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明朝末年著名人物,明末四大名将?

1、孙承宗:孙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明末著名军事家、关宁防线建设者、统帅级人物,官至兵部尚书、辽东督师、东阁大学士等

2、卢象升:(1600年—1639年),字建斗,又字斗瞻、介瞻,号九台。因镇压国内反民不断升迁最后官至兵部尚书。手里有著名的明末三大军队之一的天雄军。力主抗清,守卫京师,连战皆捷,反被太监高起潜陷害,免去尚书职务,以侍郎视事。

3、孙传庭:(1593年—1643年),字伯雅,又字白谷,代州镇武卫(今山西代县)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崇祯十五年(1642年)任兵部侍郎,总督陕西。

4、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于广东东莞石碣,祖籍广西梧州,明朝末年蓟辽督师。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明末第一强军关宁铁骑的创建者。

1、孙承宗:孙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

明末著名军事家、关宁防线建设者、统帅级人物,官至兵部尚书、辽东督师、东阁大学士等。

我把他排第一,估计懂历史的人都不会反对。

东林党人。

具有战略级眼光,具备超强的军事能力和战略眼光,在他的执政生涯里,满清始终不敢觊觎明朝一步。

可惜后叶向高失势后,没了后台的他备受朝廷奸人的讨伐,不甘重负离开朝廷,假设他能继续执掌明朝军队,满清还得靠边站。

崇祯十二年(1639年),卢象升率部在巨鹿贾庄被清军包围,高起潜拥兵不救,终因炮尽矢绝,战死疆场。追赠太子太师、兵部尚书,南明福王时追谥“忠烈”,清朝追谥“忠肃”。虽然忠心耿耿但是也无法改变混乱体制下,斗争、人心的离间。

3、孙传庭:(1593年—1643年),字伯雅,又字白谷,代州镇武卫(今山西代县)人。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

崇祯十五年(1642年)任兵部侍郎,总督陕西。

后面官至兵部尚书,带兵镇压李自成、高迎祥等,可惜人员没有准备好,弹药不充足,又有传染病肆虐,崇祯对孙传庭既给予期望又害怕,加之奸臣当道,连发多道命令令孙出城剿匪,最后功亏一篑。

有人说传庭死,明朝亡,个人感觉拯救大明的任务放他身上难为他了,责任太大撑不起。

4、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于广东东莞石碣,祖籍广西梧州,明朝末年蓟辽督师。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

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

明末第一强军关宁铁骑的创建者,保卫辽东阻止满清的第二号人物。

可惜成也关宁铁骑,败也关宁铁骑,关宁铁骑只听袁崇焕一个人的,皇帝都指挥不动,让崇祯感到非常的害怕,最终以通敌罪处死。

假使能好好利用袁崇焕镇守辽东,对他的权力也加以制约,而不是使用偏激的方式处理,或许满清想入关那是不可能。

袁崇焕,孙传庭,孙承宗,卢象升四位明末名副其实的四大名将,虽然都战功卓著,有些名将却落得悲惨命运的下场,可为生不逢时啊

第一位是袁崇焕。

袁崇焕,大明王朝的最后顶梁柱,可惜最后被魏忠贤等小人陷害,最终惨死,处以凌迟,割了3543刀。

袁崇焕本来是一个文人。公元1619年,万历四十七年,袁崇焕考中进士后,被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但此人更喜欢军事,经常与人谈论兵法,看兵书。他自认为自己有镇守边关的才能,总想去带兵打仗。

公元1622年,天启二年,袁崇焕奉例入京觐见明熹宗天启皇帝。当时的御史侯恂知道袁崇焕的心愿后,破格提拔袁崇焕在兵部任职,负责镇守山海关。

从此,袁崇焕开启了自己的军旅人生,战功赫赫。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

其中,宁远之战,袁崇焕但凭坚城利炮,以不足二万明军,击退努尔哈赤亲率的八旗精兵五六万人侵攻,杀伤数千人,让此前数十年军事生涯战无不胜的努尔哈赤愤懑退兵,回去数月后即死。

