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故宫太和殿故事,北京故宫太和殿的传说故事?

太和殿是1421年元月一日正式启用。朱棣请术士看紫禁城运势,结果告诉他三个月后三大殿会遭遇雷火。朱棣将术士打入大牢,对此事不相信。

结果三个月后,突然一天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击中了太和殿,把三大殿烧成了废墟,应验了术士的预言。

太和殿中央有一藻井,是从古代“天井”和“天窗”形式演变面来,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之一。主要设置在“尊贵”的建筑物上,有“神圣”之意。

在藻井中央部位,有一浮雕蟠龙,口衔一球(球为铜胎中空,外涂水银),此球叫轩辕镜,传说是远古时代轩辕黄帝制造的,悬球与藻井蟠龙联在起,构成游龙戏珠的形式,悬于帝王宝座上方,以示中国历代皇帝都是轩辕的子孙,是黄帝正统继承者。

它使殿堂富丽堂皇,雍容华贵。

镜下正好对着宝座,据说是袁世凯怕大球掉下来把他砸死,故将宝座向后挪到现在的位置。关于龙椅,这里面有段故事。1916年(民国五年)袁世凯登基时,把原来的宝座搬走了,换了一把西式高背大椅,上饰他自己设计的帝国徽号。

据说他的腿短,因而将椅座降低。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寻找那把龙椅,根据过去的一张照片,在破家具库找到了一把破椅,经专家鉴定,这椅子就龙椅。

太和殿共有72根大柱子,围绕宝座的六根被贴上黄金,每根柱子上都有一条巨龙。

据传说每年冬至,太阳照在北半球的角度,是一年中最低的一天。

这一天,阳光照进太和殿深处,照亮太和殿正上方的匾额上的“建极绥猷”四个大字。

太和殿藻井,中间是轩辕镜,相传轩辕镜是黄帝所造,悬挂此镜用以表示自己是正统的皇帝。

现在的轩辕镜并未对着宝座,传说是袁世凯当年窃国称帝时唯恐被砸,把宝座后移所致。

太和殿的重心在皇帝的宝座之上。这把最重要的椅子,却在1915年被袁世凯撤换,从此,没有人知道它的去向。1959年,根据光绪二十六年的一张旧照片进一步查找,终于在故宫一处存放着破旧家居的库房中,发现了残破的雕龙髹金大椅,1963年修复。

据说,在明朝天启年间,太和殿的设计竞赛吸引了全国众多建筑师的参与。其中最终获胜的刘伯温,本来是一位道士,但因为其精于建筑设计而入选参加竞赛。

在设计太和殿时,刘伯温发现原来所有的建筑设计都是按照周朝规制而设计的,而明朝的社会、宗教、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他决定大胆创新,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借鉴了西方建筑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创造性地设计出了符合当时社会需求的太和殿。

为了证明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刘伯温甚至跳海自杀,但被神仙所救,并告诉他太和殿必将成为万世之功。

此后,太和殿的设计开始施工,并历经了多次修缮和扩建,至今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太和殿位于北京紫禁城中央,是明清两代的帝王受朝贡香火和亲政办公之所。

有着许多传说故事,比如说:有一次,七夕之夜,皇帝在太和殿上忙于工作,忽然天宫中的织女下凡来到了太和殿上,皇后察觉后为皇帝点起了小宫灯以便皇帝工作,紫禁城内顿时洒满了温馨、幸福的气息。

这就是太和殿的传说故事之一,也是对中国独特的七夕文化的一个美好表达。

太和殿是中国古代皇宫中的一个重要建筑物,也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大型仪式的场所,经历了多次兴建和毁损。

关于也许很多,但最为有名的故事是《红楼梦》中所描述的“一笑倾城,再笑倾国,三笑倾天下,四笑太和殿前”的故事。

这句话据传出自汉代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形容的是杨玉环的风采,后来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成语。

在《红楼梦》中,这句话则被运用在贾宝玉看到林黛玉时的感慨之中,表现了林黛玉的美貌和超越常人的魅力。

这也让太和殿更加神秘和神圣,成为空前绝后的文学意象。

太和殿曾经是明清两朝皇帝祭祀天地的主殿,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木质结构建筑。

传说中,在太和殿建造过程中,有一棵挡道的大树,无论如何也砍不倒,最后大师傅决定将它保留下来,用它作为太和殿建筑材料的主轴,从而成功建成了宏伟壮丽的太和殿。

这个传说也启示我们,在建设大事业时需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以达到更加完美的效果。

