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经典民间客家故事,客家故事民间传说?

客家人的历史和文化丰富多彩,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故事流传至今。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客家故事和民间传说:

1、 龙虎山传说:龙虎山是客家人心中的圣地之一,有着许多传说和故事。据说,在明朝时期,有位叫张世杰的客家英豪,他在龙虎山修炼武艺,并且遵循正义,帮助百姓。他的事迹被传为佳话,并成为了客家文化中的一部分。

2、 牛郎织女传说:这个浪漫的传说在中国各地都有不同的版本,客家地区也有自己的版本。传说中,牛郎和织女是天上的神仙,他们因违反天条而被罚下凡间分隔两岸的银河。每年七夕,他们有机会相会一次,这天晚上的银河流露出美丽的光辉。

3、 妈祖传说:妈祖是客家人心中的守护神,也是海上航行的守护神。据传,在明朝时期,客家女子林默娘出生时有特殊的迹象,她成为了后来的妈祖。妈祖传说中充满了奇迹和救助船民的故事。

4、 七仙女传说:这个故事讲述了七位仙女在天宫游玩时迷失凡间,并被困在了客家地区的水潭里。后来,一位好心人帮助她们找到回天宫的方法,并得到了仙女的恩赐。这个故事象征着善良和宽容的价值观。

这些故事和传说不仅反映了客家文化和信仰,还传承着家族、亲情和勇气的价值观。它们是客家人口口相传的珍贵遗产,也是了解客家文化的窗口之一。


客家文化中有很多寓言故事,以下是其中两个:

卖笠麻的人: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卖笠麻的人,他的竹笠被人们称为“笠麻”。有一天,有一个人来买他的笠麻,但是要用五顶笠麻的钱来购买一顶笠麻,卖笠麻的人非常固执,认为他父亲告诉他一顶笠麻卖一元钱,因此无论对方给出多少钱,他都坚持一顶笠麻只卖一元钱。这个故事反映了客家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

换酒与换肉: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六十六岁的老伯,他从来没有上过别人的当。一天,他去赶集,路上碰到一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请他喝酒。老伯喝醉了,便将孙子放在酒馆里,结果孙子被人偷走了。老伯回去找孙子,却发现孙子被卖到了肉铺里。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要贪图小便宜,否则会吃大亏。同时也告诉人们要珍惜家庭和亲情。

这些寓言故事在客家文化中代代相传,教育人们要具备优秀的品质和行为习惯。


1、客家农村的“打吊聚”

客家农村的.“打吊聚”,意思是农村人闲暇时间或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搞点什么东西吃。

客家农村有句俗话:“打吊聚都要有个牵头人。

”意思是说,在闲暇时间要聚在一起,弄点东西吃时,也要有一个人出来组织、计划安排。

具体来说,牵头人首先要确定好友有几个,打吊聚的时间(在什么时候)、地点(在谁的家里搞)、吃什么东西。

到了约定的时间,三、五个好友便可聚在一起“打吊聚”了

典故:明朝,一老光棍河里摸鱼,捉回一条大黄鳝。将黄鳝养在水缸中,准备隔天杀了吃肉。不料夜里听到女子哭声,一看竟是黄鳝在缸中哭泣。光棍便不忍杀它,将它养了起来。半年后一晚,那黄鳝变成美少女,嫁给光棍做媳妇。

广元府有个叫陈三的老光棍,48岁时还是单身一人。


来自广东的客家数学家丘成桐证明了卡拉比猜想,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卡拉比-丘流形,是物理学中弦理论的基本概念,对微分几何和数学物理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影响了包括天文学和理论物理学在内的众多学科。


李国平,当年他在东京学习,一天只吃一顿饭,在巴黎时,仍舍不得吃早饭,只为了省下钱来买书、做学问。

有时候,晚上饿得不行了,他感觉薄薄的被子好像有门板那么重,于是索性一脚踢开被子,起身挑灯夜读!当时,国际界称他为”东方数学奇才“,面对潮水般的赞誉,他总是异常冷静,他常说:“名气是别人吹出来的,唯有学问才是靠自己做出来的。”

