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羽本纪赞品读赏析?
①
《项羽本纪赞》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楚汉相争时期英雄项羽的赞美和评价。
文章通过描绘项羽的英勇善战、豪情壮志,展现了他的伟大气魄和悲壮命运。
品读赏析时,不禁为项羽的英勇所感动,为他的悲壮结局而叹息。
文章语言简练明快,情感真挚动人,展现了司马迁的史学才华和文学造诣。
同时,也启示我们,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②
《项羽本纪赞》是《史记》中的一篇精彩篇章,它简洁而深刻地总结了项羽的一生。文章通过描述项羽的传奇经历和英勇事迹,展现了他的英勇与智慧。同时,也揭示了他性格中的矛盾与缺陷,使得这个历史人物更加立体和生动。阅读此文,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对项羽的深刻理解和精准刻画,也能够从中汲取历史的启示和教训。
二、史记中对项羽的评价?
《史记》是中国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其中有关项羽的传记被收录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项羽的评价是复杂的,既有肯定,也有批评。
司马迁肯定了项羽的军事才能和英雄气概。他认为项羽是一个勇猛无比的将领,能够率领军队取得多次胜利,并且在战争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决心。
然而,司马迁也批评了项羽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认为项羽缺乏政治智慧和谋略,不能够有效地管理国家和处理政治事务。此外,项羽也存在着一些性格上的缺陷,如刚愎自用、残忍好杀等。
总的来说,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是比较客观的,既肯定了他的军事才能和英雄气概,也指出了他的缺点和错误。这种评价反映了司马迁作为一个历史学家的客观态度和深刻思考。
三、历史文人对项羽乌江自刎的评价?
要评价一个人,看他的所作所为。
刘邦,天下苦秦久矣,是很体恤老百姓的,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此乃为约法三章,收拾人心。民心所归。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以东。残暴毕现。且使天下人大失所望。
孰好孰坏,一言蔽之。项王身首异处,少人怜之矣。
公元前202年,英雄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被“兵仙”韩信十面埋伏,在四面楚歌中输掉了垓下之战,又因突围失路,仅剩的28骑也被围困在东城外的一座小山上。
项羽在穷途末路之时再次表现了他无敌战力,击杀汉军近百人,突围到了乌江岸边。
滔滔江水之上,只有一叶扁舟,若他乘舟东去,当有一丝生机,日后东山再起也未可知。
然而骄傲的西楚霸王,最终放弃了这最后的机会,选择和自己的荣耀一起终结在滔滔的乌江水边。
对于项羽乌江自刎,历史上无数文人墨客都为之唏嘘感叹,对此事的评价也大概分为三种:
第一种: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作为婉约派词人的代表,李清照的笔下能写出如此慷慨激昂的语句,显得极为难得。
公元1127年,也就是靖康之耻发生的那一年,他丈夫身为健康知府,却临阵脱逃,李清照深以为耻,在逃到乌江岸边时作出了这首千古名篇。
在《夏日绝句》中,李清照对西楚霸王项羽在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一事做出了极高的评价,认为这是一种无畏生死的气魄和无所畏惧的人生姿态。
项羽在失败时表现出的异乎寻常的英雄气概在宋廷南渡时尤显可贵,与宋朝君臣一味逃跑的无耻行径形成鲜明对比。
第二种: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对项羽自刎采取了批判的态度,认为他胸襟不够宽广,不能忍辱负重,不能把握时机,缺乏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失败之后不思重整旗鼓,东山再起,反而选择逃避,选择自刎,是一种十分不“男人”的行为,也是一种缺乏“大将气度”的表现。
