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齐国买鲁国丝绸成语,春秋齐国用丝绸收复鲁国的成语?

成语“割发代首”来源于春秋时期齐国收复鲁国的故事。当时,齐桓公想要攻打鲁国,但又担心自己的将士不敢冲锋陷阵。于是,他请来晋国名将士骊姬为其剃头,然后让自己的亲信将剃下来的头发代替他的首级送给士兵。

士兵们看到这些“首级”,纷纷振奋精神,奋勇杀敌,最终齐军成功夺取了鲁国。

后来,“割发代首”成为了形容以虚张声势、以假乱真来达到欺骗目的的一个成语。

齐纨鲁缟

春秋的齐国和鲁国都盛产丝绸,齐国产的丝绸叫齐纨,而鲁国的叫鲁缟有一句成语“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说的就是这种绢布,其闻名于四方、无论朱户草民。两国丝绸贸易也愈来愈频繁,而就是这样平静的交易下齐恒公和管仲却打着别的念头。

命令初下,齐国百姓都纷纷不解:“弃齐纨而着鲁缟”。为什么放着自己制的丝绸不穿而偏偏要穿鲁国的鲁缟呢如此怪异却不得不执行的命令在齐国百姓眼里是悲剧,而在鲁国商贾眼里是巨大的商机,在齐恒公和管仲眼里这却只是个开始。

果然,不出所料鲁国商贾们开始大量收购鲁缟,鲁国百姓也有很多人放弃种粮,积极加入纺织行业中,但此时的银子汇率是没有发生改变的,也就是说,齐国买的鲁国丝绸和之前的价格没有什么较大变化。结果,这一年,鲁国粮食产量锐减。

到了第二年管仲再出奇招,命令齐国百姓不得再向鲁国购买布料制作衣服,然后又大幅度抬高粮价,由此银子与粮食的汇率开始爆炸式上升。这下齐国百姓才明白国君的用心,鲁国此时才慌了,先前许多人囤积的鲁缟布料开始滞销,而国内粮食又陷入短缺的困境,只得拿出大量钱银子向齐国高价购粮。

而此时的银子以及没有之前卖丝绸的银子价值高了,但是粮食却又不得不买,在高达数十倍的汇率下,鲁国不得不放弃银本位,经济一举崩溃,从此再也不是齐国的对手,轻而易举被齐国拿下。

命令初下,齐国百姓都纷纷不解:“弃齐纨而着鲁缟”。为什么放着自己制的丝绸不穿而偏偏要穿鲁国的鲁缟呢?如此怪异却不得不执行的命令在齐国百姓眼里是悲剧,而在鲁国商贾眼里是巨大的商机,在齐恒公和管仲眼里这却只是个开始。

答:齐纨鲁缟。

详细解释:

拼音:

qí wán lǔ gǎo

解释:

古代齐国和鲁国出产的白色绢。后亦泛指名贵的丝织品。

出处:

唐·杜甫《忆昔》:“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语法:

齐纨鲁缟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示例:

这些衣服轻细如雾,非齐纨鲁缟能比

成语应该是齐纨鲁缟

管仲要求全国官员的衣服由齐国纨布改为的穿鲁国的缟布,导致缟布涨价,同时却禁止齐国百姓织缟布,却对鲁国开放,表面上鲁国大挣齐国缟布钱,但是鲁国因此全国全织缟布而放弃农业生产,一年后,齐国拒绝鲁国的缟布,而这时鲁国已经没有粮食了,不得不被迫签下尊从齐国的条约。

齐纨鲁缟的典故如下:

    春秋时期,鲁庄公一直不服齐桓公,两国之间经常发生摩擦。桓公与管仲商议对付鲁国的办法,管仲想了一条奇计。他请桓公带头穿缟做的衣服,令大臣也要穿缟做的衣服。于是齐国百姓也都纷纷效仿。一时间,缟服遍及齐国。

    管仲下令齐国百姓不准织缟。于是缟的价格猛增。鲁国百姓见织缟有利可图,便放弃农事织起缟来。家家纺机响,户户织缟忙。管仲又派人贴出告示:鲁国商人给齐国贩来一千匹缟得三百金;贩来一万匹,得金三千金。