不过袁崇焕最终遭到小人陷害,皇太极离间。

公元1630年,崇祯三年,崇祯皇帝听信袁崇焕投靠皇太极的谣言后,袁崇焕被崇祯皇帝以“通敌叛国罪”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

袁崇焕死后的第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644年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在景山上吊而死,大明王朝亡国。

第二位是孙承宗。

孙承宗,明末军事战略家、爱国者。曾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

在明与后金作战连遭败绩、边防形势危急的情况下,孙承宗临危受命成为蓟辽督师。到任后,孙承宗积极修筑关宁锦防线,修筑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余座,屯田五千多顷。并且带十一万兵,收复失地四百余里,逼迫努尔哈赤后退七百里功勋卓著。

不过此人跟袁崇焕一样,也遭到魏忠贤的妒忌。最后不得不辞官归隐。

公元1638年,清军大举进攻,攻入孙承宗所在的高阳老家。孙承宗就率全城军民守城,寡不敌众,最终城破被擒,孙承宗自缢而死。

据说他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全部战死,孙家百余人遇难,孙承宗时年七十六岁。

第三位是孙传庭。

孙传庭,明末名将。此人评价相当高。《明史》称“传庭死,而明亡矣”。孙传庭为捍卫帝国的荣誉做最后的一番努力,肝脑涂地,在所不惜。初征讨逆,以少胜多,闯贼仅携十八骑逃逸。

据说孙传庭主持陕西军务期间,不仅自己打仗,还自己募兵,自己筹饷。打仗、后勤、筹饷事事精通。

公元1636年,孙传庭任陕西巡抚,于黑水峪消灭农民起义军高迎祥部,擒高迎祥,献俘阙下。

公元1638年,孙传庭与洪承畴合剿李自成,设伏大破之,自成以十八骑遁,关中贼悉平。正因为战功赫赫,次年,孙传庭被杨嗣昌陷害,坐了三年牢。

虽然最后出狱复出,不过在襄城大战时,由于兵员弹药缺少,草率出战,后兵败,在陕西潼关战死,马革裹尸,年约51岁。

死的十分悲壮。

第四位是卢象升。

卢象升,明末第一悍将,民族英雄。

卢象升,从小就志存高远,不仅读书勤奋,而且还学习兵书习练武术。所以,此人文武全才。

公元1622年,天启二年,卢象升中了进士,从此走向仕途。可惜魏忠贤当权,朝政腐败,卢象升很是失望。

当时,许多地方为了谄媚魏忠贤,纷纷为其建造生祠。大名府也有官员倡议筹建,请卢象升参与,遭到拒绝。

公元1629年,崇祯二年,清兵犯境,于是卢象升走向将军之路,带兵勤王,并创建了严明军纪的“天雄军”。

因为参与镇压李自成等农民军有功,所以,卢象升得到朝廷重用,一再升迁。不过卢象升后来跟孙传庭一样。

公元1639年,崇祯十二年,卢象升率部在巨鹿贾庄被清军包围,小人杨嗣昌见死不救。

结果,卢象升只好率领不到5000人的人马在没有粮草的情况下与清军作战,激战终日,力竭阵亡,战死沙场。

卢象升虽是文人,有超人的武艺,和士兵同甘共苦,一起冲锋陷阵。他善于驭下,士兵愿意替他效死力,明史载:“军中尝绝三日饷,象升亦水浆不入口,以是得将士心,战辄有功。”

以上是明末四大名将!

