为一个从农村出来的优秀领导人物,他的经历和成就激励着更多的农村孩子奋斗拼搏。

同时也要提醒大家,要牢记自己来自哪里,热爱自己的家乡。

农安县万顺乡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的南部,是一个人口不多的农村。

虽然这里的名人不如城市那样闻名,但也有一些对当地乡村做出贡献的知名人士。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张玉成,他是万顺乡养猪产业的开创者,在当地创建了猪场,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还有万顺乡第一务村委员会主任夏大爷,他为当地村民解决了诸多实际问题,赢得了广泛赞誉。

这些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民服务的精神,在当地乡村产生了积极影响。

展开全部

西汉初年,扶余人成为长春地区的主体居民。于公元3世纪建立了政权,史称扶余国。其前期和后期的王城就在今吉林市和长春市农安县一带。扶余国以农业为主,畜牧业很发达,手工业也较发达。“其国殷富”,“方二千里,户八万”。东汉末年,扶余王城共有3万户,总人口约20万。

扶余国的都城是扶余王城,扶余族所建,吉林市地区最早出现的城市之一。

扶余王城是木栅城。

城市形状是圆形。

扶余王城分前期和后期。

前期王城在吉林市,后期王城在长春市农安县。

西晋以后扶余国势衰落。

公元285年西部鲜卑族人侵,扶余王自杀,扶余国第一次灭国。

第二年晋武帝派兵帮助复国。

公元346年扶余王城由喜都迁到农安。

470年南部高句丽族入侵,破城54座,村落1400个。

493年,北部勿吉族(满族先民一支)入侵,扶余王逃到高句丽,其国灭亡。

扶余建国600多年。

农安一带为高句丽所占领,又统治了200多年。

到了唐朝时期,为防唐朝征讨,高句丽沿辽河南起营口,北至农安修筑了一道长长的土垒,史称千里长城。

北魏至唐初,东北东南部为高句丽疆域,原来的扶余故都为高句丽的扶余府。

668年,唐破高句丽,这时属唐的河北道。

由渤海都督府管辖。

713年,肃慎族的后裔粟末靺鞨在其首领大祚荣的率领下,建立了渤海国,并设5京15府62州,在原扶余都城所在地设立扶余府(一度又称为书山府、隆州府),定为国都,其下辖有扶州、仙州。

后迁都“敖东城”,但扶余府仍为渤海国文化经济中心和第一大城市,经济文化发达人口稠密,总人口已近50多万。

925年,居住在东北辽河上游的契丹族、女真族强大起来,首领率兵征渤海,四月围扶余府,次年春攻下扶余府。

传说,辽太祖回师扶余时病故。

当时城内上空出现飞升的黄龙,辽遂将扶余府改为黄龙府,并建有佛塔一座。

过国分上、中、西、南、东京等5个道,上京辖临璜府(今内蒙南波罗城),为政治中心。

而黄龙府属东京道(今辽宁省辽阳市),统5州(益州、安远州、威州、清州、雍州)、3县(黄龙县、迁民县、永平县),是辽的政治军事重地。

在军事上,黄龙府郡部署司统领信州(今吉林怀德县秦家屯古城)彭圣军书度使、宪州(今农安靠山乡广元店古城)怀氏军节度使、祥州(今农安万金塔乡万金塔古城)瑞圣军节度使、益州(今农安县小城子乡小城于古城)观察使、威州(今农安县三宝乡小城子古城)刺史。这些军队都驻在黄龙府附近。

黄龙府是辽金的名城。南宋名将岳飞曾誓言:“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岳飞所说的黄龙府,就是今天的农安古城。

黄龙府是各族人民聚居之地。

由于辽代移民的结果,这一带不但居住着契丹人、渤海人(和女真同族,满族先民)、女真人、汉人,而且还有铁骊、兀惹、突厥、党项等少数民族。

在黄龙府辽圣宗时代(983-1030年)修建的佛塔至今犹存。

塔高43米,中实、砖造、密檐式,8角13层。

年久经浸蚀,塔基破坏,但仍未倒塌,说明辽代劳动人民建筑技术上的卓越才能。

为了保护祖国文化遗产,1953年国家曾拨款修复到10层,在修复的过程中,于塔的上部中心一小砖室中,发现银佛2件,以及木制圆骨灰盒、骨灰布包(内有舍利子)、瓷香炉、瓷香盒、银质小圆盘、银质单线刻划的银牌佛缘各一件。