太和殿是中国紫禁城内的一座宫殿,传说故事也非常丰富多彩。

据说,太和殿本身是嘉靖年间建造的,建成后因一连串天灾人祸而不断被烧毁和重建,其中有一位名叫姚大寿的人,在重建太和殿时被指派负责工程,并命令他10年内必须完成。

仅剩最后3天时,姚大寿仍未完成任务,而当时政府首脑下令必须进行惩罚。

关键时刻,一位神秘老人出现在姚大寿面前,并告诉他至少还有三天的时间。

姚大寿重新启动工程,完成任务,而那位神秘老人也随之消失。

这个故事成为了之一,流传至今,让人们感受到神秘和不可思议的力量。

太和殿传说是在北京故宫内,被认为是中国最大的木质建筑之一。

这座建筑有很多传说故事,如“三断五续”、“一血水面”、“三谏之言”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三谏之言”,意为皇帝三次不听劝告而导致国家遭受重大灾难。

这个故事在中国历史上被许多文学作品和电影描绘过。

此外,还有关于太和殿原建筑师被砍头的故事,以及与昆仑山和太阳神有关的传说。

这些传说让太和殿在人们心中充满了神秘与仪式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象征。

太和殿是一座位于北京紫禁城中央的建筑,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宫殿中最大最精美的建筑之一。

它有一个传说故事,即每一届皇帝在登基之后会到太和殿内恭读《太和正音乐谱》,以示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良好祝愿。

据说,在清朝嘉庆年间,太和殿内突然传来一阵神秘的声响,众人纷纷认为是庙宇的神灵在预示着什么。

后来,又有人在太和殿内发现了一些神秘的符号,这些符号被认为是神灵留下的预言。

这个传说流传至今,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可以说,太和殿不仅代表着中国古代宫殿的卓越建筑技艺,同时也保留着许多奇妙的历史传说。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故宫内最大宫殿。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重檐庑殿顶,是殿宇中最高等级,为外朝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太和殿建在三层重叠的“工”字型须弥座上,由汉白玉雕成,离地8余米,下层台阶21级,中,上层各9级。

太和殿始建于公元1406年,经历了三次火灾和一次兵燹的毁坏,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清朝建的。四个屋檐上各有一排动物,原来是钉子,用来固定瓦片用的,后来换成了神话传说中的动物,据说可以辟邪,而且数量越多,表明建筑越重要。太和殿上有9个,9是阳之极数,依次为7、5、3、1,平民百姓家是不允许有这种装饰的。

明清两朝曾有24个皇帝在此登基,宣布即位诏书。元旦、冬至、皇帝生日、册立皇后、颁布法令、政令、派将出征、金殿传胪以及赐安等等,皇帝都要在这里举行仪式,接受文武百官朝贺。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1908年底登基时,年仅3岁,由他父亲摄政王载沣把他抱扶到宝座上。

当大典开始时差,突然鼓乐齐鸣,吓得小皇帝哭闹不止,嚷着要回家去。

载沣急得满头大汗,只好哄着小皇帝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

”大臣们认为此话不吉祥,说来也巧,3年后清朝果真就灭亡了,从而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之精华,东方三大殿之一,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位于紫禁城(故宫)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是整个宫城的建筑主体和核心空间。

该殿自建成后屡遭焚毁,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见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太和殿是明清两代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红墙黄瓦,建筑规制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

太和殿是用来举行各种典礼的场所,实际使用次数很少,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

它是皇权的象征,因而在各种形式上都刻意追求,以示与众之不同。

太和殿看到的宝座是明代的雕龙髹金大椅,它在几百年风风雨雨里曾是最高皇权的象征,但在上世纪前半叶,随着朝政的动荡衰败,它曾被遗弃,失踪了近半个世纪。

1915年,袁世凯篡权称帝,他把太和殿内乾隆御题的匾额对联拆去,把这张宝座也不知挪到何处去了。椅后的雕龙髹金屏风还保留,却安设了一张特制的不伦不类的大椅,椅背特别高,而座面却很矮。