1、毛文龙

对毛文龙的评价在其生前就莫衷一是。由于他投靠魏忠贤,天启间朝论多赞之。崇祯登基后,弹劾纷起,指责他虚功冒饷,跋扈不臣,毛文龙上疏抗辩,朝臣中也有人为他辩护,如兵部屯田司主事徐尔一就愿以三子一孙保毛文龙忠直。

2、孙传庭

孙传庭自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至崇祯十六年兵败身亡的25年间,他由永城知县,逐步升至兵部尚书,统领七省军务,先后参与并主持了数十次对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镇压活动,深得明廷赏识。

不论是在“四正六隅”的联合围剿中,还是在“汛守要隘”的单独行动中,他都以其独有的狡黠、多谋、果断,使农民起义军多次处境艰险,成为明廷手中一张不可多得的王牌。

故此,《明史》有“传庭死而明亡矣”的说法。

3、卢象升

卢象升虽是文人,有超人的武艺,和士兵同甘共苦,一起冲锋陷阵。他善于驭下,士兵愿意替他效死力,明史载:“军中尝绝三日饷,象升亦水浆不入口,以是得将士心,战辄有功。”这是他抚治郧阳时的事。

4、袁崇焕

袁崇焕是明末的著名将领,组织过军队打击倭寇也狙击过后金的部队,不管他为人怎么样,就单论军事才能得话,他绝对算的上帅才,毕竟他在东北能够阻止后金达到数年,并且在宁远之战中炸死了努尔哈赤。当年在东南抗倭寇的时候,也是战功显著,正是因为抗倭有功才把他调去北方仿后金的。

在明崇祯十二年前,大明王朝虽然风雨飘摇,但仍是名将辈出!有曹文诏、曹变蛟、左良玉、祖大寿、毛文龙等。其中最有名的有这四位:抵抗张献忠李自成农民军的:卢象升、孙传庭;在宁远锦州抵抗满清的:孙承宗,袁崇焕。在他们之中,谁才是明末第一名将呢?

明末的四大名将:袁崇焕、孙传庭、孙承宗,卢象升。

可惜他们早逝,没有发挥出本应该属于他们的成就,最终无法阻止大明的灭亡。如果他们不是,大明或许还有救。

1、史可法。

文友文天祥,武有史可法。文天祥因为写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类名句,让大家耳熟能详,他誓死抗元、至死不降的故事也同样令人感动,让史可法和他并列,也体现了人们对史可法的高度赞誉。

史可法是明末著名抗清将领,在崇祯皇帝自杀后,他扶持福王朱由崧做了皇帝,继续和清军作战。史可法一心想要挽救大明,将清军从大明国土上赶出去,但南明内部为争权夺利党争不断,史可法气愤之下率兵离开了南明朝廷,前往江北和清军作战。由于南明实力较弱,再加上内部不团结,他们很难是多铎的对手。

多铎率领清军将扬州城围困后,由于敬佩史可法是一个忠勇之士,所以多次派人劝降史可法,多尔衮也亲自写信劝降史可法,但都被史可法拒绝了。投降大清,以史可法的名气和多铎等人对他的敬佩,他定会获得高官厚禄和一个不错的结局,但史可法的心在大明。最终扬州城被多铎攻破,史可法也以身殉国。

2、袁崇焕。

袁崇焕是崇祯时期最杰出的将领之一,他率领明军多次击败皇太极,是皇太极始终无法攻破明军防线进入关内。袁崇焕可以看作是崇祯时期大明最坚固的一道长城,有他在,即使明军无法除掉大清这个强敌,但也绝不会让皇太极等人轻易打进关内,占领大明国土,可惜的是,崇祯自己毁掉了这道长城。

皇太极无法突破袁崇焕防守的宁锦防线后,于是听从谋士范文程的建议,借道蒙古,从龙井关、大安口进入关内攻打大明,这时候袁崇焕急忙率兵前来救援。由于清军是孤兵深入,没有后援,所以在大明援军不断到来的情况下,他们最终输给了明军,被迫撤军,京都之围解除。

但清军却在这时候传出假消息,说他们进入关内是袁崇焕故意放他们入关的,这让崇祯信以为真,借此杀了袁崇焕。当然袁崇焕自身也犯过一些错误,如他擅自杀害大将毛文龙、和清军议和等,但冤杀袁崇焕却给崇祯带来了致命灾难,首先是他失掉了一员忠心耿耿的大将,其次是他让其他大将心寒和害怕。