     这样一来,更给鲁国的织缟热加了温。鲁侯高兴了,认为织缟可发财,于是下令全国织缟。鲁国百姓忙于织缟,田地都荒芜了。

     转眼就是一年。管仲突然下令封闭关卡,不让鲁缟进入齐国。同时,又让桓公和大臣们改穿齐纨做的服装。于是,齐国上下纨料衣服又大流行,无人再穿缟衣了。这一下,可苦了鲁国。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两季庄稼收成没了,堆积成山的缟卖不出去,百姓们顿时陷入了饥饿之中。鲁庄公发现中了管仲的计谋,急忙下令停止织缟,可是为时已晚。他只好派人到齐国购粮。

    管仲把粮价一提再提,把鲁庄公搞得内外交困。迫不得已,鲁庄公派出使者向齐国求援,请求借粮。并表示今后愿听齐桓公调遣,决不再找齐国的麻烦了。管仲建议桓公接受鲁庄公的请求,开仓向鲁国放粮

   管仲灭鲁国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纨鲁缟”的典故。是用经济战打挎一个国家的范例。

      管仲要求齐国官员、百姓的衣服全部由齐国的纨布改为穿鲁国的缟布,导致缟布涨价;同时禁止齐国百姓织缟布,却对鲁国开放,鲁国因此形成了全民织缟而放弃种粮。

   一年后,齐国拒绝再用鲁国的缟布,而这时鲁国陷入粮食短缺,民以食为天,为了生计鲁国不得不高价向齐国购粮,由此经济被拖垮,导致国力也衰退了,最终被迫签订了屈从齐国的条约。

“齐纨鲁缟”这个典故是最早的贸易战,管仲巧用无形的手击垮鲁国经济。

公元前684年春正月,齐桓公讨伐鲁庄公。鲁国由曹刿出战,在长勺(今山东曲阜北)与齐师展开阵脚。鲁国军队在曹刿的指挥下,“一鼓作气”,出其不意地将齐国军队击溃,由此,鲁国成为齐桓公称霸道路上的第一块绊脚石。

春秋时期,齐鲁两国接壤。彼时的齐国刚由公子小白即位不久,是为齐桓公。齐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牙,励精图治,使齐国迅速由乱转治,由弱变强。随着不断的改革深化、强大的齐国开始展现出春秋霸主的苗头。

但是齐国在称霸的道路上也非一帆风顺,邻国鲁国就是第一个难打倒的对手。当时鲁国发展较快,实力不容小觑,齐桓公担心来自邻国的威胁以及为成霸业不得不未雨绸缪,就向身边的管仲问计。

当时齐国和鲁国各自都生产丝绸,齐国生产的叫做齐纨,鲁国生产出来的则叫做鲁缟,这两种丝绸在当时都是闻名遐迩的商品,各国贵族们也都喜欢穿。

为削弱鲁国实力,管仲给出的办法非常简单:他下令齐国上下把以前用齐纨为面料制作的衣服都收起来,不再穿了,只穿用鲁国布料制作的衣服。如此一道怪异的政令,让不明所以的鲁国看到了巨大商机,鲁国商贾们开始大量收购鲁缟,鲁国百姓也有很多人放弃种粮,积极加入纺织行业中。结果,这一年,鲁国粮食产量锐减。

一年后,管仲再出奇招,命令齐国百姓不得再向鲁国购买布料制作衣服,然后又大幅度抬高粮价。这下鲁国慌了,先前许多人囤积的鲁缟布料开始滞销,而国内粮食又陷入短缺的困境,只得拿出大量钱款向齐国高价购粮。经过如此一番折腾,鲁国经济近乎崩溃,从此再也不是齐国的对手。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纨鲁缟”的典故。齐相管仲要求全国官员、百姓的衣服由穿齐国的纨布改为穿鲁国的缟布,导致缟布涨价;同时禁止齐国百姓织缟布,却对鲁国开放,表面上鲁国大挣齐国的缟布钱,鲁国上下因此形成了全民织缟而放弃农业生产的跟风行动。

一年后,齐国拒绝再用鲁国的缟布,而这时鲁国陷入粮食短缺,民以食为天,为了生计鲁国不得不高价向齐国购粮,由此经济被拖垮,导致国力也衰退了,最终被迫签订了屈从齐国的条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h202307301346105ba8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