据说袁世凯因腿短,但又想表现帝王的气派,就采用了矮面衬西式高背大椅的样式。椅背上还有一个袁世凯的帝国国徽,这是一个由白缎制成的直径约两尺的圆形开光,上面用彩线绣成古代十二章的图案。

到1959年才发现了原来龙椅的线索。工作人员在一张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旧照片上,看到从前太和殿的原状。根据这张照片,终于在一处放残破家具的库房里,发现了一张残破的雕龙髹金大椅。

这张龙椅从髹漆的方法和雕龙的造型看,应是明代的制作,很可能是明嘉靖重修皇极殿的遗物,清康熙重修太和殿时,经修理后继续使用,直到袁世凯时代才被丢至此处。

1963年,故宫决定修复这件龙椅。宁寿宫有件龙椅是乾隆年间太和殿龙椅的仿制品,只有龙头是清代的风格。另外还发现一幅康熙帝的朝服像,所坐的正是太和殿这张龙椅。现在我们看到的龙椅正是修复后的龙椅。

另外宝座是根据明嘉靖朝遗物残件恢复的,因此恢复后的宝座自然是明朝的风格和样式,与宝座后由清朝保留下来的屏风风格呈现不同,这从宝座和屏风上的龙纹和云纹能够十分清晰地分辨出来。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明清古代宫殿建筑,东方三大殿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

位于北京紫禁城(故宫)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故宫奉天殿建成,称奉天殿。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

建成后屡遭焚毁,多次重建,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太和殿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

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

屡遭焚毁,多次重建。

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3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

为中国现存最大木构架建筑之一,太和殿匾额“建极绥猷”匾,为乾隆皇帝的御笔,现存的牌匾为复制品。

原件在袁世凯称帝时被换下,已佚。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开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毁部分建筑,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1735年(雍正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后六十年间对紫禁城进行大规模增建和改建。

1813年(嘉庆十八年),天理教教徒林清率起义军攻打紫禁城。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帝退位。但按照与民国签订的优抚条件,仍然居住于紫禁城内。1923年,建福宫发生火灾。

太和殿历经岁月的打磨,渐渐残破不堪,有些构件已经腐烂,起不到支撑大殿的作用,并且梁上的彩画也褪色严重,因此从2006年开始“封闭式”的大修。经过2年的大修,直到2008年7月中旬,太和殿重新出现在游客的眼中。大修后的太和殿金碧辉煌,美轮美奂。

乾清宫是内廷正殿,即民间所谓“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中的第一座宫殿。乾清宫面阔9间,进深5间,高20米,重檐庑殿顶。

殿的正中有宝座,两头有暖阁。乃明清十六个皇帝的寝宫:明朝的十四个皇帝和清代的顺治、康熙两个皇帝,都以乾清宫为寝宫(自雍正始移居养心殿)。

雍正帝虽移居养心殿,但还是经常到这里选派官吏、批阅奏文。在乾清宫前露台两侧有两座石台,石台上各设一座鎏金铜亭,称做江山社稷金殿,口语也称其为金亭子。金殿深广各一间,每面安设四扇隔扇门,重檐。

圆形攒尖式的上层檐上安有铸造古雅的宝顶,象征江山社稷掌握在皇帝手中。乾清宫的南庑房有一南书房,据载,年少的康熙皇帝就在这里智擒了鳌拜,去掉了一个心腹大患。虽然故事流传的版本很多,但其确确实实发生在乾清宫的南书房内。

太和殿的传说有好多,我随便讲一个故事传说。内容如下

1908年12月2日,溥仪登基仪式在太和殿举行。

清末进士金梁所写的《光宣小纪》记载,坐在太和殿宝座上的溥仪当时吓得哇哇大哭。旁边是他的父亲载沣,慈禧封的摄政王,着急得满头大汗。载沣拿出了一个小玩具——布老虎,哄着溥仪说,“别哭啦,很快完了”。很多在场的大臣听到了载沣的这番话,认为不吉利,这是暗喻大清快完了。