1983年由国家拨款,将古塔修复如初。

如今塔身每层都塑有狮子、麒麟等瑞兽,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每层各檐角都挂有风铃,一遇风雨锵锵铮铮,金铁皆鸣。

1114年9月,女真各部不堪辽代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其首领率兵攻下黄龙府。

在攻打黄龙府的战斗中,女真大将完颜娄室立下了卓越功勋、他首先断绝了辽兵外援,控制交通要冲,并乘风纵火,督军力战,火燃战靴至足而不知,一举攻下这座军事重镇。

完颜娄室是长春历史上一位重要人物。

它的家族墓地遗址至今还留在长春东南的净月潭山南坡上,是吉林省重要的金代遗迹之一。

完颜娄室从古至今引起学者的关注。据、记载:因完颜娄室攻克黄龙府有功,被封为黄龙府万户。以后,他又擒获了辽国天祚帝,战功显赫。1130年,完颜娄室病故于军中,终年53岁。金太宗亲自派队护送完颜娄室灵柩,归葬于黄龙府东南的奥吉里,即今石碑岭。

金国攻克黄龙府后,改黄龙府为济州,置利涉军节度使。

金之所以把黄龙府改为济州,是因为金太祖率兵南渡混同江(今松花江)时,水深无舟,便命一人在前探导,乘赫白马渡水,后续兵马按他鞭子所指的方向而行,水深仅及马腹,全军顺利过江攻入黄龙府。

后来,使人测所渡之处,水深不得其底,大军无船而顺利涉过,乃是天意,正合“济州”,“涉利军’之意,后改为隆州。

金末,蒙古族兴起,金为加强乐北的军事力量,于1140年,将隆州升为隆安府,这里又成为金王朝北方的军事重镇。

辽金这两个北方民族的国家,都曾经进入中原,用兵于长城以南甚至长江流域。

1115年建立大金国,将长春地名改回祖先的隆州白龙府,迁都中都(北京)之后,改称隆州“宽城府”(宽城子),为北方的军事、政治、文化中心。

此时的大金国,国富民强,从西方传来的景教()成为大金三大国教之一(道教、佛教、景教),全民信仰,宽城子成为东北亚最大的圣地,全城大小教堂很多,信仰民众有数十万,此时的宽城人口近百万,城市已具备规模,城墙高大分为内外两城,宫殿随不使用但也保持的十分豪华,百姓安居乐业,有专门传道的牧师在教堂讲道,大多数信徒为富有的地主阶级,修建大小教堂,小市民在公办的最大的教堂听道。

此后蒙古日益强大,攻占宽城子,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才攻下来,蒙元由于信仰,所以认为这里是景教的不详之地,才会久攻不下,遂下令将宽城子城墙拆毁,百姓迁移到辽阳和中原等地,这座千年古都变为一片废墟,又将废墟挖地三尺,夷为平地,所以今天几乎上找不到这座古城的任何痕迹,只有在今天小城子村附近有点留下一点残存的遗迹。

1234年,蒙古族灭亡了金帝国,后来统一中国,成为元帝国。在元帝国统治期间,长春属辽阳行省开元路,治所在隆安府。蒙古王朝的统治被推翻以后,元帝国力量的主要残部,败退到东北。

明洪武20年(1387年)正月,,“命宋国公冯胜为征虏大将军,颖国公傅友德为左副将军,永昌侯蓝玉为右副将军,率师20万北伐”。

同年六月,由于纳哈出的投降而结束了这场战争。

“初,纳哈出兵分为三营:一曰榆林深处,一曰养鹅庄,一曰龙安一秃河。

”其中的“龙安”即今农安,“一秃河”即伊通河。

当时投降的纳哈出部下20余万人,“羊马驴驼辎重亘百余里”。

平定东北以后的明帝国,设立,在长春地区设置了隶属的亦东河卫和亦速河卫,地址就是现在的伊通河和饮马河流域。

明帝国虽然在长春附近设立了军政机构,但并没有改变原有的民族居住状况。从12世纪蒙古族由西北向东南移居开始,直到18世纪中叶为止,除去蒙古部族之间的争夺之外,一直是蒙古族游牧的地方。

当满族势力在东北兴起时,蒙古族郭尔罗斯部的一支就在1633年归降了清帝国并参加了反明战争,因此其部族的首领在1636年被封为札萨克辅国公。所以在长春设治以前,这里是郭尔罗斯前旗札萨克辅国公的封地。

