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有关齐国的历史故事,齐国故事,简便一点?

晋国公子重耳一生都在流亡,一路走一路娶妻,当他流亡到齐国的时候,齐桓公对他很是礼遇有加,还把齐国美女齐姜送给他做妻子。

重耳在齐国待了几年,耽于安乐,一点没有重回晋国的意思。

一个侍女偷听到重耳的随从劝他回国的消息,悄悄报告给齐姜,齐姜夫人首先做的事是,把这个报告消息的侍女杀了,然后找到重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重耳早日回晋国,如果此时仍不回去,一年一年岁月蹉跎,这一生都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无奈重耳是个胸无大志的人,竟执意不走。

齐姜无奈,遂备下酒菜,与重耳饮酒将其灌醉,然后命人将重耳塞上马车,等重耳酒醒之时,马车已经离开齐国很远了。

古代西汉刘向的《列女传》中的《辩通传》载:齐宣王之后钟无艳,她是齐国无盐县人,姓钟,所以又称她为钟无盐,德才兼备、却容颜丑陋。

《新序·杂事之二》中说“齐有妇人极丑无双,号曰‘无盐女'。

其为人也,日头深目,长壮大节,昂鼻结喉,肥项少发,折腰出胸,皮肤若漆”,但她志向远大。

齐宣王执政初期,日日歌舞,夜夜箫歌,政治腐败,国事昏暗,而且性情暴躁,喜欢吹捧。

钟离春为拯救国民,冒死自请见齐宣王,述先人开疆不易,历数宣王之错。

陈述齐国危难四条,并指出如再不悬崖勒马,将会城破国亡。

齐宣王大为感动,把钟离春看成是自己的一面宝镜,其谏议为宣王所采纳。

为表其悔改之心,散尽后宫,立无艳为后,彰其不贪美貌,自此勤政改革,励精图治,从此赵国日益强盛!

不过,皇帝都好色,他身边还有一个貌美娇嗔的娘娘夏迎春。

国家有危难之事,他就需要钟无盐帮助,事情处理好后,就把无盐丢在旁边,一心专宠夏迎春,于是,“有事钟无盐,无事夏迎春”的典故便留传了下来。

“丑胜无盐”、“自荐枕席”、“无盐女”都与此有关。

   管仲灭鲁国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纨鲁缟”的典故。是用经济战打挎一个国家的范例。

      管仲要求齐国官员、百姓的衣服全部由齐国的纨布改为穿鲁国的缟布,导致缟布涨价;同时禁止齐国百姓织缟布,却对鲁国开放,鲁国因此形成了全民织缟而放弃种粮。

   一年后,齐国拒绝再用鲁国的缟布,而这时鲁国陷入粮食短缺,民以食为天,为了生计鲁国不得不高价向齐国购粮,由此经济被拖垮,导致国力也衰退了,最终被迫签订了屈从齐国的条约。

“齐纨鲁缟”这个典故是最早的贸易战,管仲巧用无形的手击垮鲁国经济。

公元前684年春正月,齐桓公讨伐鲁庄公。鲁国由曹刿出战,在长勺(今山东曲阜北)与齐师展开阵脚。鲁国军队在曹刿的指挥下,“一鼓作气”,出其不意地将齐国军队击溃,由此,鲁国成为齐桓公称霸道路上的第一块绊脚石。

春秋时期,齐鲁两国接壤。彼时的齐国刚由公子小白即位不久,是为齐桓公。齐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牙,励精图治,使齐国迅速由乱转治,由弱变强。随着不断的改革深化、强大的齐国开始展现出春秋霸主的苗头。

但是齐国在称霸的道路上也非一帆风顺,邻国鲁国就是第一个难打倒的对手。当时鲁国发展较快,实力不容小觑,齐桓公担心来自邻国的威胁以及为成霸业不得不未雨绸缪,就向身边的管仲问计。

当时齐国和鲁国各自都生产丝绸,齐国生产的叫做齐纨,鲁国生产出来的则叫做鲁缟,这两种丝绸在当时都是闻名遐迩的商品,各国贵族们也都喜欢穿。

为削弱鲁国实力,管仲给出的办法非常简单:他下令齐国上下把以前用齐纨为面料制作的衣服都收起来,不再穿了,只穿用鲁国布料制作的衣服。如此一道怪异的政令,让不明所以的鲁国看到了巨大商机,鲁国商贾们开始大量收购鲁缟,鲁国百姓也有很多人放弃种粮,积极加入纺织行业中。结果,这一年,鲁国粮食产量锐减。

一年后,管仲再出奇招,命令齐国百姓不得再向鲁国购买布料制作衣服,然后又大幅度抬高粮价。这下鲁国慌了,先前许多人囤积的鲁缟布料开始滞销,而国内粮食又陷入短缺的困境,只得拿出大量钱款向齐国高价购粮。经过如此一番折腾,鲁国经济近乎崩溃,从此再也不是齐国的对手。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纨鲁缟”的典故。齐相管仲要求全国官员、百姓的衣服由穿齐国的纨布改为穿鲁国的缟布,导致缟布涨价;同时禁止齐国百姓织缟布,却对鲁国开放,表面上鲁国大挣齐国的缟布钱,鲁国上下因此形成了全民织缟而放弃农业生产的跟风行动。

一年后,齐国拒绝再用鲁国的缟布,而这时鲁国陷入粮食短缺,民以食为天,为了生计鲁国不得不高价向齐国购粮,由此经济被拖垮,导致国力也衰退了,最终被迫签订了屈从齐国的条约。

应该是“齐人固善盗乎”的典故。

“齐人固善盗乎”出自《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当楚王取笑齐国人偷盗时,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道理,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晏子使楚》讲述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本人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赞扬晏子爱国,机智勇敢,善于辞令,灵活善辩的外交才能与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原文: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yì)王。

王曰:“缚者曷(hé)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赏赐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

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两个小官吏)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了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枸橘,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却完全不同。

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条件不相同。

现在的老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东西,进入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楚王苦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取其辱了。

此句意为齐国的人本来就擅长偷盗吗?

其中“固”意为原本,本来

《晏子春秋》中《晏子使楚》:楚王对晏子说了句"齐人固善盗乎?"意思是齐人本来就擅长偷盗吗?以此嘲讽齐国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i20230730081812c183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