例如崇祯手下的大将祖大寿,在崇祯杀掉袁崇焕后,他就率兵逃了回去,由于忠于大明他始终没有背叛大明,依然在边境抗击清军,但崇祯召他入京,祖大寿却不敢前往。还有李自成攻打北京时,吴三桂也怕率兵去救援会遭遇袁崇焕的悲剧,所以故意拖延,以至他还没走到北京,大明就亡了。

杀袁崇焕让崇祯失去了大将对他的信任。

3、洪承畴。

洪承畴也是崇祯手下一名比较出色的大将,他原本替崇祯镇压国内的农民起义军,李自成都被他打到了只剩下十八骑,若再给他假以时日,很可能就没有之后的李自成了,但是崇祯杀了袁崇焕之后,需要一个大将去对抗清军,而洪承畴是他手下唯一能和清军对抗的人了,所以他将洪承畴调往宁锦地区对抗清军。

洪承畴这一走,使李自成等人有了喘息的机会,又迅速壮大了起来,同时由于大明内部斗争不断,他们给洪承畴的支援不够,最后导致洪承畴输给了皇太极,自己也兵败被俘。崇祯原本以为洪承畴会以身殉国,却没想到洪承畴竟被皇太极劝降了。

洪承畴是大明的高级军事将领,对大明的军事防务相当熟悉,再加上洪承畴对大明的地形地貌、军队部署也非常熟悉,所以他给清军入关提供了很多帮助。洪承畴投降清军,使他背上了叛徒的骂名,但他在清军入关中作战中,劝降了不少地区,为减少杀戮做出了重要贡献。

4、吴三桂。

洪承畴和祖大寿投降后,吴三桂手中的关宁铁骑就成了大明最后一支精锐部队了。李自成攻打北京时,崇祯命令他率兵勤王,但吴三桂故意拖延行军,致使他还未赶到北京大明就亡了。李自成占领北京后,想招降吴三桂,吴三桂也有投降李自成的意愿,但得知李自成的手下刘宗敏抢占了自己的小妾陈圆圆后,愤而大怒,率兵对抗李自成。

第四名、孙传庭(1593年—1643年),明末兵部尚书。崇祯九年(1636年)率部击败并活捉了“闯王”高迎祥。后又多次成功镇压了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朝廷的一再催战下,无奈率领残军迎战李自成的精锐大军,后在陕西潼关兵败战死。《明史》称“传庭死,而明亡矣”。

第三名、卢象升(1600年—1639年),明末最强军队“天雄军”的创建者。多次击溃国内农民起义军。崇祯十一年(1638年),担任兵部尚书,力主抗清,守卫京师,连战皆捷。崇祯十二年(1639年),卢象升率部在巨鹿贾庄被清军包围,最后炮尽矢绝,战死疆场。

第二名、孙承宗(1563年—1638年),明末最伟大的战略家。官至蓟辽督师、太傅。修筑宁锦二百里防线,有效抵御了清军入侵的风险。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军犯保定,攻高阳。时年75岁的孙承宗在高阳老家率领全家子孙据守,城破后,一家四十余口皆壮烈战死。

第一名、李定国(1621年—1662年),南明永历政权抗清名将。

在南明最艰难的时期,李定国带领明军连战连捷,从清军手里夺回了明朝的半壁江山。

清军定南王孔有德、和硕敬谨亲王爱新觉罗·尼堪,皆死于李定国之手。

后来南明内部发生叛乱,最终导致李定国功败垂成。

1662年六月,李定国在勐腊(在澜沧江以西)病逝,时年42岁。

一位是袁崇焕。

虽然最后出狱复出,不过在襄城大战时,由于兵员弹药缺少,草率出战,后兵败,在陕西潼关战死,马革裹尸,年约51岁。死的十分悲壮。

卢象升,明末第一悍将,民族英雄。卢象升,从小就志存高远,不仅读书勤奋,而且还学习兵书习练武术。所以,此人文武全才。

公元1622年,天启二年,卢象升中了进士,从此走向仕途。公元1629年,崇祯二年,清兵犯境,于是卢象升走向将军之路,带兵勤王,并创建了严明军纪的“天雄军”。

公元1639年,崇祯十二年,卢象升率部在巨鹿贾庄被清军包围,小人杨嗣昌见死不救。结果,卢象升只好率领不到5000人的人马在没有粮草的情况下与清军作战,激战终日,力竭阵亡,战死沙场。

