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参观梁平博物馆非遗篇,长师学子返家乡实践感悟篇:探梁平历史,寻非遗之路,感英雄烈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 2022年8月4日长江师范学院机器人工程学院“机匠先‘丰’科技兴农”志愿者服务团实践小分队返回家乡重庆市梁平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成员通过参观博物馆、调研、参观烈士陵园等形式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通过调研寻找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方式,以实际行动助力家乡发展。

八月,烈日当空,大地被晒得直冒热气,水稻也被压弯了头,蝉鸣一直不停的叫嚣。

但烈日不能阻挡我们出发的欣喜和激动。

八月四日,实践团成员各自踏上前往梁平的路上,我看到了昏昏欲睡的的旅客,看到了起来晨练的人,看到了环卫工人在清扫大街,都在为这一天的开始做着准备。

相对而言,早晨并不常见,对于早晨的一切自然有些许兴趣。

一日之计在于晨,有多少人在我沉睡时已经开始了一天的辛苦劳作,我的早晨或许得有些改变了,去看看早晨的太阳升起,去逛逛早市,去尝尝清晨的味道。

映入眼帘的是梁平区博物馆,没错,踏着清晨的阳光我来到了梁平区博物馆。

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幅山水图,给人心旷神怡之感。

馆内按时间顺序,我们见证了恐龙时期到现在,见证了甲骨文到各种书法,见证了石器到各种农具的诞生。

这里最具特色的,便是梁平竹帘制作馆,虽不能上手直接体验,但观赏让我们清楚知道竹帘的制作,不禁感叹古人的聪明才智,也让我们清晰的认识到,竹帘不可消失,当代大学生应该对非遗做出贡献,将它传承下去,老祖宗的智慧才能被人永远铭记。

博物馆并不只是看看就结束,而是要去体验体会感知那些我们没有经历过的岁月,那些古老的人民留下的遗产。

历史文物被放在了博物馆,历史精神希望我们能够永远铭记在心。

图为实践成员参观梁平博物馆。

迎着烈日来到了最热闹的广场,调查梁平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遗的了解程度。

阳光直射广场,两棵大树下有乘凉的老人,他们很悠闲地享受着大自然的凉风。

老人是我们调查的第一种类型人群,当我们说明来历,他们对我们有极强的戒备心,可能是因为太多的诈骗让老人们心生害怕不得不对周围戒备。

这让我感到心凉,若没有那么多的诈骗,或许老人担忧的事情又会少许多。

我们找了很多人帮忙调查问卷,他们都很乐意帮忙。

在调查过程中,我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即使天气很热,他们也愿意停留下来为我们填一下问卷。

感谢他们对我们的支持和帮助,让我们尽快完成调研任务。

图为实践成员对梁平去市民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情况的调研。

最后,怀着无比感恩的心我们来到了梁平烈士陵园,有太多的无名烈士他们安详的躺在这,安静的看着这和平的人世间。我们到达时发现陵园大门紧闭,询问周围的人发现是因为太多人在这拍照,这是对死者的不敬,于是才将大门紧闭。这样拍照的行为令人痛心,烈士为了和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而他们却如此对待革命先烈。

图为实践成员来到梁平区烈士陵园悼念。

后来进入陵园,便是他们的名字刻在冰冷的石墙上,后面便是他们的墓碑,我看见了多少无名烈士,连他们的名字都无法留存世间。

烈日下,我们庄严地进行鞠躬礼,为烈士献花。

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了民族尊严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我们要记住他们的贡献,记住他们的精神,记住他们的奋斗。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热爱祖国,牢记使命,努力奋斗,为祖国做出一点贡献。

现在的世界和平,人们生活富足,烈士们再也看不到这和平的光景,但他们从不后悔为国捐躯,他们的精神将永存不朽。

图为实践团成员手持鲜花满怀敬意向英雄们致敬。

本次实践之旅也到此为止,我看到了清晨的阳光,看到了非遗的历史,看到了人民的帮助,看到了烈士的永垂不朽。感受到了世间万物,有了对以后的改变,对未来的规划。一天下来,身体有些许疲惫,但是心灵受到了极大震撼,体验感极强,对以后我们或许会有更好的人生理想,更丰富多彩的人生旅程。(通讯员 王安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i2024011319400743f2.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