1、赠月饼

客家人热情好客,中秋佳节亲朋间用互赠月饼来传递祝福。客家地区的月饼,除普通月饼外,有“五仁月饼”,还有一种用糯米粉加糖压制成大小不一的圆形糕。

据客家民间相传,元末朱元漳起义,在月饼内夹纸条传递统一一号令,在中秋之夜举事。史载,客家人先祖参与反元起义者甚众。此传说为客家的中秋节吃月饼赋予了特殊意义。

2、敬月光

每逢中秋圆月升起时,客家的人们早早便在庭院、楼台,或屋前的禾坪对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摆出月饼、花生、柚子等果品,准备“敬月光”活动。

拜过月后,一家大小在外面赏月、吃东西。赏月是大人们的事,小孩子一般不会端端正正的坐在那里赏月,而是在皎洁的月色下追逐嬉戏,此时是他们的天堂。而吃东西则是有些讲究的。家长往往先让大家吃这些祭过月神的祭品。梅县人的说法是,吃了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气的,吃了会更吉利。

3、唱山歌

月下对歌是被誉为“山歌之乡”的客都梅州一项长盛不衰的中秋活动。很多地方过中秋的时候都有唱山歌、斗山歌的活动。像在梅县、松口这些地方都非常盛行唱山歌,到了八月半就显得特别热闹。

“月光华华照山坡,山峦山岭树山多,中秋客家山歌日,山上山下唱山歌。”客家山村的乡亲们围坐在一起,对月当歌,赏月谈心,这就是客家人特有的山歌中秋夜。

4、捧菜篮姊

客家传统的中秋节除以上的活动外,还有一习俗:叫“捧菜篮姊”又叫“捧月华姊”(捧即抬也),这一习俗在客家农村长盛不衰。每到中秋月圆之夜,各家各户男女老幼在皓月当空,一家人喜气洋洋,摆上月饼、果品之类焚香祈祷、化财帛(这一过程叫中秋赏月接月华姊)之后,一家人团坐分吃月饼、饮茶,共享无伦之乐。

接着有一个活动(习俗)“捧菜篮姊”就开场了。他们大多通过其祈求问卜,展望未来的收成好坏,小孩、少年、青年则大多问某人今年几岁?读书如何?前途如何?婚姻如何?接下来就是嬉闹之事。据说“菜篮姊”有求必应,男女老少亦乐此不疲。

5、吃柚子

在梅州,除了月饼这个传统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中秋食品外,柚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食品,品种有金柚(沙田柚)、蜜柚或水晶柚。

而吃柚子也是有一定的含义的。“像剖柚子叫‘杀柚’,带有驱邪的意思在里面。也有说剥柚子皮是‘剥鬼皮’,寄寓了驱邪消灾的愿望。”

6、打糍粑

喜欢糍粑的客家人在重大节日都要打糍粑,中秋节也不例外。勤劳善良的客家妇女一直是家庭生产中的主要力量,把糍粑打得松软可口,惹得小孩子都直流口水。

秋收基本结束,新谷进了仓,为了庆贺庄稼丰收,过个团团圆圆的中秋佳节,人们自古以来就有过中秋打糍粑的风俗,一敬神灵、二祭祖宗,同时也增进乡邻之间的感情。

7、烧瓦塔

用砖头和废弃的瓦片搭建的宝塔,放入稻草和干柴。火势越旺家族越兴盛,常常需要发动全村的青年儿童一起完成收集工作。同时,还要舞狮舞龙助兴。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初建时,汉人不满元人对他们的血腥统治,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烽火台点火起事。这些反抗虽被镇压了下去,民间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而在今天,“烧瓦塔”代表了客家人民希望借助佛家力量,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平安的美好愿望。

8、放孔明灯

粤北一带的客家人很多年轻男子外出闯荡,尤其是南洋一带。每年的中秋节,家里人思念远方的亲人,放飞孔明灯,千万的思念汇集在祝福的灯光中。

据相关资料记载,“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孔明(即诸葛亮)所发明。

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阳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

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另一种说法是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天灯又被称为“祈福灯”或“平安灯”。

客家咸鸡也叫“外婆鸡”,据说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在客家人聚居的地方,有一位很疼爱外孙的外婆,由于过节时,女儿和外孙都无法回家,所以她在过年杀鸡时特地把鸡腿留下来,埋在盐堆里保存。

等到节后女儿带外孙回娘家时,老婆婆就将盐堆里的鸡腿取出来给外孙吃。没想到经过盐腌制的鸡腿咸香鲜美,外孙特别喜欢吃,并一传十、十传百,一道美食就此诞生了。如今,客家咸鸡已成为客家餐厅的必备菜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h2023120110161385d7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