杜牧认为,胜败是兵家常事,真正的英雄应该能“包羞忍耻”,能屈能伸,如果项羽回到江东,像越王勾践那样卧薪尝胆,再次聚集八千江东子弟,卷土重来,再次与刘邦、韩信一战,胜负犹未可知。
项羽拔刀自刎,等于自己承认了失败,放弃了希望,是一种逃避和懦弱的行为。
第三种:王安石《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与杜牧表现的唐代诗人的浪漫与激情不同,王安石以宋代士大夫的冷峻和沉矜的思维,指出项羽失败是历史的必然,项羽乌江自刎不过是顺应了自然。
作为一个政治家,王安石表现出了应有的客观与冷静,他从军事得失、人心向背等方面,全面分析了项羽失败的必然性,认为项羽这样一个人心尽失且又执迷不悟的人,纵然能逃得一命,也不会再得到江东子弟的支持,卷土重来之说,实属痴人说梦。
时代不同、背景不同、人生轨迹不同、社会环境不同、所处立场不同,想要表达的思想也不同,自然对同一件事的看法自然也不相同。
在军阀割据的晚唐,杜牧很想重整山河,自然认为项羽应当能屈能伸,功业为重。
而在靖康之变后的南宋,李清照则更希望宋庭能有项羽那样刚强不屈,与土地百姓共存亡的气节。
在我看来,项羽自刎本身的是是非非并没有那么重要,而对这件事的思考是否超越前人,是否结合实际,是否对我们有所帮助则更为重要。
对项羽这样一个悲剧式的英雄,我更愿意认为他在乌江自刎,是他悲壮激烈的英雄主义绝唱和他英雄人生的完美谢幕。
③
我感觉当他站在乌江边,过了岸就是江东,但是他又怎么不会想起他当初从江东带出的八千子弟兵,而如今回去只剩下他一人,他不但没有保住他的兄弟们,他更没有保住他的女人虞姬,如今他不过孤寡一人,就算江东的人原谅他,他也过不去心那一关,并且我认为,当他看到所有曾经跟随他的人死去后,看到楚汉之争这么多年,自己心中也应该有种内疚了,经历了那么多,多少人因为楚汉之争而牺牲,他的放弃,也不时解救了天下苍生。
④
历代对项羽乌江自刎相关评价汇总如下:
1、刘邦: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2、司马迁: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3、郭嘉:
昔项籍七十余战,未尝败北,一朝失势而身死国亡者,恃勇无谋故也。
4、诸葛亮:
昔在项羽,起不由德,虽处华夏,秉帝者之势,卒就汤镬,为后永戒。
5、范浚:
若籍则无能有是,得范增不能用,得陈平不能用,得韩信不能用,皆使之怨偾弃去,徒以匹夫小勇,欲决雄雌于挑战间,至力蹙势穷,犹将驰杀一二汉将,以见枝能,此楚所以失天下也。
然则籍之亡也,又胡望乎天哉?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
项氏,芈姓,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 的军事家,也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
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
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
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虽然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始终无法有固定的后方补给,粮草殆尽,又猜疑亚父范增,最后反被刘邦所灭。
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而死。
⑤
本来有着得天独厚优势西楚霸王为何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深度解析!
用人疑虑:正是项羽给我们后人一个非常好的认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项羽有一个很有才略是谋士那就是范增,我们所熟知的鸿门宴就是他精心设计的“大作”,只可惜项羽不听良言功亏一篑。
第二次就是在刘邦被包围时,面临着穷途末路,项羽被陈平(此前项羽的谋士)使用的反间计,使得项羽不信任范增不去给身处困境的刘邦致命一击,在一次错失良机!
施小利,大功吝啬!
在有一次刘邦被击败逃亡的时候,项羽派丁固前去追杀落魄的刘邦,最后追上了,然后短兵相接。刘邦在这个非常狼狈的时候说:两贤岂相厄哉。意思说英雄惜英雄,你放我一马可好。在这种情况下面丁固竟然把刘邦给放了!这正是项羽吝啬封赏造成的最大错误!
项羽只封王自己亲信,非亲信的地方实权派一概不封,所以得罪了天下人。勇士为你在刀口上舔血,你却眼睛里面只有自己的利益,封赏反复无常!凝聚力下降,反倒是刘邦那边论功行赏那行跳槽过去的贤士不亦乐乎!