卢象升虽是文人,有超人的武艺,和士兵同甘共苦,一起冲锋陷阵。他善于驭下,士兵愿意替他效死力,明史载:“军中尝绝三日饷,象升亦水浆不入口,以是得将士心,战辄有功。”死的十分悲壮。

以上就是明末四大名将,全部惨死,极其悲壮!

一是卢象升,号卢阎王。

二是孙传庭,字伯雅,明末著名将领。

三是袁崇焕,明末著名将领四是吴三桂,明末辽东总兵,镇守山海关。

五是陈奇瑜,山西保德人,字玉铉,被称为明末第一猛人

第十名、祖大寿(?—1656年),明末名将。生平大部分时间都在对抗清军。宁远大捷中因表现突出而被升为前锋总兵官(相当于今天的军区司令员)。崇祯十五年(1642年),锦州城被清军整整围困了一年,城内粮绝援尽,万般无奈之下,主帅祖大寿率部开城向清军投降。1656年,祖大寿病死于北京祖家街的府宅。

第九名、满桂(1594年—1630年),明末抵抗后金的著名将领。宁远之战、宁锦之战的明军主要统帅,战功卓著。崇祯二年(1630年),满桂在保卫北京的战斗中壮烈殉国。

第八名、毛文龙(1576年—1629年),从普通小兵一直干到了左都督平辽总兵官。率部在皮岛设立军镇,给后金的后方造成严重威胁,以至于后金军队不敢贸然向明朝发起大规模攻击。崇祯二年(1629年),被袁崇焕矫诏所斩杀。

第一名:刘基,字伯温、元未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第二名:郑和、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1405-1433年七次下西洋。

第三名:于谦、《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第四名:海瑞、明朝著名清官,有"海青天"之誉。

第五名:王守仁、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

第六名:张居正、新政无疑是继商鞅、秦始皇以及隋唐之际革新之后直至近现代前影响最为深远成功的改革。

第七名:戚继光、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诗人、民族英雄。

第八名:杨士奇`明朝著名首辅,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朋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

1,孙承宗

2,卢象升

3,倪元璐

4,范景文

5,史可法

6,左懋第

7,陈子龙

8,马士英

9,刘宗周

10,黄道周

11,夏允彝

12,夏完淳

13,李来亨

14,黄得功

15,李定国

16,张同敞

17,瞿式耜

18,阎应元

19,张苍水

20,陈子壮

21,侯峒曾

22,祁彪佳

23,陈邦彦

24,张家玉

25,何腾蛟

26,堵胤锡

27,朱大典

28,姜曰广

29,高宏图

30,高一功

31,张国维

32,袁继咸

33,吴麟征

34,凌濛初

35,万元吉

36,熊汝霖

37,周遇吉

38,南居益等

1662年六月,李定国在勐腊(在澜沧江以西)病逝,时年42岁

1孙承忠,国师,明末战略家。孙承忠不死,明不忘。

2袁崇焕,关宁防线缔造者,抗满第一将。

3毛文龙,皮岛岛主,敌后作战第一人,有毛岛主在,满清不敢举倾国之兵南下。

4吴三桂,山海关总兵,明朝防满最后的保障。

5满桂,具有丰富的对蒙,对满作战经验。

6祖大寿,李成梁部将,生平不是在抗满就是在抗满的路上。结局有污。

7卢象升,抗流民,闯贼保一方安宁。

8刘铤,刘大刀不是在平叛就是在平叛。

9李定国,最后的名将,明帝国最后的希望

10郑成功,国姓爷之所以被称为民族英雄,收复台湾功德无量。

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隆庆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

