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中秋典故故事简短,十一中秋典故?

1、吴刚折桂相传月宫里有一个人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把他贬谪到月宫,每天都砍伐月宫前的桂树,以示惩处。这棵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会立即合拢。李白在《赠崔司户文昆季》一诗中写道:“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

2、玉兔捣药嫦娥身边有只玉兔。据说嫦娥身体变轻,开始升空时,惶恐中抱起了一直喂养的白兔。白兔便随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宫有一只捣药杵,夜晚在药臼中捣制长生不老的灵药。这个神话传到日本后,变成了玉兔在捣年糕。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

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

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

的主要节日之一。

四季的月亮皆有其美。像春月,有一种被露水洗过的娟然轻灵。冬月呢,有了寒气,看上去是薄薄的,好像是金属锤出来的,铆进湛蓝的深空里。夏月丰润,是属于少年的。只有秋月,外形肥美宛如庄稼地里结出来的,看了会人心底生出这样一些词语:富吉祥、如意......

忽忆起童年时候,陪母亲在中秋的晓月下行路的情景。那时候,母亲正是我现在这个年纪,做点儿小生意,贴补家用。

大清早,村子里的公鸡好像还睡醒,母亲就已经起来了,收拾货物赶早去集市,好占个位置。因为中秋节,生意特别好。母亲去集市要路过一小片周围没有人家的坟地,起得太早路上人少,所以母亲有些怕,就叫了我陪她。母亲挑着货物担子在前面,我穿着塑料凉鞋跟在后面,走几步就要小跑一下才能跟上。

整个村庄和田野都沉浸在一种寂静里,没有虫唱,没有蛙鸣,连路边草木上的露水也都还酣睡在清凉的梦中。只有晓月的光芒纷纷扬扬地洒下来。我抬头看看那还歪坐在西天上的月亮,好像是结在田理上的大白瓜,透着香甜气,脚一踢就会滚掉。果然是中秋了!我心里想想,无端觉得日子里也有隐约的喜气。

沿着长宁河的河堤走,一路都是小河贴着我们的脚底。

河水里也是满满荡漾着晓月的清光,白亮亮的,连上天上的月光,整个世界仿佛都是月光做的,都是洁净光明而温柔的。

偶尔在远处坟地的丛林里,会传出一两声猫头鹰的叫声,哇——哇———那声音细听起来,好像是说:“苦啊,苦哇。

“母亲笑着问我怕不怕,我说不怕。

我是当真不怕,因为有母亲在身边,还有天地间一片月色照拂着,就觉得一切都是可信赖的。

陪母亲到了集市,已经看见些人影,都是和母亲一样来卖东西的。等母亲选好位置,我和她一起将货物整齐地摊开在地上,然后等天亮。天是说亮就亮的,母亲说“你快回去吧,别耽误了上学!”

我就照原路回去,一路上依旧小河伴随脚跟。

风凉凉软软的,吹在脸上胳膊上很舒服。

晓月的光芒已经弥散在河水里了,化成水上淡白的雾气。

在路上,已经能远远地听到人声,然后陆续有人持着篮子路过我的身边,他们是去买菜,中秋节在乡下好像过小年。

也有女人在河边淘米,准备煮早饭。

他们看见我时,目光里有好奇。

我知道他们肯定在想:“这么早,这小女孩从哪儿来?”我路过他们,心里有隐的成就感:“我是陪我妈赶集市卖东西的!

”又想着,妈妈晌午回家,一定卖完了货物,也一定会带回几样好吃好玩的东西给我和弟弟,就觉得上午的时间都有了期待的甜蜜。

在那样一个中秋的清晨,披着月光,踏着露水,给母亲壮胆去集市,虽然来回走了七八里路,可是那时不觉得苦,就觉得这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一路回家,看人家的门次第打开,就觉得自己也是劳动的人,而且起得比他们还要早,心里就欢喜。好像在时间那里捡了一回便宜,在生活那里得到了额外的一份小礼。

那年中秋的月亮,别人只看到过一个,是晚上的月亮;而我看到了两个,多了一个肥肥圆圆的晓月。

【文本解读】

月是贯穿全文的组带,引出那段月光下关于成长的记忆,正是出于对家的爱和守护,“我”的身上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让早期的疲意、困倦都转换成童稚的眼中那记忆深刻的美景。

在那段长长的路上,一份浓浓的亲情始终素绕在我”心头,就像回忆中始终紫绕着的皎洁月光一样。

“好像是结在田埂上的大白瓜““凉凉软软”赋予月亮以鲜活的生命力。

无处不在的月光,让这段行走仿佛是行走在童话世界里。

全文文字的风格和意象达到了和谐统一,文字也仿佛被月光陶洗过,洁净而温柔。

1、吴刚折桂

相传月宫里有一个人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把他贬谪到月宫,每天都砍伐月宫前的桂树,以示惩处。这棵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会立即合拢。李白在《赠崔司户文昆季》一诗中写道:“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

2、玉兔捣药

嫦娥身边有只玉兔。据说嫦娥身体变轻,开始升空时,惶恐中抱起了一直喂养的白兔。白兔便随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宫有一只捣药杵,夜晚在药臼中捣制长生不老的灵药。这个神话传到日本后,变成了玉兔在捣年糕。

3、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

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

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

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

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

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

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水调歌头》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典故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说秋天的桂花和荷花全开了,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写得高度凝炼,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

一句牵出了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奔赴而来,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

“三秋桂子”就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

因此宋之问《灵隐寺》中写道:“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白居易《忆江南》中也有“山寺月中寻桂子”。

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

月到中秋分外明【出处】明代冯梦龙的《醒世恒言卷十八》 【全文】标题就是:人逢喜事精神爽 月到中秋分外明 《醒世恒言 》,白话短篇笔记集。

明末冯梦龙纂辑。

始刊于1627年(明天启七年)。

其题材或来自民间事实,或来自史传和唐、宋故事。

除少数宋元旧作外,绝大多数是明人作品,部分是冯氏拟作。

形象鲜明,结构充实完整,描写细腻,不同程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市民思想感情。

但有些作品带有封建说教、因果报应宣传和色情渲染。

《醒世恒言》同作者之前刊行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一起,合称《三言》,是最重要的中国古代白话短篇笔记集之一。

通常亦与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并称,称为“三言二拍”。

图穷匕见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战国策·燕策三》,《史记·刺客列传》也记录有同样的故事。

《战国策·燕策三》载:战国时,荆轲奉燕国太子丹之命行刺秦王,以献燕国督亢的地图为名,预先把匕首卷在图里,到了秦王座前,慢慢把地图展开,最后露出匕首。后人就用“图穷匕见”借指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露出来了。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在外流亡十几年不受待见,只有楚成王收留他并待他如上宾。

在一次宴会上,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认真的说:“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当了国君,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楚晋国还是发生战争,晋文君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诱敌深入。楚军见晋军后退,穷追不舍,两军在城濮交战。晋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j202307181114100aa4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