英布为项羽征战,屡立大功,却没有得到好的奖赏。恰好此时,刘邦派随何以优待游说,于是英布就离开了项羽,因为不得势。项羽公元前206年分封十八路诸侯时,封英布为九江王,英布摇身一变由一介白衣,一个将军成为裂土封王的君主。在项羽对其起疑心后后叛楚归汉,汉朝建立后封淮南王,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
项羽认为经营天下靠武力,对于自己的错误不懂得反省,把失利责任归结于别人!拥有百万雄师是当时最强大的军事集团,到最后只剩下几十位部下被围困在江边!这种大起大落后的体验下即便是霸王也难免会心生失落,这种大势已去的渺茫感。
在这种强烈落差,和大势已去的现实里,自刎是项羽为了保护自己西楚霸王这冠头衔最后的倔强,和身为王者不愿做战俘或逃亡者最后一次体面!
⑥
项羽的悲剧是注定的,可能项羽做的最对的事就是自刎而死。
项羽作为项燕的孙子,自身带有浓厚贵族气质。
而刘邦祖上就是普普通通的农民,甚至刘邦连个大名都没有,被叫做刘季,也就是刘三。
刘邦出道前做过最大官就是亭长,平时就是地痞小混混,连刘邦父亲都瞧不上刘邦。
项羽从内心深处根本看不起刘邦,认为刘邦就是一群乌合之众,根本无法与项羽正规楚军对抗。
项羽输就输在自己军事天才,政治侏儒。
项羽在巨鹿之战达到人生巅峰,但自此以后项羽在政治上犯了一系列错误。
第一坑杀二十多万秦国降卒,这使得项羽落下恶名并与这二十万降卒关中父老结下血海深仇;第二纵兵劫掠关中使得其他关中百姓彻底倒向约法三章刘邦那里;第三鸿门宴放过自己最大竞争对手刘邦,纵虎归山;第四分封诸侯主动放弃关中而留给三个完全失掉人心秦朝降将,等于把关中拱手让给虎视眈眈深得人心的刘邦;第五擅杀义帝使自己彻底失去政权合法性,给了刘邦很好大借口;第六不善于经营后方,导致自己的军队经常处于后方缺粮状态,这也是项羽失败直接原因;第七不能知人善用,像刘邦大重要人才韩信张平邓开始都是项羽部下,项羽只会重用自己项家军的人,导致真正人才纷纷流失,项羽最后成了孤家寡人。
项羽以上缺点导致项羽只能胜利不能失败,一旦失败就是土崩瓦解。
所以项羽乌江自刎也是人生最好的结局了。
⑦
项羽的确自刎,但不是自刎乌江!
我们寻找一个历史问题的答案不仅要结合历史还要结合现在。
关于项羽的死,司马迁说的很清楚,身死东城!
不论是在<项羽本纪>还是<高祖本纪>当中都非常明确的说了是身死东城!
而没有说项羽自刎乌江!
那么史记当中有没有提到乌江呢?提到过!
那就是项羽赠白马给乌江亭长,凭着这一点是不能得出项羽自刎乌江的结论的。
我们说项羽带着100多名将士凌晨冲出重围,最后跑到东城的时候只剩下八人。
由100多人打到只剩下八人,这中间经历了多么残酷的战事可想而知!
其次从东城到乌江还有一百多里的路程,别管什么千里马还是万里马都不可能支撑他跑到乌江去的。
况且刘邦的军队在东城已经追上项羽,不可能再追一百多里地!
为什么出现自刎乌江的传说呢?这当然也是源于史记,史记记载赠骓赠乌江亭长,这只是作者描写项羽的一种艺术手法而已。
我们知道,司马迁是非常赞赏项羽的,不然也不会把他写在本纪,正是因为很欣赏项羽,所以对项羽的死非常惋惜,于是写了神来之笔,替项羽描绘了一个白马赠亭长的故事罢了。
关于司马迁的这种描写手法我们可以在他的其他文章中看到。
四、历史学家对项羽的评价?
1、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项羽评价: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2、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起,相和并争,不可胜数。
3、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羽之勇武千古无二。智力若常人,任人唯亲,不能认清人才,不知人善用,被刘邦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