刘綎(1558年-1619年4月18日),字省吾,南昌人,明朝杰出的抗倭将领、军事家。大将军都督刘显之子,万历年间武状元,有“晚明第一猛将”之称。

朱由校(1605年-1627年),即明熹宗(1620年-1627年),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长子,生母选侍王氏,明思宗朱由检异母兄。16岁即位,在位七年。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籍贯广东东莞石碣,通籍广西梧州,明朝末年辽东督师。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榆林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

史可法(1601年2月4日—1645年5月20日),字宪之,号道邻,汉族,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开封府祥符县人(今开封市双龙巷)。

明朝末年的名人有李自成,吴三桂,崇祯朱由检,袁崇焕,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孙传庭等。

明代散文家宋濂、刘基、方孝孺、王守仁、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茅坤的并称。清初张汝瑚辑八人文章为《明八大家集》,遂有此称。

1、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汉族。

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

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

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2、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3、方孝孺(1357年-1402年7月25日),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浙江台州府宁海县人。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

4、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的儿子

5、唐顺之(1507年11月9日—1560年4月25日),字应德,一字义修,号荆川。汉族,武进(今属江苏常州)人。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数学家,抗倭英雄。

6、王慎中(1509年-1559年),字道思,初号南江,更号遵岩居士。因排行第二,又称王仲子,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今福建省晋江市)人,明代诗人、散文家,嘉靖八才子之首,为明朝反复古风的代表人物之一

7、归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汉族,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省昆山市)宣化里人。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员。

8、茅坤(1512年8月31日-1601年12月22日),字顺甫,号鹿门,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今浙江吴兴)人,明代散文家、藏书家。明末儒将茅元仪的祖父

袁崇焕

袁崇焕原为一介书生,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

努尔哈赤起兵攻明,逼近山海关。

天启二年(1622年),明军广宁大败,40多座城失守。

就在这一年,袁崇焕挺身而出,出镇山海关。

四年之后,努尔哈赤率兵十三万,攻打孤立无援的宁远,却被袁崇焕的一万守军打得大败而归。

努尔哈赤纵横天下数十年,第一次尝到了惨败的滋味,还在战斗中被打伤,不久郁郁死去。

这是明清的长期交战中,明军取得的首次胜利。

又过了一年,皇太极欲为其父报仇,“灭此朝食”,亲率两黄旗两白旗精兵,围攻宁远、锦州,攻城不下,野战不克,损兵折将,连夜溃逃。

袁崇焕从此威震辽东,令清兵闻名丧胆。

真英雄也!

曹文诏

面对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明王朝加大追剿力度。

明军中最为强悍的要算曹文诏。

曹勇毅有智谋,在辽左从军,先后跟随熊廷弼、孙承宗打仗。

陕西农民起义成燎原之势,他先后追剿农民起义军于陕西、山西、河北等省,追杀了点灯子、张飞、红军友、李督司、可天飞等农民起义领袖,与农民军有不共戴天之仇。

《明史》载:"文诏忠勇冠时,称明季良将第一。

"只可惜,在甘肃正宁县湫头镇陷入闯贼高迎祥的埋伏,气力用尽,拔剑自刎,颇有西楚霸王的气概。

孙传庭

电影《大明劫》 就是说的他带兵镇压李自成 ,擒杀高迎祥等的事。

任陕西总督时,奉旨解围开封。

由于时疫流行,粮草不足,兵员弹药缺少,朝廷催战,无奈草率出战,后兵败,退回陕西,并在陕西潼关战死,马革裹尸。

就是他和洪承畴合剿李自成,杀的李自成只剩十七骑。

他一生征战不休,尽职尽责,在明朝国家动荡的危机时刻,牢牢守候着这片山河 ,堪称大明朝最后的柱石。

国难出良将,孙传庭一介书生,最后得《明史》“传庭死,而明亡矣。

”的高度赞誉。

在这里列举的只是个人的喜好,像卢象升、祖大寿、孙承宗,都在岌岌可危的明王朝,留下了忠心护国的战功,也是响誉当时的名将。

李定国(1621年—1662年),字宁宇(或云字一人,初名如靖),南明永历政权抗清名将,民族英雄,陕西榆林(或作延安)人。

李定国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公元1630年(崇祯三年),张献忠发动陕北饥民起义,将少年李定国收为养子,改姓张。从此,他跟随张献忠转战南北。

