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银行家、艺术家,也都有需要借钱的时候。下面是近现代九位大名人借钱故事,以年代先后为序:
金融历史
曾国藩
曾国藩中进士后入翰林院,三年由从七品检讨升任从五品侍讲。虽官运亨通,但财运不旺。道光二十一年年底,他借了五十两银子(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二百元),勉强过年。那段时间,他经常借钱,最多时借了一千多两。
左宗棠
左宗棠力主消灭阿古柏政权、收复新疆,但是清政府拿不出军饷。他于是向外国借钱,还选择了利率高的英国银行。时人不解,后来才意识到其高明:英国当时称霸全球,借钱给清政府之后,肯定不希望清政府因战败还不了,至少能够保持友善中立。
章士钊
1920年,毛泽东拿着陈独秀的亲笔信来到上海,向湖南老乡章士钊借款2万银元,以资助革命。四十多年后,毛泽东用个人稿费分期还本付息,章士钊一家在特殊时期也享受了很高的政治待遇。
鲁迅
今年是鲁迅诞辰140周年。鲁迅生前,经常借钱、出借。鲁迅某个学生因为受人坑害被捕,他的妻子来找鲁迅借钱。明知警察敲诈,拿了保证金也不会放人,鲁迅仍然借钱给她。朋友内山表示不解,鲁迅说:“她拿钱走的时候,应该心里充满了希望吧。”
顾颉刚
历史学家顾颉刚出身苏州名门,大学毕业后经济压力大。老师胡适为了支持他搞研究,承诺随时可以借钱给他,并帮他安排工作。顾先生也不客气,先后借了几百大洋,也都打了欠条。很快,顾先生在学术圈崭露头角,创立古史辨学派。后来,顾先生也以同样方式支持自己的学生。
毛泽东
1935年12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缺少过冬给养。毛泽东求助于红15军团首长徐海东,写下借条:“海东同志:请你部借2500元给中央,以便解决中央红军吃饭穿衣问题。此致敬礼!”徐海东二话没说,给了5千大洋,自己只留了2千。1955年,没参加解放战争的徐海东仍被评为大将,仅次于粟裕。
陈光甫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中国经济愈发困难。1939年,银行家陈光甫出面谈判,向美国借款2500万美元,以解燃眉之急,中国只需分5年偿还22万吨桐油。桐油是战略物资,可用于坦克、军舰防水防锈。当时有个说法:“一株桐树抵得过一支机关枪, 一个桐果抵得过一颗手榴弹, 一粒桐籽抵得过一发子弹。”
朱德
1950年,“减租退押”工作人员在地主傅德辉家里翻出一张借条,金额100大洋,借款人为朱德。傅回忆说,1925年,朱德为了留学向其借款,并主动打借条。工作人员赶紧上报,朱德表示属实,并批示:“他是个搞科学的,是个难得的人才,你们不要为难他!”
邓小平
1969年,《人民日报》报道,中国政府既无内债,又无外债,颇为自豪。
此后,从上到下对借外债存在顾虑。
1978年,邓小平指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它们自身的利益出发,很希望我们强大一些。
这些发达国家有很多困难,它们的资金没有出路,愿意把钱借给我们,我们却不干,非常蠢……人家借给我们钱都不怕,我们怕什么?”
张艺谋
为了拍摄电影《红高粱》,张艺谋导演在高密找了100亩地,借了4万块钱买种子、化肥,请老乡种,并承诺收成归老乡。老乡为了好收成,都种矮杆新品种。张艺谋坚持要求改种高杆老品种,这才有了《红高粱》的震撼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