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前言
02.商朝简史
商也称作殷,约存在于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
商的祖先叫作契,传说契的母亲吃了鸟蛋过后,怀孕生下了他。也相传契也是五帝中帝喾的儿子,关于神话传说我们就不去深入探究了。
商初期的发展大致是这样的。
契传位给相土,相土传位给王亥。
但王亥在位时,有意氏国的君主杀掉了王亥,并篡夺了王位。
后来王亥的儿子上甲微替父报仇,又灭掉了有意氏国,这就是上甲微的中兴之路。
又过了几代,传到了汤。
此时依旧是夏王朝的统治时期,不过商在先代的积累下已经发展了起来,也引起了夏桀的重视。
汤在亳[bó]建都,地处夏王朝的东边。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商的崛起,夏桀可能认为商汤的存在可能威胁到自己,夏与商的矛盾就显现了出来。
随后汤经历了被桀囚禁到释放的过程,受辱归国后的他决定推翻夏王朝的统治。
汤征讨那些依附夏的诸侯国,剪灭夏桀的势力,同时又扩充自己的羽翼。
最终汤召集支持自己的诸侯,于鸣条之战瓦解了夏桀的政权,建立了商朝,开启了中国第二个奴隶制社会。
汤去世之后,中间有三任君主在位时间都不长,此时帝位传给了太甲。
据记载,太甲刚即位时昏庸、暴虐,没有能力率领族人沿袭先辈的丰绩。
因此太甲遭到帮助汤建立王朝秩序的功臣伊尹的流放。
太甲被放逐期间,伊尹督促他读书学习,端正他的德行。在这一段时间,商朝由汤的另外一个儿子外丙任帝王,伊尹辅政。
三年后,太甲改过自新,伊尹又重新把政权交还给了他。
不过,《竹书纪年》记述太甲与伊尹的关系,却与上面的说法完全不同。
书中提到,伊尹是觊觎权力,因此流放了太甲,篡夺了王位;几年后太甲为了夺回政权,又杀了伊尹。
但结合后来伊尹的儿子也受到了商朝的重用的经历来看,如果伊尹谋反,其家族可能遭到诛灭。
因此我个人认为《竹书纪年》中的说法可信度不是很高。
太甲之后,商朝又经历了多轮的兴衰。
这段时间,商朝帝位的继承出现了一种现象:其并非是严格按照父子世袭的制度,而是出现了兄弟间的交替掌权。
试想,假如商朝兄弟几人轮流都当过君主,当这一辈的人相继老去时,那商王朝的政治中心会如何选择下一任帝王呢?
历史告诉我们,这些相继担任过帝王的兄弟们的后代,会为了争夺王位在同族间进行殊死的搏斗。这称之为九世之乱。
这场内乱经历了商王朝五代人、九个帝王间的争夺,持续了近百年。
九世之乱直接损耗了商朝的国力,也可能间接导致商朝发生了这个朝代另一个独有的特点,频繁的迁都。
殷商迁都示意图
在汤之前,商部落也经历了几次迁徙。早期的迁徙或许与自然灾害、相邻部落间的冲突有关,迁都可以帮助商更好的得到发展。
汤定都于亳。到了九世之乱,商的王族间进行夺权,内部产生分裂,这个时候的迁都可能就有了别的政治意图。
迁都可以远离那些反对自己的势力;又或者说,帝王的相继掌权,在替换上一任之后,需要重新建立自己的政治中心,因此需要迁都。
总之,这一时期,商朝由于内部的祸乱,导致国力下降,周边的诸侯国也不再敬畏商朝,断绝了进贡。
这场乱世,被后来的盘庚所终结,再经武丁的治理,将商朝重新拉回一个繁盛的阶段。
盘庚先后两次迁都,第一次到亳,第二次到殷。
其第一次,可能是为了躲避那些反对自己政见的王族与贵族们。在亳地的盘庚,德仁兼施,带领人民得到发展。
之后他又率领众人,迁都到殷,再一次让商朝发展得到恢复。
商又被称作殷或者殷商,或许是商人迁到殷的次数最多,也或许是商的鼎盛时期就在殷的缘故吧。
盘庚到武丁之间,有一段衰落期。
到了武丁时期,武丁进一步巩固了商王朝的内政,扫除了内乱带来的阴霾。同时他施行仁政,改善人民的生活,加强对周边诸侯的控制,带领商朝走向一个中兴的局面。
在武丁之后,商朝的发展走势逐步向下。
这段时期,商王朝在王位继承上,又出现了立兄弟、废嫡立庶这些违背当时继承观念的现象,导致国内矛盾再次加剧。
同时,周边外部的部落诸侯也发展了起来,商朝对于外部的管控越来越困难。
到了武乙时代,商王朝以西的地区,逐渐崛起了一个部落——周。
此时周服从商的管辖,两个部落有交流联系,周还替商征讨西边的异族。
可是,随着周的日益壮大,以及商的衰颓,商人开始担心周会威胁自己的地位。商王便杀了周人的首领季历。
如同商灭夏的前兆一样,商人面对挑战者的出现,妄图动用武力来恐吓对方。不过,商的这些举动,无法阻止自身的衰退。
季历的死,激化了商与周之间的矛盾。随着自身的壮大,周人势必会产生扳倒眼前这个阻碍自己发展的商王朝的念头。
商内部尖锐的矛盾无法得到解决,伴随周的兴起,曾经臣服于商的诸侯逐渐动摇,开始支持周。
到了纣王帝辛时代,他试图依靠出征诸侯、滥用酷刑的形式来胁迫外部和内部重新拥护他。可惜这一系列的操作,加快了商王朝坍塌的速度。
约前1046年前后,周人的首领姬发,依靠先辈几代人运营打造的国力,同时拉拢更多支持自己的部落,于牧野向商纣王发起了最后的清算。
此役过后,商纣王被杀(也有自焚的说法),周代替了商的霸主地位,属于周的历史帷幕已悄然拉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