李定国成年后,勇敢善战,为张献忠所钟爱。

张献忠死后归顺南明政权,公元1652年(永历六年,清顺治九年)初,李定国在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出兵八万攻湖南。

先取沅州(今湖南黔阳)、靖州(今湖南邵阳),继攻广西桂林,大败清军,逼得清军主帅、定南王孔有德自杀。

李定国七月初占领桂林,随后,直下柳州、衡州等四州,兵锋指向长沙。

清廷闻讯大惊,增派十万大军驰援。

为避清军锐气,李定国暂时撤离长沙外围,退守衡州。

清军主帅、亲王尼堪率军尾追,李定国设伏将清军团团包围,四面猛攻,清军大溃,尼堪被阵斩,全军覆没。

李定国取得桂林、衡阳两大战役的胜利,使南明的抗清斗争打开了一个新局面。

公元1661年(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清军吴三桂部十万大军进入缅甸,逼缅王交出永历帝,未果。次年,吴三桂在昆明将永历帝缢杀,南明至此灭亡。李定国闻讯,悲愤成疾,在西南边陲坚持抗清斗争17年的李定国于公元1662年六月在勐腊(在澜沧江以西)病逝,时年42岁。

明末十大名将

明朝将领:卢象升、熊廷弼、熊文灿、曹文诏、孙传庭、秦良玉(女将)、左良玉、满桂(蒙古族)、毛文龙、袁崇焕(袁某史学界争议太大,甚至有国贼之说,故垫底) 算上南明:上面的除去后面三个再加上李定国(原张献忠将)、郑成功、张沧水。

农民起义军将领: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

李定国,南明三大柱石之首,支撑南明王朝的最后一根孤木。本为大西反贼,后弃暗投明,对大明朝忠心不二,率领大西余部坚持抗清二十年,两蹶名王,复地三千里,打的清军闻风丧胆,收复江南半壁江山。可惜清军势大,孙可望和郑成功多次拆台,李定国独木难支,最后败退缅甸。永历帝被害后,李定国听闻后,呕血数升,泣血而亡。

郑成功,明末大海盗郑芝龙之子,南明三大柱石之一。为抗清与父亲决裂,率领部下独自抗清,纵横东南,数败清军,南京之战打的清军闻风丧胆,可惜因骄傲自满功败垂成,被迫退往东南,收复宝岛台湾,以台湾为基地坚持抗清,成为大明的最后一面旗帜。

张煌言,南明三大柱石之一。本为一介书生,面对国家危亡,弃笔从戎,高举义旗,聚众十数万,三次率兵北伐,可惜无力回天,被俘后誓死不降,慷慨就义。

沐天波,大明最后一位黔国公,世受国恩,多次婉拒永历帝的加封,只愿与大明共存亡,追随永历帝生死不弃,为救永历帝战死缅甸。

黄得功。南明抗清名将,虽拥兵自立,割据一方,但在民族大义面前毫不含糊。清军南下后,弘光帝朱由菘逃入芜湖黄得功营中,黄得功为保弘光帝,率部抗击清军,战死沙场等。

熊廷弼(1569年—1625年),字飞白,号芝冈,汉族。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熊廷弼受命巡按辽东。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以兵部右侍郎代杨镐经略辽东,招集流亡,整肃军令,造战车,治火器,浚壕缮城,守备大固。

熹宗即位,天启元年(1621年),后金天命汗努尔哈赤攻破辽阳,再任辽东经略。

与广宁(今辽宁北镇)巡抚王化贞不和,终致兵败溃退,广宁失守

毛文龙(1576年2月10日—1629年7月24日),字振南,一名毛伯龙,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祖籍山西平阳府太平县(今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明朝末期将领,历仕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官至左都督平辽总兵官。