清军于1644年入关以后,着手修筑东北的柳条边(简称柳边或称柳条边墙、条子边等)。

这里所说的柳条边墙是指在边墙外有沟,引满了水,以阻止行人私自入边。

边墙高3尺,宽3尺。

墙上栽种3行柳树,以阻行人,因此称之为柳条边或柳边、边墙。

柳条边有老边、新边之分。

老边建于清初(顺治年间),曾在辽河流域修筑了一条东起凤凰城,经开原到山海关的边墙,全长1900余里,名为“盛京边墙”。

因其修筑时间较早,也叫老边。

新边是指吉林省境内的柳条边。

据《盛京通志》记载:“东自吉林北界,西抵开原县威远堡边门,长690余里,遮罗奉天北境,插柳结绳,以定内外之柳条边,亦名新边。

“老边”自东向西设边门16个。“新边”自南向北设边门4个。它主要指布尔图库边门、克尔素边门、伊通河边门、法特哈边门。

除边门以外,还随边墙的走向设有许多边台。

新边的头合在今吉林地区舒兰县法持乡东10里处的头台村,而法特哈门是二台,以松花江为天然屏障,过江后在长春地区九台县境内接着是三台、四台(今上河湾镇四台村)、五台(今上河湾镇五台村)、六台(今六台乡六台村)、七台(城子街七台村)、八台(今苇子沟乡腰八台附近)、下九台(今九台镇)。

清朝对新边采取从一台排到十台,然后再重复从一台排到九台,称上十台、下九台。

饮马河台也叫头台,在今放牛沟乡荆家村饮马河头台屯。

二台在今放牛沟乡腰站村二台屯。

在九台县境内共有边台达9处,全长262华里。

从九台县放牛沟乡任家屯村北双项子向西南走去,柳条边就出了九台县境,进入长春郊区三道镇四合村东南盛家岗子和双阳区泉眼乡岗子村后屯交界处。

这是进入长春市郊的一个边台(后台屯),向南一华里到西边屯、净月乡小河台(第二个边台)。

过幸福乡的靠边吴屯、新立城乡的靠边孙、靠边王到邢家台径直向南进入今新立城水库。

在乐山乡同永春乡交界点的东面(今新立城水库内)向西南转向处,即新边的伊通边门旧址。

在长春郊区范围内有柳条边的一个边门——伊通边门、三个边合、全长80华里。

总计柳条边在长春地区为342华里,路经九台县、双阳县和长春市。

清代柳条边每个边台设台丁150名至200名,台厂是“由汉人入籍人充之,种地免税”,俗称“边台人”。

边台并不像墩台与烽火台一类的土台子,而是柳条边区域性的行政管理机构驻地。

经过修筑清代的柳条边,进一步明确了的长春市,以及农安、德惠和九台币的部分乡镇都处于边外(新边以西),是属于郭尔罗斯前旗的土地。

清军入关并在北京建立了统一的中央政权以后,为镇压汉族人民的反抗,从顺治朝开始就不断有一批批“罪犯”及其家属被流放到东北。

当时流放的地点很多,其中也包括了柳条边沿边的各个门、台。

旧志中有:“有流人居边门,父子葺破屋以栖,尝大雪,老者僵卧,其子晕绝尸旁…

询所苦,知初从关内来者。

”由此可知300多年前就有清代人流入到这里。

但在清初,流入还是比较少的。

到了康熙朝,郑成功的继承者遭到清帝国的镇压,以吴三桂为代表的“三藩”的叛乱,也被平定了。因此,就有了大批的“反叛”官员、军人及其家属、近亲,被押送到东北。其中包括闽、浙、鲁等沿海省份和慎、黔、湘、桂、粤等省的民人。

明清交替之际,沙俄势力达到了黑龙江上游的中国边境地区。在平定“三藩”之后的1682年春,康熙皇帝东巡到达船厂和大乌喇虞村等地,开始策划反击侵略者的边境战争。

1683年春天,康熙皇帝下令考察辽河的航运办法,派遣“吉林宁古塔副都统瓦礼祜等,自伊屯口至伊屯门、伊尔门河口,验视水势。

到迫使侵略者签订尼布越条约为止的几年中,伊通河上的航运相当繁忙。

大批粮食和军用物资,通过这条水道,运往雅克萨前线。

对于这场战争的胜利,沿线居民,流人出身的水手和造船工匠,都作出了很大贡献。

农安始建于古夫余国,古称黄龙府,为北方重镇。

南宋初抗金英雄岳飞曾激励部下,“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这里黄龙府指的就是农安县。

农安县是中国重要的商业粮生产基地,中国生猪调出大县,中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中国县域经济投资潜力百强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j20231003111209e6b10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