溥仪被小老虎哄得不哭了,这种布老虎在民间被称为“傀儡虎”。这又暗喻清廷以后是傀儡政权。由此可知,太和殿见证了清朝没落时期政权的最后一次更迭。

丰富多彩。

首先,太和殿是明清皇宫的重要建筑,历史悠久。

据说在建造太和殿之前,明朝皇帝曾经做梦,梦见了一个太和殿的奇观,于是命人建造这座宫殿。

其次,太和殿曾经是皇帝的重要活动场所,各种典礼和庆祝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康熙皇帝的六十大寿庆典。

最后,太和殿也是历史上多起重大政治事件的发生地,比如明朝的靖难之役和清朝的戊戌变法。

可以说,太和殿承载了历史的沉淀和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文化。

太和殿其实也就是用来举行各种典礼的场所,真正皇帝办公不会再这里。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

届时午门前是钟鼓齐鸣,太和殿广场旌旗招展,太和殿须弥座上18个鼎式香炉以及太和殿前的龟鹤肚腹里都会燃起香薰,烟雾缭绕,如同云霭;

太和殿的故事非常多,传说就更多了,原因就是太和殿是举办国家大事的庄重严肃的地方,少有人能接近,正是这样的原因下的非常神秘。

在1908年12月,四岁的溥仪在太和殿登基,他的父亲跪在宝座下,扶着他,可是溥仪却哭喊着说:“我不再这儿,我要回家,我不再这儿,我要回家.”他的父亲只好说:“别哭了别哭了,快完了.”

典礼结束以后,文武百官窃窃私语说这不是个好兆头.果不其然,三年以后,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胜利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帝制.可是在1915年,袁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自称“洪宪皇帝”,企图恢复封建社会,还在太和殿搞了登基典礼,把三大殿中匾额上的满文统统去掉了.而且还命令京城内的煤铺把墙上的“元煤”去掉,把元宵改为汤圆.不过他只作了83天的皇帝,就在全国一片倒袁声中死了.

1908年冬,年仅两岁的溥仪从京城什刹海北岸的醇亲王府被抱入宫。

溥仪入宫第二天,光绪帝于晚6点33分暴毙于瀛台涵元殿。

光绪死后不到20小时,慈禧也去世了。

清末进士金梁所写的《光宣小纪》记载,坐在太和殿宝座上的溥仪当时吓得哇哇大哭。

旁边是他的父亲载沣,慈禧封的摄政王,着急得满头大汗。

载沣拿出了一个小玩具——布老虎,哄着溥仪说,“别哭啦,很快完了”。很多在场的大臣听到了载沣的这番话,认为不吉利,这是暗喻大清快完了。

太和殿中央有一藻井,是从古代“天井”和“天窗”形式演变面来,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之一。

主要设置在“尊贵”的建筑物上,有“神圣”之意。

镜下正好对着宝座,据说是袁世凯怕大球掉下来把他砸死,故将宝座向后挪到现在的位置。

关于龙椅,这里面有段故事。

1916年(民国五年)袁世凯登基时,把原来的宝座搬走了,换了一把西式高背大椅,上饰他自己设计的帝国徽号。

故宫三大殿,即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其实,北京故宫的太和殿等三大殿的布局,也是历史上受了很大的教训才成为今天的样子。

早在明永乐十九年间(1421年),北京宫殿才建成的第二年,三大殿奉天、华盖、谨身就因火而焚,后来在原地重建后,在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三大殿再次全被烧光,隔了两年,决定重修。

这次有大臣谏言三大殿常被毁是因为相隔距离太近(只有约10米),若缩小三大殿规模,使间距增加,那么在防火上大有好处。可是这次的谏言因为换址重建会拖长工期等原因而没有被采纳。于是在原基础上又建了三大殿。结果在1597年,三大殿第三次被烧尽。

隔了不久,决定再次重修三大殿。这次皇帝终于采纳了缩小规模,使间距增大的谏言。这次,重建后的三大殿之间间距增加到30多米,是原来的三倍多。

这次重修后的三大殿历经了大火的考验。比如明末年,李自成攻打进北京放火烧城时,太和殿就完好无恙。康熙十八年,太和殿起火,其它两殿却完好无损。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太和殿后,一直延续至今,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中华第一殿”的风采。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h20230522140409a5a8sg.html

为您推荐