毛文龙曾开创了军事重镇东江镇,在与后金的战争中颇有战功,但为人骄恣,所上事多浮夸,索饷过多。

后被袁崇焕矫诏所斩。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明朝末年蓟辽督师。

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

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京师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毛文龙)”、“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朱由检认为与后金有密约而遭凌迟处死。

孙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明末军事家、教育家、学者和诗人。

在明朝与后金作战连遭败绩、边防形势危急的情况下,孙承宗代替王在晋成为蓟辽督师,修筑关宁锦防线,统领军队十一万,收复失地四百余里,选拔培养了如马世龙、袁崇焕等一批文武将领,修筑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余座,屯田五千多顷,安置战争难民近百万,逼迫努尔哈赤后退七百里功勋卓著,后遭到魏忠贤的妒忌,辞官回乡

卢象升(1600~1639年),明朝末年杰出将领。

崇祯七年(1634年),击溃张献忠农民军。

崇祯八年(1635年),击败高迎祥、李自成农民军。

崇祯十一年(1638年),担任兵部尚书,力主抗清,守卫京师,连战皆捷,反被太监高起潜陷害,免去尚书职务,以侍郎视事。

崇祯十二年(1639年),率部在巨鹿贾庄被清军包围,高起潜拥兵不救,终因炮尽矢绝,战死疆场,年仅三十九岁,追赠太子太师、兵部尚书。

孙传庭(1593年-1643年),明朝名将。

崇祯十五年(1642年)任兵部侍郎,总督陕西。

次年升为兵部尚书(改称督师)。

带兵镇压李自成、张献忠民变。

由于时疫流行,粮草不足,兵员弹药缺少,朝廷催战,无奈草率出战,后兵败,在陕西潼关战死,马革裹尸,年约51岁。

《明史》称“传庭死,而明亡矣”。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廷追谥“忠靖”。

秦良玉(1574年―1648年7月11日)明朝末年著名女将。

秦良玉率领兄弟秦邦屏、秦民屏先后参加抗击清军、奢崇明之乱、张献忠之乱等战役,战功显赫,被封为二品诰命夫人。

崇祯皇帝曾作诗四首赞颂秦良玉。

历朝历代修史,女性名人都是被记载到列女传里,而秦良玉是历史上唯一一位作为王朝名将被单独立传记载到正史将相列传里的巾帼英雄。

李定国(1621年—1662年),南明永历政权抗清名将。公元1652年(永历六年,清顺治九年)初,李定国在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出兵八万攻湖南。先取沅州(今湖南黔阳)、靖州(今湖南邵阳),继攻广西桂林,大败清军,逼得清军主帅、定南王孔有德自杀。

明末时期,大明王朝也涌现出了一批非常优秀的名将。虽然他们最终未能力挽狂澜,但他们却凭自己的才能,在史书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第七名、袁崇焕(1584年—1630年),明末蓟辽督师。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被崇祯皇帝下令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

第六名、曹文诏(?—1635年),智勇双全,被誉为第一良将。在镇压明末农民起义的战争中功勋卓著。崇祯八年(1635年),在湫头镇之战中因寡不敌众兵败自尽。

第五名、洪承畴(1593年—1665年),明末兵部尚书、蓟辽总督。围剿农民起义军十年,连战连捷。所率军队被称为“洪军”。后被调往北方对抗清军。松锦之战战败后被清军俘虏,最终投降清军,晚节不保。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别称袁督师,明朝末年名将。

袁崇焕曾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有效抗击了清兵,因魏忠贤而辞官回乡。

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除去魏忠贤,袁崇焕也得以重用。

然而,袁崇焕在与皇太极一战中,却被诬陷与后金军有勾结,崇祯皇帝判其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

袁崇焕曾著有诗词《落第》、《秋闱赏月》、《入狱》、《狱中对月》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j20221215084217b199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